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托式物业是什么
信托式物业管理模式:《信托法》和《物权法》提供保障
用签署信托契约的方式来约束物业公司,对于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业主来说,听起来不错。
信托式物业管理模式,是北京市宣武区朗琴园小区爆出来的新事物。该小区的业主与原有物业管理部门一直纷争不断,日前请进了新的物业管理部门,并签订了《北京市宣武区朗琴园小区物业管理权信托契约》,找到了一种物业管理的新模式——信托式物管。在这种物管模式中,朗琴园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公司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据报道,它是全国首家实行物业管理权信托的小区(《新京报》2007年11月21日报道)。
信托,就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我国的《信托法》,是在2001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由于有专门法律的规范,在信托行为中,各方受到更有力的制约,受益人的权益更有保障。
信托能够与物业管理结合,离不开《物权法》的出台。因为《信托法》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物权法》在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首次明确了业主对物业的所有权:“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可见,《物权法》也为信托式物管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在信托式物管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信托受益人,也就是广大业主。与传统的委托物管模式不同,信托式物管为物业管理找了一个新的“法律婆婆”——《信托法》。一方面,《信托法》对于受托人的义务规定得非常具体。比如,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也归入信托财产;受托人必须保存处理信托事务的完整记录;受托人应当每年定期将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及收支情况,报告委托人和受益人,等等。另一方面,《信托法》对于委托人的权利规定得更为完备。比如:委托人有权了解其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及收支情况,并有权要求受托人作出说明;委托人有权查阅、抄录或者复制与其信托财产有关的信托账目以及处理信托事务的其他文件,等等。(信托法律网-编辑)而作为信托物管模式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个业主和业委会一样,都可就小区的公共利益对物业公司提起诉讼。因为《信托法》规定,受托人有损害受益人利益的行为,共同受益人之一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人民法院所作出的撤销裁定,对全体共同受益人有效。
很明显,按照上述法条制定的《物业管理信托契约》,明显加大了对物业公司的约束力度,在生效后对于业主是十分有利的。比如,目前频频引发争端的物业费问题,在这种物管模式中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信托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受托人有权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取得报酬。信托文件未作事先约定的,经信托当事人协商同意,可以作出补充约定;未作事先约定和补充约定的,不得收取报酬。约定的报酬经信托当事人协商同意,可以增减其数额。这就是说,如果业主认为物管公司的管理水平、管理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可以协商减少物业费的数额,这样就可以避免要么拒交要么全交的两难处境。
由于朗琴园的信托式物管尚属首家,而且,现有的法律政策对这种模式没有相关规定,这种模式还有待检验。但是要解决当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对于信托式物管这样的新生事物,职能部门就不能只是观望,更要积极引导。
⑵ 信托制度的介绍
信托是普通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土地用益关系,即土地所有人将土地交付他人占有、使用,但是约定土地收益度给原土所有人指定的受益。产生纠纷后,由于普通法院依据所有权转移的理论不保护受益人的权利,英王亨利三世时衡平法院根据公平正义原则对有关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了公正保护,到16世纪,最终形成了信托制度,因此,所谓信托即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托将财产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处分,但是约定将利得财富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的制度。
⑶ 信托制和受益制的区别是什么
受益制
英国中世纪的受益制又称为“用益权制”即为了他人的利益占有和使用土回地。
在受益答关系中,土地所有人(出托人)将地产交给受托人代管,受托人享有对地产的使用、收益权,并按约定将地产的收益交给出托人制定的受益人。
信托制
信托制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受益制,由积极收益制发展而来。是指财产所有人为了第三人的利益,将财产交给受托人管理的一项制度。
受益制止针对土地,信托针对财产,范围广。其他的你在看字面意思自己总结下。
⑷ 信托制度与代理制度有什么区别.
信托与代理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1)成立的条件不同。
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委托人没有合法所有的、用于设立信托的财产,信 托关系就无从确立。委托代理关系则不一定以存在财产为前提,没有确定的财产,委托代 理关系也可以成立,比如,委托他人签订合同等。英美信托法认为,信托与委托代理是性 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制度,信托关系是财产性的,受托人控制信托财产;委托代理关系是对 人的,代理人不需要控制委托人的任何财产。
(2)财产的性质不同。
信托关系中, 信托财产是独立的, 它与委托人、 受托人或者受益人的自有财产相区别, 委托人、受托人或者收益人的债权人均不得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但委托代理关系中,即 使委托代理的事项是让代理人进行财产管理或者处分,该财产仍属于委托人的自有财产, 委托人的债权人仍可以对该财产主张权利。
(3)采取行动的名义不同。
信托的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采取行动,代理人只能以委托人的名义采取行动。
(4)委托人的权限不同。
信托的委托人、受益人通常只能要求受托人按照信托文件实施信托,受托人依据信托 文件管理、处分信托财产,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委托人通常不得干预。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可以随时向代理人发出指示,甚至改变主意,代理人应当服从。
⑸ 合伙制、信托制和公司制的优劣分别是什么
合伙制设立简来单,不用交企业所得自税,收益分配给合伙人后再分别交个税或者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交税;
信托制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等相关手续,而且信托财产具有风险隔离功能,同时收益也不需要交纳所得税,但是由于政策障碍目前做PE不能明确股东关系,不能实现上市退出方式,利益会受损;
公司制设立规范,但是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股东会面临被双重征税的问题。
⑹ 信托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信托是英美法系的独特产物,是英国人对世界法律体系作出的重大贡献。英国的法学家梅特兰曾说,“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他还指出之所以是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信托的发明,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满足新的需求和解决新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信托制度。[1]信托作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所具有的独特的制度功能“长期规划”、“弹性空间”和对“受益人切实保障”[2]使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法律制度,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如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信托制度的独特功能对于寻求有效财产管理制度的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001年,我国正式从法律上移植信托制度,制定《信托法》。
信托制度的独特功能对于寻求有效财产管理制度的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001年,我国正式从法律上移植信托制度,制定《信托法》。2001年《信托法》实施八年来,我国信托业虽然已经走出了之前五次整顿的混乱状态,信托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信托业的财产管理的功能还未能很好地发挥,信托信号还存在一定模糊,以至于在实践中与其他理财制度存在着混淆。本文将就信托制度移植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寻求正确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作用。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亚洲金融危机严酷肆虐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鉴于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广东国投”)不能够支付到期债务,从即日起实施行政关闭。
在举世瞩目下,旋即又发生了一系列震动全球金融市场的事件:进入11月,广东国投在香港的两家子公司因资不抵债分别按香港法律宣告清盘;第二年初的1月16日,广东省高院和广州、深圳中院分别作出裁定,广东国投本部及其在境内的三家子公司共四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广东国投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债务80%以上借自包括日本、美国、德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30多家著名银行。广东国投破产的消息犹如石破天惊,立即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巨大波澜。
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强调,广东国投破产是中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个别事件,但是这件事非常重要,它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息:中国政府不会为一个金融企业还债,如果这个债务不是由各级政府所担保的话。
“我们如果象以前那样,把广东国投的债全部背起来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那样做的后果将是极其危险的。广东国投的债政府背了,广东省其他地方、尤其是全国不少地方的企业外债,政府是不是都能背得起?”回忆往事,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感慨万端。
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的王岐山 (现任海南省委书记)说:“广东国投的债务并没有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包下来,而是‘谁的孩子谁抱走’,这一决定预示着一个重大变化,哪级政府管的事情由哪级政府解决,国家主权信用、地方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要逐步分清。”
王岐山把广东国投破产这一重大决策比喻作“揭房顶,开窗户”之举。事实证明,广东国投破产,使得阴云密布、危机四伏的金融界开始出现了松动,为全面化解我国金融风险“杀开了一条血路”。
广东国投关闭直至破产事件,直接触动了全国信托业的“脱缰野马”开始“收缰”。1998年底,根据中央要求,对信托业的全行业整顿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了。
广东国际信托破产案说明, 2001年《信托法》实施八年来,我国信托业虽然已经走出了之前五次整顿的混乱状态,信托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信托业的财产管理的功能还未能很好地发挥,信托信号还存在一定模糊,以至于在实践中与其他理财制度存在着混淆。本文将就信托制度移植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寻求正确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作用。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起因在于对当时法律的规避,而后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融资工具。那么,我国要引进的是信托制度的哪个方面,是首先应当明确的。在财产管理制度方面,我国有合同制度、委任代理制度、遗产继承制度等,这套制度行之有效地存在并发挥作用。作为财产管理的功能,信托制度似乎作用不大。但作为融资工具的功能,信托制度对于促进流通、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有非常大的空间。另外,我国在信用管理、产权登记、诉讼证据的确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把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功能全盘引进将会造成制度的混乱。实践证明,信托制度在我国财产管理方面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诺斯认为,所有经济理论的基础都是贸易收益。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贸易规则的需求是一致的,在贸易和商业领域,信托制度的作用更容易实现。
信托制度不是要置换原来的制度,而应当是补充,同时填补原有制度的空缺。本文所说的本土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⑺ 什么是信托制私募基金
就是以信托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实际操盘的人作为投资顾问的产品形式。在初期的私募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可选的发行方式多样,有券商资管/期货资管/自主发行/基金子公司等
⑻ 信托机制是什么
信托就是设计到三方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开展的,由委托人依照契约或专遗嘱规定,为自属己或受益人的利益,将财产权转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条件和范围,占有、管理、使用信托财产,并处理其收益。
你想了解更多实际操作中的关于信托业务的信托机制,可以参加一下培训,推荐——信泽金培训,也可以订阅免费版的信托周刊或到信托法律网上自己学习一下。
⑼ 什么是信托
信托受益权转让是指将信托受益的权利进行转让。信托受益权是信托合同中规定专的关属系人享受信托财产经过管理或处理后的收益权利。也包括信托合同结束时,合同中规定的关系人可享受信托财产本身利益的权利。信托受益权是指受益人请求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的权利,广义的信托受益权中的受益人除有请求支付信托利益的权利外,还有保证信托利益得以实现的其他权利,如《信托法》规定的知情权、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撤销受托人违反信托的处分权、受托人的解任权。信托受益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信托受益权属于兼具物权和债权性质的财产权。信托受益权是受益人对信托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该权利首先必须是财产权。其二,信托受益权属于可转让的财产权利。信托受益权的权利是通过转让质物实现的,因此能够质押的权利应当满足可转让的条件。
⑽ 信托的功能是什么
信托是一种由他人进行财产管理、运用、处分的财产管理制度。信版托机构为财产所有者提供广权泛有效的服务是信托的首要职能和唯一服务宗旨,并把管理、运用、处分、经营财产的作用体现在业务中,它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