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的时间不是很长,好像还行,但是以后就说不定了
❷ 嵩县高都川砂金矿(—2)
高都川砂金矿床位于嵩县城西北高都川河谷中,属城关乡管辖。
高都川河谷Ⅰ级阶地和河漫滩分布较广,Ⅱ—Ⅴ级阶地仅在北坡分布,且不完整。各阶地底部砂砾层均为砂金赋存层位,而以Ⅰ级阶地的含泥砂砾石层为最主要含矿层。
高都川砂金矿属阶地和河漫滩混合型砂金矿床,以阶地砂金为主。砂金品位0.2008克/立方米,以中-粗粒为主,砂金粒径大于0.25毫米者占92.1%,成色900左右。高都川砂金古已有开采。关于最早的地质调查,曹世禄在1934年的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3期中著文称瑞典人新常富曾于1915年左右调查了嵩县金矿,但未见调查报告。最早的报告是1931年王猷对高都川、左峪川一带砂金调查报告,认为砂金与第三系砂砾岩有关。1958年,河南省地质局黄金队也在嵩县作了砂金调查,虽提交有《嵩县砂金普查报告》,但并没达到普查程度。1965—1966年,省地质局十八队经过调查认为第四系砂金是今后进行砂金勘查的主要对象。1976—1978年,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地质三队对Ⅱ—Ⅴ级阶地进行普查。1981—1983年,黄金第十四支队在德亭川、高都川、左峪川、剑沟作普查选点,结果选定了对高都川中下游Ⅰ级阶地和河漫滩砂金进行勘探。1984年4月提交了《嵩县高都川砂金地质勘探报告》,探明砂金储量3吨多一点,刚刚达到中型砂金矿规模。
高都川砂金矿勘探报告是河南省第一份砂金勘探报告。该砂金矿床因砂砾层砾石较大,大于10厘米的砾石可占15%。在采选技术上虽然可行,但较淅川砂金矿开采困难要大一些,故暂时尚未利用。
❸ 河南嵩县黄金多少钱一克
交易价维持在260元左右,首饰价格在335元左右,投资到275元,回收在260元左右。
❹ 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
祁雨沟金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城关镇,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
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地块龙脖-花山北东向复式背斜北东端的南东翼。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群变质岩系和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系,二者呈不整合接触。此外还出露有新近系和第四系。太华群为一套中深变质的基—中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是矿区内含金角砾岩体和含金蚀变破碎带的主要容矿围岩;熊耳群分布于矿区东部和南部,不整合覆盖于太华群之上,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新近系分布于矿区中东部,不整合覆盖于熊耳群之上;第四系分布于矿区东部和沟谷低洼处,为残坡积、洪积物,冲积物等。
(2)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按走向主要可分为北西、北北东、北东向3组。各组断裂在平面上具平行等距分布的特点。各组断裂均具金矿化,以北东、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最为发育,是本区断裂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主要控矿和赋矿构造。区内角砾岩体呈北北西向成带分布,受区内北西及北东向断裂交汇处的控制。
(3)岩浆岩
本区岩浆活动强烈、频繁,具有长期性、多期性特点。其中最强烈的为前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期岩浆岩广布,与成矿关系密切。前加里东期侵入岩以中性岩为主,除前述的熊耳群火山岩外,尚有呈脉状产出的安山玢岩、绿泥阳起蚀变岩;燕山期侵入岩以酸性岩脉或小岩株为主,次为碱性岩脉,从老至新可分为石英钠长斑岩、花岗岩、正长斑岩、碱性正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角闪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区内已发现角砾岩体32个,构成3个北西向的角砾岩带。其中含金角砾岩体6个,均位于王庄祁雨沟角砾岩带东南部,J4角砾岩体为主要含金角砾岩体。J7含金角砾岩体是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一个岩体,同时也是标本产出的岩体。角砾岩体在平面上常为近椭圆状,剖面上呈漏斗或筒状,产状近于直立。角砾成分复杂,以太华群片麻岩为主,次为熊耳群安山岩,此外还有正长斑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含金角砾岩体的胶结物主要为石英、黄铁矿、方解石等热液矿物,而无矿角砾岩体一般为花岗质矿物胶结。角砾岩体内金矿体一般为透镜、脉状和不规则状,偶见分支复合现象。
标本采自J7含金角砾岩体。 J7含金角砾岩体位于矿区的中部,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状,面积约0.67km2,长1500m,宽200~8200m,倾向NE40°,倾角60°~80°。角砾岩体的边部和底部发育有脉状和网脉状矿化,金主要赋存于脉状矿化热液蚀变硫化物中。
目前,J7含金角砾岩体中发现金矿体15条,金矿体严格受角砾岩体控制,矿体形态为透镜状和似层状,赋矿标高为251~690m,最大矿体长435m,宽200m,平均真厚度3.37m。矿体倾向9°,倾角22°。Au平均品位0.82~1.94g/t,平均品位1.52g/t。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根据矿石中矿物成分及含量可分为4种矿石类型:黄铁矿金矿石、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金矿石、石英黄铁矿金矿石、方解石黄铁矿金矿石。根据矿石氧化程度,还可将矿石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3种类型。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叶片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及网脉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角砾岩型金矿矿石 编号 DB055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矿区J7角砾岩体。矿石标本呈灰红色,局部风化呈褐红色,具交代、碎裂结构,角砾状、脉状、条带状构造。标本内角砾含量大约为85%,角砾成分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混合片麻岩。角砾大小不一,角砾形态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少量为次圆状。胶结物成分一般为岩屑、岩粉和热液蚀变产物。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辉铋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钾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等。Au品位为4.5g/t
成因类型 次火山热液型 产地 河南省嵩县祁雨沟金矿
❺ 嵩县前河金矿()
位于嵩县旧县乡,葚沟—前河—石家岭一带,面积24平方公里。矿床处于马超营大断裂的北侧与旧县—桥头断裂交会的东部锐角区。区内除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分布有第三系及燕山期似斑状花岗岩外,大部分地区均分布的是熊耳群鸡蛋坪组中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及流纹岩。金矿床产于熊耳群内东西向断裂中。
前河金矿古代已有开采,从矿区遗留的多处古采掘硐及采矿工具判断,其历史悠久,但开采规模不大。
该矿床是1986年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成矿预测和化探成果选择靶区找到的。1986年3月,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省地矿局要求加强黄金普查工作的指示,组建了黄金分队,张玉伟任分队技术负责人。黄金普查分队成立后,立即开展选择普查地段的工作。依据历年来积累的资料,特别是刚完成的《河南省金银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1∶50万)和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化探扫面资料,在熊耳山、外方山区选择了几个普查地段。前河一带,就是选中的普查地区之一。选择前河一带的依据是该区1∶20万化探Au、Ag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如葚沟单点样含金达430×10-9,区内成矿条件十分有利,附近伊河阶地赋存有砂金,以及在该区附近有发现不久的店房爆发角砾型金矿等。4月份对该区作了水系沉积物化探加密取样工作,精度由1∶20万提高到1∶5万。7月中旬获得化验结果,葚沟两个样含金均达130×10-9,与1∶20万化探结果相印证情况良好。8月份起开展矿化带寻找工作,经过路线穿越槽探揭露,证明东起大鱼沟、楝树沟,经葚沟、前河西,至石家岭、中湾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连续的含金蚀变破碎带。在6公里长,2公里宽的范围内破碎带很发育,采少量样品已有9.98—23.91克/吨的化验结果,充分展示前河将成为一个金矿床的前景。
1987年,区域地质调查队黄金普查分队开展地表详细追索的槽探系统揭露工作。至6月份控制矿体厚度达5—7米,取得了一批够品位的化验结果,最富的样品位达181克/吨。下半年除继续施工外,还填制了1∶5000地形地质草图,1;500矿体平面图。年终编写了普查报告,求得黄金远景储量8.5吨左右。
从1987年初起,省地质局第二地质调查队也在该区开展工作。对矿化带进行了编号,认为4号矿化带规模最大,长3800米,并将其划分为东段(葚沟段)、中段(前河段)、西段(石家岭段)。
1988年省地矿局决定,区域地质调查队将葚沟金矿段资料移交给第二地质调查队,撤离前河矿区。以后,矿区勘查工作全由第二地质调查队承担。至1989年,第二地质调查队提交了前河至石家岭两矿段黄金远景储量2.6吨。
1990年,整个矿区4号矿化带转入详查。在4号矿化带北部发现14号、16号、17号矿化破碎带。同时,加强了综合研究工作,控制储量大大增加。至1990年底,前河金矿床已显露有成为大型金矿床的前景。1991年,葚沟矿段转入勘探。该地已建地方国有前河金矿,采选能力100吨/日。
❻ 嵩县黄金老庙不称重的黄金是不是骗人的,没
黄金看的是纯度,不称重是因为工艺比较好的都是一口价卖的,不是欺骗
❼ 嵩县瑶沟金矿(—1)
瑶沟金矿位于嵩县德亭乡南与大章乡毗邻处,矿区面积2.24平方公里。矿区地处陶村—马元与下蛮峪两条区域性大断裂的夹持区、五丈山花岗正长岩体外接触带。
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及其岩石有太古宇太华群的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等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等。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矿区西北部的花岗正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呈岩基产出。岩脉有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辉绿玢岩、煌斑岩等。脉体有石英脉、萤石脉、方解石脉等。区内断裂构造可分为四组,即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大,长达数公里,宽几米到十几米,倾向南东,倾角45°—70°,为导矿及控矿构造。其次为近东西向构造,长达1公里以上,宽几米到十几米,倾向北、倾角35°—65°,是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内分布有15条金矿脉。其中、1、14号脉勘探工作程度较高。矿体呈脉状,透镜体状、囊状、不规则状。矿体产状与控矿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体长40—450米,厚1米左右,最大厚度达10米,矿体平均品位5—10克/吨。
区内最早的地质调查是在1931年,王猷等人先后两次在德亭至蛮峪一带调查砂金。1956—1983年,核工业系统的二○九队、三○九队、三○八队下属分队和小队,先后在该区进行铀矿区调与普查。对安沟、蛇沟口、桃园沟、火烧沟、下曹花园铀矿点进行地表和深部揭露。1972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地质三队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1985年,核工业部三○八大队科研队朱本立等人,对豫西航空放射性测量和航空磁测资料整理研究,提出熊耳山地区具有很好的金矿成矿前景,并圈定了找金靶区。同年,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对木柴关幅遥感图象进行研究,瑶沟金矿即在圈定的找矿远景区内。1986年3月,河南省地矿局物探队五分队在踏勘中,首先发现该处金矿,并定名瓜沟金矿点,继由六分队姜正全等在该矿点开展地质探矿工作。开展1∶2000地质测量0.5平方公里,挖探槽15条,土石方1500立方米,共发现含金矿脉8条。1986年底,六分队编写了详查工作设计,后未实施。同年,冶金部五一八队由河北来河南找金,在该矿区也开展过少量工作,后撤出。
1987年初,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调查队在瓜沟金矿开展普查。挖槽2500立方米,打钻孔4个,进尺500米,提交黄金远景储量2吨。同年,核工业中南地勘局三○八队六分队张光伟等在三○八队科研队马锡丰、李存厚、马文春等调研、勘查的基础上,来该区开展金矿普查,将该金矿改称瑶沟金矿(金矿位于瓜沟南、瑶沟北)。经有关部门协调,第二地质调查队将资料有偿移交给三○八队,撤出该矿区,由三○八队继续工作。
三○八队三分队在六分队普查的基础上开展详查。技术负责高清森等通过工作,发现14号脉为该区最好矿脉。1988年2月,三○八队总工程师朱守信组织人员论证瑶沟金矿发展远景和突破重点,提出以14号脉为主、兼顾4号脉的勘查方案。
为查清成矿规律,北京铀矿地质研究院张邻素负责的《熊耳山南麓金成矿远景》和三○八队李文乾负责的《瑶沟金矿控矿因素》的研究,指出了金矿受石英脉及构造蚀变岩控制,矿体的大小及贫富与控矿构造规模及脉体活动、蚀变有关;金矿富集多集中于构造复合部位与辉绿玢岩脉、煌斑岩脉、正长斑岩脉内外破碎接触带;矿体赋存于一定标高区段。
1988年6—10月,大队总工程师朱守信、副总工程师崔顺、高级工程师吴戈及总工办各专业技术负责人深入瑶沟,协助三分队做提交中间性详查报告各项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地质成果,经省储委审查年底提交4、14号脉详查中间性报告。控制储量1860公斤,为瑶沟金矿山100吨选厂筹建提供了依据。1989年,继续开展详查揭露工作,在科研工作指导下,控制远景储量1927公斤,普查升级储量1321公斤,使瑶沟金矿初具规模。
1990年,瑶沟金矿床由详查转为勘探。8月份,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到瑶沟金矿考察,指出瑶沟地区金成矿地质环境比较好,很有发展前景。但是,地质构造复杂,工作难度大。同年,二三○所付祥林研究员等进行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研究,首次提出金矿化与钾化有关,钾交代为金的活化富集创造了条件。1991年勘探工作在1、14、27、28、35号脉开展,由于地质构造与矿化复杂,走了一些弯路,出现投入大而成果小的现象。1992年7—9月,核工业中南地勘局地质处高级工程师何柏安带领工作组到瑶沟指导帮助工作,全面检查原始编录资料,现场进行审核,综合编制矿体立体图、中段平面图等,提出1号脉不仅受主石英脉的控制,而且受派生石英脉制约,提供了矿体圈连的地质依据。
目前,瑶沟金矿控制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已建矿山设计生产能力由100吨/日扩建成150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