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动性偏好是什么意思
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债券 (金融资产) 利率期限结构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债券的到期期限越长,价格变化越大,流动性越差,其风险也越大;为补偿这种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对长期债券所要求的收益率比短期债券要求收益率要高。
(1)流动性风险偏好指标扩展阅读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影响均衡利率变动的因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引起货币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动。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
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
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2. 运用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债券风险增加将对利率产生什么影响。两种理论得出的结论相同吗
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债券风险的增加减少了对债券的需求,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债券相对于货币的风险增大,会使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利率上升。可见,两种理论的结论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