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观经济学 利率的决定
答:
明白你的意思了。首先说,模型如果不是外生变量改变的话曲线是不会移动的。在你说的模型里利率是被决定的量,显然是内生变量,那么函数又怎么会移动呢?所以无论是货币需求函数还是供给函数都不会移动。
其次我们讨论非均衡。两条曲线决定了均衡的利率和货币量,但是模型分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状态,当处于非均衡状态时是这样的情况:自变量处于一个值而因变量在两条曲线的值不同。那进一步我们知道利率即纵轴是自变量而横轴是因变量(注意这点与数学中的假设是不同的),所以不均衡时的情况是利率不同于均衡利率,映射在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有不同的“量”,即需求量和供给量不同,不同是一定的,只有在均衡状态下需求和攻击才相同。
这种问题在初学经济学时很常见,关键弄明白内外生变量,区分自变量因变量,这些基础的东西往往书里很少强调,因为比较基础,但是如果不熟悉是很折磨人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回答:
首先说,网络的解答没有问题。网络讲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里的IS-LM模型的章节中关于LM曲线的推导那部分有详细介绍。
其次说一下你理解存在的问题。你想的没错,L与r的确是互动的,但是你仔细想想你列出的式子是什么式子?它是一个货币需求的曲线,在只有货币需求的情况下怎么得到均衡?没有供给的情形下单单只有需求那随着r的变化当然会有不同的货币需求量。一旦加上货币供给函数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供需相等的时候只有一个均衡的利率。
不能只考虑需求而不考虑供给。
继续补充:
需求或者供给改变本身就能够让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假定央行增发货币,实际余额一定会向右移动,从图形角度讲均衡利率和需求量以及供给量瞬间改变了,但是实际上利率和供给量和需求量都不能瞬间改变,那么就产生了旧的利率和量与新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的利率和量的差异,这个差异造成这些内生变量处于非均衡状态,而后会在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慢慢想均衡靠拢。处于不均衡状态一定是由于首先外部冲击,即外生变量改变让函数改变,产生新的均衡点,然后旧的均衡点的“痕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在达到新的均衡之前都是非均衡状态。
② 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利润率水平、资金供求状况、物价变动幅度、国际经济环境、政策性因素。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5-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在经济学中,什么是利率,利率有什么决定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 也可以说,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如一国增加货币投放量,市场上货币增多,供大于求,导致利率下降;反之一国减少货币投放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供不应求,利率提高。
④ 主要利率理论有哪些
古典学派:
利息报酬说;暂时让渡货币使用权,需要获得报酬;承担风险,获得报酬。
资本租金论:利息就像地租
利息源于利润:利息是源自货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获得利润的能力。
利息源于剩余价值:当资本用于生产,利息来自利润;当资本用于消费,利息来源于其他收入。
近代西方学者:
节欲论:工人放弃休息娱乐,付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放弃消费,节欲,获得报酬
边际生产力说:利息取决于边际资本生产力
人性不耐论:人们都偏向于即期消费,不耐心等待,利息是不耐的指标。
流动性偏好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利率的作用:
宏观上,积累闲置资金、调整信贷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平衡国际收支、抑制通货膨胀。
微观上,敦促公司或企业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
利率的结构:
期限结构:
三个事实:
1、短期利率较高,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长期利率高,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有时平缓。
2、收益率曲线总是向上倾斜
3、不同期限的利率总是同向变动
期限结构理论:
预期理论(解释1、3):
假设:人们都是风险中性,对债券没有偏好,不同期限债券完全可替代,金融市场完全竞争,无交易税收成本和风险。
结论:长期利率等于预期短期利率均值。
缺陷:假设过于严格,无法解释收益率曲线总是向上倾斜。
市场分割理论(解释1、2)
假设:人们对债券期限有偏好,不同期限债券不可相互替代。
结论:不同期限债券市场各自平衡,互相不影响,由供求决定。
缺陷:不能解释事实3,不同期限利率变化具有相关性。
偏好停留论(解释1、2、3)
假设:人们对债券有偏好,不同期限债券可相互替代,且不完全独立,人们大多偏好短期债券,除非有一个时间溢价。
结论:长期利率等于预期短期利率均值加上时间溢价
风险结构:
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税收及费用
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投资和储蓄决定利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投资和储蓄都是利率的真实函数,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时间的选择,人们偏好即期消费,想要让人们放弃即期消费而去储蓄,就得给人们补偿,也就是利息,给的利息越多,人们放弃的消费就越多,所以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取决于边际收益和利率,所以当边际收益率大于利率时,人们就有利可图,人们才倾向于投资,边际收益率随着资本投入而下降,所以当边际收益率等于利率时,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所以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当投资等于储蓄,此时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古典学派只考虑的商品市场,没有考虑货币因素。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货币的供给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所以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个动机与利率无关,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Md=M1+M2=L1(Y)+L2(i),当货币供给和需求相等,此时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但是,凯恩斯只考虑了货币市场,没有考虑商品市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储蓄,它是主要来源,与利率同向变动,一部分是货币供给的增量,它与利率正相关。可贷资金的需求也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投资,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另一部分是货币的窖藏,它与利率也负相关。当可贷资金的供给等于需求,此时的利率就是均衡利率。可贷资金理论考虑了货币市场也考虑了商品市场,但是忽略了两个市场的各自均衡。可贷资金均衡,两个市场不一定都处于均衡状态。
IS-LM模型:利率决定宏观模型,考虑了收入因素,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利率。第一象限 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数;第二象限投资——利率平面,I=I(i)减函数;第三象限投资——储蓄平面,I=S;第四象限收入——储蓄平面,S=S(y)增函数。由S(i)=I(i)推出i=i(y),当储蓄和投资相等时,我们才能确定收入水平从而确定利率。由第二第三第四象限的图像确定第一象限收入和利率的关系,也就是IS曲线,这是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第一象限是收入——利率平面,i=i(y)增函数,也就是LM曲线,第二象限是投机动机——利率平面L2=L2(i)减函数,第三象限是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投机动机货币量——交易谨慎动机货币量平面L1+L2=Md=Ms,Ms是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第四象限是收入——交易谨慎动机货币量平面L1=L1(y)增函数。IS-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就是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率。
⑤ 凯恩斯认为,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共同决定这句话对不
古典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的利率。一般情况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需求,储蓄代表的是对资本的供给,利率就是资本的价格,因此当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时,也就决定了资本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均衡的利率水平。
所以这个观点是古典学派的观点,不是凯恩斯的观点,这句话是不对的。
凯恩斯关于利率的论述主要是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
1、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2、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3、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影响均衡利率变动的因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引起货币供给和需求曲线 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动。
5、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⑥ 利率由什么决定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
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根据IS-LM模型,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储蓄供给、投资需要、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四个因素,导致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变动的因素都将影响到利率水平。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中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6)利率主要由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扩展阅读:
利率的分类
根据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单利和复利
单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只在原采的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计算利息。复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除了在原来本金上计算利息外,还要把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重新计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
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根据确定方式不同,分为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对其他机构不具约束力,利率标准也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根据国家政策意向不同,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
根据银行业务要求不同,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从金融机构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根据与市场利率供求关系,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在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使用固定利率便于借贷双方进行收益和成本的计算,但同时,不适用于在借贷期间利率会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借贷的其中一方产生重大损失。
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变动而调整的利率。使用浮动利率可以规避利率变动造成的风险,但同时,不利于借贷双方预估收益和成本。
根据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⑦ 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货币供求、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因素等。
1、货币供求。利息是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因而利率是借贷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借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其价格同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货币供给一定时,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导致利率下降。而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所以,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在借贷活动中,贷款者贷出货币时,必须考虑借贷的本金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所以,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将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通常是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会对利率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相应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市场利率会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会降低市场利率。
4、国家经济政策。由于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各国ZF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反过来,国家各个时期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必然成为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动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会愈来愈大。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体现的。在放松外汇管制,资金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就会引起货币资金流人国内;反之,则会引起货币资金外流。ZF在制定和调整本国利率时,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利率的影响。
此外,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还有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法律规定、传统习惯等。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综合影响利率的变化。
⑧ 利率由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供给多则下降。具体程序是不是这样的,货币供给增多,导致人们手里货币增多,
利率由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供给多则下降。具体程序是这样的,货币供给增多,导致人们手里货币增多,人们购买债券增多,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货币的增多 债券的增多 利率反而下降 货币减少 供给减少 利率上升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利率的浮动调整 随着货币的增多 供给增加 利率下滑 反之则亦然 关注通宝杯 天津通宝财富 广场舞大赛
⑨ 利率高低由什么决定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资金的供求状况。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3)物价变动的幅度。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的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我国的利率水平;②我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我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5)政策性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