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汉末年的黄金起义是什么意思这些起义兵是什么目的,其他那18路诸侯是正义吗
黄巾是他们的起义部队的名字, 起义就是打着正面的口号起兵造反的意思。
黄巾起义的目的是推翻东汉皇朝,建立自己的理想角度和政权。不过黄巾军不是正常的部队,是被扭曲思想侵蚀很深的一群人。跟现代的IS有点相似
至于18路诸侯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各个都是心怀鬼胎,通过讨伐从中获利。他们的正义只是挂在嘴边的“东西” 并不是真的正义。
2. 汉朝的黄金都去哪儿了
西汉晚期以后,史书上关于使用黄金的记载明显减少,究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大量黄金被用于塑造佛像金身,书写金文,铸造法器,成为佛藏。此说在时间上不相吻合,且高估了寺庙建筑的用金量。
另一种说法是,帝王贵族穷奢极欲,竭力聚敛黄金,铸造饰品、器皿,去世后陪葬入墓,或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大量窖藏入土。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汉代墓葬和窖藏出土发现的证实。
还有一种说法,西汉时为了抑商,限制黄金开采,加之浅层黄金挖掘殆尽,开掘深层金矿技术难度加大,且开采成本增加,于是生产急剧下降,导致供给减少。但开采减少并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黄金存量减少,且东汉以后各地淘金并没有完全终止,历代仍不断有黄金产出。
目前,较为权威的看法是黄金外流说。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对西域各国香料、珠宝的购入,很多采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虽然难以对汉代贸易入超或出超的规模作出确切的估计,但黄金、白银作为国际货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应当是没有疑问。
近年来,也有人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索这一问题。认为先秦时黄金的称量单位斤(左金右斤),不同于常衡单位斤。通过计算,认为两者相差63.6倍。由此得出结论,先秦数以万计的黄金并无所谓失踪与否的问题。
3. 黄金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你好:
应该是黄巾起义。
在组成三十六方、确定起义日期上,张角的确这为黄巾军起了带头作用,但后来却失去了这种有计划性的行动。他们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张角虽是太平道的领导,却只在冀州转战,没有为其他军团作调控,没有同一目标,只是占地死守或到处抢劫。加上当友方有难时,各军都不会相救,汉军就用此一个一个击破。虽然黄巾起义,令天下震动,但因这些原因,黄巾军未能成就推翻汉室的事业。
并且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影响,由於尽快平定战事,因此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藉著在黄巾之乱的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并为了三国分立种下远因。
4. 东汉末年曾经消失了大量黄金,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金的王朝,据史书记载,其黄金存有量为历朝之最,达500多吨。如此多的黄金发现使学者想起来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西汉巨量黄金之谜“西汉这些黄金从何而来,有什么用途,又为何在东汉年间突然消失?”
1. 以金币的形式窖藏,如1999年陕西西安发现的219枚金饼,重达50千克的窖藏。
2. 以随葬品形式深藏地下。
3.东汉之后,佛寺的兴起,大量黄金背用来涂贴佛像,泥金写经。
4.东汉的黄金散落民间,王莽之后,长安的几次战乱,国库中的黄金被起义军夺走散入民间,东汉之后,政局动荡,官吏都窖藏黄金,流通中的金铸币就越来越少,黄金不在是王侯贵族专属之物,成了普通百姓家的首饰用品。
而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认为,东汉黄金数量的减少是因为黄金的外流即赏赐外人,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则认为,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主要是因为汉朝用于向西域地区购买汗血宝马、珍贵琉璃珠宝。
5. 请问下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黄金值多少钱,还有百姓们每年挣多少钱
汉代黄金是比较少的,尤其中后期,北方的矿产主要掌握在鲜卑人手中。
至于南方,主要在:蜀郡、广汉、永昌、豫章
汉代的主要货币是铜钱与布帛,黄金是奢侈品(其实中国人极少把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唐代所论黄金其实是黄铜,汉代是真金),官吏收入是按粮食核算的(不受货币价值影响)。
至于黄金价值,这是个难点,现存史料中明确记载的只有《汉书·食货志》“黄金一斤,直钱一万”,但前后汉的出入应该是比较大的。
至于汉灵帝以后,由于动乱,粮食问题尚不能解决,黄金又有多大意义呢?李傕当政时期,一石粮食卖到50万钱(五铢),黄金有价但作为奢侈品,其市场又有多大呢?
6. 为什么汉朝之后黄金变少了
说到土地,其中最神秘的应该就是那些埋藏千年的宝物。众所周知,中国是个贵金属匮乏的国家,并不是出产黄金的大国。然而据《史记》记载:“娄敬说帝都关中,田肯说帝当以亲子弟封齐,即各赐(黄金,以下同)五百斤;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斤;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斤。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皇帝赏赐功臣的黄金少则五百斤,多达千斤。可见在西汉时期,我国的黄金储备量特别多。那么汉朝之后,中国的黄金为什么又极度缺少了呢?
▲“蜀世子宝”金印
03
截至2019年底,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这次考古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南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着莫大的意义。
2020年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考古人员历时5年挖掘,在成都市新川创新科技园园区内发现大量古代遗存,有超过6000座墓葬。墓葬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时间轴从战国到秦代,到两汉六朝,再到唐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瓷、铜、玉、玻璃、石质等遗物。而这超过6000多座的墓葬,从战国到明清,跨越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脉络。
7. 东汉末年的一金值多少五铢钱
汉代二十两为一金,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所以一金等于24铢×20两,就是480铢,一枚铜钱是五铢,也就是说,一金钱应该是96枚五铢钱。一金万钱,不是一金万铢,一金万钱是表示同等重量的金锭等同一万枚铜钱,这是后来才用到的,一千枚铜钱等于一两白银,十两白银等于一两黄金,这是清代算法。所以一金万钱显然是错的,金和铢在这里都是重量单位,金不表示黄金。汉代所谓的一金是表示一金重的钱,如果抛开铜钱重量是否达标这个问题,理论上96枚五铢钱就是一金钱。否则按一金万钱的话人家请客吃个饭本来就是一串铜钱的事,你要拿麻袋装一万枚铜钱付账?
8. 东汉末期黄金起义到三国鼎立之间发生了什么
嗯,过年的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最后发展到三国点力,如果没有黄巾起义的,也不会国典淋的
9. 汉朝的大量黄金去哪儿了
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大量黄金被用于塑造佛像金身,书写金文,铸造法器,成为佛藏。此说在时间上不相吻合,且高估了寺庙建筑的用金量。
另一种说法是,帝王贵族穷奢极欲,竭力聚敛黄金,铸造饰品、器皿,去世后陪葬入墓,或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大量窖藏入土。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汉代墓葬和窖藏出土发现的证实。
还有一种说法,西汉时为了抑商,限制黄金开采,加之浅层黄金挖掘殆尽,开掘深层金矿技术难度加大,且开采成本增加,于是生产急剧下降,导致供给减少。但开采减少并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黄金存量减少,且东汉以后各地淘金并没有完全终止,历代仍不断有黄金产出。
目前,较为权威的看法是黄金外流说。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对西域各国香料、珠宝的购入,很多采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虽然难以对汉代贸易入超或出超的规模作出确切的估计,但黄金、白银作为国际货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应当是没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