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政治风险的应对
,全球监管机构对违规案件的监管日益严格,许多声誉卓著的全球性组织在不同市场上缴纳了数目惊人的大额罚单,这种高昂的潜在违规经济成本加上对机构长期性的声誉损害,构成了企业的违规成本。具体的量刑标准,以《美国反海外腐败法》 (2012)(以下简称FCPA)为例,如表1所示。违规企业最高将被处以两千五百万美元的罚款以及相关责任人判处20年监禁。但是根据截至2019年因违反FCPA被美国司法部(以下简称DOJ)处以罚款金额前十的企业如表2所示,最高的罚款金额达到了17.8亿美元远远超过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最高判法标准。其原因在于监管机构在处以罚款时会在基本罚款外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名为“犯罪点数”的系数。而“犯罪点数”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企业违规的规模、企业高层对违规的参与和容忍程度以及企业已发生的违规行为和是否有阻碍调查的行为都影响着“犯罪点数”。当然如果企业有相关合规计划作为免责依据,或是自愿披露违规行为与监管机构的调查采取合作态度,主动承担违规责任,则有机会降低“犯罪点数” (Financial Conct Authority,2013)。综上所述,数目庞大的经济处罚加上政府制裁和企业形象受损,当代企业的违规成本变得十分高昂,但是换句话说合规的收益也同样十分巨大。
1.2 合规的成本
当然企业,企业进行合规管理自然也会产生合规成本,黄胜忠和江艳 (2019)将企业合规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力成本,如聘用专业人士的工资、福利。
(2)管理成本,如维持合规体系正常运转的日常费用。
(3)监管机构的罚金。
(4)采取补救措施的费用。
此外,依据其绘制的合规收益成本曲线图(图1),黄胜忠、江燕认为在达到合规成本收益的最佳均衡点N点之前,企业有充足的动机推进自身合规建设。
2 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框架的现有研究
Moeller (2011)认为合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持续连贯具有前后一致性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项目,所以必须形成组织性的合规架构范围如表3所示。
但是,合规一致性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法规的原始形式本质上非常抽象。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或所涉及的不同组织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实施法规的语义的原因。这会减慢合规性管理措施的实施速度,并使它们无法达成一致而因此效率低下。所以必须实现数据和法规定义的语义一致性(Kharbili et al,2008)。要达到这一点Kharbili认为业务流程合规性管理框架架构应该如图2所示具备以下要素:
(1)法规需要形式化处理。必须有机制能够将法规规范化为语义上的政策。
(2)必须将这些语义上的政策建模到业务流程中。在语义业务流程管理的情况下,使用语义政策为本体论扩展用于对业务流程建模的本体。
(3)规则是执行政策的直观方式。必须将政策转换为业务规则集。然后可以将这些业务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建模框架中,并由适当的推理引擎进行解释。
(4)在不同的级别上,业务流程以适合于业务流程执行的语言表示。在此级别上,有必要将业务规则在语义上集成进一步转换为可执行业务流程模型的操作规则。
(5)必须在推理引擎的基础上实现合规性检查引擎。
(6)需要监控组件以控制策略的一致性,业务流程的检查和强制执行操作也同样
⑵ 在国家风险主权评级中,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属于什么指标
1、国际收支的定义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同外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货币价值的全部系统记录。
2、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1)经济周期。一国经济周期波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处于经济衰退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
(2)经济结构。一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其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二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其产品的出口的收入弹性、价格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均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具有长期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3)国民收入。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可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4)货币因素。一定汇率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可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5)临时性因素。由短期的非确定的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国际储备的定义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为对外偿债保证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4、国际收支逆差与国际储备之比
该指标属于衡量国家风险的比例指标,主要反映以一国国际储备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般限度是150%,超过这一限度,说明风险较大。
⑶ 风险衡量指标都有哪些,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β系数常常用在投资组合的各种模型中,比如马柯维茨均值-方差模型、夏普单因素模型(Shape Single-Index Model)和多因素模型。具体来说,β系数是评估一种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量度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证券组合相对于总体市场的波动性,β系数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
(一)基本理论及计算的意义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是在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和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当中是用资产收益的概率加权平均值来度量预期收益,用方差来度量预期收益风险的:
E(r)=∑p(ri) ri (1)
σ2=∑P(ri)[ri—E(r)]2 (2)
上述公式中p(ri)表示收益ri的概率,E(r)表示预期收益,σ2表示收益的风险。
夏普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假设和数学推导得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E(ri)=rf +βi [E(rM)—rf] (3)
公式中系数βi 表示资产i的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βi=cov(r i , r M)/var(r M) (4)
CAPM认为在市场预期收益rM 和无风险收益rf 一定的情况下,资产组合的收益与其所分担的市场风险βi成正比。
CAPM是基于以下假设基础之上的:
(1)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The Perfect Market);
(2)所有投资者的投资期限是单周期的;
(3)所有投资者都是根据均值——方差理论来选择有效率的投资组合;
(4)投资者对资产的报酬概率分布具有一致的期望。
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
(1)分类实施的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分层推进的原则。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
(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供参考。
⑷ 衡量风险的常用指标是
标准差
方差
变化系数
协方差
β值
⑸ 请问衡量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你主要看看巴塞尔协议吧,这个是国内控制风险的蓝本。
1、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成立于1974年底,其秘书处设在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目前已成为事实上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制定者。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主要有四部分内容:
一是确定了资本的构成,即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且附属资本规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二是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将资产分为0、20%、 50%和l00%四个风险档次。
三是通过设定一些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
四是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初衷,资本要求与风险管理紧密相联。新资本协议作为一个完整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由三大支柱组成:
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银行业必须满足的信息披露要求。
这三点也通常概括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
三大支柱的首要组成部分是第一点,即最低资本要求,其他两项是对第一支柱的辅助和支持。资本充足率仍将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角色。新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金的重要地位,称为第一支柱。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大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一些企业在贷款时,由于没有经过担保和抵押,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会在还款方面发生困难。通过评级银行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事先预备相应的准备金。
第二个支柱即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监管约束第一次被纳入资本框架之中。基本原则是要求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银行有严格的内部体制,有效管理自己的资本需求。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大小,建立起关于资本充足整体状况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同时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提供每个单独项目的监管。
第三支柱是市场对银行业的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他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风险程度高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市场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促使银行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行监管,也就是要求银行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作出判断。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
3、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安排
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和外部环境,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因此,中国银监会确立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
(1)分类实施的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复杂性、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银行应区别对待,不要求所有银行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银监会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自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中国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这些银行因此也称为新资本协议银行。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2011年起自愿申请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分层推进的原则。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流程开发建设等方面进展不一。因此,中国银监会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以便商业银行在满足各项要求后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3)分步达标的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使用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规定了许多条件,涉及资产分类、风险计量、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和政策流程等许多方面,全面达标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必须结合本行实际,全面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序推进、逐步达标。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风险中,国内大型银行应先开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就信用风险而言,现阶段应以信贷业务(包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风险暴露)为重点推进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4、具体风险,书本上一般都会说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去银监会网站规章中看看,有没有你想说明的风险,它是按照机构分的。http://www.cbrc.gov.cn/chinese/info/twohome/index.jsp?itemCode=213
⑹ 进入21世纪国家政府介入了风险风险管理比例其原因是
进入21世纪国家政府介入了风险风险管理比例其原因是需要介入,掌握方向,适当引导。
⑺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
衡量风险的指标有以下5个
标准差
方差
变化系数
协方差
β值
你自己对比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