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连环替代法可以判断哪个影响最大吗
连环替代法的分析程序为:①分解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将影响某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因素,按其内在依存关系,分解其构成因素,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因素。②逐次替代因素每次将其中一个因素由基期数替换成分析期数,其他因素暂时不变。每个因素替换为分析期数后不再返回为基期数。后面因素的替换均是在前面因素已经替换成分析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此类推,有几个因素需要替换几次,逐一逐一地替换。③确定影响结果每个因素替换以后,均会得出一个综合指标的结果,将每个因素替换以后的结果与替换以前的结果相减,即可得出该替换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数额。④汇总影响结果将已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额汇总相加与综合指标变动的总差异比较,确定其计算的正确性。连环替代法的特点:(1)连环替代的顺序性。为了使前后分析期的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正确确定各因素的排列顺序,避免各行其事。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各因素区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换质量指标。如果同时出现几个数量指标或几个质量指标,应先替换实物量指标,后替换价值量指标。除此之外,还可按照先替换基本因素、后替换从属因素的方法,确定连环替代法的因素替换顺序。(2)替代因素的连环性。连环替代法是严格按照各因素的排列顺序逐次以一个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其基数。除第一次替换外,每各因素的替换都是在前一个因素替换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保持这一连环性,才能使所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等于所要分析的综合经济指标的总差异。(3)计算结果的假设性。运用这一方法在测定某一因素影响是,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条件的。因此,计算结果只能说明是在某种假定条件下计算的结果。这种科学的抽象分析方法,是在确定实物内部各种因素影响程度时必不可少的。
⑵ 一个国家的总产出除GDP以外,还有哪些替代性的总量指标
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替代性的总量指标还可以有GN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有就是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等
⑶ 如何看待人们提出要用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指数等指标来取代GDP指标说法
其实没有必要。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来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指标体系。只不过人们在监测时异化了,片面追求GDP这一指标了。其实上述指标还在,人们选择性宣传而已。人们没有打算替代也替代不了。
⑷ 证券混沌操作法中的AO在指标线中可以用哪个指标代替
看你用什么参数,ao使用的是一段时间内高低价的平均,用短期组跟中回期组的差值来衡答量动能变化。其原理跟macd的柱状线类似,只是macd取收盘价衡量。你如果非要替代,可以把macd参数调低,两指标的形态会比较接近。
⑸ 为什么使用函数Findhigh会崩溃&求及其替代指标
为什么使用函数Findhigh会崩溃&求及其替代指标
波函数坍缩,是由于不确定性原理决定的。你测量了一个值。另一个值就不确定了,比如动量和位置
⑹ 替代指标什么意思
“替代指标”就是几个指标表达的意思几乎一致,可以相互替代。在股市有很多指标来描述股价的走势,有些指标就是几乎可以替代的!
⑺ 衡量两种要素替代程度的指标是什么
衡量两种要素替代程度的指标是——边际技术替代率
⑻ 用什么指标可以替代农业技术水平
我是在农场工作:农业技术发展的提高一般要涉及到机械化率,病虫害综合防治,良种良法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等。
⑼ 区域货币供给量该用什么指标来替代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常用的中介目标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一)长期利率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二)货币供应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三)贷款量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规模,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各国情况也有差异。政府对贷款控制较严的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及种种限制,自然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反之则不然。以贷款量的指标,各国采用的计量口径也不一致,有的用贷款余额,有的则用贷款增量。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差异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由于在假设和观点不同,并且在货币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例如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1)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争论。凯恩斯主义重视财政政策。他们从两个方面论述货币政策无效:一方面是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是投资利率弹性。而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2)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选择的争论。凯恩斯主义:M→I→I→Y,通过I传导,因此凯恩斯主义以利率作为传导中介目标。货币主义:M→Y,货币政策不需要通过I传导。因此货币主义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传导中介目标。(3)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货币主义采取单一抉择。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而货币主义采取单一货币规则,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