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煤炭从长远考虑还行吗
新世纪以来,煤炭行业由衰而盛,步入“黄金十年”。而眼下,受国内经济下行与全国性产能过剩的影响,煤炭“黄金十年”戛然而止。今年前九月煤炭行业已陷入产能过剩泥潭难以自拔,不仅煤炭价格拦腰下跌,煤企亏损面不断扩大。
价格方面看,今年前九月受下游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影响,煤价一路下跌。截止9月底,秦皇岛动力煤5500大卡平仓价报376元/吨,跌至2005年以来最低点;1-9月平均价为422元/吨,较去年全年平均下跌91元/吨,相比2011年平均价格大幅下跌392元/吨。
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分析显示,近三年来,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的价格都要下跌一个台阶。2013年吨煤动力煤价格高点为650元,低点为515元;2014年的价格高点是600元,低点为470元。换言之,动力煤价格2013年跌破了600元/吨,2014年跌破500元/吨,而2015年,截止10月12日,高点为510元,低点为373元,已跌破400元大关。
受需求量减少和环保政策的多重影响,煤价持续下跌,煤企生存状况令人堪忧!煤企亏损面不断扩大。
中国煤炭资源网最新数据表明,9月份全国动力煤、炼焦煤矿区亏损面在八成左右。相比8月,动力煤样本矿区亏损矿井个数占比95.8%,环比扩大0.8个百分点,亏损产能占比85.4%,与上月比扩大0.4个百分点;炼焦煤样本矿区方面,亏损矿井个数占比83.6%,收窄0.4个百分点;亏损产能占比88.9%,收窄1.1个百分点。
此外,公布的37家主要煤炭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中,只有17家企业实现了盈利,其他20家亏损。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剧。盈利前三名为中国神华、兖州煤业及永泰能源;亏损前三名为中煤能源、陕西煤业及国投新集。
追本溯源,此轮煤价下跌、煤企亏损程度不断加大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及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手救市,呼吁限产减产、严禁超能力开采及淘汰落后产能。
1-9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272514万吨,同比下降4.3%。今年以来,国内原煤产量出现了进一步下降,主要是因为煤炭需求低迷,煤价不断下跌,部分煤炭企业采取了限产或临时停产措施。进入四季度,逐步进入冬季取暖用煤高峰,煤炭需求可能会出现季节性回升,预计四季度煤炭产量会较前三季有所增加,但同比将延续小幅回落态势。
此外,从进口数据分析看,1-9月份,累计进口煤炭15636万吨,同比减少6647万吨,下降29.83%。其中,9月份进口煤炭1777万吨,同比减少339万吨,下降16.02%;环比增加28万吨,增长1.6%。
进入四季度,虽受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利好因素影响,但受国内煤炭需求疲软、煤价低位运行及加强进口监管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进口可能会继续受到抑制,预计2015年我国进口煤总量有望收窄至2亿吨左右。
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再加上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下半年我国煤炭需求很可能将延续下滑态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官方PMI)为49.8%,连续两月跌破荣枯线。意味着制造业整体持续萎缩,能源、原材料需求将受到抑制。
同时,作为房地产投资重要先行指标的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大幅下降。1-9月,二者分别同比下降33.8%和12.6%,其中土地购置面积降幅较前8月扩大1.7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较1-8月收窄0.5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大幅下降意味着短期内钢材、水泥产量或将继续保持下降态势,煤炭需求也将继续受到制约。
从电力需求看,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消息显示,1-9月份全国火电绝对发电量3153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水力绝对发电量74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
上述数据显示,前9月火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75.09%,较上月的75.81%下降0.72个百分点,而水电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17.79%,较上月的17.11%上升0.68个百分点,水电占比继续扩大。
此外,进入10月份以来,动力煤方面,由于国内动力煤价格一路阴跌,导致煤企难有利润可言,目前下游电厂日耗持续偏低,截止10月19日, 沿海六大电力集团合计耗煤量维持低位,为48.2万吨,而合计电煤库存高达1331万吨。
为应对市场下滑,国内各主要煤企中煤和伊泰及同煤集团10月纷纷推出优惠措施。神华10月9日跟随其他煤企实施优惠政策,优惠幅度在10-15元/吨。神华此次降价,表面看只是针对动力煤市场降价,但更多地反映出煤炭需求的继续下降和煤企之间恶性竞争争抢市场份额的事实。
总而言之,虽然经过长期下跌之后,当前煤价已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陷入亏损。但是,由于煤炭需求持续低迷,过剩煤炭产能迟迟不能得到有效化解,煤价低位徘徊或将成为常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在10月26日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其中一个大热点。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能源消费低速增长、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也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后续新能源的发展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而转型升级则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B. 当前煤炭价格要大幅上涨了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5月18日说,当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平稳,供给和运力均有保障,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没有市场基础。有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市场煤价回归并稳定在合理区间。
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日益突出。随着中长期合同制度不断完善,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率明显提高,对稳定供需关系和煤炭价格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年度中长期合同价格一直稳定在合理区间。清洁能源替代不断加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不少地区实现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5月以来水力发电量持续增加,随着水力发电进入旺季,对火电的替代效应不断显现。来源:新华网
C. 中国今后 煤炭价格走势
煤炭价格长期看能源替代,中短期看经济周期
长期看,美国页岩气成功规模开回采对全球煤炭贸易造答成重大影响,页岩气对煤炭有环保、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因此存在长期替代的空间,这将抑制煤炭的长期价值区间。
中短期看,我国经济见底回升,缓慢复苏是2013-14年的大概率事件,社会用电总量也将回升,对煤炭的需求有支撑。因此2013年煤炭价格有望出现弱反弹。
我国经济的转型也属于中长期的范畴,降低单位GDP的能耗有望使用电量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速,但城镇化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题,经济转型是需要一个过程,煤炭需求跟随第二产业占比出现下降也是必然的事件。
望采纳
D. 河北省煤炭价格
http://www.sxcoal.com/3625/0/list.html
中国煤炭资源抄网 > 煤炭网 > 煤市分析 > 本网周评 > 河北煤市周评
打开这个网址就是你要的实时煤炭价格。你们河北的。
E. 煤炭价格到底由什么决定及未来走势
第一阶段是1993年到1995年。其间1993年到1994年国家分两步放开了煤炭价格。由于煤炭、电力企业改革的不同步,价格争议不断,从1994年国家又开始对电煤“放而不开”,确定电煤价格上涨幅度,进一步明确了对全国电煤实行指导价。
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2001年。其间国家试图建立一种“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对电价实行的是“顺价”政策,即国家确定一个煤炭指导价,电力价格相应提高,使电力企业消化因煤价提高而增加的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末真正“联动”。1997年以来,计划内电煤价格下跌,按照“煤电价格联动”设计的初衷,电价应该下调,然而实际上是,电价在1994年至2001年的7年中只涨不落,电煤价格却一路下滑,“煤电价格联动”的政策也就不了了之。
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4年6月。国家从2002年起取消了电煤指导价,实行市场定价。其间,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增长,煤炭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但电价没有放开,电煤供应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国家不得不在每年的煤炭订货会上对煤电两个行业进行协调,又在取消“指导价”后出现了“协调价”,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有“计划”和“市场”两种价格,但并末用“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四阶段,是从2004年至今,国家重新启动“煤电价格联动”,并形成一整套政策和机制。此次“煤电价格联动”是源于国办发[2004]47号文。47号文件最大突破是“电煤价格不分重点内外,均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此后出台的“煤电价格联动”方案出是电价随着煤价动。从此,煤价完全市场化。在随后的几年中,由于煤炭价格的过快上涨,虽然发改委屡次出台《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通知》,但对市场煤炭价格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从1993年煤炭价格逐步放开到现在,我国煤炭市场一直存在重点煤炭订货合同价格(计划价)与煤炭交易合同价格(市场价)两种价格形式,绝大部分时段是市场价高于计划价。由于市场价更能反映煤炭市场真实的供给和需求情况,我们以市场价作为分析的对象。
以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来看,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因素。煤炭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类商品,同样符合这一基本规律。那么,要研究煤炭价格走势,就要从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的增长。专业人士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普遍采用的GDP增长率的数据,考虑到中国GDP统计的种种弊端,比如其真实性问题就经常为人所诟病,我们选取了与经济增长联系最为密切的发电量的数据。因为电力不存在库存的情况,造假的可能性最小,也是最为真实的经济数据。
炭供给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新增煤炭产能的增加,即新煤矿的投产,或老煤矿通过技改提升产能,这一切均可以通过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其增长率反映出来。
成本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煤炭的价格,而是通过影响煤炭的供给来影响价格。价格低于成本,煤矿陷入亏损,自然就会减少投资,甚至于停产,以减少亏损,供给减少到一定程度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价格高于成本,投资者有利可图,自然会加大煤矿投资,供给自然会增加,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特别是大多数从事地下开采的煤炭企业,一旦发生事故都会造成重大伤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国家对煤矿安全事故极为重视。如果发生一次重大煤炭事故,该区域的大部分煤矿都会被强制进行一段时间的停产整顿。由于煤炭行业的地域性较强,这种停产整顿在短期内会严重影响该区域的煤炭供给,进而影响短期内的煤炭价格走势。
煤炭价格市场化之后,国际煤炭和原油期货价格成为影响国内煤炭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国际煤炭市场的风向标澳大利亚BJ现货交易价格。国际煤炭和石油价格均是从2003年开始快速上涨的,2007年至2008年7月达到顶峰,这与国内煤炭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煤炭贸易,使得国内煤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特别是在2007年~2008年之间,由于市场需求加上投机炒作资金的推动,国际原油期货和煤炭价格出现了暴涨暴跌的走势,直接引发了国内煤价的暴涨暴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煤炭价格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增长对煤炭的需求。
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于2008年下半年达到高潮。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大幅削减消费支出,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为应对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有所回升,但出口仍然低迷,与煤炭和电力相关的钢铁、有色金属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各行业的产能过剩仍然很严重,这给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决定了煤炭需求在未来一两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
同时,根据前文分析,前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保持在较高的位置,2007~2008年的平均增速为28.7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215亿元,按照吨煤400元的投资额计算,将新增产能10亿吨,这些产能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集中释放。
产能增加而需求没有改观,因此,我们判断煤价继续向下的压力非常大。
F. 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使煤炭价格长期低迷.煤炭业未来如何去产能化
市场选择和政策导向。现在的产能过剩,完全是因为前几年煤炭市场较好的时候,各种相关的不相关的资本都进入煤炭行业,导致了大规模的矿井投资。而近年来前期的投资矿井开始进入生产阶段,又正好赶上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上进口煤的大量冲击,所以产能出现了过剩。产能过剩自然导致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煤炭价格的持续低迷。当前的煤炭市场,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价值,煤炭生产已是不经济的现象。
当然,目前的煤炭市场竞争更多的是因为煤炭企业和行业自身的问题导致的,深层次的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但是煤炭市场的不规范,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某些大型企业不负责的倾销行为,是导致煤炭市场雪上加霜的主要因素。
至于如何去产能的问题,是整合中国经济的宏观问题。去产能的关键是开源节流,开源即是下游行业的拉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重点耗煤行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均为产能过剩行业,所以完全靠下游拉动,在近期内也是不现实的。节流:一是加强行业自律,国家要根据实际需求协调产量,生产成本过高和煤炭质量较差的企业和省份,应当引导逐步退出煤炭行业,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和企业质量。二是控制煤炭开发总量,国家根据五年规划确定支撑经济发展的煤炭总量,防止过度开发,扰乱煤炭市场。三是加大国企开发煤炭,加强国家对煤炭这种战略资源的管制,加强煤炭安全的管理力度。四是减少各省份对大型企业的行政指标,加强市场对生产的引导。
此外,还应当研究我国煤炭的出口问题,煤炭的综合利用问题等等。
从长远看,石油天然气、核能储量有限,新能源利用不问题,所以煤炭依然是国家能源的主力。如何发挥好煤炭的作用,理顺煤炭与关联能源的关系,以及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和运行水平是应该是国家的重要课题。
不足之处请见谅。
G. 煤炭价格全面市场化意味着什么是不是煤炭行业会好起来
政府放弃本来已意义不大而且毛病很多自的计划煤机制,不再直接插手煤炭市场运行,由煤企和电企直接对接协商长期合同。煤炭行业需要各自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说不上好还是坏。
以上个人理解,具体建议搜下经济时报的新闻。
H. 现在买煤合适吗 煤炭价格一直下滑,几月份买比较合适
这个煤炭的价格不好把握啊,现在下滑,说不定哪天就上涨了。
I. 国际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煤炭价格双轨制长期存在的影响
2003年以前,全国煤炭订货会是煤炭交易的主要方式,国家来一直以行政手段来干预煤炭价格,在计划经济时期,它为煤炭生产调节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与完善,沿袭多年的煤炭订货会改为煤炭产运需衔接会,鼓励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衔接,依法签订合同,但是政府还是要通过发布衔接原则和框架方案,指导产运需衔接,实际上煤炭交易价格并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市场化,仍然存在价格“双轨制”,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煤炭价格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阻碍了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引发了煤炭价格的上涨。
在煤电矛盾突出的时候,有关部门便会出台电煤限价措施,以减轻电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发电企业亏损,而煤炭企业对煤价预期要高于国家限定的价格,不愿与电厂签订长期合同,限价措施出台后,普遍出现以次充好、不签合同现金交易等现象来规避限价。因为重点合同煤价格低且不能参与市场化,造成了非重点合同煤炭价格的一路走高。限价不仅不能达到控制电煤成本的目的,反而加剧了供需矛盾,也使得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供求关系。另外因为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煤炭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也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引发了一系列腐败问题。
2.2 政府调控手段不当的影响
2013年煤炭价格完全实现市场化,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能量在消耗总量方面一直都是处于上升的状态,和去年这个时候相比,其消耗的总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长,单位产值的耗能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从煤炭行业来看,相关用户对煤炭需求量却在不断减少,煤炭价格一路下行,煤炭销售陷入了瓶颈时期,很多煤炭商家纷纷采用降价促销的手段与同行竞争,导致煤炭的价格一直处于盲目下跌的状态。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可得,造成这一奇怪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过去煤炭价格的无序疯狂上涨,导致了煤炭投资蜂拥而至,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纷纷斥巨资进入煤炭行业,使得煤炭产能在短期内急速上升,并且在这个时候,国际市场上形成的过剩煤炭资源又以低廉的价格不断转销至中国市场,这就使造成我国煤炭出现了过剩的情况,而价格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的,当煤炭产品供过于求时,这种情况就只能导致煤炭价格的盲目下跌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还是归结于过去煤炭行业的投资热潮,受利益驱动,很多企业包括部分电力企业纷纷进入煤炭行业,相关部门没有预见到这种盲目一窝蜂投资所带来的后果,造成了现在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引发了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2.3 物流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晋、蒙、陕、新、宁等省区,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我国经济最发达,需要能源最多的东南沿海和京、津、冀等省区煤炭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0%不到。如此不均衡的生产及消费地区分布,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运”、“铁路、公路、海运以及内河等多种方式混合运输”的总体物流格局,从而决定了煤炭物流在煤炭行业长足发展过程的重要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西煤东运的主要方式是铁路运输,铁路运输经济、快捷、安全且受天气干扰小,但是受制于铁路运力不足的影响,普通用户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运力,而且铁路运费以外还存在各种名目的收费。每年到大秦铁路集中检修期间,煤炭价格就会上升,在能源短缺、迎峰度夏等关键时期,铁路车皮就更加紧张,中间环节的运作费用也会大幅增加,更加助推了煤炭价格的上涨。
由于我国煤炭物流运输距离长,物流环节复杂以及各种名目的收费繁多等原因,造成煤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煤炭物流成本已经占到消费价格的40%以上。铁路运输的煤炭主产区晋、蒙、陕的煤炭到达秦皇岛港的转运成本已经达到200元/吨,加海运费到达广州港的煤炭价格比飘洋过海的进口煤价格还要高70元/吨,可见我国煤炭物流成本之高,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价格。
2.4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的影响
2011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环渤海价格指数并定期发布,神华、中煤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将动力煤市场销售价格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实行联动。2013年煤炭价格市场化以后,多家煤炭企业纷纷将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作为定价的依据。但通过长时间的研究,笔者发现以环渤海价格指数作为定价的依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价格指数在数据收集时间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环渤海动力煤数据采集的时间基准是上周二到本周二,发布日期是本周三,这就说明本期采集的数据信息含有本期发布之前两期的市场信息,数据采集时间跨度太大,会引起数据的滞后,尤其在遇到周三是节假日的情况下会相应顺延一周发布,这就使得数据滞后更严重。通过对环渤海煤炭交易数据分析可得,价格指数滞后于煤炭实际的离岸价格,并且滞后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为两个星期左右,在煤炭价格上升的阶段,其价格指数也比煤炭实际的离岸价格要低,而当煤炭的价格处于下降的阶段时,煤炭价格的指数又比煤炭实际离岸的价格高。
其次,价格指数的信息来源于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和企业报价,如果企业单纯以指数价格作为定价依据,如果指数下降,企业定价下降,将促使指数进一步下降,反之亦然,这将使企业定价和指数价格形成循环往复,指数价格对于实际成交价格起到了助涨或者助跌的作用。
最后,在环渤海的动力煤价格指数样本上,代表性规格品在分类标准的设置方面过于单一,仅仅是把热值作为样本的分类标准。但实际上,煤炭除了热值方面不同之外,其硫份或者是灰份的不同对煤炭的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实际的煤炭交易过程中,在价格的形成方面却忽视了这部分因素所造成的煤炭在成交时所形成的价格差异,对市场价格会形成误导,造成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