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美國把中國人民幣清出國際金融體系

美國把中國人民幣清出國際金融體系

發布時間:2021-04-10 18:55:36

Ⅰ 為什麼美國那麼希望我們中國人民幣升值呢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美國的勸告,反著做就可以了。美利堅要我們升值,我們偏不能升值。但事實究竟怎樣,還是要講清楚:匯率上漲,受益者是人民幣持有人,即13億民眾。你可以輕松去加勒比海灘度假,甚至娶一個年輕漂亮的馬來西亞太太。乍看這個題目,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寫錯了。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何來貶值而言?不錯,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國際市場上,人民幣VS美元要升值,在國內人民幣VS大排面要貶值。

1、美元公式:一個很重要的公式是我們一切分析的基礎:美元報價=人民幣報價*匯率。如一隻中國產的茶杯,價格4元,人民幣匯率8.27,茶杯賣到美國,報價為4/8.27=0.5元美元。美國抱怨中國貨太便宜,0.5美元的價格讓美國人實在難以競爭,小布希想盡一切辦法,要讓美國市場上的中國貨從0.5漲價到0.7-0.8美元。

官方媒體翻來覆去強調,美利堅強制人民幣匯率升值,匯率升值至1:5,美元報價自動漲至4/5=0.8美元,就沒什麼競爭力了。事實上,等式的右邊有兩項 -匯率、人民幣報價。美國人還有另一種陰謀,如果中國通脹,杯子賣到7元一隻,則7/8.27=0.8美元,一樣達到目的。

2、通脹:通脹說來就來,一夜之間,物價就漲上去、電煤礦油就缺口、經濟就過熱了。什麼導致經濟過熱?按央行官員的口徑,是汽車、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過度投資。但過度投資的根源是價格上漲。價格上漲的根源是需求過熱,需求過熱的根源呢?央行官員就瞠目結舌,答不上來了。在8.27的匯率下,美國人的一個手段,就是用盡量多的美元沖擊人民幣體系。固定匯率類似一種坐莊系統,賣盤太多時,莊家就要進場維持價格。美國人拋多少,央行就得要接多少。不然這個8.27就名存實亡了,也達不到幫助企業出口的目的。 過去的一年中,大量熱錢湧向中國,美國人的行為可謂瘋狂 -中國的基本面很強,美國財團充滿信心,投機資金源源不絕。年終總結,央行每天買進5億美元,一年累計買入了1600億美元。04年1-6月又買了700億之巨,外匯儲備達到4700億美元。央行和商業銀行有很大區別,商業銀行資源有限,且用的是舊錢;商業銀行買賣外匯,不會影響金融穩定。央行是發鈔行,擁有鑄幣權。理論上,央行的接盤能力是無限的。手中一些有限的流動資金用完後,可以開動印鈔機,印製新錢,接下美元。但新錢有新錢的壞處——新鈔一發,後患無窮。美國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大量新印製的人民幣流入市場,將導致物價系統的災難。中國商業銀行的放大系數約為2.5-3.5。去年,M2貨幣總量由18萬億增長到22萬億,如果沒有美元潮,放貸額甚至是縮減的,商業銀行會惜貸,信貸失控純屬無稽之談。新增4萬億貨幣總量,對僅有10萬億GDP的經濟體來說太大了。一下子多了這么多錢,物價豈能不漲?物價一漲,生產企業豈會不大幹快上,盡量多快開工?便出現所謂的經濟過熱。即是說,聯系匯率導致人民幣被低估,美國人沖擊人民幣,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上漲、經濟過熱。用格林斯潘的話說,如果中國堅持不升值,他們自己的貨幣就會出問題。

3、魚與熊掌:如果人民幣被低估,美國人必然樂意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最終導致人民幣過多,通貨膨脹。經濟是均衡的,你堅持固定匯率不動搖,我就用美元沖你人民幣,最終導致你通貨膨脹,失去競爭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選擇固定匯率,還是選擇穩定物價?中央的態度很明確,固定匯率是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去年頂住7國財長的壓力,被認為是外交縱橫的一項重大收獲。按中國人的一貫思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美國的勸告,反著做就可以了。美利堅要我們升值,我們偏不能升值。但事實究竟怎樣,還是要講清楚:匯率上漲,受益者是人民幣持有人,即13億民眾。你可以輕松去加勒比海灘度假,甚至娶一個年輕漂亮的馬來西亞太太。匯率不漲、國內通脹的話,受益的是政府和銀行。作為最大的債務人,幾萬億壞帳相應縮水,更容易償還,政府獲得大量的鑄幣權,以應付財政開支。財富只有一筆,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總之,百姓去加勒比渡假是沒有指望了,更沒錢娶一房馬來太太,這些錢將用來填補國有銀行的虧空。總體上,以國家利益而說,填補銀行總比去海灘渡假重要得多,但還是應跟民眾解釋清楚,中央的選擇中,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

4、房地產:新一輪熱錢潮的一個奇怪現象,是游資收購房地產,而不是傳統意義的股票與債券。國際換匯資金,講究的是光速劃撥,要求高流通、低風險、固定收益。從這個角度,債券是最好的選擇,一些短期債票面受益率,甚至成了一國匯率的基準。相對而言,股票不會受寵,因為波動太大,收益率也不確定。一般而言,房地產根本不是游資的選擇,因為流通性實在太差,且千房千面,每一套房源都要單獨評估、單獨銷售,簡直是游資的惡夢。但在中國,價格正逐漸向美國靠攏。到底是人民幣報價變動,還是匯率變動,游資心中沒有底。事實上,中央堅守固定匯率的決心,不容小視。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購買房地產。一旦8.27的匯率不變,而是內部通脹,房價就會隨物價上漲。無論是匯率漲,還是物價漲,房地產兩相得宜。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目前來看,8.27牢不可破;簡單地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的初級投機者們,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5、宏觀調控:調控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即對內資外資的影響不同。內資奄奄一息、外資如魚得水。調控之下,江蘇省十幾家銀行集體停貸,民企幾乎被屠戮殆盡。國內企業再也無力取得貸款、擴大產能,再也無力搶占市場了。中央管得了國內銀根,卻管不了國際銀根。當前銀根空前緊張,國際市場呢,卻是45年來最低的利率,寬松得要命,外資企業可以大量融資。我們很痛心地看到,國內企業普遍停產的時候,外資公司卻是心是心非。一些外資學者大喊中國必需減速、減速、再減速時,他們自己的公司卻在急步跑馬圈地。德國大眾新加了兩條生產線,廣州本田加了一條,大摩在上海投了幾十億的地產項目,轉手又買了建行的幾十億抵押物業。行政命令規定,銀行不許做銀行系統違約率最低的個人房貸,而天津的一家德資銀行卻連5.04%都不要了,乾脆開出3%的優惠利率。不知道外國專家究竟是看多還是看空,但我們知道總產能並沒有下降多少。唯一的區別是內資讓幾步,外資就進幾步。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抽緊銀根,則貨幣減少,供應緊張,匯率相應上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內資借不到貸款,外資因為匯率上升,一樣要付出更多的投資成本;一句老話是,固定匯率下,外資湧入將抵銷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但固定匯率下的調控,卻只苦了內資,便宜了外資。國內銀根很緊,國外銀根很松;國企奄奄一息,外企如魚得水。固定匯率加上宏觀調控,便導致一個大漏洞,使國企不戰而潰,大好市場份額拱手讓人。其實,解決的方案很簡單,對某些特定行業,徵收投資調節稅。凡不許增加產能的國企,外資也不許進入,進則徵收額外稅。更進一步講,如果覺得某行業產能過大,第一個應砍掉的是外資的工廠,調控也應從外企開始。如果覺得汽車業產能過大,第一個被砍掉的應是廣州本田,廣州馬自達。殘害民族企業取媚洋人,砍掉民企市場份額讓給洋人,一直是統治者的思維。

7、日本模式:從宏觀經濟講,中國越來越象80-90年代的日本,越來越在復制日本模式。和90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也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希望用較低的匯率補貼出口,都也面臨外儲急劇增加的情況,不得不解決外匯占款引發的通脹情況。貨幣泛濫的情況下,怎樣保持出口競爭力,將出口導向型經濟維持盡量長的時間?日本的對策方針是,進一步扭曲價格體系,不出口的東西都漲價,出口的東西都不漲價。日本的葡萄賣到1美元一粒。日本的西瓜賣到30美元一個。但無論如何,都比不上日本的房地產價格誇張。房地產是一個典型的內銷型部門,為房地產買單的99%都是國內百姓。很多人都認為,房價過高,會導致城市的商務成本過高,喪失競爭力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一家大型跨國公司中,房地產、員工房貼只佔總成本的8%,甚至還比不上一些公司的電話費。房地產的價格,99 %由本地百姓負擔,剩餘的1%中,還要分工業地產、商業地產、民用地產。普通城市的住宅樓可以很貴,但工業用地可以很便宜,政府可有意識補貼。 政府從房地產可以取得大量稅收,這樣一筆巨額財富可用來造機場,造碼頭,改善基礎設施;或高額出口退稅,或提供優惠項目。房地產事業是典型的剝削內貿、補貼外貿。用民眾的負擔補貼出口競爭力,甚至可以說,房價越高,出口競爭力越強。現在,中國也將走上日本的老路 -低匯率導致外儲急增,引發通脹壓力。政府將之引向房地產,讓民眾買單,令外貿出口業不受損傷。99%內銷的部門始終是宣洩通脹壓力的好去處。房產、交通、醫療、教育,莫不如此。日本出口一台彩色噴墨列印機,價值750元。對中國一年出口10萬台,價值7500萬元。當東京都一套很普通的公寓,價值和出口到一個國家的列印機相等時,東京都的房地產事業崩潰了,扭曲的價格體系再也無法維持。 現在,日本的土地是全世界最昂貴的,日本的出口是全世界最強的。即使經歷一次崩潰,無論民生痛苦指數如何,僅就出口而言,日本仍是全世界最強勁的國家。

8、結語:經濟是一具活物,任何扭曲都不能長久,並且要為扭曲付出代價。中國為追求出口優勢,人為扭曲人民幣匯率 -無論人民幣升不升值,只要背離基本面,美國都能從中找出弱點,借而打擊人民幣。長期堅持固定匯率,美國就會用美元沖擊人民幣,擴大貨幣供應量,並最終導致通脹。如果學習日本模式,扭曲國內價格,用房地產宣洩通脹力,將人為地延長匯率扭曲,未來,不僅房價飆漲,門外大排檔的碗面也要漲到30元一碗。

Ⅱ 美國將人民幣從國際金融體系中剔除什麼意思

就是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取消人民幣。這是美國單方面的想法,人民幣的國際化,已經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國際金融體系是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由於各國之間商品勞務往來、資本轉移日趨頻繁,速度也日益加快,這些活動最終都要通過貨幣在國際間進行結算、支付,因此,就產生了在國際范圍內協調各國貨幣關系的要求。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事實上,人民幣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從近幾年人民幣在周邊國家流通情況及使用范圍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等國家。人民幣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隨旅遊業的興起而得到發展的。中國每年都有大批旅遊者到這些國家觀光旅遊,因而在這些國家可以用人民幣購買商品的購物店越來越多,可以用人民幣兌換本國貨幣的兌換店和銀行也開始出現。在韓國比較知名的購物商場、酒店、賓館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幣與本地貨幣、本地貨幣與美元的比價。

人民幣同本地貨幣和美元一樣,可以用於支付和結算。在韓國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都辦理人民幣與韓幣、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業務,也可以隨時用人民幣兌換歐元、日元、英鎊等所有的硬通貨。尤其在2004年12月29日,中國銀聯宣布,從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開通「銀聯卡」在韓國、泰國、新加坡的受理業務。使持卡人在韓國、泰國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銀聯卡」進行購物消費、也可以在這些國家的取款機上支取一定限額的本國貨幣。從2005年12月開始又在德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和盧森堡五國率先開通了中國銀聯卡ATM受理業務。這一切,都表明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得到進一步推進。

第二種,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緬、中老等邊境地區。人民幣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隨著邊境貿易、邊民互

人民幣

第三種,,在中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由於內地和港澳地區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每年相互探親和旅遊人數日益增多,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相當普遍。資料顯示,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貨幣兌換店和近20家銀行開辦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很多賓館、購物商場、尤其是遊人的購物點都報出人民幣與港幣的匯率並直接受理人民幣。由於港幣可以隨時兌換成美元,實際上人民幣也可以隨時通過港幣這個中介兌換成美元。據專家估算,日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幣已達700多億元,成為僅次於港幣的流通貨幣,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研究人員調查統計,人民幣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約有1000億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約是200億元。中國人民幣供給量(M2)約為20000億元,這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大約是人民幣總量的1%。由此可見,人民幣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國周邊國家或地區廣泛接受,人民幣國際化處於漸進發展的階段。

Ⅲ 美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阻礙

從很多中國政府官員的公開言論中,不難看出中國對於美元的主導地位充滿了羨慕,並且也希望人民幣有一天也能擁有同樣的地位。根據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表現,我個人預測,人民幣將會在十年之後取代美元。當然,在此過程中中國也面臨著重重阻礙。
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大儲備貨幣,給美國的貿易商和金融家們帶來了諸多好處。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使他們避免了匯率變動對商品和資金流通的干擾。此外,美元的地位也使美國可以從其他國家那裡獲得好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這樣寫道:
「美國有著其他國家少有的優勢:它可以印製有喬治•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弗遜頭像的綠色紙張。這些紙張被叫做『美元』。美國人用這些『綠紙』,從其他國家那裡換來汽車、義大利面、音響、搭乘計程車、酒店住宿等商品和服務。只要外國人繼續被引誘持有美元,不管他們把美元放在床墊里、銀行里還是在流通中,美國就能繼續用綠紙換來實實在在的商品。」
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另一優勢是賦予了美國政府一項「過度特權」——只要外國人想要持有美元資產,美國政府就能夠以更廉價的方式籌集資金來填補赤字。這項權利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尤其有利,因為大量資金從多數國家撤出,流向儲備貨幣國家,使其免遭危機的致命打擊。當然,這項權利被認為是「過度」的,因為美國需要保持預算和經常賬戶赤字,使其他國家能夠買入美元。
總之,儲備貨幣地位是美國主導力的象徵,就連很多跨國犯罪都是用美元進行交易的。而美元主導地位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譴責。前美國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就曾在歐洲各國財長面前直言不諱:「我們的美元,你們的麻煩。」美元的主導地位,和之前英鎊的地位一樣,都是憑借著所在國成為全球最大、最富有的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而得到的。同時,美國在全球的金融體系中也處於優勢地位。這些因素使得美元對國外投資者具備強大的吸引力。

2020:人民幣取代美元

歷史告訴我們,如何獲得的就會如何失去。我曾經預測過,在2020年左右,在統治了近100年之後,美元的地位會被人民幣取代。懷疑者會對這個大膽的推測嗤之以鼻,認為僅從時間上看,這一判斷就和歷史經驗相悖。歷史經驗表明,一國貨幣在全球范圍內被接受,往往會滯後於經濟上獲得主導地位的時間。所以,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時間應該推遲。舉例來說,大約在1870年,美國經濟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而美元取代英鎊則是在二戰時期(1940年左右)。這個事例表明,在經濟主導地位和貨幣主導地位之間會有70年左右的滯後期。
但是以上這種對歷史的解釋是有誤的。和普遍認為的時間相比,英國實際上更晚喪失經濟主導地位,而英鎊更早喪失主導地位。經濟主導地位對貨幣主導地位的影響,不僅僅和經濟體的規模有關,還和該國的貿易和對外金融實力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衡量,美國超過英國的時間並非在1870年,而是在一戰時期。事實上,直到1920年,英國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投資國。
美元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主導貨幣,如果不是一些特殊政治因素支撐了英鎊,美元將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其主導地位。當時英國政府決定加強殖民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實施貿易優惠和貨幣聯盟,這一系列政策使得英國殖民地繼續使用英鎊而非立刻轉向美元。因此,經濟主導地位和貨幣主導地位之間的時滯並不是70年,而更可能是10年左右。
當前,中國已經崛起並在趕超美國。以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和美國相當。中國的製造業出口額比美國要大。而且,中國是一個凈債權國,而美國則是一個凈債務國。用剛才得出的結論來計算,人民幣對美元的取代,將在10年內發生。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強勁崛起,為人民幣即將成為主導貨幣創造了條件。在2020年,以美元計算實際購買力,中國將超出美國40%左右。中國的貿易也會超出同樣的幅度。到那時,中國將保持債權國的地位。而根據目前的推斷,除非美國能夠解決中期的財政問題,否則到那時美國還是一個脆弱的債務國。

改革的阻力與動力

現在,中國國內的各種資產對於外國投資者充滿了吸引力,但是他們購買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卻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人民幣能成為儲備貨幣,中國需要營造相應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但現在這方面的准備還遠遠不夠。
當前中國的金融體系是由政府主導的,缺乏取信於投資者的透明度。並且,金融市場並不能提供充分的流動性,讓投資者快速的進行兌換。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外的政府和私人怎會願意用人民幣來支付、持有資產或是進行結算呢?此外,在目前較為封閉的金融體系中,大量既得利益對金融開放的阻撓,使得變革的到來更為遙遠。人民幣幣值保持低估,對出口部門有利,出口商成為貨幣改革中重要的反對力量。銀行和國有企業也是廉價信貸的收益者,也會反對削弱其特權的改革企圖。銀行的所有權改革和經營的市場化,是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前提,也是打破既得利益和特權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進行改革,人民幣要在2020年成為儲備貨幣甚至取代美元的地位,只能是幻想。
盡管面臨著多種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已經開啟。「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各項政策的實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鄧小平的名言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一方面,貨幣當局將採取很多干預手段。盡管最後的目標是實現自由化,但對外部資金和人民幣兌換的開放進程,將是有控制的、審慎的,並進行微觀管理。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描述為「有干預的開放」,而不是像上世紀60年代一些歐洲國家那樣實行全面開放。
另一方面,這一開放進程也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有著驚人的相似度。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劃分了幾個經濟特區,用來開放貿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當經濟特區的實驗成功之後,再把經驗推廣到其他地方。相似地,中國現在將把香港和上海(未來可能還會有新加坡和倫敦)作為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區。可以預見到,兩地的成功經驗將會推廣到在中國大陸的更多地區。
近年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諸多舉措迅速實施。短短幾年時間,離岸人民幣債券產品(dim sum,點心債券)從無到有,規模迅速擴大。據估算,其2011年的發行量將達到1800-23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
還和阿根廷、白俄羅斯、冰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據報道,中國還將和巴基斯坦及泰國簽訂類似協議,這會讓互換協議中的人民幣總量達到8000億。
以上變革背後的動力並非僅僅來自於人民幣國際化,背後還有其他原因。中國的一些改革者希望通過改革減少中國對出口的依賴。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令中國的出口急劇下滑,導致上千萬人的就業受到影響。為了逆轉這種局面,政府啟動了巨額的財政投資計劃。出於對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的擔憂,今後政府採取這類措施會受到限制。為了改善經濟的脆弱性,金融體系必須更加開放,以減少出口對於外部環境的依賴。
另一部分改革者則關注廉價的信貸對經濟造成的扭曲。國有銀行把廉價信貸發放給企業,導致企業更願意使用資本而非勞動力來賺取利潤。近年來,投資佔GDP的比重創下歷史新高,正是這一問題的集中反映。與此同時,勞動者分享經濟增長的份額在持續萎縮,加劇了收入差距和政府的民生壓力。所以廉價資金的政策必須終結,這樣國內的企業可以到海外去籌集資金,倒逼政府開放金融體系,為人民幣自由交易創造條件。
此外,現在的資本管制和人民幣低估導致中國累積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多改革者已經意識到龐大外匯儲備縮水的風險。根據推算,人民幣還將對美元升值30%,這意味著外匯儲備將會大大貶值。中國現有的匯率政策持續的時間越長,外匯儲備就會積累得越多,在美元貶值時的損失也會越大。中國的決策層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困境,為了避免將來的巨大損失,開放金融體系已經勢在必行。
現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額已經是幾萬億美元。今後進出口商將不再願意用美元結算。只要貿易轉為用人民幣結算,貿易金融也會轉向人民幣,整個銀行體系也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中國的銀行業將會擴大海外業務,而中國的企業也想走出去。所以,這樣的需求將促使政府制定政策適應貿易和金融的國際化進程。香港和上海將在推動開放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未來十年,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將會有逐步的、實質性的增長。貿易商將會需要更多的人民幣進行結算,投資者希望持有人民幣來保值。這些變化已經在發生。很多國家的央行都在把儲備貨幣更多的轉向人民幣,並不僅僅希望增值回報,而是出於本國進出口的結算需要。人民幣國際化的浪潮就要來到,現在受到抑制只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將閘門打開。
儲備貨幣的雙刃劍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會產生很多利益沖突和意見分歧。現有政策將經歷改革,金融體系將更加開放,國內的既得利益者將會發出很多的反對和阻撓。為了戰勝這些阻礙,決策層要大力宣傳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意義。反對者會強調人民幣升值、金融開放對經濟帶來的損失和混亂,而決策層則可以從國家威望的角度,推動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儲備貨幣。在此過程中不能低估國家榮譽的推動作用。改革現有體系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人民幣成為主導」這樣的有民族自豪感的話語,可以成為政策制定者重要的宣傳口號和依託。
那些懷疑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人會說,盡管中國有經濟上的成就,但是要想擁有儲備貨幣地位,必須贏得其他國家的信心和信任。尤其是在危機當中,投資人會問:我的錢在中國是否比美國安全?在經濟困難時期,中國會否保障外國投資人的財產權?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化進程將提振投資者的信心。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保持貿易和金融開放是非常關鍵的。中國採取保護主義和其他破壞穩定的措施的代價是巨大的。那將使得中國一直努力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產生倒退。所以,一旦明白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會知道,中國將不會做出威脅這一目標的舉動。
貨幣主導權和它所受到的指責之間有著矛盾的關系。貨幣主導權在某種程度上被錯置和誇大了。之所以被錯置,是因為貨幣主導權並非導致經濟主導權的原因,而只是經濟主導權的一個反映。貨幣主導權的收益往往被誇大,事實上,它是一把雙刃劍。貨幣主導權是一種「過度特權」。對於美國來說,強勢美元的代價是巨大的。廉價貨幣是鼓勵過度消費的政策的幫凶,引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儲備貨幣地位就像是酒吧里的侍者,不停地向客人提供烈酒。嗜酒的人當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充裕的烈酒供應也助長了這種沉溺。換個比喻來說,儲備貨幣就好像一杯有毒的聖酒,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無法抗拒,而中國很快也將飲用。當然,中國得學會如何避免中毒。

Ⅳ 中國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經濟新秩序有什麼影響

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戰略意義。人民幣加入SDR標志著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特別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肯定。它進一步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增加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計價資產的信心。當SDR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資產時,人民幣也將隨之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貨幣之一。從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功能來看,此前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投融資貨幣的功能逐步達成,加入SDR則意味著邁上了儲備貨幣的台階。人民幣納入SDR籃子將使得貨幣籃子更加多元化,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貨幣,從而有助於提高特別提款權的穩定性和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

有助於推動國際貨幣市場體系改革。人民幣加入SDR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人民幣是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第一個真正新增的、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SDR貨幣,也是第一個按可自由使用標准加入的SDR貨幣。人民幣入籃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也有助於SDR成為超主權儲備貨幣。這將改變美歐壟斷的國際貨幣、金融領域格局,促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朝著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人民幣加入SDR是中國、IMF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共贏。它是繼續完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新起點。2015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意味著長期阻礙該項改革的最後障礙被清除,這標志著該方案拖延多年即將正式生效。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將從3.8%上升至6%,這將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基金組織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Ⅳ 為什麼美國近來要抬高人民幣匯率

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義的「外匯」具體是指:貨幣行政當局機構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務等形式所保存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使用的債券。其最基本作用是實現支付手段的職能,用於國際債權債務清算。當前,在國際市場上用於國際間結算的貨幣主要是:美元、英鎊、日元、歐元等。

·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人民幣時,則說明外匯升值(與此對應是人民幣貶值),即外匯匯率升高。匯率是聯結國內外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一條重要紐帶。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即供求關系);通貨膨脹(或緊縮)率的差異;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貨幣當局的干預與管制;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本國貨幣(注意:這里指市場上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紙幣)發生貶值和升值兩方面的變動。匯率同稅收、財政、利率等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調節杠桿。它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升高或降低來調節進出口貿易;可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數量;可以影響非貿易(旅遊、僑匯)的外匯;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是一國提高國際支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外匯儲備,包括擁有外國貨幣、外國政府公債、公司債券、股票等等。它的多少直接關繫到一國調控經濟的能力以及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

這三個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國家之間的貿易或非貿易結算應用外匯,外匯兼有貨幣的支付手段和國際貨幣兩種職能;外匯儲備是指一個國家佔有外匯的數量和品種;匯率又稱匯價,是外匯之間交換的比例關系,是一個變數,反映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情況的對比和供求等關系。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對貨幣升值的具體分析

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上浮)後,同量的這種貨幣能比以前換取更多的他國貨幣,買到更多他國的商品。同時,這種貨幣的信譽及這個國家的國際經濟地位也將隨之提高。盡管有這些好處,但一般講,不到迫不得已,任何國家都不會將其貨幣升值,因為這會給一個國家帶來一些嚴重後果。如:

▲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貨幣升值,使一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國內矛盾加劇。

▲本國貨幣的升值,使這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或從外國調回的資金,折成本國的貨幣計算,也相應減少。

因此,總體上看,貨幣升值,對一個國家來說弊大於利。西方發達國家,一般輕易不選擇將本國貨幣升值。我國也不例外。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做法有得有失,但利大於弊,它提高了人民幣的信譽,吸引了外商投資,有利於保持正常貿易和香港穩定,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收進貶值貨幣的一方會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家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波及全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

中國政府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態度及其重要意義

▲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和金融持續穩定發展,而且有利於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從根本上說,也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穩定發展。

▲匯率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變數,但影響和決定經濟發展的變數很多,不能過分強調其中任何一個變數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把日本、美國經濟問題或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問題,統統歸為匯率問題,歸結為其他國家的貨幣幣值問題。這種過分誇大匯率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言行,只會掩蓋自身經濟發展中內在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拖延必要的調整和改革。世界金融發展和經濟史表明,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純運用匯率政策發展起來,將來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只靠匯率政策就可以擺脫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應當根據其經濟發展階段、金融監管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等因素決定。中國現行的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也符合國際經濟發展狀況。

▲探索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國將繼續按照改革開放的整體部署,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培育外匯市場,穩步推進人民幣兌換進程,進一步理順供求關系,不斷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

▲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中國一貫堅持的方針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中國將在繼續擴大內需、加快結構調整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努力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促進經濟內外協調發展。

Ⅵ 為什麼美國總指責我們操縱匯率,貨幣貶值對我國有利嗎為什麼有的國家還要力保本國貨幣不讓它貶值,謝謝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Ⅱ.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③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的。1998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持續下跌,降到八年來最低點。這對亞洲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庄嚴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既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承擔著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Ⅶ 都在傳言美國將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讓俄羅斯不能進行國際貨幣結算。為什麼美國可以控制人民幣從中國支

那你想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誰是幕後操縱者,當然是美國說了算,沒辦法

Ⅷ 深度解析:美國大選對國際和中國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華爾街日報》的弗蘭哥斯(Alex Frangos)上周表示,特朗普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敵意,並不意味著他的當選就是此前人民幣(6.8243, 0.0153, 0.22%)兌美元再度觸及六年來低點的主因。但這一狀況,確實能對人民幣匯率的下一步走向產生影響。
上周五(11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為6.81。自由交易的離岸變體在同一水平觸及6.83左右。在2008年至2010年與美元掛鉤。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曾一再指責:中國人為的壓低人民幣的匯率,但外媒稱,事實並非如此。中國銀行從技術上分析了人民幣疲軟的原因。雖然仍不清楚央行的決策,但人們知道它受到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影響。
隨著日元和歐元(1.0785, -0.0044, -0.41%)的疲軟,現在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權重最大。這將是一年多後貨幣發展的方向。單純看市場力量:中國人正努力將賺錢的目標轉向國外市場。為了阻止人民幣暴跌,在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中國方面三季度總計拋售了1360億美元外匯儲備用以遏制人民幣過快貶值。但即使中國努力嘗試,目前也無法有效的促使人民幣升值。當前更重要的問題不是中國會否主動貶值人民幣,而是中國是否還可以阻止人民幣的匯率以更快的速度下跌。
在這一點上,特朗普將推行何種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現在中國正想方設法阻止人民幣快速下跌,因為中國要穩定國內的經濟,防止大量的資金外流。美國多年來借經濟問題糾纏中國。特朗普考慮上台以後立即徵收高額關稅,也為中美的緊張關系埋下了伏筆,這將推動人民幣匯率加速探底。
分析師預測人民幣匯率一年內可能貶值10%或更多,這樣在塵埃落定後的突如其來的貶值,使資本外流,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進一步下降。在此過程,已習慣於中國現行貨幣路徑的全球市場可能受到沖擊。雖然,特朗普依然認為人民幣匯率受到低估,但市場投資者卻不這么認為,而中國政府實際上是在試圖維穩人民幣匯率,而非加速貶值本幣增強出口行業優勢,這也會令特朗普對中國政策的攻擊失去靶子。

Ⅸ 美國中國銀國人民幣清算行什麼意思

美國中國人民幣清算行就是美國當地銀行能夠直接經手人民幣業務。
人民幣清算銀行的成立意味著當地銀行能夠直接經手人民幣業務,無需由我國國內銀行或香港等地清算銀行轉手。此舉將有助於降低人民幣進行海外支付的風險,促使更多國際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
2013年2月,央行指定工行新加坡分行為當地人民幣清算銀行,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選定人民幣清算行。在此之前,中行已經連續4年作為香港地區唯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並被委任為台灣地區的人民幣業務清算機構。此外,中行還是俄羅斯、盧森堡、澳大利亞、菲律賓、柬埔寨、哈薩克等國家政府認可的人民幣清算行。
今年6月,建行擔任倫敦人民幣清算行,這是我國央行首次在亞洲以外的國家及地區選定人民幣清算行;同月,中行成為法蘭克福人民幣清算行;7月,交行首爾分行擔任首爾人民幣清算行。交行也是繼中行、工行、建行之後的第四家央行指定的人民幣清算業務銀行。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表示,人民幣清算行密集設立,與人民幣在海外認可度和結算規模的大幅提高以及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密切相關。作為全球主要的經濟體,人民幣理應成為全球的主要貨幣。他認為,作為新興的國際化貨幣,如果僅有香港、新加坡數量較少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是不利的。

央行數據顯示,自2009年4月實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2010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為5061億元,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別增至2.09萬億元、2.94萬億元和4.63萬億元。今年一季度業務量更達到1.65萬億元,實現了64%的同比增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市場客觀需求決定了人民幣清算行的加快設立。

閱讀全文

與美國把中國人民幣清出國際金融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包袋理財 瀏覽:714
股災理財產品 瀏覽:152
理財兌日 瀏覽:570
融資財務規劃的目標是什麼 瀏覽:367
德融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瀏覽:176
理財段位 瀏覽:425
理財發布論壇 瀏覽:619
公墓陵園融資 瀏覽:788
中國銀行香港人民幣匯率今日匯率 瀏覽:761
p2p理財產品有那些 瀏覽:238
上海市九卿投資 瀏覽:623
信託的違約風險 瀏覽:735
非洲投融資 瀏覽:574
聖誕來信託 瀏覽:77
融資結構調整 瀏覽:187
融資比例越大 瀏覽:457
投融資平台是什麼意思 瀏覽:147
悟空理財月息 瀏覽:155
北京電影項目融資 瀏覽:150
外匯美元騙局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