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融资融券,融资融券分为融资和融券两个业务。
在证券市场上,融资就是符合融资融券的投资者(开户满半年,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50万以上)看好某个公司的股票,借入证券公司的现金购买股票,等该股票价格上涨后再卖出股票获利,把借款还给证券公司;融券就是符合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看空某个公司的股票,借入证券公司的股票卖出,等该股票价格下跌后再低价买入还给证券公司,意思就是将高价借入卖出的股票在未来股价下跌的时候低价买入,赚取差价。
上市公司发布的融资融券公告是利好还是利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若融资增加,融券减少,说明更多的投资者看好后市的股票价格会上涨,从而加杠杆融资买入更多的股票,此情况利好散户。
第二,若融资减少,融券增加,说明更多的投资者看空市场,减少买入,增加卖出,此情况利空散户。
第三。若融资和融券同时增多,而且双方的量相当,说明多空双方的博弈非常激烈,后市的情况要结合整个大环境分析,一旦某一方胜出,一般情况下该方的走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❷ 货币战争
所谓“次级债”,就是指次级抵押信贷(sub-prime mortgage),这是相对于优质抵押信贷(prime mortgage)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按揭贷款提供商向那些信用记录不怎么好,收入不太高或不很稳定,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购房人出借的购房贷款(当然以房产作抵押),在收取较高利息的同时,也相应承担了更高的风险(因为这些购房人的信用度不高,美国的房价也不像中国一样疯疯癫癫的)
但是按揭贷款的提供商们并不愿独自承担这么高的贷款风险,当然也是为了及时收回货币满足自己的现金流(因为靠收利息太慢了),所以就利用大量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美国的金融投资市场极为发达,数以千计的金融衍生投资产品可供选择),将手里这些以房产和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债券化,也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债转债(中国国企改革的巅峰时刻,朱某某就做过,但中国利用行政手段什么不好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依靠他们手中的债券再向金融投资市场进行再融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市),尽管这样做会降低他们的收益,但能够使这些放贷者迅速回笼资金,形成现金流,同时也化解了自己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但是,风险还是产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投资市场的泡沫。
大家应该还记得吧:
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紧接着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确切地说是导致美国的金融投资市场冷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鼓励投资,美联储2001年把联邦基金利率调低到了1%,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流动性资金,但同时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信贷和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暴涨导致泡沫。
就在这期间,房地产领域的次级抵押信贷市场也随着资产价格暴涨和流动性泛滥而加剧了其内在的风险,那些按揭提供商努力放贷--努力卖债券,同时很多获得贷款的人成了炒房者。市场蒸蒸日上,没有人在乎风险!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泡沫终于出现问题了,众多贷款人彻底放弃了还款义务,因为他们信用本来就有问题,所以不回在乎失去信用,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不还贷款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几家按揭提供贷款商的破产,然后,次级抵押信贷债券这个高收益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开始显现出来,进而变成了垃圾。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这种情况下,受损失的仅仅是投资这个金融投资品种的机构而已,应该不会发生大面积风险。可是,这个泡沫已经太大了,在错综复杂的金融资本市场中,竟然有众多的基金和机构身陷其中,然后,由于风险导致了恐慌,而恐慌又极其具有传染性,美国市场上所有投资人一旦了解到自己的基金跟次级债有染或有关系,就立即要求赎回资金。于是乎,基金开始抛售次级贷债券,进而发展到抛出其它股票和金融投资产品已回收资金应对投资人挤兑,所以,一连串的危机从债市传导到股市,还会传导给期货市场。整个金融市场对风险突然异常敏感,流动性货币由于一连串的恐慌突然枯竭,形成资金连断裂。
有次级贷纪实备忘录为证:
今年2月——贷款机构对次级抵押贷款问题表示忧虑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问题的证据开始冒头,全球股市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震荡。借款方第四季度违约数据出炉,服务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专业贷款机构开始报告当季出现亏损,从规模最大的NovaStar开始。不到两周,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股票被停牌,因人们担心其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现在,这两家公司都面临集体诉讼,指控公司高管误导投资者。4月2日,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5月——瑞银(UBS)对冲基金游戏结束
5月4日,瑞银宣布,成立内部对冲基金的尝试已告失败。该公司被迫将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重新并入其投资银行部门,而该基金成立还不到两年。瑞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今年第一季度,这只规模约为45亿欧元(60亿美元)的基金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投资亏损了1.5亿瑞士法郎(合1.23亿美元)。此举使瑞银产生了3亿美元的重组支出。到7月初,瑞银首席执行官胡皓华(Peter Wuffli)被解职,部分原因在于董事会对他在处理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问题上的担忧。本周,瑞银警告称,市场动荡可能导致瑞银今年下半年利润“非常疲弱”。
6月——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马失前蹄
6月19日,有消息称,曾贷款给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Bear Stearns Asset Management)旗下两只对冲基金的一些投资银行,即将扣押贝尔斯登资产,以收回现金。负债比例很高的这两只基金投资于被认为非常安全、评级较高的复合债券产品,而这些产品投资于以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消息传出之后,大量其它基金也报告在类似债券投资方面蒙受巨额损失。其中包括澳大利亚Basis Capital,伦敦Cheyne Capital和Cambridge Place旗下的基金,以及美国的Braddock Financial和United Capital。贝尔斯登问题曝光一个月后,投资者被告知,他们在贝尔斯登一只基金投入的资金已血本无归,而第二只基金,只能拿回投资额的9%。
7月——私人股本运转失灵
7月25日,用于联合博姿(Alliance Boots)和克莱斯勒(Chrysler)收购交易的融资遭遇严重问题,这加剧了市场对于发生信贷危机的担忧。这是私人股本规模最大的两笔交易。之后数日,股市遭遇重挫,投资者担心,信贷状况趋紧可能会使收购热潮出轨,而正是收购热潮推高了股市,因为投资者认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可能很快被收购。这一消息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球最大投行在很多领域都面临潜在的信贷问题,它们开始尽可能控制这些风险。
7月至8月——危机扩散至股市
投资者对于全面信贷危机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被誉为华尔街 “恐惧风向标”的Vix指数多次触及多年来高点。尽管本周数据显示,股市整体走势为下跌,富时100指数(FTSE 100)跌至6000点以下,而道指(Dow)也跌至13000点以下,但几乎每日走势的大幅变化令其它市场遭受了重大损失。这种走势给定量(或“黑箱”)对冲基金带来严重问题。此类对冲基金在市场震荡时迅速发展,但当交易模式突然变化时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在上周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时高盛(Goldman Sachs)被迫动用20亿美元自有资金,为旗下Global Equities Opportunities基金纾困。
8月——各国央行被迫干预
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一些投资于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及其它机构运作的复杂证券的货币市场基金,对希望赎回的投资者紧闭大门。所有类型的资产负债表外贷款和套利平台[即管道类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都受到牵连,它们难以获得维持自身运作的短期融资。为其提供支持的银行本应介入,提供所谓的流动性安排,为这些机构提供支撑,但这些银行同样也迫切希望减少信贷风险,目前正想方设法置身事外。
德国产业投资银行(IKB)出现的问题,致使国内同行于8月2日为其纾困,但这种做法结果加剧了不安状况,导致银行间市场隔夜贷款利率迅速走高。欧洲央行(ECB)被迫采取了措施,美联储(Fed)、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俄罗斯央行(Russian Central Bank)和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也紧随其后,向市场注入维持这些机构继续运转所需的短期资金。
纵观此次事件的果场,可以得出结论:地产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房贷机构不负责任地大量制造不良贷款,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从这个市场的最脆弱的环节,也就是---贷款人不还款这个环节开始惩罚这个市场,从而使这个市场的流动性突然枯竭,就像心肌梗塞一样,让这个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各种经济活动和业务往来。这就是次级贷危机的本质。当然美联储和欧洲几大央行还是老办法,减息和向市场投放资金。
减息,是不合理的办法,因为这样等于让政府和纳税人为那些不良贷款人的行为买单。投放货币会造成通货膨胀,性质一样,但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做得非常好,详细的做法还要看最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不论这次次级贷危机到底还会发生什么,是否可以平息下来,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让这个市场重拾信心是最重要的,投资人有了信心,就有了对未来财富的预期,只有投资人自己的好转才能使这个市场好转过来。
借用《华尔街日报》中的一句话:次级债危机昭示着,这个由流动性过剩为基调的全世界经济长期繁荣局面的结束,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将发生变化,而此次次级贷危机就是这个变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泡沫形成过程中潜伏的最脆弱的部分先出现问题,然后再逐渐向不脆弱的部分扩散。(本人自己翻译的,见笑了)
有必要再说一下此次次级贷事件的始作俑者,罗斯柴尔德家族
先从正面了解一下这个神秘而又富可敌国的犹太家族:
以下转自《货币战争》一书的部分内容
“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
——梅耶·罗斯柴尔德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所谓“大隐隐于朝”。如今,罗斯柴尔德家族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
究竟谁是罗斯柴尔德?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不可思议。奇怪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而其知名 度是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迷。保守的估计是50万亿美元!
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是怎样赚到如此惊人的财富的?这就是本人要告诉你的故事。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
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胆识的一个。1798年,他被父 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内森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凭着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 (M.A.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银行(S.M. Rothschild and Sons),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他的五弟詹姆斯在法国巴黎也有一个银行(Messieus de Rothschild Freres)。罗斯柴尔德家族创建的银行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此时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视着1815年的欧洲战况。
这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如果拿破仑取得了最终胜利,法国将不容置疑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如果威灵顿勋爵打垮了法军,那英国将主导欧洲的大国均势。
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 “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马车奔驰在(欧洲各地的)公路上,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船穿梭于海峡之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间谍们遍布(欧洲的)城市街道,他们揣着大量现金、债券、信件和消息,他们最新的独家消息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被迅速地传播着,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滑铁卢战役的结果更为宝贵。”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 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这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 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海峡[5]。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 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英国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珀西终于到达了伦敦,消息是拿破仑大军在8个小时的苦战后被彻底打败了,损失了1/3的士兵,法国完了!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 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 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志得意满的内森毫不掩饰他征服了大英帝国的骄傲:
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
这次次级债危机实际上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夺回自己丧失的领地。最近几十年来,华尔街不太听话了,倚仗着自己创造的衍生品和结构产品,以为可以凭借“金融工程学”摆脱罗斯柴尔德密室政治的控制。作为传统的犹太人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重视关系、重视阴谋、重视组织,对于那些天花乱坠的衍生品、金融数学等等不太看重,更不会去潜心研究。结果,在这个交易第一的时代,华尔街巨头们逐渐认为罗斯柴尔德不行了,自己可以凭借强大的交易实力,打破罗斯柴尔德银行家的垄断。
可是事实又如何呢?华尔街巨头以为自己创造了货币,可它们创造的毕竟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货币的低劣替代品。罗斯柴尔德家族经过对媒体、银行和政府机构的妥善安排,从今年2月开始,对次级债这个华尔街巨头的软肋发动了攻击。其次序无非是一开始引诱华尔街巨头义无反顾地继续投入次级债,然后通过其控制的媒体和专家夸大次级债的风险,促使市场崩盘,同时又控制了银行系统,使华尔街巨头普遍出现流动性危机,濒临破产边缘。
仅仅半年之内,高盛、瑞士信贷、贝尔斯腾等华尔街巨头已经被整的死去活来,甚至到了必须廉价卖出股权来救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罗斯柴尔德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利益交换,吸收了大量华尔街巨头的血汗和骨髓,于是从8月开始控制各国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于是,一场次级债危机就开始化解。
不过,如果认为次级债危机到此为止,那可大错特错了。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目标是夺回近年来有所丧失的领地,如果华尔街巨头还有不老实的,它们肯定会以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予以打击。再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在次级债中投资较少,牵扯不大,可是下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下次罗斯柴尔德家族将选择哪种资产来打击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
❸ 为什么再融资或限售股解禁的消息会引起市场恐慌
小非的持仓成本本身就非常低,股改的时候没有人对股市有今天的预期,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初一块钱认购的股票也是不情愿的。
经历了两年的大牛市,对当初股市与实体经济背离的修正后,小非们惊诧的看到,原来手里的股票值这么多钱。十几块的股价都不算高,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比比皆是,而这里还不乏多次送股除权又填权的股票,一次10送10填权成本就少一半,几次后持仓成本更加少到几毛钱,当他们的股份解禁后,股价都在成本的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上,所以他们在任何价格任何时间都可以减持。
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接收这些筹码都是人家成本的N倍上,当然不愿意了,自然就跟随减持的步伐一再杀跌,尽可能的抛出手中的“高价”筹码,尽管市盈率已经是十几倍,比起成本来还是非常的高。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这场博弈本身就搭载在一个倾斜的平台上,想找回天平的平衡,必须借助政策外力,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身,那么需要的时间、金钱都不算什么了,需要的或许还有血泪!
❹ 股票因筹划再融资停牌,这是利好消息吗
1。在牛市是好消息,在熊市是坏消息。
2。现在真的很难预料。
3。既然已经停牌,就既停之即安之吧!
❺ 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巳过发审会需公告吗
当然需要。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再融资情况属于重大事项,其每一步进展,都需要进行公告,使投资者知晓。
❻ 请问两房企再推再融资是利好消息吗
两房企再推再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手段。目前房企困难重重,要生存就要创新,求发展。是利好消息。但也不排除炒作。
❼ 为什么某个公司再融资的消息放出来之后,这个公司的股价一般都会跌
主要有两个原因:1.表明公司缺钱了,再融资也会使总股本增加,使每股利益减少。2.通常再融资的价格都会比市价低几个点,靠再融资获得的股票持股成本就会比现有股民的持股成本低。
❽ 国轩高科:与大众汽车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合作协定还未形成
财经网汽车讯??国轩高科称与大众汽车尚未就具体合作方式等形成一致意见。
4月23日,国轩高科公告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称截至回复出具日,公司与大众汽车就未来可能开展的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进行探讨,双方尚未就具体合作方式、内容、价格等具体方面形成一致意见,亦未就相关合作事项签署或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有约束力的协议、承诺或其他安排。未来双方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的战略合作能否达成一致意见,以及何时能达成一致意见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另外,国轩高科表示,公司所从事的动力电池行业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端,公司近期进行了再融资等相关事宜的咨询论证,有意向择机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发行方案尚不确定,此事项尚未到需要披露阶段。
4月21日,有媒体报道大众汽车集团收购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这一交易近日出现新进展:据接近该事件内幕的人士透露,大众汽车集团就收购国轩高科股权一事日前已获董事会批准,将通过定向增发及股权转让的方式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
财经网汽车为求证此事联系了大众中国方面,对方表示目前尚未得到官方确认消息。
4月21日当晚,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发来关注函,询问该报道是否属实,并要求国轩高科在4月23日前披露说明情况。
国轩高科经营范围包括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电池、电机及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锂离子电池应急电源、储能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的研发、制造与销售;高、低压开关及成套设备,数字化电器设备。
国轩高科在2019年动力锂电池装机量达到3.24Gwh,居国内前三,其现有年产能为16Gwh,规划产能达35Gwh。
大众汽车集团一直在加码电气化布局,其将拟定实现100万辆产能的时间从2025年提前至2023年,同时计划2020年到2024年之间投入330亿欧元布局电动化;在产品上,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到2028年在全球推出约70款电动车型,全球总销量达2200万辆,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市场。
在中国市场,按照大众汽车集团的计划,在?2020年-2022年之间,预计将有8款MEB平台车型实现国产,同时还会有3款MEB平台车型以进口车型引入,上海安亭工厂和佛山工厂将在年内完成改建,投产使用,累计总产能可达到60万辆。
因此在中国配备自己生产电池的工厂成为大众电气化未来的关键环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❾ 股指反弹屡创新高,券商股再度强势领涨,结构性行情演绎精彩
【本期摘要】
重点推荐
科创板再融资办法出炉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徐晓东:全球将进一步掀起5G整体建设热潮
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股指反弹屡创新高,券商股再度强势领涨,结构性行情演绎精彩
宏观视点:5G商用迎重大进展,万亿市场待爆发,积极把握相关机会
证券行业:注册制试点提速,券商大投行业务融合加速,龙头券商更为获益
期货情报
金属能源:黄金400.48,涨0.28%;铜48850,跌0.69%;螺纹钢3573,涨1.33%;橡胶10790,涨1.51%;PVC指数6295,涨1.78%;郑醇1823,涨1.84%;沪铝13895,涨0.43%;铁矿729.5,涨0.62%;焦炭1866.5,平;焦煤1187.5,涨0.42%;布伦特油43.20,涨0.09%;沪镍105580,涨3.13%;
农产品:豆油5796,涨0.94%;玉米2115,涨0.76%;棕榈油5012,涨1.42%;郑棉12090,涨0.67%;郑麦2514,跌0.36%;白糖5026, 涨1.23%;苹果8042,涨0.53%;红枣9960,涨0.71%;
汇率:欧元/美元1.12,涨0.07%;美元/人民币7.07,涨0.05%;美元/港元7.75, 跌0.01%。
二、重点推荐
1、科创板再融资办法出炉
事件:证监会7月3日发布了《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科创板再融资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科创板再融资办法》设定了科创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基本发行条件,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科创板上市公司便捷融资,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点评:本次《科创板再融资办法》的出台,有助于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优质科创板上市公司再度融资,并且规定募集资金应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这对于我国经济转型是一大助力。资本市场也将会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未来以科技为代表的结构性行情有望继续演绎。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2、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徐晓东:全球将进一步掀起5G整体建设热潮
事件:7月3日晚,国际标准组织3GPP宣布冻结5G R16标准。3GPP RAN全会副主席、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徐晓东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R15、R16两个技术版本,5G的技术能力已经相对比较全面了,可以更好地接受各种应用的挑战。从全球的5G部署来看,设备商、运营商、终端厂商或是其他应用提供商,都可以更积极的行动起来,全球将进一步掀起5G整体建设的热潮。
点评:5G新标准的落地,以其更高要求的高可靠、低时延等特性将进一步推动5G应用的发展,对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意义重大,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三、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股指反弹屡创新高,券商股再度强势领涨,结构性行情演绎精彩
上周五市场继续放量上涨,两市成交额11716亿。盘面观察,券商概念、保险、煤炭采选、参股期货等板块涨幅居前,白酒、食品饮料、3D摄像头等板块跌幅居前。两市涨停100家,当日北向资金再度大幅净流入132亿。行业板块呈现全线普涨格局,其中券商、保险板块强势领涨。考虑当前经济修复和流动性持续向好将支撑大盘中期持续向好,建议积极把握以盈利修复为主线的投资机会,优先关注券商、家电、建材、半导体、新能源车等领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宏观视点:5G商用迎重大进展,万亿市场待爆发,积极把握相关机会
事件:7月3日晚,国际标准组织3GPP宣布5G R16标准正式冻结,标志着5G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完成。此次标准的功能更新主要是针对5G在物联网的两大应用场景即大规模物联网业务和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点评:此次R16版本的冻结,提高了5G的效率,也进一步增强了5G更好服务行业应用的能力,即进一步走入各行各业并催生新的数字生态产业。比如面向车联网应用,支持了V2V(车与车)和V2I(车与路边单元)直连通信,通过引入组播和广播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V2X支持车辆编队、半自动驾驶、外延传感器、远程驾驶等更丰富的车联网应用场景。在行业应用上,引入了多种5G空口定位技术,定位精度提高十倍以上,达到米级。在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领域,比如引入新技术支持1微秒同步精度、0.5-1毫秒空口时延,最快可实现5毫秒以内的端到端时延和更高的可靠性,提供支持工业级时间敏感。5G R16标准的冻结有望催化主题性投资机会,可积极关注受益的细分领域。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证券行业:注册制试点提速,券商大投行业务融合加速,龙头券商更为获益
券商大投行业务融合加速,龙头券商更为获益。1)注册制试点将降低创业板的上市门槛和融资成本,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助力新兴产业壮大;2)注册制有助于提高市场定价能力,涨跌幅限制的松绑和退市机制的完善将加速市场新陈代谢,从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活跃度,利好券商自营和经纪业务;3)加速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为券商带来承销业务和财务顾问业务增量收入的同时,对券商的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并加速大投行业务融合转型,使得投行业务实力强劲的龙头券商及精品投行更具优势,建议积极关注头部券商。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