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信托刚性兑付怎么理解
信托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内收益,当信托计容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刚性兑付在房地产信托、政府融资类信托等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被执行,而证券投资类信托并不受此约束。
监管层要求确保兑付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新业务,让投资者消除疑虑,也是为了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防止因信托投资亏损诱发群体性事件。
❷ 为什么所有理财都要打破刚性兑付
从“法”的角度说,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其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合同双方是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这就决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如果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那么,这笔业务的性质以及合同双方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从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财业务来认定,而应遵循存款业务的规则,包括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
从“理”的角度说,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在于它会扰乱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抬高无风险利率。资产管理业务处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常常脱离监管视线,而刚性兑付却使金融机构背负了偿付义务,从而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此外,金融业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在刚性兑付条件下,那些高收益的产品由于保本承诺,同样达到低风险,这就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抬高无风险收益率,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减少了实业发展的资金可获得性。
从“情”的角度说,主要是指情感、情绪这样一些因素。对消费者来说,刚性兑付看似“有利”,约定的收益如果不能兑付,则意味着损失,这些因素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阻力。要让打破刚性兑付真正落实、避免“执行难”,就需要让广大金融消费者心理上接受打破刚性兑付的事实,即使因此带来利益损失,也依然能“情绪稳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❸ “刚性兑付”要怎么理解啊信托“刚性兑付”真的要被打破了么
所谓刚性兑付,是对于信托到期无法兑付且无人接盘时,信托公司的资内产或股权将在监管部容门主导下进行处置,所得款项将用来优先保障投资人的兑付。
但是刚性兑付兜底并不意味着按时兑付,还会面临着变现净资产或者处置抵押品的流动性风险。短期内信托业的刚性兑付难以打破的观点。
❹ 京东小银票有风险吗,能不能具体说下,银行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最大的风险是票据虚假
以银行承兑汇票为标的的票据理财产品,模式并不复杂。企业持银行承兑汇票去票据理财平台融资。平台验证该证票据真假,根据出票金额确定融资金额和期限,然后平台发布该票据的理财产品,确定收益率和期限,最后投资者认购。该票据理财产品到期后,平台凭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去银行兑付现金,之后按照约定收益给投资者付清本息。
尽管有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抵押,但并不表示完全没风险。这其中存在克隆票、延迟支付等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虚假票据。其次,平台是否真的掌握了真实的票据,以及票据是否真的被抵押在了平台上,都很难公开透明。
京东小银票信用较有保障
但是,个人认为京东小银票可以有效避免这个困境,一是借债企业资质较好,二是招商银行承诺无条件兑付,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真实的。有招行与京东两个巨头的撑腰,以“京东”冠名的京东小银票信用违约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
“刚性兑付”一直是国内理财市场上不成文的“潜规则”,也是中国金融市场有异于境外的特殊现象。
“刚性兑付”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个讨喜的词,也是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年年扩容的主要推手。所谓刚性兑付,就是金融产品到期后,产品发行者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预期收益,当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发行方或有关部门需要兜底处理。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现象在我国银行理财、债券、信托等诸多金融行业细分市场已成“惯例”。在刚性兑付的“光环”下,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最看中的并不是产品的风控措施,而是预期收益率。一旦某家银行或信托推出收益较高、期限较短的产品,“秒杀”就是分分钟的事。
❺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不承诺保本保收益吗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规定是为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人认为,监管层首次提出要求全部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意味着包括银行表外理财在内的全部资管产品将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而当下银行理财净值型占比尚未达到10%,该规定影响深远。
❻ 刚性兑付将被打破,理财该如何选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了,他说,“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为什么说保证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都是骗子?回报率低于6%的产品是否就一定靠谱?老百姓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有不同收益类型
据了解,按收益类型来区分,所有的个人投资基本都可分为三类: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从楼继伟的表述看,保证6%以上回报率,显然属于保证收益型。
在现实生活中,稳赚不赔的保证收益理财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储蓄式国债和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其中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
目前,各家银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为例,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户欢迎的储蓄式国债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资料显示,去年11月发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储蓄国债(凭证式)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额为360亿元。其中:第七期180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3.9%。
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存款和国债。总体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率比大银行高,期限长的产品比期限短的产品高,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证收益型的产品高。笔者从融360上查询,石家庄地区在售的非保本浮动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普遍在4.3%。
“有时也能在银行买到最终实现年化收益6%的产品,还有很多信托、券商集合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实际收益率也超过6%了,难道都是骗人的吗?”
对于消费者的这一疑问,理财专家指出,这些产品如果是正规机构提供的,从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证收益,必须提示投资风险。只不过产品运作不错,所以最终实现了理想的预期收益。但这不等于其预期收益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产品亏了本或者没有实现之前预期的最高收益,投资者不能要求金融机构作出赔偿,只能自担风险。
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资者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合同上敢白纸黑字写明超过6%的无风险保证收益,完全可以像楼继伟所说的那样,认定这是诈骗。因为,它违背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资就是这么干的。投资者前期都能按时收到保证收益,于是逐渐丧失警惕,不仅加大本金还拉来亲朋好友参与。最后,机构资金链断裂,投资者竹篮打水一场空。
未来投资理财将打破刚性兑付
前几年信托和银行也发行了不少高收益的产品,虽然合同中没有承诺收益,但无论是金融机构自己还是投资者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肯定能兑付。因此,即使个别没有出现风险的产品最终也由金融机构“托底”实现了“刚性兑付”。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时至今日,尽管合同中对产品风险白纸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还是不去细看产品合同就签名购买。
其实,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刚性兑付,看似短期内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的痛感,损害了资管市场整体的健康和生命力。长此以往,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后果将很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已经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今后那些不保本不保证收益的产品真有可能亏本。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
这一文件中涉及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文件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应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稿,离正式实施还有一段过渡期,投资者暂时可以按现在的原则来选择理财产品。但无论新规施行与否,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理财工具。
一般来说,固定收益类且风险等级为R1及R2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情况都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即使为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的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可优先选择股份制银行或者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这些银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比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过5.5%的理财产品可能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购买,这类理财产品大多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结构性理财或浮动收益理财,有一定风险,高收益未必能达到;二是投资期限可能较长,比如2~3年,流动性太差;三是起点门槛可能比较高。
如果新规正式落地,大家还应该改变之前认为银行理财必刚兑的观念,在选购时严格区分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后者不存在刚性兑付,亏损风险大大提高;对于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应关注其资产投向及相应的风险等级,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风险等级的产品。(河北日报综合)
❼ 银行理财产品有刚性兑付的吗
除了银行官网上明确承诺保本的产品外,其他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并无刚性兑付的规定。存款保险制度也只覆盖50万以下的存款,不涉及理财产品。
但迄今为止,风险评级R2及其以下的产品,是事实上100%本息无忧的,不承诺,但迄今为止不出事。
❽ 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什么意思
建议您可详情咨询当地网点理财经理。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最新业务变动请以中行官网公布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❾ 刚性兑付已取消,现在的银行理财还安全吗
“刚性兑付已取消,现在的银行理财,还安全吗?”,银行一直都深受大众的信赖,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银行的信用背书是由国家来承担的,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银行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家也逐渐放宽了银行的相关政策,银行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风险都需要投资者自行承担,这也是市场化的表现之一。既然银行理财已经不能实现保本保息,那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 合理进行投资
理财的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理财的时候需要综合的进行考虑。一是需要选择自己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理财产品,避免投资理财影响日常生活,理财并不是赌博。其二就是购买理财产品尽量选择大型银行,虽然说小的城商行以及信用社他们的理财产品的利率更高,但是大型银行的稳健性以及保障都要更好,因为大型银行的资质更好,渠道更广,资金更加充足。
总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虽说打破了刚性兑付,但是其稳健性相比于金融机构而言,还是要更好,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等级内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