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花旗銀行提供哪些網上金融服務
信用卡業務
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
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
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眾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
2013年,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花旗銀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於上海市民對該行的習慣性稱呼)是花旗集團旗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2012年9月19日,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
B. 美國的Fintech與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何不同
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美國Fintech公司的發展現狀,近距離觀察和比較了中美互聯網金融與Fintech的發展環境與內部機理,與銀行同業交流了面對金融科技脫媒壓力而主動創新轉型的做法和經驗。本文是一個框架性的描述。
1.中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環境比較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近三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究其機理,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帶來的普惠金融供給不足,還有就是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包容監管的環境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監管套利。而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從美國的金融競爭環境看,金融供給還是比較充分的。unbanked(沒有被銀行服務覆蓋到的客戶或市場)的縫隙,被Fintech所彌合。而且美國的金融監管框架是矩陣式的,既有OCC(貨幣監理署)、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SEC(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些傳統的功能監管機構,還有在金融危機後新成立的FSPB(金融服務專業委員會)等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既有聯邦一層的傘形監管,又有地方州政府一層的區域監管和協調監管。所以,美國並沒有給Fintech太多的套利空間,而是靠一系列有效、嚴密,呈矩陣式的監管條例,來規制金融科技公司不能無序競爭和侵害消費者權益。
2.美國大銀行網點轉型和全渠道協同的借鑒
美國大型銀行在金融危機後,基於成本壓力,確實在收縮零售網點。但是從趨勢看,網點並沒有因為千禧一代的崛起,數字技術、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脫媒壓力而呈消亡趨勢。比如,花旗銀行在美國的零售網點收縮到六個重點城市,並且出售了中美洲和歐洲的部分零售資產。但是,花旗對現有的網點進行了有效的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
走進CITIGold(「花旗金」,是花旗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客戶服務中心),裡面的客戶經理都是持手持pad和客戶友好攀談,提供咨詢和營銷。廳堂內的自主服務設備(如ATM或者網銀終端),不是非常花哨,布放得十分標准化,且簡單易用。二樓的高端客戶服務區,更像一個咖啡館或者書吧,有賓至如歸的溫暖。
照花旗的理念來說,冷冰冰的高科技設備不會拉近反而會拉開與客戶的距離,所以更重要的,是以營造溫馨社交氛圍的理念讓客戶在銀行網點覺得舒適,在愉悅的環境中滿足金融需求。網銀、手機銀行和平板終端,與網點之間的配合非常無縫,不刻意區分線上與線下,而是保證服務流程的銜接平滑。讓客戶在最合適的場景,選擇最合適的服務渠道,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恰到好處,感覺隨時、隨地、隨心。花旗的渠道戰略是eco-system(生態圈)建設,讓客戶在旗艦店、全功能網點、簡易型網點、ATM和電子銀行之間自由穿梭,無縫銜接服務流程。
3.跨國銀行跨境供應鏈和支付清算業務的經驗
大銀行的戰略十分清晰,根據公司的傳統優勢和市場洞察,確定主攻方向和特色業務領域,而不是全面開花。比如德意志銀行,確定了不再單純堅持全球規模領先,而是在個別地理區域的完勝;不再追求做全能銀行,而是聚焦在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線。
花旗銀行的貿易金融取得市場領先者地位,所以就加大投入,把貿易金融和全球現金管理、跨境清算業務優勢發揮到極致。花旗的CITIDirect企業門戶,集成集團上述全球公司金融業務的產品和服務資源,能夠為客戶提供全球范圍快速響應、移動tablet支持、最優資金匯劃路線和最佳收費模式的服務。花旗甚至把SWIFT交易數據進行挖掘,發現國際匯款收款方的結匯習慣,而採取由本行售匯,而不是白白將這部分手續費收益讓渡給收款行的傳統做法。
花旗貿易金融的六大支柱,不是以銀行產品為中心,而是根據客戶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階段提供靈活組合的貿易融資產品、工具和資產配置服務方案。在跨境業務中,花旗把合規作為第一前提,在全球各國家、地區的業務拓展,必須諳熟當地的合規規制,遵循而非去嘗試觸碰監管紅線,因為一旦違規被懲罰的成本是極高的,且將帶來一定的聲譽風險。
4.美國銀行如何應對新興互聯網技術公司的挑戰
面對Paypal、Lending Club、On Deck、MCX等互聯網科技公司或者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新進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傳統銀行一般採取三種策略應對。
一是在銀行內部開展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比如花旗銀行開始把電子銀行的安全認證工具,從物理的etoken更新為內置在手機上的一個APP,大大降低了機具的投入費用開支;又如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卡消費記錄,挖掘客戶的生命周期,並主動推動消費分期的消費金融服務;再如在網銀的頁面上開展類似PowerBall(彩票)讓客戶參與博手氣的營銷活動,以增加銀行服務的趣味性。這些內部創新,達到了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客戶忠誠度的目的。
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達到提升服務黏性或者拓展全新客群的目標。比如,大通銀行與MCX(二維碼掃碼支付公司)合作,將8900萬個人客戶開放給MCX,作為使用掃碼支付pilot的天使客戶,意在為自己的零售客戶提供全新的支付體驗,提升黏性;再如大通銀行與On Deck合作,使用該公司網路貸款平台的大數據挖掘和信用評價技術,拓展自己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而對市場則以銀行服務面目出現,內部使用On Deck的技術平台並付license費用。
三是直接投資Fintech公司,為未來的經營周期轉折做准備,比如富國銀行對Lending Club的股權投資。
5.美國P2P行業的業態發展和監管框架
首先,美國的P2P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平台型,利用網路技術撮合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方,即借貸雙方。另一種則是自營模式,憑借自己上市融資或者從其他金融機構拆入資金自行放貸,但一般利率比銀行要高。
其次,美國的P2P投資和融資雙方都有監管要求,一是融資方要按規定進行必要且充分的信息披露,並遵循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的各項義務;二是投資方也要進行准入,要到SEC進行登記並准入資格,成為合資格投資者。因為監管部門認為P2P交易的是收益權憑證,有證券的屬性。
銀行與P2P平台的接入合作,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結算與託管服務;第二種是以投資或協議合作形式,介入平台;第三種是直接收購,比如前述提到的富國銀行通過收購Lending Club的股份成為股東。
C. 具有銀行業金融機構資質的互聯網平台有哪些
條為維護金融秩序穩定,規範金融機構管理,保障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是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依法獨立履行對各類金融機構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審批職責,並負責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任何地方政府、任何單位、任何部門不得擅自審批或干預審批。
對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金融機構或經營金融業務的,各金融機構一律不得為其提供開戶、信貸、結算及現金等服務。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金融機構是指下列在境內依法定程序設立、經營金融業務的機構:
(一)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作銀行、城市或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或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及郵政儲蓄網點;
(二)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保險經紀人公司、保險代理人公司;
(三)證券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證券交易中心、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登記公司;
(四)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及其分支機構,融資公司、融資中心、金融期貨公司、信用擔保公司、典當行、信用卡公司;
(五)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
第四條金融業務是指存款、貸款、結算、保險、信託、金融租賃、票據貼現、副資擔保、外匯買賣、金融期貨、有價證券代理發行和交易,以及經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金融業務。
第五條金融機構應冠有本規定第三條所列金融機構專用名稱,非金融機構一律不得冠有上述名稱或與其近似的名稱。
第六條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實行許可證制度。對具有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頒發《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對不具備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頒發《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未取得許可證者,一律不得經營金融業務
D.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佔GDP的比例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銀行小貸成本是阿里小貸的1000倍,如果中國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由此衍伸開來,在資金緊張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草根理財模式,成為民間小額投資者的最愛。雖然余額寶等背後的貨幣基金遭到致命打擊,但票據寶等產品應運而生,只要草根小額投資需要,只要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泄地,四處滲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先生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貨幣基金,因為市場周期下行與監管規則改革,不得不宣布關閉。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
E. 求助,請問有人知道詳細的有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嗎感謝!!!
網路銀行: 1995年SFNB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誕生。SFNB在1995-1998年間,充分發揮網路銀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幾個月內擁有6000多萬美元的存款。但後來由於經營上存在問題,公司一直未獲盈利。在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在被收購後,SFNB轉型為傳統銀行提供網路銀行服務。
網路券商: E*Trade於1992創立後不久,就趕上了美國第二波傭金降價潮,並成為美國傭金價格戰的先驅。隨著E*trade的興起,網路券商行業經歷了快速的整合和發展,包括嘉信理財和TD Waterhouse都開始進入網路券商領域。
網路保險(放心保): INSWEB公司1995年2月成立,隨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路保險主要第一種通過代理模式,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二種則為網上直銷模式。
網路基金銷售: Paypal成立於1998年12月,1999年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於2007年達到峰值,規模接近10億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基於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收益也直線下跌。
網路借貸: 截至2013年4月2日,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各自促成了4.47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的貸款。從天時來看,Zopa和Prosper都是在2005年成立的,Lending Club則成立於2007年,這幾家公司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了Web 2.0的興起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者提供了P2P借貸產生的可能性,後者則是P2P借貸成長的助推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美國P2P借貸的規模將會達到50億美元。
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現有金融體系通過採用通信、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高內容效益,增加銷售渠道。金融互聯網化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內對金融傳統業務實施電子化,對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並沒進行顛覆式的改造。比如電子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和網上基金銷售等。
電子銀行
電子銀行分為三種業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其中網上銀行的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無形的電子銀行,即「虛擬銀行」,以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安全第一銀行為代表。這種銀行沒有實際的物理櫃台作為支持,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採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與客戶建立密切聯系,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第二類就是現有的傳統銀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服務,實際上是傳統銀行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目前是網上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上銀行發展模式。富國銀行是這類網上銀行的佼佼者。
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櫃台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網上交易業務逐漸取代櫃台交易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其一是網上銀行更節約時間成本,也不受傳統銀行固定營業時間的限制;其二是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櫃台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交易成本;其三是客戶在網上銀行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路證券
網路證券又叫電子券商,指證券公司通過互聯網建立線上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多種投資理財服務。
美國網路證券採取的是網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傭金制度下的美國模式,這源於1975年美國廢除了固定傭金制度。目前美國網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異化服務可以分為Etrade模式、Charles Schwab模式和Merrill Lynch模式。
美國從1975年開始實行浮動傭金制度,之後傭金率一路下行。美國股市的交易傭金根據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網上交易、電話交易以及由經紀人協助下單。不同的交易通道,經紀商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是不一樣的。
收費標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單交易收取固定的傭金,不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高低;一般來說,每單交易傭金不超過10美元。另外一種是收費模式,為每單固定傭金外加百分比傭金,在這種收費標准下,就要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等情況。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行為,包括保險產品的服務信息、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看重渠道開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造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時兼備保險業特性和互聯網基因的保險電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網上保險站點Quicken Insurance、網上保險直銷站點Electric Insurance等。
當前比較成熟的保險電商主要採用兩種運營模式:代理模式和網上直銷模式。
代理模式:採用這種模式的保險電商多通過龐大的網路輻射能力獲得大批潛在的理想客戶,同時與適合的、知名的保險公司結成緊密業務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該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詳細、可比性高的產品價格,形成保險超市。
網上直銷模式:該模式多以傳統保險公司官網的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和輔助藉此增加產品銷售。模式缺點是維護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不同公司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難以獲得較高的公眾點擊率。
目前,美國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公司均實現了電商化,保險電商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保費收入的30%以上。
在線理財
在線理財,是指理財者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通過網路平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理財。在線理財具有時間掌控靈活、選擇范圍廣、產品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相較傳統的櫃面理財產品,在線理財不受銀行或保險公司工作時間的影響,客戶可自行了解感興趣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時間、地域選擇上有很大的優勢。
網上理財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網上理財交易公司嘉信理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之一、傳統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代表美林。其中PayPal是eBay旗下公司,它於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從而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
美林公司成立於1885年,在2008年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前曾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也是全球並購交易頂尖級顧問公司。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網上經營業務,推出廉價網上交易,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服務方式的創新,使得網上交易和傳統服務很好融合,進而投資人可以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
網路貸款
通過互聯網解決個人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對傳統貸款渠道銀行由於成本、風控、流程等原因導致信貸盲區的嘗試,大幅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替代民間金融。主要運營模式有P2P網貸、眾籌和網路小微信貸等。
F. 互聯網金融機構
香港實德金融業特點: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版經營性權的特點。
。 香港實德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G. 國外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研究的人有哪些叫什麼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生發展,是兩大決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傭金自由化和金融混業經營放開,促進了競爭機制活化和金融創新;二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並投入商業化應用。
1975年,美國開始傭金自由化,證券經紀業務競爭加劇,1990年代互聯網技術大發展使高效、低成本的網路證券經紀服務競爭優勢凸顯,從而誕生了純網路經紀商E—Trade,嘉信理財也由折扣經紀商轉型為網路經紀商。自此,美國證券業拉開了證券電子商務發展的序幕,也是美國互聯網金融的開端。此後,銀行、保險、理財服務也逐步「互聯網化」。
1999年美國頒布實施《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消除了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經營業務范圍的嚴格界限,對於互聯網金融業態和產品創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0年以後,除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以外,網路支付(移動支付)、網路借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不斷涌現,並獲得大眾的青睞。目前,「移動支付」成為全球互聯網金融的寵兒,美國發展相對滯後,但是2010年以後,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盡管美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和金融都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Google、Amazon、Facebook並沒有像國內的BAT那樣,大舉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對以銀行為首的傳統金融體系業務沖擊都比較小。美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互聯網金融巨頭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四大支柱產業,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第二,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產品和服務都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由於競爭激烈壓低盈利,互聯網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三,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已相當發達,沒有為第三方支付留下發展空間。2012年開始,美國移動信用卡、手機銀行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增速分別為24%和20%,但這並沒有削弱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反而提高了其信息化水平。
日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美國類似,也是金融自由化與網路信息技術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與美國「群雄並起」的模式不同,日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依循其慣有的集團化模式,重視集團內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打造,發揮「利益共同體」的業務協同優勢,這種模式促進了互聯網金融巨頭的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是SBI集團、樂天集團、Monex證券。
SBI控股公司作為日本網上金融服務的先驅企業於1999年成立,建立了全球獨具特色的「網路金融企業集團體制」。SBI集團目前有金融服務、基於創投的資產管理和生物科技相關業務。其中金融服務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望採納,謝謝
H.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I. 美國銀行業的監管機構有哪些,他們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美國的銀行監管
與其他國家銀行監管的歷程不同,美國銀行監管體制建立之初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和其他政治事件,缺乏總體上的設計。事實上,因為聯邦體制、三權分立原則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要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國形成了雙軌的銀行制度(州一級和聯邦一級)和與此對應的多層多頭的銀行監管體制,其復雜的框架體系非其他國家所能及。
追溯歷史,聯邦政府並非一開始就介入銀行監管,從獨立戰爭之後出現的商業銀行,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州政府的監管之下(這使州政府在日後的整個銀行監管體系中佔有了一席之地)。1864年,《國民銀行法》出台,聯邦財政部按照該法設立了貨幣監理署(OCC),用於負責國民銀行的注冊(任何機構滿足注冊要求都可申請成為國民銀行)、檢查和監督,並以統一的紙幣代替了五花八門的州銀行券,開始了聯邦政府對銀行的法制監管。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富有彈性的「貨幣」體系,國會於1913年通過《聯邦儲備法》,建立了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RS)(主要指在12 個地區設立的聯邦儲備銀行和在首都設立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等),規定由其發行統一的銀行券,並要求所有國民銀行都要參加這一系統,成為聯邦會員銀行,而州立銀行可自願參加成為會員銀行。實踐中,聯邦儲備銀行主要監管州注冊的聯邦會員銀行、根據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設立的銀行控股公司、在美國設立的外資銀行和美國銀行在國外設立的分支機構。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導致了1933年《銀行法》和1935年《銀行法》的出台。按照前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通過為存款提供保險,保護存款人的利益。FDIC通過執行保險,實施對參保銀行的監管。聯邦會員銀行可以自動地享有 FDIC的保險,而其他州立銀行可向FDIC申請,由其審批加入。實踐中,為了避免監管的重復,FDIC主要負責監管在州注冊、投保的非聯邦會員銀行的成員。而其他的在上述三個監管機構之外的州立銀行,則由州銀行監管部門負責監管。
盡管美國由於歷史、國情、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紛繁復雜的監管體系,但因為所有的監管都是按照法律的規定,遵循一定的程序進行的,反而顯得有條不紊、分工明確,具有規范化管理的特色。再加上美國幅員遼闊,銀行機構眾多,為避免監管重復,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除了由有關監管當局在1979 年成立聯邦金融機構監察委員會,通過制定金融機構監管統一原則、標准和報告形式,協調彼此的工作之外,相應的監管當局在現場檢查中也都注意採用相同的檢查報告格式,從資本狀況、資產質量、管理水平、收益、流動性(俗稱駱駝評級法,CAMEL Rating System)和敏感度等量化指標方面考察銀行的經營狀況;而在非現場檢查上,則要求金融機構提供統一的財務報表和統計資料,並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開發信息系統和經濟計量模型,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提高銀行非現場檢查的早期預警作用。
經濟危機後的1933 年《銀行法》規定了美國銀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有關證券業務主要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保險業務則受州保險廳和全國性保險同業協會的監管。盡管一些法律改革和法院判例已使分業經營的限制有所松動,但終結分業經營、開啟混業經營的法律解禁卻是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出台。該法允許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從事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盡管一時間可能很難整合所有的監管機構而成立統一的監管組織,但金融格局的變化還是引發了監管框架的調整。美國的監管被形象地稱為「功能性監管」(Functional Supervision),具體分工為:美聯儲作為綜合一級的監管機構,全面負責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必要時可對銀行、證券和保險子公司進行有限制的監管,行使裁決權;OCC等其他銀行監管機構、SEC和保險監管機構分別對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進行分業監管,一旦各監管機構認為美聯儲的限制監管不適當,可優先行使自己的裁決權。此外,要求各監管機構之間互通信息,加強聯系,以保證監管的健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