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p2p期限配错是什么意思
这是资金池的三条定来义之一,这源三条分别是“对象错配”“期限错配”和“资金大小错配”,P2P平台如果错配了其中的一条,就等于形成了资金池,是非法的。
“期限错配”就是说,假如我代表P2P平台,有人需要借款,借款时间是半年,我发布一条信息说借款时间是一年,就会造成资金在我账户滞留了半年的时间,这就是“期限错配”,就形成了资金池
㈡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业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被动依赖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存款,不能自主定价,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储蓄、对公和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90%以上,是其负债的主要来源。由于存款利率受人民银行管制,商业银行没有自主定价权,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存款。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据银行自身需要,通过对不同客户。不同期限,不同产品的负债进行差别定价,调节负债结构比例,或根据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
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较低,且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资产结构,资产类型趋于多元化.债券投资大幅增长,但信贷资产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上没有可供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信用风险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导致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债券资产以无信用风险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但是目前以银行、保险为主的主力投资机构均以资产配置为目的,采取买入并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同样难以大量变现。同时.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难以通过现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释放。
三、资产负债管理环境欠宽松,对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如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规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和经营管理。但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金融机构的职能创新、业务创新和重大金融事件,并不是从宏观上实行监控,而是实行审批制,即商业银行在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面必须报经中央银行和银监会批准才可实施,否则视同违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很难占有先机,对资产负债I管理的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不合理且缺乏补充渠道,随着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资本充足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部分,在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成因之后,再来看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部分为注册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股本),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补充机制。而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以工商银行为例,资产总量从1999年末的35398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5694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7%。这两方面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为消化巨额不良资产,又必须把每年经营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作为风险拨备进行计提,使得通过将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转化为注册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也无法付诸实施。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商业银行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降低。
㈢ 什么叫期限错配期限错配有什么风险
期限错配在金融行业中的表现是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短存专长贷”。这种现象属除了普遍存在于P2P行业中,也普遍存在于银行业。
期限错配在P2P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拆标”上,更准确的说是拆期限的标的。
拆期限指的是把长标拆成多个小标滚动发行。如一年期的融资项目,最后拆成4个3月期或12个1月期。P2P活期理财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期限错配产品。
期限错配的动机
业内有些P2P平台为了满足投资人偏爱短期投资的喜好,往往将长期融资项目拆成短期,以达到实现快速融资的目的。比如一年期的标,拆成12个一个月的期标发出去。同时,平台也通过拆期限来提高平台的人气。
期限错配的弱点
期限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上。一旦“发新偿旧”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某一期,投资者减少了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平台倒闭,投资人的钱拿不回来。另外,期限错配阶段过程中的借新还旧从本质上来说十分接近庞氏骗局。
㈣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存款是短期的,贷款是长期的
㈤ 请问,票据票据业务中,错配是什么意思
错配指的是资金期限错配。即借入短期资金匹配长期票据。如买入6个票据,专如资金不错配,属应借入6个月期限的资金进行匹配。但众所周知的是,资金期限越短,借入利率越低。所以,很多机构以不停借入7至14天的短期资金来匹配其长期票据。理论上,只要短期资金源源不绝,且短期利率一直较低就不会产生风险。但当大家都进行期限错配的时候,风险就产生了,如2013年的钱荒事件。2014年底,贴现短期利率从4%陡升至8%左右,让很多错配型票据机构损失惨重。错配是有风险的,很多大型银行不允许以错配办理业务。但人在江湖,总有人为利润博一下。
㈥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介绍
简单说,就是指“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问题。
㈦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影响
双错配的金融体系难以应对内外部冲击
无论是货币错配还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金融体系,在汇率和利率出现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看,很容易得出金融机构会出现大量亏损的结论。
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认为货币错配可能是引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时认为,货币错配的存在还使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央行指出,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卖出外汇,从当期来看是理性的选择,规避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币种的不匹配。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外汇负债相对应的外汇风险资产却无相应的外汇资本金覆盖,如果未来发生损失,就需要以人民币购汇补偿,对境外股东的分红仍需用外汇支付,从而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与此同时,短存长贷现象主要是与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有关。从我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来看,当前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结构性变化的大趋势,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但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金融机构无法管理利率风险。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或出现逆转,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应高度警惕我国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问题,注重汇率安排与资本项目改革的协调性以及利率调整的协调性,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㈧ 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版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权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