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阳纸贵为啥会纸贵呢能否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古代的经济问题,还是文学的修饰问题而已呢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商品的价格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规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假设,这个规律起作用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才实现的。事实上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市场经济,也适用于任何一个物品价值的确定。中国历史悠久,对这一规律早有认识,并总结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谚语流传后人。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这个典故揭示了短期市场下,当供给不变时,需求增长导致的价格上扬。说明在封建社会下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供需规律一样是适用的。同样说明这个规律的另一个经典案例是“谷贱伤农”的典故。只是这个典故是从供给的角度说明,短期内供给增长,由于需求变化不大,导致价格下跌,进而使生产者受损。
洛阳纸贵的典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内涵,比如“圈子”、比如“名人效应”、比如成功需要哪些条件的支撑等问题,甚至是知识产权、中国文化等都是可以从中引申的。为此,较完整的贴出左思的人生经历如下: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㈡ 洛阳纸贵出自什么典故
出自: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意思:然后各个富贵之家都互相传播,洛阳生产的纸变得贵了起来。
造句:
文学理解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在它的那个时代以前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乃至淹没无闻。
(2)纸贵融资扩展阅读:
近义词:
1、有口皆碑,汉语成语,拼音是yǒu kǒu jiē bēi,意思是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
原句: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译文:劝你不用这个石头记录,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
2、交口称誉,汉语成语,拼音是 jiāo kǒu chēng yù,意思是异口同声地称赞。出自《柳志厚墓志铭》。
原文: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译文:各位想要人,都想让我们出来,异口同声地称赞。
㈢ {什么}纸贵
洛阳
㈣ 宏达股份参股西安纸贵互联网科技多少
这个具体的,查不出来。
㈤ 请教“洛阳纸贵”,“长安米贵”,的历史典故
1、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长安米贵
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来长安时,16岁,他带着自己的诗稿来拜访文坛领袖顾况,在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不禁嘲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其实也就是说白居易,就凭你怎么可能在长安居住下去。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像一个笑话,但表现出了达官贵人自带的一种高傲,完全不把外来人放在眼里。
之后,顾况在看到白居易所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改口“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就是说,凭你所写的诗,完全可以在长安城内立足,生存。
(5)纸贵融资扩展阅读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寻病终,终年五十五岁。
㈥ 西安纸贵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纸贵版权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文创产业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版权模式,为用户提供版权确权、场景化维权、IP资产交易、数据、商业化等服务。同时,纸贵版权打造墨链,一个面向大文化产业的自主区块链底层和文化资产交易平台,以及由此构建的分布式经济生态。
法定代表人:唐凌
成立时间:2016-07-15
注册资本:127.442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0103100095428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西段69号西安创新设计中心2202室
㈦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洛阳纸贵'
前言
【摘要】《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洛阳纸贵其实很简单,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作用共同影响所致。
【关键词】:洛阳纸贵
综述
成语“洛阳纸贵”形容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好了,现在,直接切题,我们来分析一下,“洛阳纸贵”的原因是什么?从《左思传》里面我们知道,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都城)成书后获得文人雅士的一致好评,甚至于大家走到哪里都想抄下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因为《三都赋》的供不应求(Supply falls shout of demand),才造成“纸贵”的局面。
首先,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供给是指产品生产者(Proct Procer)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某种产品的数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供给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若生产者具备供应能力但是没有出售产品的愿望,或者是具备出售产品的愿望但是没有供应的能力,都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再来说说需求,需求是指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的数量。需求同样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具备有购买能力;二,有购买消费某种产品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具备消费的能力但是没有消费的愿望,或者只有消费的愿望但是没有消费的能力,都不能构成有效的需求。
然后我们来说说“贵”,这里的贵是指产品的价格高,我们知道,产品的价格不能单由供给或者需求决定,它是供给和需求的结合,现在来看看下面的图:
在上图中,只有E处,才是市场处于均衡(Market Equilibrium)情况下的产品的价格,此点,我们称之为均衡点,Po和Qo分别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和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市场中,供求均衡主要是受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这里我们只分析“洛阳纸贵”这个典故里面的原理。先让我们来了解两条经济学里最基本的规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产品的供给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即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再看看产品的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由于纸张的需求量上升,导致社会上纸张变少,纸张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越来越明显,也由此导致其价格逐渐增高。再有,“洛阳纸贵”是供给小于需求状况引起的价格上涨,我们称之为市场短缺,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纷纷抢购,导致价格攀升。洛阳文人为了饱览《三都赋》,纷纷抄阅,致使纸张缺乏,纸价也因此上涨。我们假设原来社会的纸张是处于E点处,供给恰好等于需求,此时价格为Po,为均衡价格。《三都赋》出现后,需求逐渐增加,供给相对逐渐减少,E点往左边移动,其造成的结果是,需求上涨导致了供给相对变少,供给变少导致了价格上涨,图中所示为P1>Po,供给量是Q1<Qo,原本的均衡被破坏,由此,“洛阳纸贵”。
参考文献
(1)、《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
(2)、《微观经济学》·高鸿业·2004年9月第三版·P17-64。
(3)、《成语中的经济学》·金城出版社。
注:本文引自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蔡生
㈧ 什么什么纸贵
洛阳纸贵,我国古代成语,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洛阳纸贵的典故: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於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㈨ 为什么洛阳的“纸”贵,长安的“米”贵
丰镐遗子/书文;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长安和洛阳是古代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为著名的两大古都,人称西长安、东都洛阳。西周建都长安,东周建都洛阳;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西魏建都长安,北魏建都洛阳;唐朝建都长安,武则天建都洛阳;两座城池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双子城”。今天“小编丰镐”就和大家说一说“洛阳纸贵”和“长安米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左思听到了非常难过,于是暗下决心,一刻苦学习。由于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潜心研究,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长安米贵”说的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贞元三年,只有十六岁还未成名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那时候考试都要有名士推荐之类的,就按照传统拜访当时的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后来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第一篇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连声叫好,并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文采如此,在长安就不怕米贵,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白居易因为这个而名声大噪。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未经授权,不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