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府投融资平台有发展前景吗
几年来,政府财政融资平台虽然有所发展,但已经不能适应现行财政专和金融政策,无法继续为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筹集政府投资,政府财政融资平台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急需改造和完善。
据《中国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建议,欠发达地区城投公司必须告别传统的发展愿景,回归到“市场经济”,才是各地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的根本。对县级平台而言,要进行资源整合,将政府资源、资本通过市场化模式,以“产业合营、区域合作”的思想,以实实在在的产业为基础,从政府性的投融资主体、投融资平台向市场化的产业发展运营平台转变。
『贰』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状
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融资由来已久,但是投融资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则是2008年来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事情。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这被地方政府视为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肯定和鼓励。
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8月,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到2009年5月末,总资产近9万亿元,负债已上升至5.26万亿元(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 。
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家质疑,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而银行对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担保承诺情况根本不清楚,甚至地方政府对自己的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都不清楚,一旦投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
『叁』 p2p融资平台发展前景怎么样
未来P2P行业发展将会呈现如下变化:
1、市场规模:两极分化、大小共存
从市场规模而言,相比现在来说,成交量会高很多,在未来达到信托、基金的市场规模也未可知;从平台数量来说,不同于普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P2P行业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最终的局面应该是“高大上”和“小而美”并存;从平台细分领域来说,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会更高,小众化特征将日益明显,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也就会越来越明晰。后河财富从成立开始就一直专注于车贷业务,属于典型的小而美平台。
2、监管层面:明确定位、严格执行
P2P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融资市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都需要政府的强监管。从去年到今年,发生了很多跑路事件,不管是真的P2P,还是伪P2P,这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政府监管的进程。
3、平台自身:分工细化,控制加强
一个完整的平台,包含前端的理财端,后端的资产端,还有中间的运营与技术支撑。业内人士皆言,互金行业将迎来“黄金十年”,而在这当中,行业结构逐渐走向细化分工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细化分工是一种趋势,但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行业利润被切片。按照一般行业的规律,越有价值的环节利润越高,门槛越高的环节利润越高。在利润的驱使下,细化分工之后,平台会追逐利润,向上游资金端和下游资产端发展,又表现出向上下游发展控制的趋势。
未来行业除了大小两极分化之外,还会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分工,更为专业化:平台的前后端演化为上下游,还会衍生出更多配套的服务业态,比如上游的咨询、培训、资金导入,下游的资产管理、资产处置等。
综合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之一,P2P是互联网金融行业里一个重要的分支,所以P2P的地位不言而喻。借用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现阶段P2P行业只是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但是未来它必将成为金融行业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肆』 政府融资平台成立背景 或者历史过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等企业(事)业法人机构,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
简单的讲,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规避我国《预算法》等法律规章对其举债的限制,按照政府意图设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的公司,地方政府通过提供隐形担保,以土地等不动产作抵押向社会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发行公司债、股票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我国及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于2008年末推出4万亿元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而其中大部分资金则需要地方政府予以资金配套,由此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
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也出于试水地方债券的目的,于是财政部代理发行了2000亿元的地方债券,尽管这样,却似乎仍然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面对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这个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地方政府大力发展融资平台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也为了弥补地方政府的财力缺口,在中央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客观地讲,这些融资平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为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提供了财力支持。由于投资需求也是内需的重要构成,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融资,相应地也就扩大了内需,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供给,同时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迅速恢复的较好效果。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了能较顺利的取得贷款,地方政府甚至地方人大提供了隐形担保,即出具保证还款的“承诺函”,或者以土地等有形资产作抵押等。这些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都会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经济持续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贷压力不会太大,不过一旦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滑坡,或土地开发收入不尽如意,那么这些融资平台所累积的还贷压力就很容易爆发,直接冲击到当地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