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流动性供求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金来融监管考核。近期,资自管新规、商业银行流动性新规相继发布,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均有一定程度放松,市场担忧情绪有所缓和。但应看到,与过去的监管要求相比,金融体系面临的考核仍是趋严的,金融监管对流动性的影响仍是加大的。
二是财政存款波动。4月降准后,市场资金面不松反紧,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财政存款波动的影响。数据显示,4月份财政存款因税收上升了约7200亿元,远超过置换MLF后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规模。
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补缴。为满足考核要求,季末月份银行往往会加大揽储力度,使得一般存款在季末会有较大规模增加,相应带来法定准备金补缴压力。
四是外汇占款波动。4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走弱,市场对汇率贬值及资本流出的担忧有所上升,但目前还未看到资本大幅外流的迹象。即便如此,年中外汇占款的波动仍值得关注,因6、7月为境外上市企业的分红高峰期,产生较大用汇需求,可能导致外汇占款余额下降,被动回笼本币流动性。
2. 外汇占款减少了,为什么要“降准”
转自知乎
外汇占款数据过去一直是央行决定“降准”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央行最近一次降准是在2016年3月1日,那个时候的2月份,外汇占款比1月份减少2278亿。随后央行自2016年3月1日起,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
所谓外汇占款指的是央行为购买外汇(主要是美元)而占用的钱。在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下,外贸企业在外海赚取的外汇需要兑换成人民币,央行间接从这些企业购买外汇而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当然外汇占款还包括其他,但主要是来自企业)。
如此一来,央行获得了企业的外汇,外贸企业拥有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币。我们假定为100亿人民币,由于这笔钱金额并不小,企业不可能以现金方式持有,绝大多数都会以活期或定期的方式存在X银行的存款账户里。
这时候100亿成了X银行的存款,当然X银行也不傻,自己不是活雷锋,他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给你保管钱,而且还支付你利息,X银行会把这些钱拿去放贷,对它来说放贷的钱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央行现有规定,每存款100块最少需要有16.50块存到央行的账户里,其余的83.5块才能拿去放贷,在这当中,16.50块就是存款准备金,16.50÷100=16.5%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假定X银行拿去放贷的83.5亿全部给了A企业,我们再假定这部分钱又全部打到A企业在Y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里(按现有规定大部分钱是不能取出来的),成为了Y银行的存款,然后Y银行重复X银行的操作,在83.5亿中拿出16.5%的钱放到央行账户后,其余的69.75亿再次拿去放贷……。紧接着K银行、W银行、Z银行……又再一次重复X、Y银行的操作!
最终100亿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最多可以创造出的钱M2(可以理解为市场上所有的钱)是:
M2=100亿×(100÷16.5)=606亿
即原始的100亿是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606亿是广义货币M2(现金+所有存款)。
解释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解读上面那个新闻:
1、“6月份央行的外汇占款余额是21.5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放出的基础货币是21.5万亿,21.5万亿通过银行体系最多派生出来的M2是:
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21.5万亿×(100÷16.5)=130万亿
2、“6月份外汇占款减少343亿”,即基础货币少了343亿,派生出来的M2少了:
M2减少量=343亿×(100÷16.5)=2078亿
3、“外汇占款连续20个月下降”,也就是说通过外汇占款创造的基础货币已经连续20个月降低,通过“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减少将会导致M2降低,为了保持M2今年12%的速度增长(今年政府定下的目标),那么有什么办法?
央行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大,最终避免了因为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M2降低。
2001年以后,受益于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企业从海外赚取了巨额利润,外汇占款快速增加,从2001年初的1.44万亿增加到2014年末的27.1万亿,导致基础货币随之快速增加。央行为了防止M2过高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率,促使(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小,平衡M2。
于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7年的9.00%升高到了2015年的20.5%(而欧洲央行只有2%左右),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以前外汇占款增加了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现在外汇占款减少了是不是该“降准”呢?
对于这个问题,观点如下:
1、现在不同于以前,国际层面上,2017年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要见顶,美国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加息了4次,日本、欧洲也在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为了防止钱流出,也开始收紧货币。而在国内“降准”一直被视为宽松货币的重要象征,如“降准”将会和目前总基调相违背,可行性不大。
2、按照监管层最新的定调,货币政策2016年底被定为“中性”,最新的表态定为“稳健”。所谓“稳健”最根本的是要控制M2的增长速度,未来M2具体的增长速度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根据近期的信息,M2同比增速已经由原来的两位数(2009年接近30%),降低为最近2个月的个位数(6月份是9.4%)。
也就是说在M2同比降低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下调“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公式中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对冲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下降而导致的M2增速不足。
3、央行“印钞”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外汇占款,二是通过购买债券投放资金,从而达到“印钞”的目的。也就是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外汇占款减少了,央行还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放出钱呢!
3. 如何应对外汇占款骤降
将中国经济增速尽快稳定下来,遏制住继续下滑局面,这是稳定住外储进而防止出现外汇内占款急容剧下降的治本之策。
应对外汇占款下降有两招可使:从短期看,公开市场操作是短期应急措施,杀手锏是逆回购操作。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劣势是操作频繁,不适合解决长期市场流动性收紧问题。从长期稳定性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长期根本性之策。央行把存款准备率一度提高到21%之高的水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利用这个池子来对冲外储增加释放的大量流动性。目前外储向着下降的方向发展,理应将原先关进池子里的流动性释放出来。
当然,防止外汇占款急剧下降带来的影响,还是稳定住人民币汇率预期。必须清醒认识到,仅仅依靠贸易顺差可能不足以遏制住外储下降。从根本上来说,要净化投资环境、营商氛围,通过释放改革红利,给国际国内资本创造更多投资机会,让国际资本不愿意撤离,让国内资本不愿意出走。
总之,将中国经济增速尽快稳定下来,遏制住继续下滑局面,这是稳定住外储进而防止出现外汇占款急剧下降的治本之策。
4. 因外汇占款导致结构流动性盈余,因提高准备金导致近期 结构性流动性紧张 这个结构性流动性 指的是什么
呃,这话说得复很别扭……制 流动性 的定义请查网络,其实没有准确的数量定义,大概就是说经济体内的游资和闲钱的多少。语境里被(误)用为货币流通量了(意思稍微有些不同)。
前一句说的是:因为外汇涌入,央行多印了很多票子;多印的票子(M1),导致货币流通量多了。
后一句说的是:因为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乘数降低,导致银行能贷出的钱变少(最后会导致M2下降)
结构性这只是个普通的定语,不是专有名字的一部分……是指这个流动性的多与少,不是全国范围(系统性)的,而是部分行业部门所特有。或者说是人为操作的结果,而非是自然而然的。
今天有个路透的新闻,你可以参考一下。“而这一货币政策管理思路,也很好地解答了市场上去年以来普遍存在的疑惑,即为何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企於20%以上,公开市场操作却呈现净投放?路透计算显示,去年公开市场全年净投放19,070亿元人民币,接近上年的三倍“ 央行决策层故意在搞这种结构性的扭曲,居心叵测。
5. 外汇占款余额环比下降是什么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汇占款:外币进来后因为不流通,需换为人民币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换为7块人民币,这7块钱就是外汇占款。在不考虑汇率变化的因素下,当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市场上的钱减少,会产生银根紧缩---大白话说,钱不够用了。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口径外汇占款11月环比下降3826.76亿元,降至22.26万亿元。
这是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连续第13个月下滑,并创下2016年1月来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汇占款曾出现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径下降6445亿元,创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去年12月下降7082亿元。
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购美元等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外贸企业和居民等获得外汇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过去受强制结汇制度和热钱流入影响,中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随着美元走强和外汇管理局实施意愿结汇后,外汇占款开始逐渐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均被视作央行的货币投放工具,而在外汇占款大幅缩水后,央行可能需要通过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动性来补充。
外汇占款的这一降幅,与11月外汇储备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汇储备下降690.57亿美元,这一降幅为今年1月以来新高。3.0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降至2011年3月以来的5年半新低。
受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元指数单边走强,非美元货币承压贬值,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市场上“资本外流”的担忧不绝于耳。
备受关注的美联储将在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点公布议息结果,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
而在美联储议息结果出炉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双双走低。
12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时30分收盘价报6.9049,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4个基点,最低贬值至6.9084。
早间,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94个基点,报6.9028。
而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在表现“淡定”。
在一度贬值至6.9284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复部分失地,回到6.91关口下方。
外汇占款的下降给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打开了空间。外汇占款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海外资金开始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曾经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得到缓解。多年来,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激增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供应结构,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货币当局不断地使用货币冲销工具,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6. 报纸上面说“中国出口下滑,不单导致外汇占款减少,抽紧了金融体系内的银根,更使企业扩张的意愿减低。”
个人理解,出口减少,外汇收入就减少,大家都知道国家每增加一单位外汇收入回就要相在国内增加答对应的人民币供应量,外汇占款减少就意味着国内人民币流动性相应减少,自然抽紧了部分金融体系银根,另外,进口付汇同样也会减少外汇占款,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7. 为什么人民完全自由兑换之后,外汇占款减少
我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就以全球为人民币市场专.按这个市场须属求来投发货币.这个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也就交给了市场来绝定. 而我们现在是以国内市场需求来绝定货币供应的.而外币的流入为市场曾加流动性.而这些流动性后面有外国的生产力为其担保.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不能过多的投入货币.人民完全自由兑换之后也就没有在产生外汇占款的条件了.
8. 为什么外汇占款持续下降,不能创造基础货币
你好小雨我你解答:个人认为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随着境外内资金流入减少容,我国基础货币供应量出现相应减少,从而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据汇通网外汇fx678资讯认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不会减少,外汇占款下降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较小。
9. 中国今年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释放4到5千亿流动性 意味着什么
央行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这是释放流动性的专行为
1.为实体经属济输血。2011年出现了浙江中小企业出逃的现象,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样提高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后续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对楼市,个人认为影响不大。楼价本已居高,业内人士预期,由于今年严格调控房地产的方向不变,因而涉房信贷整体不可能太宽松,开发商还是应该抓紧时间,降价促销出货。
3.对股市,由于资金面放宽,为企业注入活力,可能利好
4.为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有未来降息的暗示,但是由于通胀压力过大,需谨慎。
5.对于个人来讲,要寻求资产保值的有效渠道了
10. 外汇占款下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是系统性的。
外汇占款其定义是外国货币进入中国时,这些货币不能在国内直接流通,所以需要出售给国家,央行通过增发人民币来购买外汇。那么外汇占款的来源主要一,通过对外贸易和外资直接投资,二是国外热钱投资。这两者对中国经济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首先占款减少会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一定程度减少通胀压力。也使得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时候减少使用过多的金融工具,进而使宏观调控更能按照之前愿望发展。
目前的外汇占款下降我还不清楚其原因。但其对具体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会有不同影响。
估计主要是热钱外流的缘故。热钱流出说明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经济看跌,认为获利空间萎缩。其资本逐利性很强,属于国际投机游资,在无利可图时会决然抽出。基于此的占款减少会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信心,特别是股市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稳定。由此会增加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性。
如果是贸易类,说明贸易趋于量的平衡,但这体现不出进出口商品价值层次问题,也就无法对具体产业结构上来说明。但就目前中国出口商品一大部分属于较低层次商品,相关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而由于附加值较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破产。而外资投资也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外资实力较强,产品属于高附加值,其只要基于国内市场的状况。并且通常基于国际市场考量,有比较大的前瞻性。外资直接投资与热钱投资是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属于实体产业部分,后者属于金融领域。
就总体来讲,占款下降,只要幅度不大,速度不快,对中国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类影响难于美国经济复苏、欧债危机以及新兴市场通胀压力相比较。只是对具体时间具体领域针对具体人群有较大的影响。(注意是在前提条件下)目前看并没有这样条件,新闻也没太提这些事情,估计只有外汇管理部门会有较明显的动作。公开资料不提,我们也没办法得知内部消息。希望专业人士给与补充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