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么多中国人在国外买房,他们的钱是怎么汇出去的外管局不是规定一人一年只能5万美金吗
八种常用的方法如下:
1.香港地下钱庄
据彭博介绍,香港有超过1200家换钱庄,经营着财富转移的业务,手续费大概每100万港元(7.7507,0.0001,0.00%)之比银行换汇高1000元人民币(6.3362,-0.0013,-0.02%)左右。
原理是:大陆人A先来到香港开设香港的银行账户,然后然后到换汇店,用自己在国内的人民币(6.3362,-0.0013,-0.02%)账户转账给钱庄主人B在国内的账户,确认到账后,B计算好汇率和佣金,再将等额美元或港元(7.7507,0.0001,0.00%)转到A的香港账户里。
这一过程一般在两小时内就能搞定。这种境内外“对敲”、“两地平衡”的运作方式,境内外双方定期轧差、对冲结算,并未发生资金跨境流动。
不过这种方式就要求两地的业务平衡、对冲,短期的差额就需要由自己垫付,对资金调集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钱庄资本金不够可能会失掉很多生意。
2.大陆地下钱庄
换汇人将需要转移的人民币(6.3362,-0.0013,-0.02%)交给中国境内的地下钱,庄在境内向换汇人签发来自香港银行的外币支票,因体积较小,可以由换汇人自己夹带出境,再行兑换。
一些投资者利用夹带的支票来到香港购买住房。香港房价去年上涨13.5%,今年又涨9.5%。地产中介Knight Frank的研究总监David Ji表示,“若不是非正规渠道,你如何解释香港房价涨这么大的涨幅?”
3.多账户“蚂蚁搬家”
利用“个人每年5万美元跨境汇款”的政策,搜集亲友的或购买大量个人身份证,开立结算账户,将大额资金分散存入银行并汇出。
监管当局已经注意到这种蚂蚁搬家式财富转移的危害性,今年9月9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外管局已下发文件要求各家银行对可能的分拆交易提高警惕,必要时拒绝购汇申请。
根据外管局的规定,5个以上不同个人,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分别购汇后,将外汇汇给境外同一个人或机构;个人在7日内从同一外汇储蓄账户5次以上提取接近等值1万美元外币现钞;同一个人将其外汇储蓄账户内存款划转至5个以上直系亲属等情况界定为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
比如说,小明打算在美国买房子,受困于每年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因此发动家里的亲戚购汇后电汇给他(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这样就可能构成了个人购汇分拆交易,如果往前推算90日内购汇总金额超过等值20万美元,则小明就上了银行的“关注名单”。可能会被暂停外汇交易及汇款。
4.回购商品
有些香港的珠宝商店提供“回购”的特殊服务,在这里你可以在店里用银联卡刷金条,然后再把金条以一定的折价卖给珠宝店。
5.“改装”POS机
所谓“改装”的银联终端机,乃经过不法之徒使用网络技术,每当有人在香港/澳门使用银联信用卡时,银联系统却被骗,误以为交易在大陆内地进行,从而省却境外交易相对较为昂贵的手续费,而且更可逃避国内外汇管制的监控,成为国内资金转移至境外的渠道。
6.夹带现金
最原始的“换汇”方法是夹带现金,因出入境夹带现金额度有限制,一种方式是通过人海战术多次往返,另一种就是通过特殊通道夹带,直接偷渡运送,逃过检查,深圳和香港隔着一条河,对一些“水客”来说这不是一道很难越过的屏障。不过确定是这种方式比较耗费人力,风险也比较大。
7.利用企业结售汇额度
个人利用外贸公司的经常性项目进行交易。
外贸公司需要汇钱出去的时候,就多报进口、少报出口,进口的时候报高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应差价对应的款项就留存境外;
汇钱进来就相反,多报出口、少报进口。有些甚至直接伪造企业出口贸易项目,利用进出口合同骗取外管局核准的外汇结算额度,进行跨境付款。
8.人民币资产抵押贷外币
对多数想在海外买房的富人来说,中国有银行可以提供资金渠道。彭博介绍称,中国建设银行去年开始了一项业务,可以让其私人银行客户以人民币存款、资产做抵押,最高在香港借到2000万港元(7.7507,0.0001,0.00%)。
⑵ 中国个人出境外汇限额是多少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关于印发《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出境人员携带不超过等值5000美元(含5000美元)的外币现钞出境的,无须申领《携带证》,海关予以放行;出境人员携带外币现钞金额在等值5000美元以上至10000美元(含10000美元)的,应向外汇指定银行申领《携带证》,海关凭加盖外汇指定银行印章的《携带证》验放;出境人员原则上不得携带超过等值10000美元的外币现钞出境,对属于下列特殊情况之一的,出境人员可以向外汇局申领《携带证》:
1.人数较多的出境团组;
2.出境时间较长或旅途较长的科学考察团组;
3.政府领导人出访;
4.出境人员赴战乱、外汇管制严格、金融条件差或金融动乱的国家;
5.其他特殊情况。
附:《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暂行办法》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3085.htm
⑶ 怎样突破中国内地的外汇管制(每年限额5万美金)
全部出金到自己的账户上,带上爸妈和他们的身份证一起去结汇,一个人五万美元问是干啥的,就说国外公司工作的亲戚给寄钱了简单
⑷ 境外巨额外汇如何转入国内私人账户(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每人每年只有5万美元限额,如何避免)
可以通过注册香港银行账户,不会受外汇管制,然后再通过网银电汇外币回大陆银行,然后再去银行结汇,但是金额比较大,也是需要向银行提供相关证明才能转入到香港账户。o158-D1730-D7220
⑸ 在中国内地使用国外交易商做外汇保证金交易,有每人每年只能向境外汇款5万美元的限制吗
一样的,都是来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限制源,这个限制其实是购汇的限制,也就是说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是旅游,教育还是投资,你在国内每年只能兑换5万美元,就算你是做外汇,你也是现在国内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然后再汇往国外的,因此也是5万美元的限制
⑹ 外国个人账户可以向中国境内个人账户汇款超5万美元吗
可以超过5万美元,比如7万美元。但这7万美元到你银行账户后,你要换成人民币『这个过程成为结汇』的话,每年只能换5美元以内的,这个是外管局的外汇管制。
当然,你可以把剩下的2万美元,转给你家人,然后让你家人去结汇也行。
⑺ 中国加入SDR那么国内每年五万美元的换汇限制外汇管制会放宽吗
会放松管制,但是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不会加入之后就立即放开。
SDR在短期更多的是一个回象征性的答意义,它真正实际的意义要经过长期才能越来越显现出来,所以它是一个长期利好。但是加入SDR以后,成为SDR的篮子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储备货币之一,实际上这意味着对人民币有一个更高的期许,有一个更严格的要求,国内国际多方面市场环境的监督、制约,观察、研究,都加强了对货币的要求。
⑻ 每人每年外汇额度 国内每个人能用多少外汇额度
5万额度。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至“7”附近,外汇储备逼近3万亿,在此情形下,市场猜测监管层将对个人购汇政策作出调整,亦引发一些普通投资者的担忧。
国家外汇局发布答记者问,明确表示个人年度购汇5万美元的便利额度没有变化,同时重申个人购汇只限用于经常项下的对外支付,资本项下个人对外投资只能QDII等规定渠道。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中心主任谢亚轩指出,“5万美元额度”没有变,外汇局只是强调了如实申报、事后抽查,并没有收紧资本管制,个人正常、合法的购汇需求都不会受到影响。
“一些动作快的银行已经把个人主动申报加入流程中。”他说,“对于超出5万的经常项目下的购汇需求,如旅游、留学等,只要提供证明,就可以购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也明确指出,资本管制并没有加强。“以前个人换汇也要求有真实的背景,但可能一些银行并没有严格执行。现在相当于在执行层面要求把工作做实。”
她同时指出,应注意到外汇局此次“喊话”相当于回应了老百姓关切的“外汇管制是否要倒退”的问题。“外汇局的发言内容说明了我们对外开放的基调并没有变,经常项下的购汇政策没有变。而且‘5万额度’没有变,也显示了监管层对外汇供给和人民币的信心”她说。
⑼ 关于中国现在的外汇管制,对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什么区别,有五万的限额吗,我需要官方的文件的链接!
外国人仅在结汇抄时候适用5万美元额度,中国人在结汇以及购汇都适用5万美元额度。
具体看“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但该规定中并没有直接使用“外国人”和“中国人”,用了“境外个人”和“境内个人”。但是看其定义其实就是指的外国人和中国人。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境内个人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军人身份证件、武装警察身份证件的中国公民。
(二)境外个人是指持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外国公民(包括无国籍人)以及港澳台同胞
⑽ 国内兑换美元是一个人一年限额5万,请问大家都是怎样操作的
国内兑换美元是一个人一年限额5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增加额度。
1、可以让几个亲戚朋友去中国银行开户,即可多增加额度。
2、去不同银行申请开户(美金业务的银行),也可增加额度。
3、申请注册离岸账户,不限金额。
方法如下:
1)离岸账户是指在境外银行开立的账户,客户可以从离岸账户上自由调拨资资金,而不受本国的外汇管制。只要银行客户披露了离岸帐户的信息,并按个人收入缴纳了税收,那么持有离岸银行账户就是合法的。
2)银行离岸账户的服务对象为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
3)离岸银行业务的经营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
4)资金汇往离岸帐户、离岸帐户资金汇往境外帐户和离岸账户间的资金可以自由划拨和转移。
参考资料:http://jingyan..com/article/642c9d34a15b9d644b46f7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