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夜郎置郡,夜即地区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政建置
夜郎,是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元首为夜郎王(竹王),是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夜郎自大”这一著名成语。在黔地以及曾为夜郎县属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讨这个在历史上存留了两三百多年,然后又神秘消失的蛮夷古国。
战国时期,楚国便派将军庄蹻(注:庄蹻是《荀子》、《韩非子》、《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中使用的名字,《后汉书》则称庄豪)从沅水伐夜郎,“既灭夜郎”。庄豪伐夜郎或“庄蹻入滇”也是一个例证。楚国派庄豪征伐西南夷时,秦国也派兵南下征伐巴蜀,并征服现镇远地区,致使到达滇池的庄豪与楚国交通断绝,无法归报楚国,便在滇称王,“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史书记载,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循江而上,到达牂柯江,此“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现在有人考证说“牂柯江”是贵州西南的北盘江或南盘江,我认为此说不可能。北盘江、南盘江属珠江水系,流入广西,到广东入海。沅水及沅江属长江水系,两者隔着分水岭,水路无法沟通。如果庄豪从沅水循江而上到达牂柯江,绝对不可能是北盘江、南盘江,而只可能是今天的舞阳河。历史上舞阳河也称无溪、舞水或镇阳江,源出贵州瓮安南部的金凤山,经贵州的镇远、玉屏,流入现今湖南的新晃、怀化,入沅江,至常德、岳阳入洞庭湖而通长江。因此,庄豪伐夜郎的水路进军路线只可能到达舞阳河,而不可能到达北盘江,镇远恰恰就在舞阳河畔。这一段舞阳河确实“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条河仍然是大后方与湘鄂前线重要的水上物资通道,直到近年因修了几个水库,才不能直通长江。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学者们普遍认为是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在夜郎前后两百余年的历史上,除了招来灭国之祸的末代王“兴”和他的儿子邪务之外,自战国中期以后,夜郎历代统治者大都是一些聪明睿智的人。尽管境内已经过着农业定居生活,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业,掌握着10万雄兵,有着“自大”的资本,夜郎王却从不轻易启衅,反而在维护刚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局稳定;在支持郡县制的推行,促成与中央王朝保持和谐关系;在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能审时度势,在面对唐蒙通夜郎、西夷诸国作乱、汉大军灭南越等大事大非时都做出了明智决策。
夜郎古国地址所在,史学界为此300年来争议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公认的争议地址有两处:
新晃,湖南省怀化市一县名。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沿着古夜郎人的足迹,通过新晃这条走廊,出入于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区,由点到面,由近到远,探寻中华远古文明的基因。明 王铎《答石寓(袁可立子)》:“大集筋常侍度玄晖气,襄阳香泽,乃锦瑟五十弦,夜郎今始知汉之大。”
岑巩,古称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在元代领府、州、县及蛮夷长官司六十八个,是荆楚夜郎文化融合地,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先发地之一,史学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民国二年(1913)更名思县,于民国十九年(1930)改名为岑巩县至今。
夜郎,古县名,唐朝夜郎县城遗址,位于现贵州省桐梓县城北48公里的夜郎镇,东距210国道新站镇10公里。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置夜郎县于此,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废,夜郎县前后存在478年。置夜郎县的同时,设珍州于夜郎,后置夜郎郡与县同治。明朝学者杨慎著《丹铅录》记载:“夜郎在桐梓驿西20里,有夜郎城碑尚在。”“其碑必是唐末废县所立,是今夜郎坝,即唐珍州治所也。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走廊,即进出的过道,文中指的是新晃历来是中原进出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摇篮,意为事物的发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寻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公元前122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而当时汉朝皆以夜郎称呼西南各国,夜郎国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实乃千古之冤。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
Ⅱ 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钱币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 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号:黄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 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 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编辑本段古币的价格
某些古币虽年代久远,由于其铸量极大,出土的数量也很多,故其价格并不一定比后期钱币的价格高,如西汉从武帝至平帝共铸五铢钱280亿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价仅1至3元;而比汉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钱币定价普遍高于汉五铢,如明代“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定价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币价值较低,先秦、汉、隋、唐、元各代的古币价值较高;黄铜、红铜、铁质古币价值较低,金、银币价值较高;正式流通的钱币价值较低,非正用钱,如供养钱、春钱、秘戏钱、宫钱、打马钱等价值较高;方孔圆钱价值较低,圆孔圆钱、刀币、布币价值较高;正统王朝的古币价值较低,偏安王朝、区域政权的古币价值较高;光背古币价值较低,双面均有钱文、双面均为钱背、背星、月纹、背文字等古币价值较高。
一些皇帝年号较短暂的货币,以及执政时间较短的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和地方割据政权所发行的货币,因流通时间短、数量少,故价格较高。如宋钦宗的“靖康通宝”、“元宝”每枚的价格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钱只值1元左右。
价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张献忠农民政权所铸“西玉赏功”铜钱,现价格达3万多元。我国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金、西夏、元等朝代铸造的钱币.其价值也远远高于同期汉族政权铸币,“雕母”、“母钱”、“钱范”、“开炉钱”,“库镇钱”等更是古钱中的珍品,其价格往往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之间。
不同比值,不同宝文的钱币有时价格悬殊。如宋代“皇宋通宝”,一般铜钱价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书铜钱如今定价在2万元以内;南宋的“建炎通宝”的价格却在3000元以内。
古钱币在市场上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因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
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谁
一般说来,除汉文、汉景所用的“上元”、“中元”等记元年号外,汉武的“建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但“建元”是否实际使用过,是有争议的。具体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年号始自元鼎三年,其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系后来追定的,在蔡东藩的《前汉演义》中作如是说。
二是年号始自元狩元年,据称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有相关文字。
三是年号就是从建元开始的。
我查看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按《史记.孝武本纪》所载,“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
这里丢掉了元朔,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里的“其后三年”,由前文查知,应该是“获麟”后六年,也就是元狩六年。
从后文“其明年……其夏六月中,分阴巫锦为民祠魏(月隹) 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也可证明,乃是元鼎前一年,为元狩六年。
《汉书》中的“武帝纪”中没有相关记载 ,但在“郊祀志”中的记载和《史记》一模一样。
但是元狩六年的说法,和前边三种说法都不相符。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而且在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砖铭》一书中,收有“元狩二年”、“元狩”、“元鼎元”铭文砖。
以此看来,至少在元狩二年就应该开始使用了年号。
但《史记》、《汉书》成书时间一在西汉,一在东汉,太史公直接就是武帝时人,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会弄错么?
另:关于元鼎三年(网上还有元鼎四年的,不知所自)的说法,我在查找时偶然发现,《史记》中“其后三年”是在“文成死明年”之后一段。“文成”是指齐人少翁,按《资治通鉴》,诛杀少翁一事发生在元狩四年。以此推算,可以得出“其后三年”是元鼎二年。不知有无可能是前人由此推算,又误计一年造成的。
附一说:
年号:
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前163年—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关于后元年号,在《汉书》中,有写“后元元年 ”、“后元二年”,也有写“后元年”、“后二年”。对此学者解释不同。有说年号只有一个“后”字;有说年号为“征和后元”;也有说“后元”就是年号,史书省略,写作了“后元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武帝当时只称做元年,而年号还没有起好,二年汉武帝驾崩,后人用“后元二年”(意思是元年之后的第二年)来区别,在传抄过程中“后元年”多写了一个“元”字,而导致误传。目前一般都用“后元”年号来表示这个时期。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Ⅳ 中国所有朝代皇帝列表(包括姓名,谥号,庙号,出生日期,在位时间,使用过的年号)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月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