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在消費金融借了二萬二,本金不說,光利息現在已經還了三萬多了,這算是高利貸款嗎
貸款平台借了22,000元,本金不說,光利息,現在就是還了3萬多元錢,那要看你的借款年限是幾年,只要年利率不超過36%,就不是高利貸,如果超過了36%就是高利貸,你只需還合理的本金和利息。
如果遇到高利貸,可以這樣處理。
雖然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間借貸都受法律保護。
接下來,兩分鍾給大家科普一下,有關民間借貸的一些常識,希望大家能能清楚掌握,以免掉進陷阱。
1、合法的民間借貸才受法律保護
明知對方借錢的目的是非法行動,你仍然借給他,不僅不受保護,還會受相關法律制裁。
乘人之危,或者使用欺詐、挾迫等手段使對方違心借貸的,有責任的出借人只能收回本金。
2、民間借貸的1分利息怎麼計算
通常月息1分即1%,年利率是1%*12=12%,借1萬,1年利息1200元;
年息1分,代表年利率是10%,借1萬,1年利息1000元。
3、如何界定高利貸
高利貸其實只是個約定俗成的詞,法律並沒有明文的規定和解釋。
因此界定其實很難,剛開始是跟銀行貸款利率對比,一般高於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就屬於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
而最新的界定標準是根據2015年最高法出台的有關審理民間借貸糾紛的《規定》,其中有兩個關鍵數字要牢記:24%和36%。
舉個例子,假如老王找你借錢,約定年利率不超過24%,後來老王耍賴不還錢,你去法院起訴他,要求返還本金和利息,法院是支持的。
假如當初約定的年利率是30%,這時就不一樣了,超過24%的部分,法院是不會支持的,但是如果之前已經付過的,法院也不幹涉。
而如果約定的年利率超過36%,那就屬於所謂的高利貸了,法院會判決超過利息部分無效。
不過在現實中,很多放高利貸的公司,大多會採取手續費等名義,或陰陽合同,將借貸合同做到36%利息以下,以規避日後的借貸糾紛,需要特別小心!
4、有三種情況要注意
最後,有三種情況要注意(特別是寫借條的時候):如果事先沒有約定利息或約定不明確,視為無息借款;
提前還款,除非另有約定,否則按實際借款期計算利息;把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即利滾利,不受法律保護。
⑵ 中銀消費金融莫名其妙給我轉了108塊錢,害的我一夜沒睡好,咋回事也不清楚
騙子,不予理會即可
有些詐騙信息就是給你轉錢,或者扣款,讓你撥打指定電話咨詢。他會慢慢吊著你,一步步進去電信詐騙陷阱。甚至還能將信息偽裝成銀行客服電話
中銀消費金融是中國銀行的信貸
⑶ 銀保監會發布警惕網路詐騙的提示,你知道哪些金融詐騙陷阱
一些網路平台為獲取海量客戶,通過各類網路消費場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誘導過度消費。對此,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六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一、理性消費,量入為出
要認真看清借貸產品內容,某些營銷過度宣揚的「借貸消費」「超前享受」「借貸追星」行為不值得提倡,不值得效仿。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評估,杜絕不計後果盲目借貸、盲目消費行為。過度借貸往往導致資金斷流,最終會使消費者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合理使用借貸產品,切勿「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者應了解網路平台貸款、類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貸產品,知悉借貸息費價格、期限、還款方式等與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台所謂「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傳。合理發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三、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借貸
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防範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不明的電話、鏈接、郵件推銷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防範詐騙風險和個人信息泄露風險。
⑷ 國美金融騙局
聽網上好像說必須要先付一筆錢才能提現之類的,不知道真假,總覺得國家放縱這些平台這么亂來,實在是不知道怎麼想的。
⑸ 消費金融反欺詐怎麼處理
隨著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刺激消費政制策的持續出台、消費金融牌照管制的放開、居民消費能力提升和消費觀念的升級,消費金融成了一個風口。
根據《2016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報告》,目前在中國消費金融領域主要的參與者有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銀行消費貸款、汽車金融分期、信用卡分期、小貸公司、典當融資和P2P。
這個通常來講,一般都要有自己的一套風控和風控反欺詐系統,可以是自己搭建的,迪蒙金融反欺詐系統依託騰訊獨一無二的大數據風控能力以及迪蒙科技集團強大的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開發經驗,系統可精準識別惡意用戶與惡性行為,幫助銀行、證券、保險、P2P等金融行業客戶,輕松破解在支付、借貸、理財、風控等業務環節遇到的欺詐威脅。從目前來看,國內主流P2P平台都選擇了兩者的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將風險降到最低。
⑹ 老年人如何理財
手上有點小錢的時候,我的建議是買短期定期保本理財。
首先,買任何理財之前,先買1000試水。
放上一個月,看收益。年利率超12%的不買,定期超一年的不買。
原因有下,
你這手頭的錢,沒事的時候,是活的,有事兒的時候,是死的。
比如,突然計劃春節小長假陪女朋友去旅遊,預算5000怎麼說?
是我的建議,拿出30%左右放余額寶,吃2.6%的活期利息即可。因為這錢日常消費和緊急大額消費都夠用。
然後剩下的,可以投入穩健的理財產品去做定期理財。
至於定期理財的選擇,個人建議:
如果對於流動性沒有太大要求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的范圍就比較大了,可以考慮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大額存單、銀行結構性存款、國債逆回購等理財。
短期理財產品,多數收益略高於貨幣基金,但是流動性稍遜色。
1,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
在固定期限如30天~365天等,無法主動賣出,也就是到期贖回。
券商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66%,以20萬元本金測算,一年的預期收益約為9320元。
P2P/P2B,固定收益產品,年化收益率在6%-14%之間。
P2B很多人說不會選。
說它風險低呢,若啥也不看地瞎投,等於蒙眼接飛刀啊!把命運交給老天,那就只能聽天由命。
說它風險高呢,上班族如我,以「邊投邊學」的姿態幾年來還算穩妥,它成為了我餐盤的主食之一。
所以要學會怎麼選適合的,了解得越多,風險越可控。
我從2014年開始投P2B到現在,沒耗費過多精力,每年多掙個幾萬,收益還比較有優勢的。
也比較喜歡穩健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所以選的是P2B類的頭部平台,簡單來說就是風險比較小,省事兒,但是收益頂多也就10%了,如果對收益沒有特別高的追求,倒是可以一試。
2,大額存單和銀行結構性存款。
綜合部分銀行公布的利率,近期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分別為2.28%、3.18%、4.15%、4.19%,要比普通的定期存款高一些。
此外,流動性更好的銀行結構性存款大多數是一年期以內,收益率在4%左右,不過現在不保本不保息,收益浮動等風險需要自己承擔。
3,國債逆回購。
個人通過國債回購市場把自己的資金借出去,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月底,季底、年底時候,收益高到10%也有,需要好好選擇分析。
以上幾種是目前比較穩健的理財方式,也可以說是我自己投過的理財產品,確實是比較不錯的。
說了這么多理財,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產品其實沒有對錯,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找到適合的,就是對的。
不建議購買項:保險、股票、股票基金、各種幣。
說句實話,買這些東西能賺錢么?
能,但絕對不會是你,如果你相信自己買股票能賺錢,還不如買彩票實際點。14年有朋友建議我買比特幣,當時了解了一下,感覺噱頭很大、風險更大,堅決不買,至今我也不後悔。因為,他買了五千多,一個月不到就變兩千多了,然後為了止損就都賣了,沒有人能夠看到四年後今天漲成這鬼樣。
⑺ 十大互聯網金融陷阱風險有哪些呢
一、龐氏來騙局:披著亮麗外衣的「自拆東牆補西牆」老牌金融陷阱
二、虛擬貨幣:比特幣引發各種緊跟風口的新潮騙局
三、消費返利:偽裝公益消費的網路傳銷陷阱
四、違法P2P平台:高利率誘惑的虛假標的
五、消費金融套現:網購平台的信用額度已成非法吸錢產業鏈集中地
六、借款傭金:「借款傭金」成最常見的網貸詐騙形式
七、「套路貸」:受害人債務成幾何式增長
八、網貸手續費:專盯急需貸款人群騙取手續費、傭金
九、釣魚網站:仿冒真實網站地址或頁面
十、網路外匯理財:高大上包裝之下的投資平台易設陷阱
⑻ 海爾消費金融靠譜嗎
沒有用過,我只知道銅板街理財很靠譜。
⑼ 怎麼處理消費金融反欺詐
1、貸前檢測
精準識來別虛假信息自申請、冒用身份申請、高危用戶申請、機構代辦、多頭借貸、組團騙貸等互聯網金融風險。
2、貸後監控
實時更新欺詐信息庫,定期對存量用戶檢測,及時發現跨平台逾期、多頭借貸、用戶異動等風險。
3、黑產情報
黑產情報雷達系統全面掌握互聯網金融黑產的行為特點,自動學習和決策,並作出針對性的打擊策略。
4、風險分析
全網風險數據收集,對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滲透測試和安全評估服務。
迪蒙金融反欺詐解決方案是迪蒙與騰訊戰略合作、聯袂打造的一款智能大數據反欺詐產品。依託騰訊獨一無二的大數據風控能力以及迪蒙科技集團強大的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開發經驗,系統可精準識別惡意用戶與惡性行為,幫助銀行、證券、保險、P2P等金融行業客戶,輕松破解在支付、借貸、理財、風控等業務環節遇到的欺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