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由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主办,得到天津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一个国资企业。其主要职责在于发展和管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OTC(做市商制度)市场,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形成有机互补。交易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交易,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律性管理。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按照天津滨海金融改革创新与OTC建设规划,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完善黄金交易市场,致力于将天津建设成为国际级贵金属信息中心、定价中心和贸易中心,为我国贵金属在国际上行使定价权创造条件。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国内金融投资品种,还使中国资本市场趋于完善,筑造了中国黄金交易市场一块新的里程碑。这一交易所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贵金属交易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在国际贵金属市场上的影响力。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通过其高效的运作机制和严格的自律管理,保障了市场参与者权益,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交易所还积极引入先进的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我国贵金属市场的国际地位,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交易所将不断努力,致力于打造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贵金属交易市场,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❷ 中国黄金集团发展历程
中国黄金集团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黄金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集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2002年,集团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这一成立标志着集团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获得了国家的重点支持。通过这一历程,中国黄金集团逐步建立了全面的业务体系,涵盖了黄金的采矿、冶炼、加工及销售、贵金属地质勘查、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等核心领域。
2003年,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黄金企业,被业界誉为“中国黄金第一股”。这次上市不仅为集团带来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提升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集团在同年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批准和任命,包括向集团派出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这体现了国家对集团发展的高度重视。
中国黄金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集团的生物氧化提金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集团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为集团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集团在同年还注册成立了中国黄金集团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
为适应快速发展,集团在人才战略上进行了深入布局。2005年,集团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同年,集团整体接收了贵州省黄金公司,将其变为全资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集团的业务版图。集团还积极参与对外合作,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金、铜等矿业的开发,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被国务院国资委确认为贵金属采矿、冶炼、加工及销售的主业,标志着集团在行业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集团在2006年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湖南省国资委共同出资组建湖南金鑫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推动了地方黄金资源的开发。
在科技研发方面,中国黄金集团持续投入,与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了我国首个黄金工商管理硕士班,为行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集团还成功注册了通过伦敦金银市场协会认证的产品“中金”牌金锭,标志着集团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中国黄金集团在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集团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改革,实现了可持续和科学的发展。在环保和公益事业方面,集团积极参与灾区捐赠,展现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综上所述,中国黄金集团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黄金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不仅在黄金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央所属黄金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中央管理,经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其前身是中国黄金总公司,总部设在北京。
❸ 我国黄金交易市场包括哪些
国内黄金交来易市场有自三个,分别是: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
1、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成立于1910年,
当时称为〔金银业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8年)才正式定名〔金银业贸易场〕及登记立案。
2、上海黄金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
中国唯一合法从事贵金属交易的国家级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组织黄金交易,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律性管理的社团法人。
3、天津贵金属交易所2013年是白银等贵金属交易市场并由交通银行来资金三方托管的合法金融机构,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同一个性质。
❹ 中国金银市场开放历程
1949-1999年,我国的金银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2000年,开放白银市场,2002年,开放黄金市场。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严禁金银民间买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走私活动,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金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1949-1957年,金价被长期固定在每小两(31.25克)95元人民币的水平。国家对黄金工业投入很少,平均每年只有100多万元。低价格,少投入,是黄金工业只能简单维持,低产量徘徊。1957年国内黄金产量5.541吨,白银产量122吨。其中有色副产品2.948吨,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53.20%。
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黄金生产,解决外汇急需”。国家在政策、人力、物力、财政等方面支持黄金工业,全国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采金热潮。
1958年时任冶金部部长的王鹤寿在向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争取有色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全部领域”的方针,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
1958年以后,各冶炼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扩大金银原料来源、提高技术和改进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958年的黄金产量达到6.89吨,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年产记录。
1960年,组织了著名的“白银大会战”。当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创记录的2048吨,比1959年同期增长了11.38倍。1961年白银产量为1858吨,到1962年下降为611吨,1963年才恢复至正常水平的237吨。
1964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说,“董老(董必武)提倡挖金子,银子是对的,要多挖金子,银子”。
1965年1月,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成立,集中统一管理全国采金业,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大型金矿。例如山东招远玲珑金矿、河北省金厂峪等。这些金矿的建设为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全国黄金产量7.824吨,白银产量为265吨。其中有色副产金3.603吨,占46.05%。
1969年6月16日,冶金部军代表签发了《关于撤销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被迫撤销了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原中国黄金矿产公司直属金矿一律下放给各省、区、市管理(秦岭金矿除外)。
1975年开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主抓黄金工业,加强了管理机构。
1975年10月,王震又主持起草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黄金、白银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黄金工作的领导,增加必要的力量。冶金部拟成立黄金管理局,产金的重点省、市、自治区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1976年冶金部黄金管理局。
1977年,黄金年产量首超1911年15吨历史最高水平。
1978年,全国黄金产量19.673吨,其中有色副产金12.286吨,占62.45%,全国白银产量419吨,都是有色副产。
1979年,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中国黄金总公司相继成立。
1981年,冶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党委联合下发《关于中国黄金总公司、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管理体制的通知》,将冶金部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和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统一领导,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
1982年9月,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迈出中国开放金银市场的第一步。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设立了金银工业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
1983年之后,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办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白银地质勘探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人民银行配售白银征税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白银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等。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对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实行归口管理,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同时,向国家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项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有色的金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到1997年底独立银矿年生产能力为380吨/年,满足了国内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不需再进口白银。同时白银生产也从过去主要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矿产共存的局面。
1983年,国内白银年产量591吨。
1988年,国家黄金管理局成立,对全国黄金实行勘探、生产一体化管理。
1994年国家取消开发黄金、白银地勘基金,并实行有偿使用。
1994年10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
1995年,黄金年产量突破100吨大关,居世界第六位。
1998年,国内白银年产量达到1299吨。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白银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解除白银管制,开放白银市场。
1999年1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外经贸管第702号《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制。
1999年12月28日,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0年1月1日,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征收17%增值税;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
2000年,我国白银年产量为1569吨;黄金年产量达到175吨,跃居世界第四。
2000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立。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有关黄金市场开放的研究报告。同年,中国政府将建立黄金交易市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纲要。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
2001年8月1日,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放开。
2001年9月29日,中国国家黄金集团公司成立。
2001年11月28日,黄金交易所模拟试运行,黄金走过了一条从管制到开放的漫长历程。
2001年11月,中国黄金协会成立。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至此国家废除了持续50年的金银统购统配制度。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有关黄金行业的2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黄金收购许可,黄金制品生产、加工、批发业务审批,黄金供应,黄金制品零售业务核准等4个项目。这些审批项目取消后,世界各地的公司只需在中国当地市场购买黄金,就可以自由在中国投资黄金珠宝生产、批发和零售,而无需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但进出口黄金仍需要申请。
2004年6月,高赛尔金条推出,国内首次出现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与回购的投资型金条;7月中金黄金与其他公司合作分别成立郑州黄金交易中心、大连黄金交易中心。
2004年8月1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AU(T+D)现货延迟交收业务。
2004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BA)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该从以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有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转变,由国内市场向融入国际市场转变。三个转变成为引导近几年我国金银市场发展的主导思想。
2004年10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湖南永兴“中国银都”称号,
2005年1月8日,山东黄金集团宣布出资5000万元成立山东黄金交易中心。
2005年7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工行上海分行联合推出"金行家"业务,这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推出的面向个人的黄金投资产品。
2005年8月,山东招金黄金集团投资设立的山东招金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2007年9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中国黄金市场开放进入新阶段。
2008年,黄金年产量达282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有色黄金产量为53.456吨,占全国黄金总产量比重为18.95%。
2008年,全国白银年总产量猛增至9587吨
2008年,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公司、山东招金集团公司、灵宝黄金股份等10家大型企业产金109吨,占黄金行业矿产金产量的46.8%,实现利润85亿元,占全行业的68.5%,保有黄金资源储量3200吨左右,占全国的60%以上。
2008年12月30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注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