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然公司简介
安然有限公司(股票代码:ENRNQ)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然欧洲分公司于2001年11月30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员主要进行资产清理、执行破产程序以及应对法律诉讼,从那时起,“安然”已经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成长
安然公司(台湾译安隆)成立于1930年,最初名为北部天然气公司,是北美电力电灯公司、孤星天然气公司以及联合电灯铁路公司的合资公司。1941至1947年间,随着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权渐渐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并取代北部天然气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挂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购竞争对手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并更名“安然”(Enron)。本来公司欲更名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肠子)而再次缩略。 公司最初从事美国全国的电力、天然气的配送,并在世界范围进行电厂的建设、管道铺设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进军水务业,并于1999年六月在纽约证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经营地布宜诺斯艾利斯未获成功,造成了巨额亏损,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将关闭Azurix并出售其资产。 通过率先将电力、电信等业务及附属业务转化成可以买卖的金融产品,甚至包括非同寻常的“气候衍生产品”,安然自称公司一直保持着健康成长。《财富》杂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续6年将安然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该杂志评为“全美100最佳雇主”,在华尔街精英中安然装修奢华的办公室也被奉为美谈。然而,正如时候被揭露的,安然报表所反映的许多利润被虚增,甚至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公司通过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关联交易,将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产品
安然在其网站“安然在线”上销售800种以上的产品,包括
广告风险控制
带宽业务
宽带服务
建筑服务
煤炭
信用风险控制
原油及其制品
电力
排放许可
能源采购
能源资产管理
智库
设备管理
森林产品
货运
媒体风险控制
金属交易
天然气
木材
液化石油气
石化产品
塑料
能源
本金投资
纸浆
日用品风险管理
货代
钢铁
流媒体
水处理
气候风险控制
风能
公司同时从事广泛的期货贸易:糖、咖啡、羊毛、鱼肉及其他肉类。
安然在线
1999年11月安然开通在线服务。安然在线是第一个在全球的商家中实现在线交易的系统,但系统只允许用户与安然进行交易。因为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失败以及网站本身所需的巨大现金投入,安然此时已陷入了现金枯竭的窘境,安然财务总部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来维持公司运行。
衰落
随着公司行贿以及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菲律宾等地遭受政治压力的谣言甚嚣尘上,安然公司的全球形象日益受损。特别是在与印度Maharashtra 州电力公司一笔30亿美金的合约中,安然被指通过前总统比尔克灵顿和乔治布什向印度政府部门施压,2002年1月9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对安然进行罪案调查,并于1月24日举行国会听证会。 2001年11月中旬,在被卷入一系列会计欺诈丑闻之后,安然和其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安达信”面临世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深渊。一项由一家较小的能源类公司Dynegy发起的“白骑士”拯救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在2001年里,安然的股价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于安然股票历来被视为蓝筹股,因此这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股价的跳水始于公司被揭发,通过与“特定目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来虚增营业额和利润,而这些“特定目的公司”都是由安然实际控制的。这些关联交易导致公司的许多经营亏损为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这种做账手段从此被业界称为“安然经济”。
开端
内部交易,又称内线交易,这里特指公司根据大量内部消息而进行的内部证券交易,在安然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有案可查的内部交易发生在1987年:审计师Woytek与Beard发现公司的银行记录显示数百万美元的款项由安然的户头划入两个名叫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的个人户头中。 据传Louis Borget 和Thomas Mastroeni曾负责接待沙特与科威特国家元首,获取了欧佩克实施工程的内部消息。这些内部消息使公司在石油交易中能够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在事情被审计师发现后,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Kenneth Lay支持了审计师进一步进行调查以“追回每一分钱”,然而,却没有立即对责任人展开追究。 两位审计师最终搜集到足够证据证明Borget和Mastroeni 参与了内部交易并挪用公款。这些证据包括经篡改的银行记录。尽管证据充分,但两位审计师还是被公司董事长Mick Seidl和首席财务官Keith Kern告知终止调查。很显然,安然公司高层更加看重Borget为公司带来的巨额利润,相比之下,奉公守法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发展
安然显然没有从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公司不惜以身试法。 公司先后成立了多家离岸公司,用离岸公司来避税,提升公司盈利。离岸公司的设立使安然得以随心所欲的调遣资金而不被注意,同时能够掩盖公司的经营亏损。这样,公司变得虚胖了。但同时,公司高管不得不在每个季度绞尽脑汁掩盖亏损、虚增利润,以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安然的股价屡创新高,公司的高管开始利用内部消息大把炒作自己的股票,金额达数千万美元。公司CFO一手创立离岸公司虚增利润,一手操纵股价交易,使自己和朋友们的上亿美元股本稳赚不赔,而安然公司和其他不知情的股票投资者却要为此付出代价。 2000年8月,安然股票达到历史高位每股90美元,这时安然公司董事长开始抛售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他当然知道公司所隐瞒的亏损有多少。与此同时,一般投资者被建议继续吃进安然股票,股价还会无休止的长下去。安然高层向投资者承诺公司股价会长到130-140美元一股,背地里却悄悄将自己手里的公司股票出空,因为他们知道公司前景不妙。 公司高层的抛售行为导致了安然股价回落,而投资者仍然被建议继续买进或持有安然股票,他们被暗示股价即将反弹。公司CEO Lay面对市场的不利传闻,身居不出,每次直没回避时才出来发表一则声明,给投资者鼓气,保证公司运转一切正常。 到2001年8月15日,安然的股价已经跌至42美元一股。许多投资者仍旧深信Lay的讲话,认为安然股票会引领市场,他们越买越亏、越亏越买。到10月底,股价已跌至15美元,而很多投资者却视此为一个买入安然的良机,只为Lay不断在媒体上为他们打气。直到一个月后,2001年11月28日,公众才获知了安然以前所隐藏的经营亏损,而这时安然的股价已经跌破1美元。 安然公司CEO被指控于11月28日当天售出总价超过70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用以偿还公司贷款,此外,他还在二级市场抛出2000万元公司股票。他的妻子Linda,也被指控抛售总价120万美元的安然股票,但抛售所得没有进入她个人的腰包,而是被直接划入某慈善基金,用于慈善资助慈善机构。股票交割单显示Linda在当天10:00至10:20下单,而安然丑闻被公诸于世是在10:30。 安然前部门经理Paula Rieker 被指控犯内部交易罪。她曾以15.51美元的价格买入18380股安然股票,于2001年7月以每股49.77美元的价格抛出,时间正是在公众获晓她对公司10.2亿美元亏损知情的前一周。
后果
2005年12月28日,安然公司前首席会计师Richard Causey向法庭认罪,承认犯有证券欺诈罪。他被判7年监禁,并处罚金125万美元。如果Richard Causey同意配合法庭检举肯尼斯·莱以及杰弗里·斯基林的罪行,他可获减刑2年。
2006年1月13日,职业说客,绰号“谋士”的William Roberts 承认在安然案调查期间曾冒充参议院委员会职员。2004年6月,一家德国银行雇佣Roberts去说服参议院某委员会开立一份该银行已就安然倒闭做过尽职调查的证明(参考)
美国法院于2006年1月对安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和前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为在公司丑闻中的作为进行审判, 一同受审的还有公司前CFO Richard Causey 。起诉书长达65页,涉及53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诈欺、策划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安然的律师曾提出要求进行不公开审判,并把案件审理地点放在休斯敦以外的的地方,理由是他们认为在安然所在地公众的负面影响会妨碍审判的公正性,但这些要求都被美国地方法官Sim Lake 驳回。
肯尼斯·莱对自己所面对的11项指控进行无罪辩护,他声称自己事先对丑闻毫不知情,完全被手下误导了。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准备对肯尼斯·莱处以9000万美金以上的罚款,这笔罚金还不包括股民提出的的赔偿要求。同时,SEC还将取消肯尼斯·莱今后在任何上市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的资格。
肯尼斯·莱的妻子Linda的案子比较复杂。Linda在2001年11月28日-安然倒闭的消息向公众宣布的前30分钟至前10分钟里,抛出了50万股安然股票,而安然高管早在一年前就知道公司将会崩溃,这一点显然对他很不利。但是,她随后抛售股票的所得捐如家族经营的慈善基金,该基金的所有收益都将用于公益事业。同时,由于涉及婚姻隐私权,无法强迫肯尼斯夫妻披露他们之间是如何沟通安然公司事务的。因此,要证明Linda知晓安然内部消息,还需要第三方证人。这两点都对起诉构成了障碍。
安然公司前投资公关部经理葆拉·里克尔承认犯有内部交易罪。里克尔同意不再担任任何上市公司管理职务。因为里克尔曾负责安然公司向分析师披露消息,她还是本案的重要污点证人。
5月25日,负责安然丑闻案的陪审团宣布,肯尼斯·莱和杰弗里·斯基林犯有欺诈等多项罪行。[3]10月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作出判决,葆拉·里克尔因犯内部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缓刑两年。[4]10月17日,美国休斯敦地区法院以肯尼斯·莱已去世为由,撤销了对他的多项刑事指控。[5]
影响
安然事件的长期影响尚无法预料,但目前此事已震动到美国和英国政坛,据悉自1990年以来安然向两国政要献金超过600万美元。与此同时,以前与安然有染的机构也被殃及,为安然服务的著名五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被诉妨碍司法公正,并因此倒闭,更由此引出另一电信巨头世通(Worldcom, 世界通讯)公司的丑闻,随后世通公司宣告破产,取代安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倒闭案。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向安然破产的受害者分别支付了20亿、22亿和6900万美元的赔偿金。
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为的策划者,前CFO Andrew Fastow被联邦大陪审团以78项罪名起诉,罪名包括诈骗、洗钱等。他的妻子,公司前助理出纳Lea Fastow于1月14日向法院认罪。Andrew本人被法院判处10年监禁外加2380万美元罚金;Lea 被从轻判处监禁5个月,缓刑1年,作为回报,Lea 同意充当污点证人。
安然前出纳Ben Glisan Jr. 是最早因安然事件而被送进监狱的人,他承认犯有共谋证券欺诈以及邮电欺诈。
曾提出“死亡之星”交易策略的能源交易员John Forney也因在安然事件中涉嫌欺诈而被起诉,他的上司现在都是该案的污点证人。
安然事件导致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台湾译沙宾法案)的产生,该法案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证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随着安然的破产,公司员工的养老金计划成了一个问题,为此美国养老金保险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拯救计划。
重组
自从2001年申请破产以来,安然公司一直试图重组以尽可能挽回债权人的损失。在公司倒闭后不久,公司的创新核心能源交易部门被美林公司买下。安然的同行业竞争者Dynegy公司的拯救计划曾给安然带来了最后一线生机,但谈判最终因Dynegy寻求对安然的控股方北部天然气公司的控制权而宣告失败。 最终的破产计划于2003年开始付诸实施,涉及从安然剥离出三个新的独立公司:CrossCountry Energy L.L.C., 、 Prisma Energy International Inc和Portland General Electric。 公司的剩余资产将被拍卖。
② 安然公司的轰然倒下据说与其设置了2000个SPV有关,真的如此吗
安然公司是世来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自,2000年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七名,业务覆盖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达620亿美元。然而,安然公司的辉煌是建立在疯狂做假的基础上的。它对外借了巨额资金,但借款大部分列入了一些被公司高层所控制的合伙公司而没有反映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致使高达130亿美元的债务不为投资人所知。与此同时,安然公司利用巨额借款大肆扩张,但投资大部分打了水漂。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人们对安然公司的怀疑越来越多,致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安然公司进行了调查。随着一系列内幕的披露,安然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最高峰时的每股90多美元一路下跌至2001年11月30日的每股0.26美元。与此同时,巨额债务也相继到期,而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已对安然失去信心,致使安然公司陷入了财务危机。12月2日,安然公司不得不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公司。
③ 安然公司是怎样破产的
安然公司(台湾译安隆),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
破产原因如下:
1、安然的崩溃并不仅仅是因为假账,也不全是高层的腐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赌场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时也预掘了失败之墓。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安然的文化氛围里有一种赌场气氛。
2、安然的核心文化就是盈利,甚至可以说是贪财。在安然,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获利、高股价、高成长”。《财富》杂志撰文指出:正是由于安然公司的主管们建立了以赢利增长为核心的文化,经理们才有了很大的动力去涉险,安然追求的目标最后也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赢利。
3、安然的公司精神就是冒险。安然鼓励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用高赢利换取高报酬、高奖金、高回扣、高期权。安然甚至把坚持传统做法的人视为保守,很快将其“清理”出去。同时安然内部不断地进行着“大换血”,而招进的新人大多是工商管理硕士,一进门就会立即获得五百万元的炒作能源期货大权。
4、安然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金钱。安然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破坏了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石--团队精神,使得安然的员工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
④ 安然有限公司的瞬间衰落
2005年12月28日,安然公司前首席会计师Richard Causey向法庭认罪,承认犯有证券欺诈罪。他被判7年监禁,并处罚金125万美元。如果Richard Causey同意配合法庭检举肯尼斯·莱以及杰弗里·斯基林的罪行,他可获减刑2年。
2006年1月13日,职业说客,绰号“谋士”的William Roberts 承认在安然案调查期间曾冒充参议院委员会职员。2004年6月,一家德国银行雇佣Roberts去说服参议院某委员会开立一份该银行已就安然倒闭做过尽职调查的证明(参考)
美国法院于2006年1月对安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和前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为在公司丑闻中的作为进行审判, 一同受审的还有公司前CFO Richard Causey 。起诉书长达65页,涉及53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诈欺、策划并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安然的律师曾提出要求进行不公开审判,并把案件审理地点放在休斯敦以外的的地方,理由是他们认为在安然所在地公众的负面影响会妨碍审判的公正性,但这些要求都被美国地方法官Sim Lake 驳回。
肯尼斯·莱对自己所面对的11项指控进行无罪辩护,他声称自己事先对丑闻毫不知情,完全被手下误导了。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准备对肯尼斯·莱处以9000万美金以上的罚款,这笔罚金还不包括股民提出的的赔偿要求。同时,SEC还将取消肯尼斯·莱今后在任何上市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的资格。
肯尼斯·莱的妻子Linda的案子比较复杂。Linda在2001年11月28日-安然倒闭的消息向公众宣布的前30分钟至前10分钟里,抛出了50万股安然股票,而安然高管早在一年前就知道公司将会崩溃,这一点显然对他很不利。但是,她随后抛售股票的所得捐如家族经营的慈善基金,该基金的所有收益都将用于公益事业。同时,由于涉及婚姻隐私权,无法强迫肯尼斯夫妻披露他们之间是如何沟通安然公司事务的。因此,要证明Linda知晓安然内部消息,还需要第三方证人。这两点都对起诉构成了障碍。
安然公司前投资公关部经理葆拉·里克尔承认犯有内部交易罪。里克尔同意不再担任任何上市公司管理职务。因为里克尔曾负责安然公司向分析师披露消息,她还是本案的重要污点证人。
5月25日,负责安然丑闻案的陪审团宣布,肯尼斯·莱和杰弗里·斯基林犯有欺诈等多项罪行。[3]10月6日,美国休斯敦联邦地区法院作出判决,葆拉·里克尔因犯内部交易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缓刑两年。[4]10月17日,美国休斯敦地区法院以肯尼斯·莱已去世为由,撤销了对他的多项刑事指控。[5] 安然事件的长期影响尚无法预料,但目前此事已震动到美国和英国政坛,据悉自1990年以来安然向两国政要献金超过600万美元。与此同时,以前与安然有染的机构也被殃及,为安然服务的著名五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被诉妨碍司法公正,并因此倒闭,更由此引出另一电信巨头世通(Worldcom, 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公司的丑闻,随后世通公司宣告破产,取代安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倒闭案。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向安然破产的受害者分别支付了20亿、22亿和6900万美元的赔偿金。
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为的策划者,前CFO Andrew Fastow被联邦大陪审团以78项罪名起诉,罪名包括诈骗、洗钱等。他的妻子,公司前助理出纳Lea Fastow于1月14日向法院认罪。Andrew本人被法院判处10年监禁外加2380万美元罚金;Lea 被从轻判处监禁5个月,缓刑1年,作为回报,Lea 同意充当污点证人。
安然前出纳Ben Glisan Jr. 是最早因安然事件而被送进监狱的人,他承认犯有共谋证券欺诈以及邮电欺诈。
曾提出“死亡之星”交易策略的能源交易员John Forney也因在安然事件中涉嫌欺诈而被起诉,他的上司现在都是该案的污点证人。
安然事件导致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台湾译沙宾法案)的产生,该法案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证券法最重要的修改。
随着安然的破产,公司员工的养老金计划成了一个问题,为此美国养老金保险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拯救计划。
⑤ 安然事件
2001年美国的经济方面的大事可以说非安然的破产莫属,安然的破产本质在于公司自身的不能赢利,不过引起人们开始对公司调查的因素值得我们参考,也有利于我们对当前市场中的一些股票加以分析.
安然起初的问题,只是有人对他的盈利模式感到怀疑,而随后有人发现作为安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这个一方面看好本公司股价的未来上涨空间,又受法律约束不能抛售股票的人却不断的做出了违法且有利不赚的事情,更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随后的调查发现了安然的假账事件,继而公司破产.
公司的高管无疑是最明白公司的现状与未来的,斯基林之所以不断的抛售说明了他对公司的不看好,事实也就是那样,安然作为当时全球500强之一的企业也是一夜之间破产.在我们今天的A股中,不断的会有企业发表申明对公司未来的看好,但是在看好的同时,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有不少是与安然当时的情况是类似的,那就是大小非的无情抛售.从高管谈到大小非似乎是不相同,其实分析一下就明白是一回事.
我们今天市场中的大小非,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会与上市公司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最早上市的是一些国企,能持有大小非的无非是另一些国企再就是公司的高管了,随着时间表的变化,可能持有者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如何变,我想有一点,一定不会变,那就是这些大小非的持有者们或多或少不是公司的高管,就是与公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他们对公司的现状的了解是很清楚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把他们等同于公司高管(那些近几年上市的民营企业的大小非的持有者就更不必说了.).一些公司在如今股价不断创新低或是很低的情况下,还在抛售说明的问题也就很明白了,昨天我们说的苏常柴A,众多抛售中今天我们又看到的天房发展更是说明了这个问题,三季报显示,每股净资产达3.949元,业绩增长三倍,主营收入增长百分之十九,结果大小非昨天还是以2.92元净资产也不到的价买出了,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公司也做了假账,还是更看不到下面的公司发展前景,我想安然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的.
当前,两市每天差不多全有大小非们在不断套现,除了对他们的暴利我们没有办法之外,(这是政府不为我们百姓着想)对于这些套现的公司来说,我们作为持有这些股票的朋友应加以认真的研究.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大盘今天下行后,尾盘回升收于一千七百上方,比想象的稍强些,这样的强势与许再有外盘的影响下,短期或有一点点小小的表现,但是对于当前没有充足理由介入的情况下,除了能做到不怕止损的人进行快进快出的操作外,其余人投资者仍以观望为佳.板块方面,受”两会”影响,可能三通类的一些或有表现.
⑥ 安然公司到底是怎么回事
安然公司(Enron Corporation):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在北美地区是头号天然气和电力批发销售商。 安然公司,(股票代码:ENRNQ)成立于1958年,总部设在美国休斯敦。曾是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安然公司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6位,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另外,该公司还运营着一家天然气管道系统和宽频部门。安然在10年前成立时只是一家天然气分销商,但如今它已经成为拥有 340亿美元资产的发电厂。安然公司同时也经营纸、煤和化学药品等日用品。该公司在美国控制着一条长达32000英里的煤气输送管道,并且提供有关能源输送的咨询、建筑工程等服务。 公司所属7家分公司分别负责运输与储存、国内天然气与电力服务、国际经营与市场开发、油气勘探与生产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5个领域的经营业务。1996年公司总收入达到132.89亿美元,净收入达到5.84亿美元,总资产为161.37亿美元。主要子公司:1、安然天然气管线集团,2、安然投资公司,3、安然能源服务公司,4、安然国际公司,5、安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6、安然再生能源公司, 7、安然资本和贸易资源公司。Kenneth L. Lay为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管理委员会成员,Jeffrey K. Skilling为总裁、管理委员会成员。 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然欧洲分公司于2001年11月30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但在其破产前的资产规模为498亿美元,并有312亿的沉重债务。过度膨胀的快速发展使其无法应对经济环境的逆转,而导致无法经营运作状况的恶化,以破产结束企业。 从那时起,“安然”已经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安然公司的成立 安然公司(台湾译安隆)成立于1930年,最初名为北部天然气公司,是北美电力电灯公司、孤星天然气公司以及联合电灯铁路公司的合资公司。1941至1947年间,随着公司股票上市,公司的股权渐渐分散,到1979年,InterNorth Inc.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并取代北部天然气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挂牌。 1985年, InterNorth收购竞争对手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并更名“安然”(Enron)。本来公司欲更名为“安特然”,但很快因字意不雅(Enteron:肠子)而再次缩略。 公司最初从事美国全国的电力、天然气的配送,并在世界范围进行电厂的建设、管道铺设等基建。1998年公司成立Azurix公司,进军水务业,并于1999年六月在纽约证交所部分上市。Azurix在主要的经营地布宜诺斯艾利斯未获成功,造成了巨额亏损,2001年4月安然宣布将关闭Azurix并出售其资产。 通过率先将电力、电信等业务及附属业务转化成可以买卖的金融产品,甚至包括非同寻常的“气候衍生产品”,安然自称公司一直保持着健康成长。《财富》杂志自1996年到2001年,持续6年将安然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该杂志评为“全美100最佳雇主”,在华尔街精英中安然装修奢华的办公室也被奉为美谈。然而,正如时候被揭露的,安然报表所反映的许多利润被虚增,甚至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公司通过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关联交易,将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
⑦ 安然公司破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摘要: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出发,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实践,提出了对银行信贷决策方面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主要有: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账面价值与资产的市场价格的认识;借款人稳健经营问题,尤其是流动性风险问题;银行分散化投资的信贷原则问题;关于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问题,等等。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Enron Corp.ENE),曾名列世界500强第16位,并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2001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受称赞的公司。2001年9月30日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总资产达618亿美元;2000年8月,其股价曾超过90美元,其业绩甚至超过IBM和AT&T这些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但即使是这样曾经是“业绩优良”的巨型公司,在涉嫌做假帐 [1],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将其债券评级下调为垃圾级 [2],不得不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 [3]。该公司目前也在中国开展业务 [4],其破产在全球证券及银行业中引起较大震动。本文从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例出发,结合国内银行业务实践,提出了对银行信贷决策方面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要对公司的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不仅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更要关注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金融分析的三大支柱之一 [5]。正确理解衡量资产与负债价值的核心原则,对于金融机构正确决策及防范信贷风险非常重要。
通常,我们在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时,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财务报表,但由于这些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按照会计专业的原则制定的,仅用原始成本计量资产的价格,再考虑折旧后记录下来。显然,其所计量的某项资产或债务的价值,不仅没有考虑资产与负债当前的市场价格,而且忽略了一些经济意义非常重要的资产与负债。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报表中的资产与负债仅为账面价值,如果不与其市场价格结合起来,就不能对负债公司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
例如,某家公司因产品质量可靠、信誉良好,或因研发高效而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科技产权,这些虽不一定直接表现为实际资产,但却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同样,有关其未来前景的信息,虽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但却是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期因素,如该公司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会相应做出反映 [6]。
同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会计价值相比,其市场价格与公司的现金流量、信用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反映更敏感,影响更深,美国安然公司就是证明之一。安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不良表现,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销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线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额高达30亿美元)——网上系统交易基本陷于停顿,交易平台也在当天关闭。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使我们不难看出:财务会计报表只能部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只有正确分析、预测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影响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提醒我们,公司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得对其资产价值的评估更加复杂。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的同时,受市场敏感性及反作用的影响,公司也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由于资本市场所做出的强烈反应,安然公司也许不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破产。
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银行进行项目评估及信贷管理时,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做法,较多地注重会计报表,而对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影响因素重视不够;在对公司信用评估时,比较多地认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较好、且能受市场监督,而对于市场的反作用可能带来的突发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风险认识不够。
二、一般企业都具有扩大负债的倾向,且当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具有隐瞒真实负债的动机。
一般而言,公司管理者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是为了增加股东财富。根据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MM理论,在理想、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 [7],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格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际风险决定,与其资本结构无关。由于无摩擦环境不存在,公司资产的价值会因资本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由于公司所得税的存在,借助债务融资,公司可减少纳税的金额。债务的利息抵税的现值会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之中,对于一个无债公司,当管理者宣布公司将发行一定量的债券用于回购股票时,股票的价格一定会上涨。因此,为使股东财富最大化,一般管理者都会尽量增大公司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
但是,一般认为,当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时,公司的违约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债务比例过高时,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当公司的债务比例高于某一值(最佳负债率)时,其股票价格反而会随着债务比例的提高而下降。
上图是国外对于某公司的个案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随负债率增大而变化的情况,股票价格处于最高点的负债率为最佳负债率(60%左右)。
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股东拥有价值的最大化,最佳负债率的存在从另外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上市公司为何尽可能扩大债务比例,而当比例高达一定值时又存在隐瞒债务的动机。再以美国安然公司为例,截止2001年10月末,该公司负债达312亿美元(资产为49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62.7%。从目前披露的情况表明,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虚假的财务结构和激进的会计政策,缺乏稳健和审慎作风,虽然具有所谓比较强的创新精神 [8],但出现财务危机的风险也在同步加大。该公司在不断扩大负债时,为使债务不会立即被投资者们所了解,通过账务违规操作,将债务列入另外的业务部门,而不在资产负债表反映,欺骗投资者。
我国部分借款企业存在负债率偏高的现象。按照规定,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一般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业负债率则高达65-80%;部分老企业负债率也高达60%以上。
从银行债权人的角度看,对高负债公司负债的真实性及变动情况应引起特别关注。可以通过金融同业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借款人实际负债的了解。
三、当公司真实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更趋向于选择高风险经营。
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了谁将获得企业未来多大部分的现金流量,债券、银行贷款需要保证固定的现金支付,而股东回报是支付所有负债之后的剩余部分。当公司的债务金额很大时,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便存在利益的冲突及协调问题,代表股东利益的管理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会倾向于选择风险很大的投资,因为如果项目失败,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而当项目成功时,大部分收益由股东获得。例如,如果公司目前的资产价值为1亿元,一年后到期的债务面值为1.05亿元。管理者可以选择两个投资项目,一个是无风险的,利率为5%、一年后到期的国债;另一个是风险很大的投资项目,一年后要么获得2亿元,要么什么也没有。即使后者成功的概率较小,管理者也会选择它,因为管理者如果投资于国库券,一年后公司的价值将为零,如果一年后公司的价值可能大于1.05,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股东的财富将大于零。在本例中,债权人承担了风险投资的所有风险,股东却可以获得所有的风险溢价收益。因此,当公司债务比例高于一定值时,债权人会面临债务人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
安然公司破产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安然公司负债比例较大,曾一度被认为是采用新营运模式的典范,它起初主要是经营发电厂等能源资产,后经过所谓“革命性的转型”,将其业务从传统经营转向能源买卖和约交易。安然公司在从电力这样的公共事业产品,到像“天气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与天气相关的保险形式)这种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为一个大胆的交易商。所有这些,起初给安然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为后来财务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
因此,当企业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要谨防其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越是由于企业贷款条件好,银行要求资本金比例较低的企业,对于其经营范围的变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四、注意公司资产无流动性而引致的财务危机
保持流动性是指具有保证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性不仅要求维持日常运转的经营性流动性,还要求在危机情况下保证融资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因此,上述两个条件之一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之中,甚至有可能破产。
美国安然公司与2001年初被纽约证交所暂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业务为林、浆、纸)一样,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现金及信用不足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安然公司虽拥有遍布全球的发电厂和输油管线,但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及信用偿还债务,无法保证公司的流动性,公司不能正常运转。财务危机爆发时,安然也曾许诺其资产流动处于稳定态势中,但是其现金还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耗尽。安然公司的个案,很可能使美国监管部门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额利润但营运现金收入很少的公司。
可以想象,如果安然公司当时能设法解决流动性问题,该公司就会有起死回生的一线生机,而不必被迫匆匆进行清算。
安然公司的案例启示我们,在项目的评估及信贷管理时,不仅要注意借款人的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分析其资产结构,尤其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现金管理问题。我认为,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权衡中,稳健经营是基础,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避免支付风险是企业实现经营稳健的关键。对此,单纯的外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注意从内因上解决,采取稳健的经营和财务政策。作为银行,也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认清这一点,避免贷款对象的流动性风险扩散到银行体系,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五、关于银行分散化的贷款原则
适当分散化的投资原则表明,通过分散持有风险资产,可以在不减少预期收益率的条件下,减少整体风险的暴露程度。
美国安然公司的案例说明,大公司如不能稳健经营,也会有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前景良好的贷款项目,如贷款比例过大都需慎重行事,因为这样会使风险集中集中积聚在少数贷款项目上。
安然公司的负债高达312亿美元,但专家分析,安然事件虽然会对美国金融机构有相当的影响 [9],但由于许多债权银行是以银团贷款形式向安然公司放贷的,各家银行贷款金额相对较小,有利于分散风险。因此,预计安然公司的债务问题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会很大。
安然公司案例表明,对于同一项目及风险相关性较强的项目,把握分散化信贷政策是必要的。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即使是很大的项目(如贷款金额高达几十甚至上百亿元人民币),往往融资由一家银行或少数几家银行承担,为了取得对某个大项目的贷款,独贷某个项目的情况比较普遍。为防范风险,按照适当分散化原则进行银团贷款是较好的选择,银行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六、慎发没有任何保证的信用贷款
风险即不确定性,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投资安全。不确定性虽然是风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任何一种风险的情况都是不确定性的,没有任何担保的信用贷款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作为银行,应审慎发放信用贷款。
新经济的发展使技术折旧加快、经济周期缩短,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使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影响更深更广。
任何公司都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即使是卓有建树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如果公司选定权益或资产作抵押,则当公司没有偿还贷款时,借款人有这些权益或资产的第一优先权。在破产清算前,有抵押的债权人可以通过出售抵质押品获得应得的收益,而没有抵质押的债权人则存在不能收回债权的巨大风险。可以认为,在安然公司312亿美元债务中,采取信用放款的银行与采取担保措施的债权银行所具有的清偿保障是不同的。
在贷款期限长达数十年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债务人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即使对目前财务状况仍十分良好的公司,银行也应慎重发放无任何担保的长期贷款。但是,目前在我国,银行间为了争取贷款客户,对于一些目前看情况较好的客户,大量发放无任何担保的长期贷款(有的贷款期限长达15-20年)。安然公司的破产告诉我们,永远强盛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其无担保债权人的教训值得国内银行界借鉴。
客观的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给资本市场的启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对金融界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银行,如何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正确分析,如何衡量借款人资产的实际价值,加强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信贷管理,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信贷风险防范上,如何采取适当分散化的投资原则和正确处理信用贷款问题是我国银行界面临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William F.Sharp: Portfolio Theory and Capital Markets,The original edition ,McGram-Hill Companies,Inc.
Zui Bodie,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First Edition,Prentice Hall,Inc.
[1] 原由:纽约一家律师事务所代表在1998年10月19日至2001年11月30日期间买入安然公司普通股的投资者对安然公司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发布了一系列的涉及其业务、财务报告和经营状况的误导性陈述。该诉讼指控某些安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士和董事,在安然的审计公司Arthur Andersen LLP有预谋的、广泛的帮助下,在一系列的关于该公司的实质性陈述中,违反了证券法,人为地推高其股票价格。另外,安然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也起诉安然,并提议进行集体诉讼,指控安然的非法行动导致数千名该计划参与者在该股的下挫中损失了数百万美元。2001年11月20日,安然员工持股计划参与者起诉安然,并要求进行集体诉讼,指控退休计划经理们掌握着持有该股的风险的关键信息而没有透露。Amalgamated银行也起诉安然,并要求进行集体诉讼,指控安然在其股价因错误地虚报了的收益报告而大幅上扬之时,通过抛售安然的股票,而赚取了高达11亿美元的利润。
[2] 仅一天时间,安然公司的市值损失26亿美元,创下纽约证交所单只股票跌幅及交易量历史纪录,11月30日已跌到每股26美分。
[3] 此前,最大的破产申请案为1987年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的德士古公司,该公司当时总资产为358亿美元。
[4] 美国安然公司在中国的机构——安然石油天然气中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12日发表声明,决定“安然石油天然气中国有限公司及其成都分公司现决定终止在华经营。”该公司主要从事在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业务,其成都分公司主要负责四川油气田的开发。
[5] 另外两个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
[6] 这也符合有效市场假说(EMH)所揭示的内容,即在市场信息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影响资产价值的全部因素已经体现在资产价格中。
[7] 指交易成本为零的金融环境,也没有税收成本,是一种理想化的金融环境,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存在。
[8] 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2月将其评为全球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9] 安然公司的最大债权银行是花旗银行集团、摩根大通银行和纽约银行
⑧ 当初美国安然造假,美国中小股民是否得到赔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安然公司从发展壮大到破产也绝非朝夕之功,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是那么简单。有宏观经济管理不严方面的、有微观经济管理失控方面的,有企业无法控制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企业能够控制而不想控制结果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无法就安然破产的所有原因作出评断,而仅就其内部原因作一些挖掘剖析。
(一)战略决策错误。尽管安然破产的原因很多,但多数业内分析人士仍认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失误仍是最重要的原因。长期追踪安然营运状况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分析师劳纳则指出,安然在错误投资上浪费了巨额资金,却又无法创造利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安然曾投资20亿美元试图改善企业内部网路,但完全是血本无归。另一方面,安然又试图扩大线上交易规模,以便涵盖电力与天然气之外的产品,然而最终失败。安然过去的成功让管理者们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从而胆敢无视决策的风险。这些战略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其一,急功近利挺进到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最前沿。公司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而转向了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犹如荞麦农场种苹果,苹果虽然熟了,荞麦农场已经垮了。
(二)轻视举债风险。安然失败的结果当然不是它没有考虑到决策风险,美国企业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规避金融风险”著称——这是它的主要创新业务。也许正是这种规避风险的“专家企业”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骄傲自大,轻视举债风险,特别是企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风险,它对美国社会经济大气候变劣显然没有做充分估计。战略决策方面的错误,套用一句老话,叫犯了盲目冒进的机会主义错误。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正是安然破产的致命原因。
(三)企业文化发展方向迷失。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战略管理。如果说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决定形式,安然的决策层显然是鄙视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合理性。正如通用公司的前任总裁韦尔奇所言:“通用过去与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用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安然的高层把做实业时的理念及“专注战略”完全转移,狂妄而草率地过渡到了金融投资的所谓创新事业。当杰夫·斯基林进入安然时已经把安然的企业价值观扭转了,特别是1997年,年仅36岁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为安然CEO后,开始了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新一轮的“超常规”扩张,这时的安然已经从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沦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对冲基金”。新的企业文化和传统行业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在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于是就出现了“未能披露其宽频服务业务的需求下降,而且由于许多参与者缺乏信誉,其创建宽频交易市场的努力没有成功的事实”;“未能及时冲销由其首席财务长管理的某有限合伙公司进行投资的价值,从而事实上虚报了其营运收益报告”和“未能根据美国会计法则冲销受损资产”的结果。狂妄的企业决策者鄙视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规律,正是安然战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
(四)企业本身没有守法经营,发生了大量违规操作的行为。企业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空间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若其放弃了守法经营的基本理念,那么其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便成为迟早的事情了。安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违法违规行为:其一,暗箱作业,将债务、坏账转移到分支公司。有传媒指出,安然手法是一种“会计的涅造”。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安然将财务的责任从账面载体上消除,创造性地做账,防范任何方面的人士(中下层职员、政府部门、股民等等)发现他们的外强中干、外荣内枯的真实情况,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二,利用财经审计的巨大漏洞,进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内人交易”。其三,隐瞒真实信息并制造虚假的报道,误导股民及公众视听。在安然宣布破产前几个月,安然已将内里掏空,但对外文宣仍然是莺歌燕舞,一片繁荣。结果最终导致愤怒的安然公司职员和股民们向公司执行长官、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出47项指控,其中主要的五项是:涉嫌违反《公司法》;隐瞒债务,私下股票交易;公开用谎言误导公司职员;在401(K)计划户头上,安然违反公司职员退休金进入股市不得超过20%的规定,超过了60%;安然所雇审计公司大量销毁文件,在休斯敦进行的碎纸活动,很可能导致毁坏证据的法律指控。
⑨ 如果你持有安然公司的股票 你该选择什么办法来逃避风险
等到消息出来了,就抄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眼看着股票在一天之内跌光。
逃避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在事情爆发以前就逃。那么怎么知道它要出消息了,这个从股价的变化中也能看出来。如果股价忽然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经过多少天慢慢地、或者突然地跌破了多少年到看不到的低价位,那么肯定它有不好的事情,你就应该卖出股票。它跌破价位,是由2个重要的原因导致的,1,有人知道内幕,,但是并不违法,因为事情处在朦胧中,不确定,但是他预感不好,所以提前跑。2,任何人也不知道要发生这件事,董事长也不知道,但是,有个奇怪的现象,或者说奇怪的规律,是自然规律,就是,股价没有任何原因的大跌,可能是其它事情的前兆。
⑩ 能不能介绍以下安然公司和它的丑闻
一直以来,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安然的噩梦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安然模式的破产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今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破产余波难平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 uk 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