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武帝赐给卫青就有黄金二十万斤,汉朝为何黄金这么多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据《史记·平淮书》“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汉武帝对于寻常斩杀敌人首领的士兵都封赏黄金二十多万金,而汉武帝在位时是对匈奴作战的高频率时期,大大小小的对外战争打了不计其数场。
其实关于汉朝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黄金的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论当中。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个人认为西汉时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黄金,但是远远达不到十分吓人的地步。就像吕思勉所说的那样,“史传所载汉室黄金之多,亦不可尽信”。
2. 汉朝的黄金是否特别多
关于汉朝的黄金倒底是黄金,还是黄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争议话题。首先版要说的是,黄金(权下皆指真正意义的黄金)早在春秋时代(甚至是西周)就已用于货币,管仲曾经说过: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以及“黄金刀布,民之通货。”商朝以青铜为重器,基本不用黄金。西周开始出现黄金应用,但一般认为不作为货币流通。战国时,黄金大量出现,用于社会各方面,包括货币支付功能。而有实物为证的战国金币,就是楚国的“爰”。
3. 汉朝的黄金都去哪儿了
西汉晚期以后,史书上关于使用黄金的记载明显减少,究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大量黄金被用于塑造佛像金身,书写金文,铸造法器,成为佛藏。此说在时间上不相吻合,且高估了寺庙建筑的用金量。
另一种说法是,帝王贵族穷奢极欲,竭力聚敛黄金,铸造饰品、器皿,去世后陪葬入墓,或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大量窖藏入土。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汉代墓葬和窖藏出土发现的证实。
还有一种说法,西汉时为了抑商,限制黄金开采,加之浅层黄金挖掘殆尽,开掘深层金矿技术难度加大,且开采成本增加,于是生产急剧下降,导致供给减少。但开采减少并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黄金存量减少,且东汉以后各地淘金并没有完全终止,历代仍不断有黄金产出。
目前,较为权威的看法是黄金外流说。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对西域各国香料、珠宝的购入,很多采用黄金作为支付手段。虽然难以对汉代贸易入超或出超的规模作出确切的估计,但黄金、白银作为国际货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应当是没有疑问。
近年来,也有人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索这一问题。认为先秦时黄金的称量单位斤(左金右斤),不同于常衡单位斤。通过计算,认为两者相差63.6倍。由此得出结论,先秦数以万计的黄金并无所谓失踪与否的问题。
4. 西汉的黄金为什么那么多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强的朝代之一,西汉盛世引人注目的一大特征,就是黄金数量巨大。《文献通考》中记载,“汉时赐臣下黄金每百斤,二百斤,少亦三十斤;虽燕王刘泽以诸侯赐田生金亦二百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余万斤。”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汉时黄金,上下通行”;清朝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汉多黄金”条总结到:“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
东汉没有重新建立酣金等制度,黄金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民间储备的死黄金,也就少见于正史了。
5. 汉朝黄金一锭是多少克
汉代的“黄金”是指黄铜,就是含铜比例较高的铜。汉代的“金”是指普通的铜,就是含回铜比例不答高的合金铜,比如青铜 等等。汉代的科技根本达不到“赏金几百两”更不用说“赏金几千、几万”,就算是现代的科技,也不可能“赏金几百两”!直到唐代之后科技渐渐发展后,黄金的数量和质量才慢慢提升,即便是唐代,黄金的含量也只有10K-20K之间,没有达到“千足金”的程度!
秦始皇执政后,在吕不韦的辅助下统一了币值,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一镒二十四两,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一枚重半两。汉代沿用秦制,只是黄金改为以斤计算单位,一斤黄金约为今制250克,称为一金。所以一金实际上只有现在的半斤。
6. 为什么汉朝之后黄金变少了
说到土地,其中最神秘的应该就是那些埋藏千年的宝物。众所周知,中国是个贵金属匮乏的国家,并不是出产黄金的大国。然而据《史记》记载:“娄敬说帝都关中,田肯说帝当以亲子弟封齐,即各赐(黄金,以下同)五百斤;叔孙通定朝仪,亦赐五百斤;吕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斤。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皇帝赏赐功臣的黄金少则五百斤,多达千斤。可见在西汉时期,我国的黄金储备量特别多。那么汉朝之后,中国的黄金为什么又极度缺少了呢?
▲“蜀世子宝”金印
03
截至2019年底,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这次考古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南宋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着莫大的意义。
2020年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考古人员历时5年挖掘,在成都市新川创新科技园园区内发现大量古代遗存,有超过6000座墓葬。墓葬年代延续跨度长达2000多年,时间轴从战国到秦代,到两汉六朝,再到唐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瓷、铜、玉、玻璃、石质等遗物。而这超过6000多座的墓葬,从战国到明清,跨越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脉络。
7. 汉朝赏大臣的“金”是黄金还是铜
http://bbs.tiexue.net/post2_1765930_1.html
秦汉时,黄金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论,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但到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物交换,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巨量黄金到哪去了呢?后世学者作了种种推猜和考证。
一种认为是用于佛事。“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一种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赏赐外人)”,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一种说法是埋葬于地下。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战国至西汉,商人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汉末王莽时,“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匾,尚有六十匾,黄门、钩盾、藏府、中尚书、处处各有数匾”。
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之量大确实惊人。为什么他们贮存巨量黄金而没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以备用,二是西汉未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
一种认为文书上所说的西汉巨量黄金其实并非真正的金,而是黄铜,因为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
上述四说,各有道理和根据,究竟怎样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说是东汉黄金用于佛寺塑像涂金,当然有道理,佛事用金的确惊人。但问题是,佛事勃兴并不是在东汉,东汉时佛教传入不久,还不存在大兴寺庙、塑像涂金问题,即使有一些使用黄金,量也微乎其微。如果说是对外贸易入超导致黄金流失,也缺乏根据,因当时中国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黄金流向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但并不常见,而且常常是使用军事胁迫,逼使外国称臣纳贡而得。至于说西汉黄金是黄铜,也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汉代时金、铜区别极明显,汉人从没有把金称作铜,也从无“黄铜”之称。而且黄金与铜币的重量单位和名称也不同,战国、秦朝以“锰”为黄金单位,汉改锰为斤,而铜钱则称“铢”或直接称“钱”。
在西汉,金与铜区分是很明确的,如管理金矿的称“金官”,而管理铜矿的称“铜官”。有说西汉黄金被深埋或遗忘于地下,的确中国人有窖藏金银珍宝的习惯,但说一部分黄金消失地下可以理解,而绝大多数黄金都说是随葬和遗忘于地下则难以说得通,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的金库总是留有线索的,决不会一场战争过后,所有的黄金拥有者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
至于说因厚葬而随葬了大量黄金,但事实上,许多厚葬的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盗墓者的目标,总会被掘墓贼发掘出来的。另外还须注意的是,埋葬于地下的并不限黄金,有银有铜有种种珍宝,为何单单黄金奇迹般地没有了呢?而黄金本身是不会风化或氧化的。看来,这仍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