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中产阶层大概什么时候产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㈡ 中国国民有一部分降进入中产阶级,请问中产阶级怎么进入。
应该怎么回答你。送你一首歌【滔滔北部湾】听明白就找我,听不懂就一笑置之
㈢ 2021年中国能打造出五分之一的中产阶级吗
中产阶级的最常用说法是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层。说法不一是表面的,中阳的提法也前后有差别,反映了这个概念本身有很大模糊性。
据说世界第一个中产阶级国家,美国现在是80-90%。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10万$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25万$,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在美国,中产标准尚且如此混淆,更不用说在刚改口阶级为阶层的试水期的中国了。联合国《2014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仅是世界均值的83.6%(13723:11477),美国的22%( 52308:11477)。
10年前中华工商时报分析:
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03万亿元。另一组数据,也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国内51%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20%的少数富裕个人和家庭手中。换句话说,这意味着20%的富裕个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国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一半还多。为计算方便,假若我们将每一个存款账户都看做是一个家庭,而每个家庭人数以标准的3口人计算,中国13亿人口,可分为4.3亿个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万个家庭,拥有国内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万多亿,户均将近6万元,若其中又有1/3,可归入所谓的中间阶层,则中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到不了1亿人,最多也就是几千万人。
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组数据。有消息说,截止到2002年底,北京拥有私家车超过90万辆,如果我们假设每一辆私家车背后都站着一个“中间阶层”,则北京有中间阶层超过90万人。假若全国各省市都达到北京这个水平,全国则有将近3000万人的中间阶层。另外,还有一说,中国目前有1000个亿万富翁,有300万个百万富翁,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就很难相信一些“专家”所乐意张扬的,当前中国中间阶层超过2亿人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相信,中国目前拥有3000万人左右的中间阶层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数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间阶层,是比较“高标准”的中间阶层,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间阶层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像样的“中间阶层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间阶层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
2010年后又有新的估计,根据GDP增长幅度、人均国民总收入提高水平、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力资源持续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改善状况等综合因素,将总体支撑劳动阶层和较低收入阶层,向较高收入的中产阶层转化,目前这轮收入增长的浪潮将助推这一进程,只要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合理区间,阶层的向上快速流动是可能的。
18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开18大的时间在2012年,参照点的这一年按照《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翻番后是5万以上,不到1万$。在这个尺度下,家庭年收入1万$绝不是较高收入阶层,事实上在大城市仅是温饱有余,中等城市实现不了有房有车,根本不会是有些人主张的1万$=中产。有关国内中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1-5万$左右,也就是接近10万到30多万¥。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否则中产阶级就只能是“脱贫”或“温饱”的另一个代名词,粉饰现状的夸夸其谈。目前中国的中产大本营集中了政府和国有企事业人员,结构和多数国家不同,社会不平等因素突出,政府必须调节改善,相信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
还有人预测,到2025年这一群体将占家庭总数的60%以上(仅为城市),较高收入和较低收入阶层的合计规模将达到2.68亿个,即大约6.12亿人口,成为全球最大的中产阶层。对未来10年的发展估计太乐观了,去掉一半水分可能恰好,也就是到2021年能接近3亿人,2050年超过3亿。
㈣ 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达到7亿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 中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7亿人。而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称,2020年 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那么,再过十年我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到时候 中国人近半成为中产阶层。
㈤ 中国2020中产阶级标准是什么
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该文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是:“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即家庭年收入8万到3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群体。”国际上通行的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指其收入和财产处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其附近区间或收入、财产中位数及其附近区间的人员的集合。
(5)中国已进入中产阶层兴起的黄金期扩展阅读:
国中产阶层比例仅占总人口的18%,当下首要问题,是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而扩大中产阶层比例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建设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好的效果,确立目标至关重要。
到2020年使中等收入劳动者总数增加到2.7亿,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上其赡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近4亿,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28%以上。到本世纪中叶,可设定目标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成为中产阶层,其总数提高到9.6亿人以上,占届时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
㈥ 中产阶级标准中国官方2020
一、中产阶级
在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个时髦的名词。
可是,谁是中产阶级呢?
按照定义,他们是一个群体,大多数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乍一看,城市里白领似乎都可以自称中产阶级。当然,我们不能只看“模糊概念”,得画一条线,一条中产阶级的线。
《2019年新中产白皮书》显示,在一线城市,新中产家庭资产中位数为483万元,负债112万元,净资产371万元。除了中位数数据,其平均资产数为625万元,房产均价(一套房)为532万元。
新一线、二线城市:资产中位数345万元,房产均价(一套房)为163万
三四线城市:资产中位数273万元,房产均价(一套房)为82万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财务公式:
资产=负债+净资产
就此,我们对于中产阶级就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了,他们所在城市有一套房、夫妻有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当然,不少中产阶级因为贷款买房,每月还需承受不小的还款压力。
一个典型的新中产家庭财富结构:
1、房产:56%
2、储蓄:17%
3、股票、基金、P2P:14%
4、公司股权:7%
5、冷门资产:6%
此外,中产阶级的消费观也非常有意思。
子女、学习和自我提升、旅行位列新中产阶级消费增长的前三位,或许这与其主要大多数从事脑力劳动,且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有关。
二、更有钱的人
看完中产阶级,我看可以向上多看一个阶级,瞧一眼拥有财务自由的"有钱人“有何不同。
胡润在2018年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到了财务自由的门栏。(高净值人群观点)
一线城市:1.3亿
二线城市:8000万
三线城市:6000万
真正的富裕家庭,职业为企业主的占了大头,资产超千万家庭的为60%,资产破亿的为80%。
除了钱多,财务自由群体的职业构成与中产阶级有很大的不同。
职业不同的背后是资产构成的巨大差异。富人最喜欢投资股权,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企业。
三、中产阶级资产存在的问题
财务自由群体资产核心为股权,他们投资或控股企业。中产阶级的资产核心是房产,但它不是一项稳妥的投资。
2013-2019年,个人房贷余额的年均增速达26%,其中,首套房房贷增速15.8%,多套房房贷增速32%。2017至2018年,家庭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占比从62.9%上升至65.9%。更为关键的是47.1%的存量房贷在空置房里,简单理解就是很多拥有多套住房的房东,买了房子却不住。
现在,银行放出的贷款中,房贷成了绝对的主流。
央行还用“住户贷款占GDP比重”的算法,计算出了各省市“住户杠杆率”,由于现在住户贷款主要是房贷,我们可以视作“楼市杠杆率”。
当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4.80%。
看似不高,实则压力不小,因为经济超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远去。2019年第1-3季度同比增长6.20%!
㈦ 中产阶级的中国
倘若中国真的有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多少?哪些人群构成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进行了中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调查结果截止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考虑到这是户均财产总值,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了,所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质疑。然而,更为惊人的数字出现在北京市统计局公布,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家产达47.5万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22.83万元高出1倍有余。这个数字一公布,一时舆论哗然。
统计局数据的真假,其可信度,我们不想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03万亿元。另一组数据,也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国内51%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20%的少数富裕个人和家庭手中。换句话说,这意味着20%的富裕个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国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一半还多。为计算方便,假若我们将每一个存款账户都看做是一个家庭,而每个家庭人数以标准的3口人计算,中国13亿人口,可分为4.3亿个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万个家庭,拥有国内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万多亿,户均将近6万元,若其中又有1/3,可归入所谓的中产阶级,则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到不了1亿人,最多也就是几千万人。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组数据。有消息说,截止2002年底,北京拥有私家车超过90万辆,如果我们假设每一辆私家车背后都站着一个“中产阶级”,则北京有中产阶级超过90万人。假若全国各省市都达到北京这个水平,全国则有将近3000万人的中产阶级。另外,还有一说,中国有1000个亿万富翁,有300万个百万富翁,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就很难相信一些“专家”所乐意张扬的,当前中国中产阶级超过2亿人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相信,中国拥有3000万人左右的中产阶级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数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级,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象样的“中产阶级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产阶级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资产超80万亿财富来源多样
报告指出,中国私人财富快速增长,2012年末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83.1万亿元,同比2011年增加13.7%。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在近两年内迅速壮大。2010年这一群体人数达到了794万人,2012年达到了1026万人。按照近几年个人资产增速推算,这一群体在2013年底将达到1202万人。这一群体所掌握的私人财富也在快速增加,他们的人均可投资资产在133万元左右。
这一群体的财富来源,基本为工资或者企业分红,部分来自于企业、房地产投资及股市投资等渠道。42.3%的大众富裕阶层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财富来源。不超过40%的女性以夫妻共有财产作为财富来源,这显示了女性富裕阶层的资产独立性较高。一直成为投资主要渠道的房地产投资和股市投资获利作为获利来源也占据了不小比例,各有18.8%和16.3%。这一群体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更关注精神愉悦和生活品质。他们喜爱度假旅游,并注重身体健康,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运动健身。他们还对收藏品感兴趣,增加生活品味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将收藏作为投资方式之一。
60后70后占主体八成人不想移民
大众富裕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3成,这部分人经过一定社会的积累,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中坚力量。80后正处在事业发展的的高速成长期,其所占比重也不容小觑。数据表明这一类人群的学历普遍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总超过2/3。由此可将他们的总体形象概括为一群有高文化基础的中青年人。男性在总体数量中以低于10%的优势略胜女性一筹,性别差距并不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2014年国内城镇居民的收入标准呈现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有一个说法,当代中国社会最富裕的10类人分别是:1、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2、国有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人员;3、股市上的成功者;4、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5、有技术发明的专利人员;6、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7、部分新经济的CEO;8、部分律师、经纪人和广告人员;9、部分归国人员;10、部分学者、专家。这一说法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基本相符,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民间传说”的可靠性。中国中产阶级最大量的应该产生于上述10类人群。其中,尤其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以及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私有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制造机。同样,如摩托罗拉等类的跨国公司也都像流水线似地替中国复制着“稀缺”的中产阶级。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有许多说法。国家信息中心某人士在深圳说:“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此人士将其所指的中产阶级,定义为“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其信心之爆棚,令人瞠目,只是不知其讲话的根据何在。著名的美林公司也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但美国法院的一项判决告诉我们,即使是像美林这样的国际公司,有时候为了利益的需要,也是经常会说谎话的。所以,对这样的“悦耳”之言,我们需要两面来听。
中国未来需要更多的中产阶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上述10大富裕人群及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外,北大教授萧灼基认为,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将主要来自以下五类高级人才:其一,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企业中,如果该企业上市,他们就可获得大量的分红。其二,金融证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指现行体制内的从业人员,而是指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其三,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这些人的收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将会大大提高。其四,外资企业中的中国中高层人员。在北京,已经有了所谓的“首代”阶层,即外国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他们与国外同类人员同工同酬,又享受国内的低廉消费。其五,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另外,股市的一些股民也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形成足够大的中产阶层的五条标准,
·一,城市化率是否达到七成以上;
·二,“白领”社会劳动力是否大于或至少持平于“蓝领”;
·三,恩格尔系数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
·四,基尼系数是否控制并保持在0.25至0.30之间;
·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达到12年以上。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这些幸福的少数阶层仅占全球人口的7.6%。但报告预测,到2030年,他们的数量将增至12亿,占全球人口的16.1%。届时,40%以上人口进入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将超过30个。而达到这一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只有6个。 毛泽东在1926年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时,明确地把中国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是中产阶级,认为这个阶级代表了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个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在受外国资本主义打击、封建军阀压迫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中产阶级的矛盾态度,决定了中产阶级以其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的思想,只是一个幻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从事脑力劳动的雇员也称中产阶级,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销售员等。这是西方学者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的新情况下,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理论观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或正在“中产阶级化”,从而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淡化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在我国又称“中产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者 ”、“中等收入者”等等,它已不是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说的阶级了,而是指社会上 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总的来 说,我国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是一个既有中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概念。即作为一个 社会阶层,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 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
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并详细 研究了“中产阶级”的状况。 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 的中级行政官员, 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 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他做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即“中产阶级 ”就是一个这样的群体:
(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
(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
(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
(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从有关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人:
1、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2、 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
3、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 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
5、 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大腕儿”。
㈧ 中国“中产阶层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即使540万北京工作人群的收入相对较高,按硬性收入指标可以冠之以“中产阶层”的头衔,也不能说中产阶层时代已然或正在到来。有效界定中产阶层的标准,消费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远比货币或实物收入更准确。
北京市有多少人属于中产阶层?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分析报告称: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这个数字,相信许多人的直觉是不同意。
数据本身可能没错,许多人的直觉也没错。但是,即使540万北京工作人群的收入相对较高,按硬性收入指标可以冠之以“中产阶层”的头衔,也不能说中产阶层时代已然或正在到来。有效界定中产阶层的标准,消费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远比货币或实物收入更准确。但在这两个指标上,所谓中产阶层并不活跃。
一方面,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没有提升,反而停顿或者下降。受高房价之限,多数中等收入者将收入的相当比例用于供养房屋,日常消费能力下降。同样,受公共交通等“都市病”所限,许多中等收入人群被迫购车,由此产生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束缚了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当一个人被刚性的物质需求困扰时,不仅很难在想象中的中产阶层生活中进行投入,而且会限制其社会观感和意识。
㈨ 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将达到7000万到2050年达到50%中产阶级是谁提出来的
中产阶级是美国政治家提出来的,英文叫middle class, 直译过来是中间的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产阶级有自己的财产,就是知识。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利用知识谋生,这个在中国古代可以算为文人士大夫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