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峰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事件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一带一路”这个对外贸易的“蓝海”,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能源资源、制造业等更多领域参与,也为过去互联互通没有涉及到的内陆城市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人民币流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⑵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并分别论述了汇率制度改革、回人民币可兑换、答资本项目开放三个方面的问题,及其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提出了10年内基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时间表的安排建议。作者还分析了金融危机后国际汇率体系的变化,并对影响汇率安排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日本、智利、波兰和新加坡这四个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顺序以及金融发展的关系,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过程,对每个时期汇率制度变化的背景、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⑶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路径是什麽?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是:一,在中期内(-10年)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在中长期(10年后)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三,在长期内(20年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而我们今天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基本着眼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这一中期目标上。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币离岸市场须经历三个主要阶段:一,形成阶段;二,发展阶段;及三,成熟阶段。〔见附图〕
为了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特点说得更清晰,请允许我用一个比喻。如果我们视人民币流量为“水”,视人民币产品为“鱼”,以下逻辑就很清晰:“鱼”没有“水”不会生,“水”不流“鱼”不会活,“水”中无足够“养分”“鱼”长不大。“养分”在这里指一个产品须付投资人的收益,譬如债券的利息,或股票的分红或收益。而近期内“水”中的养分只能来自境内市场,因为境外目前还没有人民币投资市场。因此,“水”不仅在境外能流,也须有流回境内的机制,以获取在境内产生的收益,以养在境外的“水中之鱼”。如果用这一比喻来形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各个不同阶段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今天已基本开放了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管制,也就是说,只要是贸易结算,人民币可大规模流出去支付进口,也可大幅流入接受出口支付。目前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已与人民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但是,由于境外没有足够大、足够多的“鱼”,向中国出口的贸易伙伴没有积极性获取大量人民币。没有大量的人民币从贸易项下流出,境外也就无大量的人民币可从贸易项下流入。这样,贸易项下完全开放的两大流出与流入主渠就处于乾涸或细水状态。如何让这两条主渠流起来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下未开放前的中期目标。
1.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阶段
2004年2月,香港银行开始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汇款、兑换及信用卡业务。个人每人每天不超过等值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集腋成裘,到今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量达到1,037亿元。这一阶段的“水”基本是死水,境外流动受限诸多,“水”中的“鱼”也很小,基本是存款产品,“水”中的养分也很有限,收益基本靠升值预期加上微薄的利息。
今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导下签署的《清算协议》是香港境外人民币市场的一大突破。“水”首先在境外活了,有条件接受更大、更多的“鱼”。同时,政策制订者也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境外人民币市场这一池中的养分只能来源于境内,因而迅速启动了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使境外的水能够接通境内的收益,进而可使境外能发展规模更大的、更多的产品。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将境外人民币存量投资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盼望已久即将出台的小QFII都会迅速带动较存款产品更高收益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的发展。而有了更高收益来源的银行也能以更大规模和更优惠价格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储蓄产品,进而提高人民币兑换出境与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目前香港市场已有一千多亿人民币的存量,主要由个人持有,初始驱动力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投资产品则是存款、国债、保险和基金等为数不多的定息产品。随着香港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逐渐打通,收益开始成为持有人民币的主要驱动力。至此,可以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尽管这个市场发展很快,但由于基数太小,即便几年内翻两番,与2009年中国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比,它对撬动贸易项下进出口大水渠的流动作用还是有限。因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下一阶段的挑战就是如何更主动地加大人民币流出与流入量,更快带动贸易项下两大主干渠的水流。
2.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成长阶段
与上一阶段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成长阶段的主要功能与目标是发展足够多、足够规模、享有更高收益,并且交投更活跃的产品来激活、启动及加大贸易项下两大主渠的水流,吸引更大范围的贸易结算伙伴开始使用人民币,使人民币离岸市场早日进入成熟阶段。
发展更大规模的人民币产品是为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人民币投资,进而吸引具规模的贸易伙伴以更大的规模使用人民币。发展更具交易活力的人民币产品是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杠杆。境外市场人民币存量本来就有限,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要有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才能有足够的拉动力增加人民币的流动性。一元钱的存量若能带来七、八元的交易量,相当于七、八元的人民币流出量,其杠杆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而人民币产品能否有更高交易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产品收益的高低,收益越高的产品越有可能推动更高的二级市场交易。
而要想发展足够规模、足够多、足够交投活跃的产品,还须研究两个重要课题: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初始人民币流动性,保障发行与交易成功;二是必须有更畅通的人民币回流境内渠道,以创造产品的收益源泉鼓励产品发行。
(一)初始流动性保障
此阶段推出的人民币债券、股票、期货等产品的初始发行与二级市场交易须有充沛的人民币流动性相匹配。否则,产品发行机构会担心没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购买或交易而止步。因此,推出这一类产品上市时,在充分利用已出境的人民币存量同时,可考虑临时向离岸市场注入人民币,以弥补可能的人民币存量暂时的不足。
在市场被激活之前,来自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数额不会很大,难以成为资金的主要源泉。那麽,离岸市场的人民币除已经兑换出境人民币存量外,将来自何方?这里仅列出几种可能性:
1) 允许境外企业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互换协定的安排获得人民币,投资于香港的产品;
2) 允许内地商业银行配合贸易需要开展离岸人民币贷款业务;
3) 允许获批准的内地企业以人民币对外投资;
4) 允许内地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以个桉方式申请将人民币调往香港,专门用于申购某个投资产品(如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
5) 允许QDII以人民币参与境外发行与交易。
除了以上几种结构性向离岸市场输出人民币外,还可以考虑设立临时性、试点型有定额管控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池”(或称之为“资金池”),为某个或某系列人民币产品提供支援,以保证其发行与交易时不会因离岸人民币存量不足而受影响。
在具体操作上,没有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可用外币向“资金池”兑换人民币来参与这些产品的投资与交易,而已有人民币的投资者可直接进入发行和交易环节。这样的“资金池”可由人民币离岸参与行参与设立,人民币可由其通过境内银行间拆借市场或其他途径获取。该“资金池”设有上限,以避免其成为境内人民币无序流出之渠道。同时,为保证这一“资金池”不会乾涸,以外币参与“资金池”的投资者在卖出产品后只能以外币形式撤出“资金池”,以使池内人民币恢复原来水平。
以上所述的流动性保障仅是市场发展最初期的临时、短期措施,目的是消除发行者起步的顾虑。一旦流动性开始自然聚集,这些初期的人为注水措施就会被市场力量取代。
(二)回流保障人民币离岸业务大规模发展的第二个课题指的是必须有足够的回流。即政策上要允许“大鱼产品”(公司债券,股票,期货及利率衍生品等)能将发行所得的人民币资金以FDI或其他方式顺利返回境内。这是因为这些产品需要从境内业务中获取收益,而在今天,人民币能带来的收益也只能来自国内。不这样做,大交易更活跃的产品就无法开发。
需指出的是,这样的回流是有限的(限定发行融资额),又是人民币,不会进一步加大外汇规模与汇率压力。如果我们允许国内公司在海外上市时发行人民币股票,从国外汇入的资金就不再是外币。相应地,人民币的FDI(境外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管理应与外汇FDI管理有所不同。
以上所述的流出与回流虽需要在资本项下予以考虑,但须强调的是,其目的不是寻求资本项下的开放,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激活与促进贸易项下进出口两大主渠的人民币流通。而这些政策安排一定是在资本项目不开放的条件下,防范对内地市场造成影响为前提的。手段与方法可以考虑以试点形式逐步推出,流出与回流均可采取总额限制等各项措施,保证流动的可预见性与可控性。
总而言之,人民币投资产品的丰富、活跃,将会激励越来越多的贸易机构选择以人民币结算,并将人民币投资于相关的产品。在资金推动下,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将越过发展的临界点,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3.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成熟阶段
一旦离岸人民币市场具有足够的规模和流动性,产品也逐步多样化,大量进出口企业就有可能开始选择以人民币结算,至此时,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就进入了成熟阶段。前文所述的人民币贸易项下流出与流入的两个主渠道就会有大量人民币进出。其中的水量与水压均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与前两个阶段的人为放水、注水与回流设计不同,此时的水是贸易项下自然流入与流出的大水。与此同时,也会有大量人民币会长期自然存在于境外流通之中,进而更加促进境外人民币与产品增长的良性循环。
此时市场的规模会远远超过前两个阶段,驱动力主要来自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这些资金可能来自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与人民银行达成的人民币互换协定的安排。而人民币的交易市场的功能开始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激活器与推动器向服务器转变。
综上所述,2010年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民币以细水长流出境,以个人小额纳入;产品以储蓄定息为主,基本是市场驱动;收益动力以人民币升值预期为主,开始向固定收益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建设全面展开,从境外自由流通起步,开始进入整个市场人民币化的初期准备。
从2011年开始,我们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就发展路径逐步达成共识,开始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成长阶段的快车道。而快车道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一,人民币境外产品的规模化、多样化与收益曲线的上升;二,人民币流出与回流的政策措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增强;三,人民币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大幅增加。
⑷ 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⑸ 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就应该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业等的全球一体化。就是要让中国的企业全球化,使全球的华人华侨等享受到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旅游出行,留学,投资生产,国际汇兑,企业上市,等带来便利。一方面,要体现中国的对外开发和贸易的国际化便利,更要体现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的便利。只有国家的企业和产品,人才文化,金融等国际化了,人民币国际化才更加迅速。但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更要使人民币真正的成为国际的重要机构,如:IMF等的储备货币。也要成为世界各国的储备货币,并且,人民币可以为各国的发展带来机会,应对危机带来协同性。并且对大宗商品等资源有调控风险的作用。这样,人民币的国际化才更有利。
⑹ 哪些事件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大事件:
2007年6月
首支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7月10日
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2008年12月4日
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2008年12月25日
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外,中国已与包括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大步加快。
2009年2月8日
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互换协议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林吉特。
2009年3月9日
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介绍,国务院已经确认,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将在香港进行试点。具体的试点方案和办法仍还在研究,尚未出台。
2009年3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通过推动双边贸易及投资促进两国经济增长。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
2009年4月2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2009年7月
六部门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
六部门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1年8月
人民银行8月23日明确表示,河北、山西等11个省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2年11月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都是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
2013年10月
10月15日,第五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与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新闻发布上表示,中国和英国同意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
2013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014年6月
人民币全球清算网络频频布局
6月18日,建行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19日中行担任法兰克福人民币清算行;
2014年7月
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授权交通银行首尔分行担任首尔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这成为在首尔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重要一步。
⑺ 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称
就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现状分析,过去人民币仅在边境地区流通,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流通和兑换。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民币流通扩大的过程。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范围就越广、数量就越大。
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较广,老挝东北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替代本币在境内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而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缅甸禅邦重镇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
人民币在越南流通范围也非常广,已经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经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流通。目前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萨克斯坦,大约有十多亿元人民币。在中亚其他国家流通的人民币总共也有十多亿元。
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特别是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国的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1/3强。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另外,在中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有向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随着中国游客的不断增多,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如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日本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已经开始收人民币。
从中国来看,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交易参与者和普通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普遍接受性也会大大提高,人民币将必然会成为国际通货。
从亚洲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一个市场中,一种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将大大减少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交易成本,为该地区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交易的规模、效率和国家福利。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将扩大亚洲市场的规模,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将是一个必然结果,亚洲出现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的现象也将成为可能。
⑻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随着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范围扩大,离岸本币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条件已经较为成熟,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入冲刺阶段。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首先,我国目前仍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很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及时扩大内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国内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一旦金融体系放开,大量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所引致的资本交易额会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额,如果不能很好地管控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极大危害。此外,随着中国逐步放开资本账户,要想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减少不必要的外汇干预。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汇率波动将是一种常态。
⑼ 人民币国际化历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更早已经开始了。当初主要是社会主义邻国边界地带,像朝鲜、越南等。在这一阶段,只是边境的居民为了生活上的便利而进行的类似于日常的活动。这一时期只是人民币在边境生活中走出国门,这是其国际化的几乎可以忽略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起,在我国的边境地带也逐步融入了贸易的浪潮之中。边贸的日益兴隆,少不了媒介——货币的作用。 而人民币一项以币值稳定著称,当然是边贸结算的最佳货币。在这一阶段,人民币开始走出国门,成为主要的边贸结算货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国内资本也开始走出国门,到不少周边国家投资设厂。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转折,在主要邻国面对危机,其主权货币大都纷纷贬值,而当时中国由于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措施,坚持负责人的大国态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而赢得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赞誉。当时,时任柬埔寨首相的洪森,要坚持将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备货币。与此同时,人民币的流通范围也扩大到了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的边境城镇。在朝鲜、越南、蒙古基本上可以在全境使用。甚至在一些国家的边境地区出现了部分货币替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对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增强。国际旅游,国外购物等日益盛行。不少国家的高端商场可以直接接受人民币。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周边区域性货币,已经可以算是广义的国际货币。
⑽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回价、结算及储备货答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