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指标量化及分级体系
指标数据的提取是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指标数据源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经过论证的。一般评价指标数据的提取是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类型的不同,从测试分析数据中提取、从各种报告的基础图件中提取、从经验数据中提取等方式。本书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设计图件、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的档案资料等,相应于评价单元的勘察报告柱状图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基坑设计单元剖面、评价单元工况记录、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线的建设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标分级体系目前多数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环境质量划分为三态、四态、五态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采用四值逻辑分类法,即: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两个极限值,划定指标的级差范围,在两个极限值之间,按一定的级差,以阈值递减或递增规律取值来实现量化分级。各指标量化分级体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级体系:按照帷幕的封闭状态分级(吴林高,2009),第一类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隔水底板,属于疏干降水,降水运行时间短,环境影响小;第二类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层,属于减压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进程相关,基坑及周边环境潜在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类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维流,降水运行持续时间大幅度延长,降水难度和潜在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第四类为无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进程同步,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根据20余项基坑降水与正常开挖和运行所用时间的统计分析,基坑开挖时间和运行时间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时间与开挖时间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第一类疏干降水,基坑开挖不到一半时,可能已经降水完毕,即Ut<0.5;第二类减压降水,先降水后开挖,几乎同步进行,即0.5≤Ut<1.0;第三类基坑开挖前为减压降水,基坑开挖与运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时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类全降水,降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几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质分级体系:-(GB500072002)和相关资料:地基土的压缩性按压缩系数a(降水深度范围内厚度加权平均)划分为高压缩性土a≥0.5MPa—1、中压缩性土0.1MPa—1≤a<0.5MPa—1、低压缩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质边界分级体系:在有边界存在的含水层中,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附录J岩土渗透性分级和水文地质边界性质参数a(葛晓云,1992)综合考虑,可用渗透系数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边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补给边界如粉土-细粒土质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层无限扩展如砂砂砾;强透水(K≥10—2),定水位补给边界如砾石、卵石,管线破裂、大气强降水等。为方便计算可设定KT=—logK,即分级指标参数分别为KT>5、4<KT≤5、2<KT≤4、KT≤2。
(4)基坑侧壁状态分级体系:根据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艺影响、基坑侧壁的稳定性,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可用基坑侧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为干燥或潮湿(Q≤5)、渗水或滴水(5<Q≤25)、线状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边载分布分级体系: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关于变形和动荷载计算的规定,可用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表示。地面超载(q)与地面表层承载力特征值(fak)的比值为Uq,则当Uq≥1时,ψs=1.4;当0.75≤Uq≤1时,ψs=1.25;当0<Uq≤0.75时,ψs=1.1;当Uq=0时,ψs=1。其中地面超载(q)为静荷载,当搬运和装卸重物、车辆起动和刹车等动荷载时,可用动荷载的自重乘以动力系数1.3作为地面静荷载(q)。
(6)建设年代分级体系: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不同年代的建筑规定了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所谓“后续使用年限”是指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只需进行正常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当时设计所依据设计规范,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70年。
(7)基础型式分级体系:基坑开挖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除了建设年代外,主要是基础型式和基础埋深,基础型式按照基础埋深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根据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础的沉降分析,可以总结为因降水已有建筑为深基础(桩、箱基础)的基本没有;为筏形基础的沉降甚微,且均匀;为扩展基础(柱下条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匀沉降;为无筋扩展基础的有明显沉降,且不均匀沉降明显。按照对已有建筑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Ⅰ~Ⅳ级。
(8)监测数据分级体系:可用差异沉降(δ)表示。根据《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选择评定内容中结构部分的地基基础专项作为本文的评定目标,由于砖石结构的建筑物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而言其破坏的敏感性较大,选择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划分完损等级偏于安全,所以本文根据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地表倾斜变形值来划分完损等级。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Ⅰ级),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无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Ⅱ级),有承载能力,稍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但已稳定(0.003≤δ<0.006);一般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Ⅲ级),局部承载能力不足,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0.006≤δ<0.010),对上部结构稍有影响,局部有微裂缝;严重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Ⅳ级),承载能力不足,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δ≥0.010),并仍在继续发展,对上部结构有明显影响,多处出现裂缝。
❷ 量化考核指标是什么
量化就是数字化!
也就是你们的考核指标(业绩,出勤,全勤率...)不管什么指专标都变成数量,属或者百分数什么的
比如你今年的业务指标已经完成80%了,你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你的目标的120%了 等....相信你一定理解了!
-----业绩,出勤,全勤率..这些都是指标!
❸ 什么是量化指标
就是把你的具体工作内容用用具体的数据来规范,便于对你的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考评
❹ 如何有效量化考核指标
为您粘贴以下内容: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
1. 抓住重点而不追求完美,追求指标的质量而非数量。
2. 根据具体的岗位特点设计相应的指标。
3. 使考核结果真正反应客观情况。
4.重视考核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5. 注意考核的相对性和可比性。 6. 合理运用各种管理、考核方法。
二、正确的考核导向
1.正确的考核导向应与企业目标一致。
三、合理使用考核结果
有考核有激励
有考核有指导、有反馈 四、考虑考核的投入产出
就单个岗位而言 如某岗位负责的工作有50项,其中4项对公司的贡献占该岗位总贡献的90%,则只需要考核这4项,另外46项可不考核。 如果为了追求完美对另外的 50-4=46项进行考核,可能投入考核这46项的成本远远超过考核后产生的正面效果,就是做了亏损工作,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考虑投入— 产出。
就整个企业而言如果企业业绩良好,员工工作状况也很好,则不需要做考核。比如某小的民营企业,老板带着大家创业,一起奋斗,同甘共苦。因为人少,谁干的好谁干的差,老板一目了然,老板发红包大小,大家也毫无怨言。这种企业是老板在做考核,虽然很感性,但考核导向指向企业的整体利益,效果很好,不需要大动干戈的按书本做考核。
如有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❺ 什么是指标量化
简单的理解:
量化,比如考核一个人的工作成果,可以用具体的数据体现出来,这叫做“量化考核”;
“量化指标”——就是能用具体数据来体现的指标!
❻ 定性指标量化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英文“economy”的来词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❼ 量化与质化指标是什么
量化研究是指着重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并以此预测社回会现象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答典型的量化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统计方法等。
质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详细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
由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和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一直是犯罪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大问题。
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中,要综合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活动的方法论原则。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❽ 如何将定性的评价指标量化
在绩效考核中,对于定性的评价指标一般是用“加权打分”的方法给予量化的。专 例如,横向(表中为行):属工作质量(评价要素),分数(加权)15。 纵向(表中位列):评价等级分5级。 A、自发、自动、自觉地工作,总是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效率高,质量优(15分)。 B、自发、自动、自觉地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效率较高,质量较好(12)。 C、在领导的关注下能主动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效率一般,质量合格(9分)。 D、经过督促和指导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效率较差,质量有微小瑕疵(6分)。 E。经过督促和指导仍难以完成任务,效率差,质量不合格项较多(2分)。 其他依次类推,仅供参考。
❾ 定性指标量化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说资金量化是不对的,量化的基本观念乃是从企业管理来的 如下请参考,看完後也许你会对量化的观念有较佳的想法财务管理粗放、效能不高是目前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果。如何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实现管理科学的目标,是及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本文拟就企业财务量化管理作一探讨。一、什么是企业财务量化管理企业财务量化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以定量为手段,调控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达到优化财务行为的目的。这一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在属性上,量化管理把财务管理引为定量化,是优化管理的一种方法。2、在形式上,量化管理通过数量指标作用于管理对象,用数量指标调控管理。3、在范围上,量化管理包容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突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4、在目标,量化管理以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量化管理应体现三个特征。1、可操作性。量化管理是通过量的规定性来保证定性要求的落实。指标应直接、具体、便于执行、便于监控、便于考评。2、针对性要强。量化管理以突出问题为调控对象,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管理内在规律,便于通过定量分析、定量决策、定量控制、定量评价实现管理目标。3、有效性要强。量化管理是考评管理质量的尺度,有利于管理者实施动态管理,随时把握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差,客观公正评价管理绩效。二、企业财务量化管理的理性认识量化管理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在理论上和客观需要上都是可行的。1、量化管理符合领导科学中的有效行为理论,有利于增强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当能用数学方法进行描述时,才是科学的方法。现代领导科学理论也认为,只有运用数量方法或数学模型支持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领导意志的落实。在多数企业的管理中,管理部门的意图往往是定性的规定和要求,缺少量的规范,弹性比较大,各级各部门在落实中各取所需,这恐怕是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难以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量化管理优势用数量方法确定的“量”,把管理者的意图与管理对象联系起来,能够 保证管理行为得到有效落实。2、量化管理符合目标管理中的目标牵引原理,有利于增强管理的主动性。任何管理活动,只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激发内在动力,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个积极性。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把定性目标定量化,落实责任具体化,使管理目标与执行者紧密相联。才能发挥管理目标的牵引作用。量化管理通过科学地统计、分析、测算,提出管理的量化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到执行部门的人员,用以引导和规范财务管理活动,促使管理对象围绕管理目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3、量化管理符合系统论的系统结构功能原理,有利于增强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是一个被计划控制或调节的功能整体,系统的目的性与组合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把若干个相关联的结构要素以最优的方法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处理问题必须有系统思想,从整体上考虑,不能顾此失彼。量化管理能够把财务管理活动诸环节用“量”建立起有机联系,统一于量化系统之中,形成整体的管理功能。4、量化管理符合论中的关节点原理,有利于增强管理的可控性。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最优化的控制方法是抓住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制约、影响系统功能的关节点,促进系统的有效运行。因此,抓财务管理不能面面俱到,只有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驾驭管理的主动权。实施量化管理,把财务活动难以控制的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量化为便于调控的数量指标,进行刚性约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5、量化管理符合信息论的信息反馈原理,有利于增强管理的时效性。任何管理活动都依赖于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变化程度等信息,管理过程实质是信息处理活动都依赖于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变化程度等信息,管理过程实质是信息处理过程,管理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质量。企业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是信息反馈滞后,情况模糊,使管理层难以及时实施正确决策。实行量化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统计与分析系统,及时提供财务管理信息,提高管理信息的保鲜度,为优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企业财务量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企业财务量化管理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积极稳妥地实施。为此要把握以上几个相关问题。(一)、把握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量化管理作为一各方法体系必须遵循“符合规律、相互关联、封关控制”的系统性原则。即量化管理过程要与企业财务活动规律相一致,确立量化指标要顾及财务管理者环节的内在联系,防止交叉、矛盾和顾此失彼,量化体系要形成相对的系统,不能留下缺口,保证量化指标的系统完整。2、重要性原则。量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须遵循“解决难关、控制弱项”的重点性原则。解决难关,就是对企业资金紧缺等突出问题,用量化方法进行调控;控制弱项,就是对非生产性支出实施专项量化限制。3、实用性原则。量化管理作为定性要求的数量化,必须遵循“切合实际、直观具体、简便易行”的实用性原则。制定量化指标,一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防止过高难以达到,影响各级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又要防止过低调动不了积极性;二要一目了然,一个项目一个指标,保持指标的唯一性;三要尽量简化,便于操作,不能搞得过多和过于繁琐,凡增加工作量的指标应谨慎控制,保证量化指标实在管用。4、公正性原则。量化管理作为一项激励约束措施,必须遵循“依据客观、标准统一、考评真实”的公正性原则。一是考评依据必须实在,要用数量反映成果不能主观臆断;二是考评指标要有普遍适用性,各级各部门单位使用同一标准;三是考评方法要讲求真实性,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二)、确立指标体系量化管理指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基层量化管理指标体系,可由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二是各级管理部门量化管理指标体系,应根据要求,重点确立如下五类指标体系。1、资金管理指标体系。主要明确企业资金活动诸环节的调控指标,从宏观上规范资金投向投量,提高使用效果。2、费用支出指标投向。主要明确各管理部门和企业非生产性消耗的开支限额,保证支出结构合理。3、利润分配指标体系。主要明确利润分配比例,合理调节各方利益关系。4、资产保值增值体系。主要明确经营性保值指标,防止资产流失。5、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绩效考评标准,保证考评结果客观公正。 (三)、建立支持系统实施企业财务量化管理,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予以支持,大致讲,应有以下几个支持系统。1、制度保证系统。一是建立基本制度;二是完善补充制度;三是修订管理制度。2、指标管理系统。一是指标的制定和调整;二是指标的下达和逐年调整。3、统计分析系统。一是定期收集信息;二是分析运行状态;三是定期修正偏差。 (四)、完善监控措施1、纵向监控。按企业财务系统。逐级监控量化指标安排、量化指标执行和量化管理成果,使量化管理主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促进量化管理的落实。2、横向监控。按企业财务管理关系,依据量化管理指标,监控企业职能部门量化管理限额、定额、指标和比例等落实情况,构成财务量化管理纵横监控网络,扩大量化管理的覆盖面。3、内部监控。强化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内部监督制约,对各项分管的量化指标,定期检查、抽验复核,及时反馈落实情况,保证企业财务量化管理有序进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经济主体。除了法律、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加以调整外,企业自身的管理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问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被广泛认可。但财务本身如何管理,在我国企业领导层看来还是一个既重要又新颖的课题。实际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财务量化管理上已有相当的水平,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财务量化管理之路,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大势之所趋。
❿ 什么是绩效量化指标
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复(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是通过对制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