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7月下旬,现阶段,购买哪些股票能够有比较好的收益,近来的市场热点在哪里
股票里面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这种问题,建议你自己去分析判断,对你是一种锻炼的同时,也会让你慢慢认识到股市
理财产品
无论谁卖给你的产品合同,如果收益率大于6%的一定要看一下,6%是小资金安全收益的一个临界点,超过6%的或多或少都有风险,而在6%以内的即便对方说不保本基本问题不大。
高收益的合伙计划,许诺的收益高达10%+以上。理财产品合同的关键是看投资范围,涉及实业、黄金、金属、股票、股权、增发、期货、pe、合伙等敏感词,最好找专业人士确认,如果没有敏感词且在6%以下,基本安全
信托
信托法规定自然人购买信托产品最低100万
信托主要分3类
第1类是地方政府公共建设项目,通常有地方财政和国资公司作保,安全系数很高,但收益率偏低
第2类是股权质押,信托公司都是以3-5折质押,但也出现过超日太阳跌的连30%都不剩的烂票,所以上市不到一年的次新股质押需警惕,这类信托风险和收益都略高
第3类是阳光私募信托,这个和前两类有本质区别,不保本,风险大,就是你把钱给私募公司让他代理炒股。这和网上那些山炮代炒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私募信托会依法监管资金保证安全,而代炒是违法行为
p2p理财
3个值得推荐。
一是陆金所。原理是打包转让债权,陆金所放贷是合法的,而且背后有中国平安支撑兜底,在陆金所放贷收不回本金的概率和中国平安破产的概率很接近。正因为风险小,收益也偏低,年化8%的两年期还经常要抢,好在门槛低,也就几万块钱。
二是开鑫贷。原理是平台中介促成借贷,有一点擦边球。开鑫贷的背景是江苏国开金融子公司,上面借钱的几乎都是江苏省内小贷公司,小贷公司是有合法牌照并受监管的,所以风险虽然比中国平安大,但有限。在上面放贷10万起步,可以拿到10-12%的年息,主页君也在上面理过财。补充:开鑫贷投资需开通江苏银行账户。
三是宜信。宜信不是网站,是中国最大的p2p贷款公司,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以宜信今日之规模,你可以把它视为1998年那会的中国平安。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宜信放贷风险和开鑫贷很接近,收益也是10-12%一年。
除了这三家,其他的p2p在风险上都不是一个档次的
、基金(股票型基金)
、黄金
买纸黄金,买期货,买实物金条都算投资黄金,但买黄金首饰绝对不算,这里面有巨大的差价。。另外在中国投资黄金还需要考虑人民币升值的情况,如果美元对人民币一直在贬值,对于美元计价的黄金这不是什么好事
『叁』 什么是超日债违约
首先,从宽松的违约标准来看,现在就说超日债违约还为时尚早。按照严格的违约标准,之前的山东海龙、江西赛维和新中基等都属于违约了。目前来看,违约概率确实不低。
和之前的中诚信托30亿矿业项目类似,有些专业人士总是喊着违约不发生、市场定价扭曲的思想,为违约喝彩,认为市场应该经历违约才能让市场健康发展。而不少老百姓,可能会感性的认为一旦这个债券违约,会出现市场崩塌的局面。
实际上,我认为超日太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而已,超日债只是20万亿规模的债券市场里的一只规模10个亿的债券而已,不必大惊小怪。中国的债券市场,死了超日,也照常营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另外一方面,超日债违约,确实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的,会对其他目前财报亏损、评级较低的债券造成较大的冲击(今天许多债券跌幅2%以上),而更长期的和广泛的,未来债券发行的利率分化区间会更大:原来大家资产好的和差一点的,发行利率区间可能在5%-8%,这个事情一出,以后发债得5%-10%了,甚至那些质地相对较差的公司,中短期就不要指望发债来融资了——市场从来就是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之间来回震荡的。另外,还会对债券监管、债券评级公司等相关环节的工作造成一定冲击的:短期之内只能更严格。 所以,说大了,这个事情,其实会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近几年推出的私募债,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可能发展速度每年30%的增幅,但是这个事情一出,要么发行利率上升,要么发债后市场的购买热情下降。这些影响纯属猜测,有错误、偏离的勿喷。
有的人可能会说:完了,这个超日敢违约,那其他的亏损的、基本面较差的公司不也要违约了吗? 我们假想一个场景:张先生因为做生意亏了,没足够的钱还从亲戚借的8980元利息,只是从口袋里掏出邹巴巴的400元给了亲戚,然后对外宣布目前暂时无力偿还剩余的利息了。邻里之间普遍认为这基本宣告张先生就要破产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然后隔壁的王先生,去年做生意也亏损了,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也马上对我宣布:既然张先生不要脸了,我也不要脸了,反正我也不是县里第一个不要脸的!反正他第一个刺激你们的底线了,我宣布了也你们也会理解和包容的,对吧?
人类的本性一般不是这样的。当一个公司对公开发行的债务宣布无力偿还的时候,我更多的愿意理解为这个公司确实是有心无力,否则他不会这么做,因为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基本宣告了这个企业的死去。而其他的公司,我想天性里都是要脸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脸面的珍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脸面的珍视,应该是相互独立的事件。 但是,外界老百姓肯定不这么看:哇,超日要完蛋了,只要开了个头,还会有第二个超日、第三个超日。。。 我还是认为,目前的“超日”候选人中,是否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脱颖而出,现在的超日未来真的要违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情,虽然也有点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在于类似地方政府这种角色,一看到上海违约了,好了我这个地方出一个就不是第一个了,注意力也不在我这边了,那就出吧。但是,那些可能违约的公司的大股东,我认为多数情况下,可能还是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这么死去。是否让他死,是综合考虑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的结果,而不是主要看自己是否是第一个。
债券的“不违约”、信托的“刚性兑付”, 总是被指责,但是我认为现状是有其合理性的。我觉得不要归咎于老百姓心态不成熟的,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正因为太多的人有被骗的经历,有被讹诈的经历,所以才导致我们对许多陌生和复杂的事情,第一反应是防御安全。在一个连老人摔倒都不敢搀扶的国度,我们去怀疑许多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怪只能怪那些缺乏诚信的人对诚信体系的破。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对于金融产品、对于其他许多事情,只会简单的分为是或不是、可靠或不可靠两个维度。打个比方,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可信赖程度是从0-10分为十个级别。一个老百姓遇到一个陌生的金融机构或产品的时候,可能不会轻易下结论,初始的会初略的给个中间评级,后续再根据接触的情况,上调和下调评级。他们的评价体系里,可能比较少的队这个机构的运营者道德层面的判断,更多是对他专业能力的判断。但是,我们国内是不一样的。我们听说了货币基金,先想到的是这个东西是不是骗人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可靠的;听说了P2P,也在想可靠否,是不是骗人的。 所以,我们是两个维度的信用:有何没有。非常简单。 说到这回这个超日债上,就有说法说超日债的老板之前已经将公司的许多资产转移至国外了——我也这么想的,我也猜测他很可能会那么做。
或许,这个社会怎么样,和我们关系不大。我关心的是,我们怎么更好的保护自己。就像开开头我说的,超日债只是一个债券而已。我们的生活和投资还得继续。那么,类似超日债这样不靠谱的债券,我们该怎么规避?
我们先看看改公司的十大股东构成:倪开禄、倪娜、。。。。占50%以上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几乎全部是个人,而且多数都是亲戚。这样的股东构成,本来就说明这个公司治理是有很大潜在风险的。把钱借给这样的公司,似乎有较大的民间借贷的成分。个人色彩很浓的公司,背后没有依靠的大树,成为第一只违约的债券的可能性,客观上就要比像山东海龙这样的国企的债券要大很多。所以,老爹是谁是很重要的。有一个靠谱的老爹,即使自己不行了,老爹也可能出来帮助自己收拾残局。
如果真的要违约,那么监管当局、交易所、债券评级公司鹏元、债券承销商中信建投、天健审计事务所或许都要或多少承担一些责任。超日债民们最大的质疑就是为什么发债后马上业绩大变脸,出现巨亏。原本没什么责任的地方政府,往往在类似事情上也会参和进来,好像是因为“面子”问题,总希望协调各方来解决,他们不希望第一列发生在自己的地盘上了。
从首次发行募集来看,只有2.5亿是网上发行的,所以个人投资者最多可能认购了2.5亿。但是后来的交易中筹码怎么变化就不知道了。
最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如果这个公司该死就去死——不了解这个行业,只能假设。其次,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如果有弄虚造假的机构或个人,应该承担他们应有的法律责任。
另外,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如果超日最终违约了,那么低等级债券还有一轮暴跌。
但市场情绪的失控,就是贪婪而富有远见者的机会。
『肆』 信托收益为何拉不开差距
信托收益是对信托产品综合打分后的一种定价,和产品期限、风险等综合因素有关,但市场上信托收益又有个显著特点——同类信托收益拉不开差距,市场效率低下。
1、信托收益和期限、风险相关
从大类上看,信托收益率可以说是在不同期限下,对信托风险的一种补偿。
信托收益率和期限相关,运行中的期限为1年、1.5年、2年、2.5年、3年、4年、5年的信托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是7.95%、9.04%、9.11%、9.60%、8.78%、8.85%、8.79%,在1年~2.5年区间内,收益是随期限增加而增加的。1年~2.5年、3年~5年两档之间的落差或由中短期的资金紧张及项目质量引起(高质量项目更有资本发出长期产品)。
信托期限以2年期为主,以2年期信托为例,其大类收益率又和整体的风险水平相关。按大类分,股权投资类2年期信托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是9.36%,在子类中为最高;其次是贷款类9.34%、权益投资类9.04%、组合投资类8.81%、证券投资类7.69%、信贷资产受让类4.50%。这基本是风险水平匹配——股权类风险最高、信贷资产受让类风险最低。
2、信托收益拉不开差距解析
信托经常被人们视为影子银行、认为走的是市场化利率,我们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如果它是市场化的产物,相信会类比民间信贷的特征,即给不同风险等级做出不同定价,利息差别会非常惊人。但信托个别产品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比如2年期权益类基础设施信托(以政信信托为主),收益率落于6.2%~10.8%之间,实际上大半落于8%~10%之间。曾有真实案例,财政收入20亿元和100亿元的地方政府,担保的政信合作信托收益率几乎相同。
3、真的有“刚性兑付”吗
在刚性兑付神话终结之后,投资者可能会面临信托“保息不保本”的尴尬。传统理财产品都是本金为先,先保本金,但信托一旦发生风险,可能是本金无归,投资者手中仅余阶段性兑付的利息——此即“保息不保本”说法的由来。比如目前陷入经营困难的超日太阳
,背负着多份信托,但距离到期尚有时日,目前暂时将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利息支付“糊弄”了过去,但投资者本金有虞。本金、利息偿付次序的颠倒,向投资者昭示信托筛选的重要,一旦看走眼,可能血本无归。
4、“股”和“债”的区别
从大类上分,信托可分为融资类和投资类两类。融资类信托,即真实地存在债务债权关系,应在企业破产时在法律意义上优于股权提前得到偿付。而投资类信托,虽然很多也有预期收益率,甚至通过回购等使预期收益率得到保证,但由于不存在债务债权关系,事实上是介于股权和债权之间的夹层融资。简单地说,融资类信托是“债”,是债就必须优选偿还(相对股而言);投资类信托,是“股”或者“假股真债”,清偿顺序劣后于债。
虽然从法律角度有这么一个股权类信托、债权类信托的划分,但实际上风险区别并不大。如果融资人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一类信托都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即便是优先清偿的“债”。所以,融资类信托法律上“优先兑付”,但并不意味低风险、高收益,决定风险大小的最终还是融资方的资质、资产质量和项目的具体风控措施。
『伍』 信托产品发生过未兑付的吗
楼上回答的是债券违约,和信托是否兑付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