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寻求大额融资企业
上海地 区只要你有还款能力 可以 做无抵押需要贷款 有房 有车 可以提供额度 银行贷款 信用卡 车辆抵押贷款 (不押车 当天放款)
『贰』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带来股权稀释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融资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投资(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叁』 公司为什么要融资
公司进行融资的原因是获取大量的资金进行扩张、还债。
融资是指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扩张与还债混合在一起的动机)。
(3)企业大量融资扩展阅读
融资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银行
需要融资的时候您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银行,银行贷款被誉为创业融资的“蓄水池”,由于银行财力雄 厚,而且大多具有政府背景,因此很有“群众基础”。
2、融资平台
由于从银行融资存在一定难度,第三方的融资平台是融资者的不错选择,比如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融资平台 投融界 提供了比较专业的投融资信息服务。
3、信用卡
信用卡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结算方式日趋电子化,信用卡这种电子货币不但时尚,而且对于从事经营的人来讲,在急需周转的时候,通过信用卡取得一定的资金也是可行的。
4、保单质押
保单质押保险公司“贷”钱给保险人吗?很多人可能会表示惊奇,然而,这项业务确实已经出现了。投保人如因经济困难或急需资金周转时,可以把自己的保单质押给保险公司,并按相关规定和比例从保险公司领取贷款。
5、典当行
典当可能是从古至 今最具生命力的行业。通过典当行取得资金,也逐渐开始为百姓所熟知。黄金、珠宝、家电、房地产、机动车等都可以典当,有价证券可以用来质押。
6、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这也是解决个人资金需求的一种办法。简单地讲,就是资金的提供者通过商业银行将资金借贷给需求方,借款人按时将本息归还给对方在银行所开立的账户,利率在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3成,具体由双方商定。
『肆』 企业高额负债为什么还能不断融资
企业高额负债为什么还能不断融资,因为企业的负债情况的话,外部他是不知道的,而他一直在溶质的话也可以缓解当时的一种负债的情形。
『伍』 公司大规模融资对股价的影响
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模式有4种,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和可转换公司债券
前两种版无疑会增权加总股本,而且对股价影响也比较大, 尤其是定向增发,由于上市公司要保全增发对象的利益,所以公司本身也会出台利好刺激股价上涨.
配股实际上来说对股价影响不大,虽然可以增发股本,但是这种融资局外人无法参加,自己赚自己的钱,没有利润可言.
可转换债券是向所有投资者公开发售的债券,暂时不会增加总股本,但是在未来是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的,由于其转换时间长,所以吸引力也不是很强
『陆』 上市公司大量融资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行债券,也是一种融资手段。
企业债相对股票来说,需要支付的是一定的内利息。债券相对容股票也享有优先赔付权利。债券的好处就是公司的股权不受影响。
而如果通过增发股票融资的话,会稀释原股东的股权。
持股的人跟买不买债券没有任何关系的。没人要你必须去买。公司发行债券与股票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至于影响其实也不是很大——你持有该股票也可以不买债券,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
总的来说,
1、要看该公司发行债券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经营,还是弥补在经营上财务的漏洞。
2、如发的债息低于银行贷款就是利好,反之就构成压力。一般来说,能取得发债的公司还是相对优质的公司,在牛市环境下,任何事情都被看成利好。
看怎么解读了。一般认为是利好。毕竟没有增加股本结构。但也有认为利空的。融资都有成本,加大了运营成本,对公司的盈利会有部分影响。 发债目的是偿还旧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公司的后续发展应该可见一斑,但短期对公司的帮助还是很正面的,毕竟钱还了!到期债务了了。长期债务又增加了!
『柒』 为什么企业大规模融资会使股市下跌
今天的暴跌是因为中国证券报报道了两大消息,第一是中国平安计划再融资1600亿,第二是中煤能源计划招股15亿股A股,两大融资同时进行已经动摇牛市的基础,因为本来二级市场的存量资金已经非常有限,上周五的沪市的成交量已经接近反弹需要的1000亿极限,再进行1600亿规模的融资肯定非市场能够承受,所以今天的暴跌在情理之中,我想大规模的融资已经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属于典型的杀鸡取卵式融资;发行新股更多的是一级市场的资金的游戏,大家不参与也罢!如果大家都不参与,我想最终将出现参与券商包销的情况,当年南方某券商包销哈药导致其倒闭的事件仍然历历在目,值得大家警惕!目前由于一级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所以目前两大消息的披露,属于对一二级市场的双重打击,考验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到了!主力机构已经用脚投了票!市场已经做出了回答:601318中国平安今天跌停再正常不过了!他不跌停天理不容!
『捌』 大量融资就导致股票大跌,为什么一些公司还是要融资
600000 浦发银行生命历程: 2008年2月21日
浦发银行:正在研究以公开发行方式募集资金,补充核内心资本
浦发银行(600000)日前,容有部分网站发布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再融资的消息,引起了市场传闻和股价异常波动,公司特做如下澄清:公司根据战略规划要求和业务发展需要,正在研究以公开发行方式募集资金,补充核心资本。目前,具体方案尚未确定,公司将在近期召开的董事会审议后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目前业务经营活动正常,公司高管层正常履行职责,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提示:Ctrl+C可以将内容拷贝到剪贴板
『玖』 公司上市就能获得大量融资了,为何有的公司却不想上市呢
上市
在个人看来,企业上市与否,核心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考虑。但,对于不同企业,会有不一样的发展需求。对于坚持不上市的企业,我们应该尊重企业的意愿,并理性看待企业长期不上市的行为。至于发行上市的企业,则会有着它们自身发展的考虑,即使企业上市会造成系列造富效应,且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改变了企业发展的初衷目的,但多年来,无论是国内资本市场还是国外资本市场,都诞生出不少的知名企业、良心企业乃至伟大企业,而它们也是借助资本市场而获得了发展与壮大的机会,但关键之处,则在于企业发展与壮大之后,其发展的初衷还会不会坚守下来、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否真正为社会创造出价值,并长期为投资者创造出持续性的投资回报等,这也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有良心、是否伟大的判断依据之一。
确实,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股票市场,并不缺乏上市公司,缺乏的往往是良心上市公司乃至伟大的上市公司。退一步来说,假如在国内资本市场中,可以多一些如格力电器、福耀玻璃这样的良心上市公司,那么这也将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