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金融理财素材

金融理财素材

发布时间:2021-05-05 09:27:41

⑴ 作文素材学习是一种投资

一个周末,我做完作业上完课正准备去打球,“砰”地一声,爸爸从外面回来,只见他满脸笑容地径直来到我的房间。他手里拿着一大叠关于投资的资料。
“去银行投资啦?”
“是的。儿子,要不你也来投资吧!”我以为他要帮我把我的压岁钱拿来投资,就随口答应了。“
”我的那个理财经理还有一个客户是你们学校的一个学长的爸爸,后来我和他聊了起来,他说一定要做这本。“说着,满脸坏笑地从一堆资料里翻出了一本书,”我刚才在书店买的。“
”啊——“原来投资是这个啊。”不,还是算了吧。“
”你信你爸爸,做了这个肯定不会吃亏。“看着他的坏笑,觉得有些奇怪,刚想开口问个详细,爸爸便又开口”刚才你都答应了,大丈夫一言一既出驷马难追。信爸爸一次,你的投资肯定会有回报的。“我看在爸爸平时是个”理财高手“的份上,将信将疑地把书接过去做了。
后来把书写完了,也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后来到了期末,一大波试卷来袭,作业量一下子翻了一番期末复习的状态一下子就来了。结果某老师在课时宣布再加一本课外习题。”啊——“同学们都叫了起来。我突然一惊,这本练习的名字怎么这么熟悉?这不是爸爸让我”投资“的那本吗。
第二天去学校,只见大部分同学都无精打采的,我才真正了解爸爸的用意。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但爸爸的用心我还一直铭记。当你有时间的时候,不妨把你将要做的事情先完成一部分,当将来真正忙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游刃有余。现在的各种投资,其实都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⑵ 作文素材有关富贵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

一提到投资,人们就想到用钱生钱,即用多少本钱,投到某个方面,赚回多少利润。似乎投资的出发点就是手中的本钱,投资的归宿就是本利之和,整个投资活动就是钱生钱的活动。
其实,人生投资的最初出发点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每个人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资源是时间,金钱只是时间的派生物。
因此,个人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资源,另一种是派生资源。一个人来到世界,无论他创造什么奇迹,原始资源都是一样的,就是他的时间。人们虽然有金钱、朋友、知识、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由时间派生的,属于派生资源。
个人投资,首先是原始资源如何使用。即原始资源如何转化为派生资源,转化为哪些派生资源;其次是派生资源如何使用,包括赚回的资金如何更好的使用,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原始资源是有限的,一生加起来也就那么多时间。这些时间又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消费的时间,另一部分是用于投资的时间。
用于投资的时间有很多用法,是用来交朋友,是用来赚钱,还是用来学知识技能,亦或用来弄个官当等等,这都是原始资源的投入方法。
这里就有一个比较,你的每一个单位时间是用来做生意合算,或是用来交朋友合算,还是用来学知识技能合算。这就涉及到你对人生的追求,即你的投资目标是什么;也涉及到你的投资技巧,即你是通过做生意直接赚钱,还是通过学技能或交朋友间接赚钱。
个人追求不同,对时间的用法就不一样;对金钱、技术、朋友等派生资源的用法也不一样。
以金钱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则无论原始资源的使用还是派生资源的使用,都要围绕钱打转。他的原始资源是用来做生意直接赚钱,还是用来学技术、交朋友间接赚钱,就看哪种办法赚钱快;他学哪些技术、交哪些朋友,也要看对赚钱是否有利。对赚钱无益的知识、技能是不会学的,对赚钱无助的朋友是不会交的。
如果人生的追求主要不是赚钱,而是当官,则原始资源和派生资源的使用都围绕升官打转。对升官作用不大的知识、技能不会学,对升官帮助不大的朋友不会交,派生资源之一——金钱的使用,也尽可能为升官服务。
有些东西,既是人生的派生资源,也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例如金钱、知识、官职、朋友等等,它本身既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追求其他目标的手段。有的人赚钱就是人生的目标,也有的人赚钱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有的人把学更多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也有人把学知识作为赚钱、升官或出名的阶梯;有的人把交朋友作为赚钱或升官的手段。
时间可以产生金钱、知识、技能、朋友等派生资源,派生资源也可以相互转化,还可以转化为时间。有了金钱,可以学更多的知识、技能,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有了知识、技能,可以赚更多的钱,也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有了朋友可以帮助你赚钱,也可以帮助你学知识、学技能等等。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多少用于赚钱,多少用于学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投资决策,是个人投资的基础。在这一重大投资决策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既定的时间如何赚钱,如何学知识,如何交朋友,这是个人投资的专业知识。成功地进行个人投资,首先要对原始资源的分配作好基本投资决策,其次也要掌握好各门专业投资知识。
无论是确定人生投资的目标,还是对原始资源进行基本投资决策,首先都要对自己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作出正确判断。有的人一生想当官,为了当官投入了他的全部时间和智慧,但到头来连个科长都没有混上;也有的人一生想赚钱,整天在生意场上忙碌,但连养家糊口都困难,不但没有赚钱,反而背上一身债。这些人的总体投资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有的可能是赚钱或升官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掌握不好,但也有的可能是基本投资决策有误,即对自己的特长把握不好,对人生目标的确定和原始资源的使用不当。例如,有的人天生不是当官的料,他却偏偏要以当官为目标,并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求官上;有的人天生不是经商的料,他却把自己的全部原始资源都打发到商场上。
人生很短暂,时间就那么多,究竟用来干什么,大家都在盘算。但盘算得是否准,除了正确的自我认识和高超的专业投资技巧外,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也很重要。而这些外界因素的变化,有时是自己很难把握的。因此,人生的投资就像做期货一样。
所谓做期货,就是对未来进行投资。比如,我下一份买单,买1万斤明年8月的小麦,每斤一元。到明年8月,小麦是否一元钱一斤,现在不知道。到时候,如果高于一元,比如每斤1.5元,那就赚了;如果低于一元,比如每斤0.6元,那就亏了。总之是赌未来。
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在做期货。大家每天都在下单,有大单,有小单。交一个朋友是下单,学一门专业是下单,选一位女友乃至妻子,也是下单。一个单子下来,可能使你终身富贵,也可能使你倾家荡产。
一个单子下得准不准,成功不成功,有时取决于自己的判断,有时取决于种种不可预测的因素。事实上,我每个人都在对自己的一生做期货:你用几年、几个月或几天的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可能取得很大成绩,也可能一事无成,白白浪费;
你辛辛苦苦花了四年时间读了一个本科,背上了几万元债务,毕业后才发现,你学的知识根本就没有用,四年的光阴白白浪费;你在官场奋斗了一生,见人都低三下四,从来都不敢大声说一句话,到头来,连一个科长都没混上,因为你根本不适合当官;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钱财,交了一个你认为是很铁的朋友,但恰恰是这个朋友毁了你一生;你花了七八年时间专学唱戏,起早贪黑,历尽艰辛,毕业后你发觉,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你不得不去帮人看大门,等等。
金钱是人生的手段,人生在世不能没有钱。贫穷会使你感到恐怖和孤独,会使你寸步难行。但追求超过自己的人生需求之外的钱财,就会牺牲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当许多富有者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才更加体会到,金钱应该是人生中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人生价值本身。

⑶ 想学习一些财务,经济,金融知识,请推荐几本经典书籍,谢谢.

和财务有关的首推罗斯的《公司理财》,和经济有关的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金融有关的推荐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这三本书一是国内许数高校经济金融等专业有关财务,经济以及金融方面的基础教科书,二是在国内已经一版再版,《公司理财》和《货币金融学》已经到了第九版,《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也已经问世。我想如果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做到以上任意一点都很难。当然这三本书也绝非快餐式的消费品,是可以仔细研读学习的。
至于符合我国国情,我想没有任意一本相关书籍是纯粹为中国量身定制的,毕竟中国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同为市场经济,许多原理也是普适的,自然适合我国国情。另外这几本书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案例丰富,并不是纯理论性的,相信你会有阅读的兴趣。
关于国内的相关书籍,再推荐一本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和一本黄达的《金融学》,这两本书籍在国内也有很高的人气,当然作为中国人的作品,其中会更多的考虑中国的因素,你可以中西对照,取长补短,参考学习。财务方面受限于我自己的知识面,国内的相关书籍我没有太好的推荐,你可以看看有没有其他人回答作为补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⑷ 金融外汇是什么意思 金融外汇图片素材 高清金融外汇

理性下讨论嘛,别那么激动。64

⑸ 跪求一篇6000字的,个人投资理财案例分析论文

楼主可以去口碑理财网找些这方面的资料素材。

⑹ 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有哪些推广渠道

若您持有招行一卡通,可尝试了解招行个人理财产品。
目前,招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主页上有内公布,您容可以进入主页,点击“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产品”-“搜索”,分类您需要的产品信息。如需建议,请联系客户经理了解。(温馨提示:购买前请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⑺ 做一个千图网、我图网、图品汇这样的素材网站需要投资多少钱

可以先做简单的吧,使用开源程序安装一个网站吧,至于服务器空间大小,自己觉得自己的网站会有需要多大的呢,自己网站内容是不是很多呢,比如自己网站图片都在100G以上的大小了,那你的网站空间肯定需要大很多才行呀

⑻ 请提供《关于扩大内需的调研》材料素材和构思,谢谢!

关于扩大内需的调研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都与内需不足有关。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要在两方面使劲:一是扩大投资;一是扩大消费。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台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提高中国人的收入,可以刺激消费,是上选之策。政府今后少搞点项目,坚决刹住重复建设,杜绝形式主义,把省下的钱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别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岂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我们花钱的思路。

企业亏损如是,职工下岗如是。所以扩大内需,近年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朱镕基总理最近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那么如何扩大内需呢?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扩大内需要用巧劲

最近几年,我们差不多每年都发行2000亿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回过头来看,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是: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缓解生产过剩,的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功不可没;而教训,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单打独做,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的经济总太大,用2000亿投资基础设施,几乎就是杯水车薪,需求不能完全带动起来。现在事后诸葛亮,如果当初我们每年拿1000亿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为改革创造宽松环境,然后用1000亿为民间资本贴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老百姓有7万多个亿存款,财政拿出1000亿贴息,至少可以带动10000亿的社会投资,如此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效果定会大有不同。

第二,政府直接投资项目,通常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以1998年为例,当时我们花2000亿,搞了72个项目,到1999年的5月份,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联合成立一个调查组,做了一次跟踪检查。结果发现,72个项目当中,有20个项目资金被严重挪用,其中有10个项目纯属“三边”工程。西南某省有一个项目,当时申报的时候,预算投资9个亿,到1999年5月,已经投进去10多个亿,调查组问他们的负责人,还需要多少钱,他们回答说不知道,问什么时候竣工投产?也说不知道。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何以如此?说到底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叫“经济人假定”,说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从经济人假定出发,人们花钱办事,一定会有4种类型: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不信我们看看,现在房改了,很多人自己装修房子的时候,是不是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不久前我去深圳某银行讲学,行长告诉我,他们刚分了房子,到下午3点钟,有的办公室就找不到人,都回家装修房子去了。如果你去买装修材料,建材商跟你说,先生,我这个产品是三等品,但给你开一等品的发票,给你好处费,行不行?你肯定不答应。因为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我注意到一种现象,现在市场上假烟假酒大行其道,明明知道是假的,就有人愿意买,什么道理?假烟假酒屡禁不止,说到底是因为有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给,没有需求,政府不用打假,也没人做假。为什么会对假商品有需求呢?我调研后发现,原来是有人要拿假烟假酒送礼,求领导办事。二锅头档次不高,红塔山也送不出手,需要茅台酒,需要中华烟,可茅台酒、中华烟都太贵,加起来合一个月的工资,不经济。于是人们需要假的,反正烟酒是送人的,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假不假他不管,酒有没有毒也不管,把领导喝死了也不管。

第三种类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我们经常说,外国人很小气,请你吃饭就点几个菜,弄不好吃不饱。中国人都吃大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大餐?因为大餐都是开票的,可以公款报销,所以就大方。美国人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小气?不尽然。我觉得背后是制度问题,有一次我随中国经济代表团到美国出访,遇到一次吃大餐的机会,这顿饭公司可以报销,我发现美国人也是点很多菜,最后吃完了,还继续点菜,要茅台酒,最后打包走了,他们也很大方。

第四种类型,就是传统的计划体制,花的是政府的钱,办的是政府的事,所以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最典型的是九江防洪大堤,1998年发洪水前,他们向国务院报告,说是固若金汤,可结果洪水一冲就垮了。朱总理很生气,说是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1999年政府拿钱重修后,又说是固若金汤,等第一场洪水下来,又垮了。这些年,媒体上报道了很多垮桥事件,很多高速公路开通不久就坏,看看这些桥和路都是谁修的?基本上都是政府工程。如果让民间资本掏钱修桥,政府不用操心,保证不会垮。如果把30年的收费权给他,30年不会垮;50年的收费权给他,50年也不会垮。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政府要尽量地从直接投资领域退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只需控制三大行业:第一是安全产业,第二是自然垄断行业,第三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事业。说到公共产品,很多人以为基础设施就是公共产品,其实,基础设施的概念很大,其中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生态环境、防洪大堤等;另一些则是一般竞争性的,如高速公路、大桥等。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只需投资公共品,其他非公共品,则完全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去投资。

二、用减税的办法拉动投资

扩大内需,要在两方面使劲:一是扩大投资;一是扩大消费。如何扩大投资呢?现在就要看政府有什么招数,把民间资本请出来。民间资本投资,肯定是要赚钱的。可是现在经济过剩,利润率低,赚钱不容易。如何让企业赚钱呢?政府有3件事可以做,第一政府采购订货。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政府买啊。第二财政贴息,鼓励民间投资。第三就是减税,把税率降下来,企业盈利就会增加。以上3个办法,第一个办法作用有限,治标不治本;第二个办法,对拉动投资会有积极效果,但力度仍不够,只有配合上第三个办法,才能如虎添翼,真正把投资拉动起来。

这几年,为了扩大内需,我们确实增加了政府采购,但对减税,却始终犹豫不决。1998年,税收不减反增,下半年还追收了1000亿。税负过重,不利于发展。前面讲过,政府投资,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政府花钱,肯定不如企业花钱有效率。把企业的钱收到政府手里,也不利于扩大内需。为了交税,企业把流动资金都垫上了,怎么会不影响生产呢?所以扩大内需,必须适度减税。不久前我去华北调研,我感到现在的地方财政,已差不多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哭爹喊娘”。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0亿,而有些县乡,开工资都很困难。这个状况不改变,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有一个流行的提法,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个提法,值得斟酌。比如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据说理由是我们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数字,与别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干货,是没有水分的,收多少是多少;可作为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分却大得。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产值是随便报的,要多少有多少。分母被夸大了,所以我们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显得偏低。如果用这样的数字与国外比较,自然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至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似乎也缺乏依据。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不仅要统揽全国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负责简单再生产,还要搞重点建设,这样把钱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是必然的。可是我们现在要搞市场经济,许多过去由中央政府办的事,现在已下放给了地方,按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中央应把一部分财权交给地方才对,可为何中央财政的比重还要提高呢?看来,这个问题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什么原因?研究一下他们的经济政策,减税是一个重要法门。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靠的也是减税。美国经济走出滞胀,也有减税的功劳。现在有人担心,减税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对此,假如我们去读一读供给学派的理论,我想人们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供给学派的掌门人,是南加里福尼亚大学的教授阿瑟·拉弗,该学派的理论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减税。据说在1974年的某一次午餐会上,拉弗教授为了向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随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曲线,根据这条曲线,拉弗指出,政府课税的税率,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临界点,过了税率的临界点,税收就进入了税率的“禁区”。在“禁区”内,提高税率,反而会使税收降低;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税收。何以如此呢?拉弗教授的解释是: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力。因为税率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会下降,投资利润下降,必然导致投资萎缩,投资萎缩,又会导致生产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减少,所以,政府的税收也会减少;可如果降低税率,结果就不同,税率降低,会给企业和个人以新的刺激,投资会增加,经济增长会加快,税源就会扩大,这样,随着税源的不断扩大,反而会使税收增加。

关于减税对经济的好处,我可以举两个例证:一个是肯尼迪的“减税计划”;一个是里根的“经济复兴税法”。肯尼迪1961年上台的时候,正好赶上一次新的经济衰退,因此他提出要在3年内,使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与最低税率,分别从91%和20%,下降为65%和14%;企业所得税,则从52%与30%,分别下降为47%和23%。财政部原来估计,由于减税,政府在5年中可能会减少890亿美元的税收,但事后政府的税收却反而增加了540亿美元。而里根政府1981年推行全面减税,结果,不仅遏止了经济衰退,而且给美国创造了从1982年底开始,连续25个月高速增长的奇迹,到1984年经过调整后,经济增长率还高达6.8%,仍是二战以来美国最有力的增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减税的经验,自然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不过,中国目前该不该减税,大家分歧很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低税率的国家,因为税收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1%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个比率却达15%,所以据此认为,我们不应该减税。这里我们且不说GDP中的水分,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说如果考虑到计算口径的差异,比如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加上,我们的税收比重,至少在14.5%以上。我虽无法确认这个数字的可靠性,但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人们重视:一是近10年来,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为34%,而提供的税收,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1%,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国有企业减负?二是目前政府正在鼓励投资,可税收方面却在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减征或停征该项税种,把重复建设的问题,交给行政法规或有关法律去控制;三是政府要拉动消费,可现行对酒精、轮胎、汽车等的征税,税率却很高,那么我们可否考虑,调整消费税目,减征或停征某些消费税。

总之,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用增收的办法拉动消费

咱们中国人,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因为长期贫穷,经济短缺,不节俭不行。可是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没干几年,产品就过剩了。20年以前,商品供应不足,买啥都要凭计划,即便买盒火柴,也要火柴票。你看现在,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这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也就是说,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思想准备,准备与生产过剩长期作战。市场经济,永远都会内需不足,所以扩大内需,绝不是三、五年,七、八年的事,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几百年了,至今还是内需不足,过剩问题总也解决不了。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的贸易摩擦,说到底就是争夺市场,向对方转移过剩。既是如此,市场经济要导致过剩,那么我们的消费观念就得变一变,不变的话,问题会很麻烦。比如说我们的纺织业,2000年,我们压锭1000万,企业扭亏为盈了。假如从明天开始,我们又像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那样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穿9年,我们的纺织工业岂不全要关门?所以时代不同了,消费观念要跟着变,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消费就得消费。

可人们的消费观念,想变就变得了吗?哲学中讲,存在决定意识。收入就是一种“存在”,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高收入高消费,中收入低消费,低收入低消费。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就得让人们有相对高的收入。1999年,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行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为此,银行出台了信贷消费政策,鼓励人们贷款买房买车。结果呢?人们却并不领情,贷款买房买车的很少。什么原因?因为中国人的收入普遍偏低。有钱的人早就买了房、买了车,没钱的人又怕贷了款还不起,你养一个车要10000多块,养了车还养不养孩子?所以信贷消费,要以较高的收入为基础。有人说,现在消费品积压,是因为中国人太喜欢存钱。的确,存钱太多,会造成消费品积压,可中国人收入如此低,不存钱行吗?比如说你现在每月工资800元,要是不存钱,指不定哪天下岗了,政府给你200多元的救济金,你能养家胡口吗?现在医疗制度改革了,看病不能全报销,倘若哪天生了病,不存钱用什么看病?再有,你儿子想考好一点的中学,结果就差两分,你不拿点钱进得了吗?所以现在老百姓,有100个理由要存钱。收入越低,社会保障水平越低,人们越要存钱。要人们少存钱,惟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收入。

中国人要提高收入,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过去我们不敢涨工资,是因为商品短缺,担心抢购,哄抬物价。现在生产过剩了,大量商品积压在那里,物价持续走低,我们欢迎抢购,欢迎哄抬物价。物价涨一点,只要不超过7%,绝无风险。去年底我们加入了WTO,WTO给了我们机遇,也给了我们压力。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什么都好办。可我们的工资水平这么低,要留住人才很难。现在机关里的处长,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外企用1000美金挖走政府一个处长,那是毛毛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人才,都跑到外企里去了,帮助人家与我们竞争,会是什么结果?所以,提高收入,留住人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胜负。

去年夏天,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我,让我从经济的角度,说说中华民族怎样才算实现伟大复兴?当时我讲了4条,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道理,第一,中国人出国后,要感到有钱花。现在我们出国,由于钱少,囊中羞涩,总觉得底气不足,自己都缺乏自信,外人怎么看得起。俗话说,财大才能气粗。没有钱,凭什么趾高气扬啊?等将来有一天,中国人出国不再为钱犯愁,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实现伟大复兴了。第二,在欧美市场,到处都卖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现在我们出去看,到处都是中国产的鞋子、袜子、帽子、玩具,而汽车、电脑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却很少看到。假如将来中国造的高科技产品能行销欧美,并且有相对高的市场占有率,中华民族就伟大复兴了。第三,中国人出国,可以讲中文。现在我们去美国,要讲英文;美国人到中国来,我们还得陪着讲英文。为什么?

因为美国人有钱,牛气。你想跟美国人做贸易,你就得讲英文,不然就不懂,买卖就谈不成。若将来有一天,中国人手里有钱了,中文成为国际语言的时候,他们也得学中文。第四,中国不怕和平演变。美国为什么不怕我们去演变他们呀,因为人家经济发达。假如有一天,我们也不怕西化,不怕和平演变,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实现伟大复兴了。

要做到这4条,最根本的当然是发展经济,但近期看,提高中国人的收入,是上选之策。提高收入,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解眼前之急,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争取主动。人家和我们打交道,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13亿人口,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老百姓没钱,需求只是水中之月,我们手里握着的筹码,不就少了很多份量吗?所以提高收入,是一个战略大计。可是有人讲了,现在政府资金短缺,怎么提高收入?怎么会没有资金呢?资金是什么,物资和货币(现金)的简称。我们现在到底缺什么?是缺资还是缺金?大量产品积压了,物资肯定不缺;如果只缺钞票,这有何难?印钞厂加加班不就行了。再有,政府今后少搞点项目,坚决刹住重复建设,杜绝形式主义,把省下的钱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别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岂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我们花钱的思路。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与培育内需的重要举措。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真抓实干,关注民生,则百姓幸哉!中国幸哉!(

阅读全文

与金融理财素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00美金等于多少人民币2018 浏览:99
股票大资金流入是什么颜色 浏览:545
九零年人民币超发 浏览:254
北京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浏览:930
商业住房贷款保险费率表 浏览:383
秋石投资背景 浏览:971
融资年利率和融资年费率 浏览:837
中国国旅是股票还是基金 浏览:127
山推股票诊断 浏览:80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代表 浏览:399
外汇怎样赢 浏览:328
贷款双人面签 浏览:691
期货到期没成交 浏览:799
AGF合约基金 浏览:479
长富理财地址 浏览:188
大唐电器股票 浏览:800
股票新华医疗 浏览:431
股票退市条件 浏览:2
华泰柏瑞量化明选基金本周启航 浏览:327
原油价格对俄罗斯影响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