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人民币超发,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却还能上升
1 我国不是自由兑换制度
2 RMB超发部分也是由兑美元升值引起的
补充回答:
超发抑制升值的原理是这样的:由于我国是债权国,加上长期以来经常项目是巨额顺差,所以货币有升值压力。外汇市场上对RMB的需求增加,当需求增加时怎样防止RMB价格上涨呢?就是增加供给。所以超发。
Ⅱ 中国货币 超发了吗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余胜海近日微博称:中国1990年货币总量1.53万亿,2011年85.16万亿,21年翻了59倍。美国货币总量同比增加1.99倍。美国规定货币发行量不超过GDP的70%,中国却超2倍。2008年前40多万亿元,今年6月已突破90万亿元,通胀压力难解,资产泡沫越吹越大,如果还不拧紧货币的阀门,中国的问题将越积越多。
所谓“货币超发”,按照一般理解,是说货币总量高于GDP总量。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M2从1990年的1.5万亿扩张到2011年年底的85万亿的水平,上升了54倍,相对GDP规模从82%上升至180%,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 货币供应量超速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资产泡沫、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家庭、投资者、金融机构、企业等方方面面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30年里,大型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两次,一次是1994年,另一次是1988年,其共同特点就是货币的超量发行、经济过热和农业减产。因此,要控制通货膨胀,就必须货币超量发行等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Ⅲ 货币超发有什么后果
货币超发的四个阶段
过剩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上半叶银根放松曾导致短缺市场环境下出现恶性通胀;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到03、04年,这个时期产能和供给的提升使得通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纳了过剩的流动性,资产泡沫并未大规模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05年之后,出口部门、传统制造业领域投资回报率开始下降,资产价格急剧膨胀;
第四个阶段的特征是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同时,流动性泛滥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资产泡沫和高通胀反作用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政策开始面临持续的被动收紧压力。
货币超发现象日益加剧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从90年代初的2万亿扩张到70万亿的水平,货币总量膨胀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1%,是实际GDP增速的两倍。09年之前国内广义货币M2相对名义GDP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左右的稳定水平,2009年以来的财政、货币大放松导致M2相对规模上升至175%,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对投资和信贷依赖度上升,政府对社会信用总量主导能力仍然很强的现实情形推测,中国并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信用停滞、通货紧缩局面,未来货币规模继续扩张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直接危害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其隐含的意思是,只要货币发行超过全部商品的市场价值,那么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对于中国而言,货币过度发行显然是导致当前通货膨胀问题日渐严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危害二:CPI上涨
瑞银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CPI通胀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推动,而并不明显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瑞银预计11月CPI同比增长率将达5%左右,但到12月份将小幅回落。
为了控制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加息和流动性,管理可以也应当发挥关键的作用。瑞银预计还将加息一次,而2011年将加息两到三次,并且预计央行将会加大对冲操作的力度并且适当降低信贷增长目标(新增贷款6.5-7万亿元)。瑞银认为,到目前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涨价推动,而非食品价格与“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价格在过去几周内大幅上涨。此外,柴油和运输成本的上涨(拉闸限电措施使许多企业改用柴油发电机,由此带来了“柴油荒”)导致其他农产品也出现涨价。
Ⅳ 人民币超发这么严重,为什么国际汇率还不断升值
因为未必不能在国内流通,进来需要安汇率进行兑换,比如100美元现在进来可以兑换650元人名币,人名币升值后他再用650元人名币兑换美元回去就超过100美元了,这样他啥也不用干就赚了汇率差,这就会导致热钱进来赚这个钱,是赚的我们的钱,这是其一,其二会导致我们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扬,价格上扬就会影响市场分额了。大量热钱进来就需要更多的人名币去兑换,当这些热钱获利撤走时再换回来,这就会造成我们的人名币总量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
Ⅳ 中国的人民币怎么会超发
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说人民币作为通货超发的量就叫做通货膨胀。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发行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发行不行呢?
第一,金银货币可以自行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改革开放以后,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所以,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必然的。因为,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金或银货币在和商品的交换中,就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总价值和流通速度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出现膨胀或者紧缩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记住,这种膨胀或紧缩是受商品的总价格调节的。如果超过这个总价格出现膨胀,金货币或银货币就会回炉变成金银条块,相反,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总价格出现紧缩,金银条块就会铸成金银货币投入市场。可见在这里,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二,改革开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没有价值的人民币,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就不可能执行价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价值的规律。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要和商品交换,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怎么办呢?就必须给人民币规定交换价值,用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和商品交换的数量或者决定商品的价格。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数量决定的,或者说由它的发行数量决定的。发行的数量越多,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这就是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或者说是人民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用人民币和商品交换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确定商品的价格。因为,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地减少或者说不断地贬值,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而不断地上涨。这就是在纸币(成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商品的总价格是由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总价格是由流通中的纸币的流通数量决定的。这和金货币的情况正好相反,在那里,金货币的流通数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确定的。
第三,改革开放中,人民币不是作为一般的货币执行五种货币的职能,而是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人民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为了赚钱的货币,所以,人民币就是资本,就是中国资本。中国资本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用人民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的活动,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人民币不超发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不超发人民币,中国资本在自由竟争的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币购买,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币支付,那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我们不要埋怨政府不断地超发人民币,他们已经上了贼船,他们受到中国资本发展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原因,从改革开放第一天起,就开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根据中国资本的需要增发人民币,这种情况就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开始),就开始了通货膨胀的历程。
好心的人们总以为,钱多了是好事,工资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可是,好心的人们,并不理解这是中国资本的需要!中国资本需要超发人民币,需要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资本才能实现它的赚钱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荣,我们要看到,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总有一天好心的人们的那么一点工资或者可怜的收入都要化为泡影。这个时刻已经开始了,到来了。最先感觉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户,那些低工资的人们。
中国人民不需要通货膨胀!因此,消灭通货膨胀的任务,已经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Ⅵ 人民币超发问题
人民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导致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未来预期下降,
于是将原来手中的人民币换成美元,这样央行就贮备的外汇就被换成了人民币
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已宣布加息,中美汇率升高的原因。
Ⅶ 人民币超发严重,为什么还不贬值
原因如下:
(1)货币增长带来国内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加,总需求上升带来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经常项目余额下降,形成对本国货币贬值压力。
(2)但就中国而言,问题出在其他条件不变上。中国尽管货币增长很高,但是很高的货币增长没有带来经常项目逆差,因为钱变成了房子,没有提升人们的需求。而且还间接推高了不动产的实际收益,吸引了存量资本来投机,进一步挤占其他方面的需求。
Ⅷ 人民币超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超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于两方面,一、国家依靠人民币超发获得国家投资和公共开支所需的资金,二、人民币超发带来通货膨胀。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说人民币作为通货超发的量就叫做通货膨胀。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发行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发行不行呢?
第一,金银货币可以自行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改革开放以后,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所以,出现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必然的。因为,金货币或者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金或银货币在和商品的交换中,就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货币、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商品的总价值和流通速度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出现膨胀或者紧缩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记住,这种膨胀或紧缩是受商品的总价格调节的。如果超过这个总价格出现膨胀,金货币或银货币就会回炉变成金银条块,相反,如果没有满足这个总价格出现紧缩,金银条块就会铸成金银货币投入市场。可见在这里,商品的总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
第二,改革开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没有价值的人民币,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就不可能执行价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价值的规律。在这种条件下,人民币要和商品交换,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怎么办呢?就必须给人民币规定交换价值,用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和商品交换的数量或者决定商品的价格。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数量决定的,或者说由它的发行数量决定的。发行的数量越多,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就越少。这就是纸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或者说是人民币的交换价值的规律。用人民币和商品交换首先要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者说确定商品的价格。因为,人民币的交换价值是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地减少或者说不断地贬值,那么,商品的价格也就随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而不断地上涨。这就是在纸币(成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商品的总价格是由人民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总价格是由流通中的纸币的流通数量决定的。这和金货币的情况正好相反,在那里,金货币的流通数量是由商品的总价格确定的。
第三,改革开放中,人民币不是作为一般的货币执行五种货币的职能,而是执行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人民币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为了赚钱的货币,所以,人民币就是资本,就是中国资本。中国资本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用人民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的活动,要赚取更多的人民币,人民币不超发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不超发人民币,中国资本在自由竟争的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币购买,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币支付,那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我们不要埋怨政府不断地超发人民币,他们已经上了贼船,他们受到中国资本发展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因为这个根本的原因,从改革开放第一天起,就开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根据中国资本的需要增发人民币,这种情况就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开始),就开始了通货膨胀的历程。
好心的人们总以为,钱多了是好事,工资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可是,好心的人们,并不理解这是中国资本的需要!中国资本需要超发人民币,需要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资本才能实现它的赚钱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荣,我们要看到,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总有一天好心的人们的那么一点工资或者可怜的收入都要化为泡影。这个时刻已经开始了,到来了。最先感觉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户,那些低工资的人们。
中国人民不需要通货膨胀!因此,消灭通货膨胀的任务,已经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