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

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

發布時間:2021-07-05 18:44:04

Ⅰ 移動互聯網七年回顧:何為終極奧義

從2011年到2017年,移動互聯網實實在在地影響了用戶已經7年。7年間,每年都有新的熱點,讓飛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不斷向前,帶動社會往更高效、更便捷處發展。

時間退回到2011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習慣慢慢養成。2011年被稱為團購元年,互聯網創業者們都在快而無畏的奔跑;2012年是垂直電商熱,行業走向細分;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人們金融服務需求爆發;2014年是O2O元年,線上線下走向融合;2015年是共享經濟元年,人們存量資產有了新的用處;2016年人工智慧大熱,產業都在升級;2017年可以稱之為嚴選模式元年,一大批精品電商興起。

這些現象背後,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傳遞出的宿命感,那一年,很多細枝末節的舉動,都攪動了日後的互聯網江湖波瀾。從移動互聯網這七年的浪潮和成長,我們或許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未來的奧義有所窺視。

一、團購元年:話不多說,看到金子就搶

很快,一個連思考都急功近利的時代,哪哪兒都是團購的廣告,這是2011年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故事。

在互聯網草莽興起的年代,暴露出的第一個致命缺陷便是低門檻的無序化競爭。中國的團購市場初期,做團購網站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拿下一些特價商品、談下一些商戶,一個大學生通過下載一個團購網站模板就能建一個團購網站。

在這種低門檻下,團購網站要搶占份額,就不得不大力補貼線下商戶,燒錢打廣告鋪開市場名氣,於是在這一年裡我們又看到「團購就上XX網!」的雷同口號遍布於城市的每個角落。

但別忘了這是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啊,在沒有找到可以量產的商業邏輯之前,大家一窩蜂地「大幹快上」的時候,每一個風口,又都成了泡沫。

於是商家工作人員和項目經理分食補貼的事屢見不鮮,商業糾紛接踵而至。

在「低門檻、高投入、輕內功、難監管」等頑疾影響下,大批團購網站成為了曇花一現,從「千團大戰」到「批量消失」,僅僅經過了6至8個月的時間。團購行業在2011年下半年迅速進入資本寒冬,媒體也掉轉鏡頭,開始大量關注團購網站誠信困局及「僵屍團購站」的問題,團購洗牌期開始來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團購速死,只是每一個被資本以快為名吹捧出來的「風口」,都無法擺脫「一將成名萬骨朽」的規律。

許多平台死了,留下來的開始進行差異化競爭,走細分市場,團購行業也從原有的單一獨立團購網站增加至電商網站內的團購頻道甚至復合型團購交易平台等多業態共存。

二、垂直電商大熱元年:搶的方法不對,有些還是假金子

2012年互聯網布的,是一個垂直細分電商之局,但是生死局。京東淘寶形成了兩個流量黑洞,正勢不可擋地搶奪電商的線上紅利,而線下零售商蘇寧國美也仿如大夢初醒般發力線上,彼時意識到更垂直的行業服務能提升用戶體驗的垂直電商創業者,許多都爆出了「電子商務坑爹」的絕望之辭,耀點100倒閉了、佳品網明確大裁員信息,名品打折網取消任何商品的售賣,就連當當網、凡客誠品、樂蜂網、優購網等知名垂直電商也無奈尋求與平台電商合作。

一邊B2C網購市場出現一次次令人吃驚的交易量大爆發,另一邊多數電子商務企業卻在不斷燒錢中盈利甚微,這種矛盾現象其實也足夠解釋緣何做垂直電商會如此艱難——整個市場大環境下,用戶個性化需求還沒有釋放出來,普通標准品已經足夠滿足大眾用戶的需求,況且在這一年,蘇寧易購、京東商城、亞馬遜、天貓等大平台電商的「價格競爭」激戰正酣,垂直電商根本無力抵擋這種海嘯般的攻城掠地,最後想像中的小而美,反倒成為了大平台快速膨脹背後的犧牲品。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充滿了不確定性,最終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電商能否成功,還是取決於消費者是否認可,商業模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續。像2017年格局已然不同,網易嚴選以品質商品平價的優勢抓住消費者眼球,成長為電商領域的第三種模式,並帶動2017年成為嚴選模式的一年。當然,這又是後話了,2012年淘寶京東等以價格戰的方式奪得一方天下,但同時也引發了電商體系中假貨偽劣產品橫生的亂象。

三、互聯網金融元年:混亂的年代,管理金子非常迫切

在2012年電商大戰中,支付寶日交易金額超過45億元,日交易筆數超1800萬筆,峰值達到3369萬筆。這組數字不光令銀行顫抖,也讓人看到消費領域的肚量,如此金融升級為2013年爭奪焦點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知道,2013年,整個世界的經濟背景是全球一體化、開放化,經濟虛擬化,在這期間金融與實體貨幣開始脫鉤,金融需求急劇膨脹,尤其是個人金融服務需求爆炸,此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出現使得金融服務所覆蓋的客戶群真正下沉到那些廣泛存在卻長期受到忽視的普通大眾家庭。也就是說在這一年裡,互聯網已經借電商的形式往傳統金融的血液里滲透。

不過即便如此,此時中國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都是在借鑒美國的模式,像余額寶「克隆」的就是基於美國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 所開發的貨幣市場基金賬戶,而網路貸款平台P2P的概念就是起源於英美,代表性企業是美國的Lending Club 和英國的Zopa,因此這一波熱潮,還不能稱之為彎道超車。

正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中國帶來了金融的民主化和大眾化,也讓傳統金融開始考慮以互聯網技術引導產業變革。但不可否認,快而乏質仍然是互聯網在這一年的名義,p2p理財、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產品、眾籌等模式都有亂象亟待監管的手段調控。

四、O2O元年:賺自己的金子不長久,大家一起賺才能贏

時勢使然,當互聯網金融與電商構建出初級的場景消費形態,有的消費成為了面子,有的模式成為了里子,020就是其中一種。電商經過幾年的發展,線上模式雜亂分生,同時線下企業活的愈發艱難,於是呼喚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產業經濟互聯網化呼聲出現了,2014年是線上線下企業高呼轉型的紛亂期,O2O成為了共同的救命稻草。

於是電商們紛紛轉投020模式,京東做「大數據+商品+服務」的O2O模式,蘇寧雲商走「門店到商圈+雙線同價」的O2O模式,零售業萬達採取「線下商場+飛凡電商」的O2O模式往下走、順豐物流開始大舉搶占線下市場,進行3萬門店的「圈地」計劃等等,在巨頭們的帶領下,整合社會消費形態有了場景的內涵,也開始進行融合、裂變。

這一年互聯網似乎重了一點,由於O2O的第二個「O」即線下服務品質越來越被看重,很多企業便都在想方設法試圖找到最好的消費者生活圈入口,自然的進入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場景,並利用這些消費場景實現精準化的營銷。像「《「叫個鴨子」滿足你對鴨子的一切幻想!》」、「去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等都是2014年著名的營銷案例。因此可以說在深耕場景為目的的導向下,互聯網技術為營銷手段提供了新的借鑒和思考。

五、共享經濟元年:更多人有金子了,找方式一起玩

在經歷了前幾年互聯網的成長,中國經濟的供需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無論在何時,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必定與社會需求相伴,這一點套用在哪一年都從不例外。有一個數據與買房難、買房熱的今天相悖,國家統計局2015年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近5000萬套閑置房,其透露出的一個事實便是社會上擁有閑置資源的人群在增多,他們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開始學會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2015年成為了共享經濟元年。

中國2015年出現並興起了超過30家的共享型經濟企業及模式,包括空間共享、認知盈餘共享、渠道共享及多方共享等。從這幾種模式可以看到,共享經濟是一種基於需求或供給即時的互聯網契機,這些年共享的籃子重了,但「共享」這個頗有烏托邦色彩的詞卻顯得有些輕,部分模式和產品其實只是搭一下共享經濟的順風車,體驗要求高的痛點卻正在凸顯。共享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渠道下沉,將價值的重更加深刻的表達出來。

六、人工智慧盛行元年:玩金子嘛,玩法要高級

歷史洪流裹挾,卻總會為那些激流勇進之人留得弄潮的天地,這句話用在2016年再恰當不過。這一年巨頭們做產品,不帶點智能簡直拿不出手。

全球范圍內總計 1485 家與人工智慧技術有關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 89 億美元,當然其中最瘋狂的莫過於互聯網巨頭企業的資本投注,國外有蘋果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Emotient、eBay宣布收購Expertmaker、英特爾、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也都紛紛收購了一些創業公司。國內有網路ALL INN AI,推出網路大腦、網路醫療大腦、天智雲計算等解決方案,阿里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營銷方面戰果突出,網易、360、科大訊飛等對人工智慧虎視眈眈,像網易自身也推出了全智能客服系統網易七魚、人工智慧反垃圾雲服務網易易盾等,人工浪潮已經不可逆轉。

不過故事再多,只要場景沒有深入落地,格局就仍然有變天的機會。從大促節日中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只是給了這些電商平台更能深入觸達用戶的營銷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仍然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和需求脫節,消費者「買的好」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滿足。

七、嚴選模式元年:時代選中的,是將金子用到實處的

2017年給人最明顯的感覺是廣告/內容/產品/交易之間的界限正變得模糊不清,但有一個概念卻是愈發清晰的,那就是品質。

在傳統電商格局被淘寶、京東二分天下後,剩餘的平台只能傍大腿存活。沒人會想到此時丁磊能夠切中了這個新電商經濟的命脈,打造出一個「嚴選模式」,並帶動了一批包括米家有品、淘寶心選、必要等「嚴選模式」新電商的崛起和出現。

以前,如果你想從線上買整套有品質的生活家居用品,選擇非常繁瑣。四件套、毛巾、拖鞋等挑款式,比價格,如今,在一個精品電商上你就能一站式解決。2017年以來,以「網易嚴選」、小米旗下「有品」、淘寶心選為代表的,一批由互聯網大公司領導的精選電商正在阿里、京東之外,開辟第三條電商路徑。這也讓各行各業都掀起了品質定位的熱潮,很多創業公司也遵循「嚴選模式」在做。

要剝絲抽繭的話,一方面我國的消費群體正在經歷一場演變,中產階層人群崛起,新消費理念油然而生。與新零售不同,新零售討論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態和場景。新消費,關注的則是消費者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的變化。以前大家追求怎麼能買得到,現在大家追求怎麼買的更好、更有品味,這個現象便是「新消費」。因此抓住市場需求,以品質為出發的平台無疑是能夠得到肯定且擁有廣闊未來的。

另一方面,2017年我國適逢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傳統供應鏈中,製造商長期處於弱勢地位,長期處於「微笑曲線」的底部。此時網易嚴選等工廠直達、供應鏈路短的模式,以提供優惠的商務政策,的確打破了傳統的供應鏈采購規則,也找到了一條讓優秀的中國製造業優先為中國人服的轉型策略。

當然,在更加註重品質的商業形態中,要抓住新消費的機遇,深入產業鏈上游是必要的,這也導致商業模式不可避免地做重。多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靠流量變現的邏輯掙錢,網易嚴選、小米的掙錢方式其實是真正參與到產品的質量把控和製造業當中去,這對互聯網具有很多啟示意義。

在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最近做了一次內部分享,其中提到「流量今天越來越貴,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就需要延展用戶生命周期,更充分地挖掘單個用戶價值,參與到行業的整個環節打造閉環。不止是ToC公司,其他行業同樣如此。投資人現在也都很認這點,既然這樣,那就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

《小王子》中寫到,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把人們召集起來採集木材、分配工作和發號施令,而要教導他們嚮往浩瀚無邊的大海。互聯網格局如同這艘船,只是遠方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從2011年到2017年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已經慢慢地由輕變重,逐步回歸商業的本質,並推動社會經濟航向更講究品質、相對粗放式發展更精益的遠方,如此一來,干到極致方能得時代先機。

Ⅱ 2013年為什麼成為互聯網金融元年

2013年,各種互聯網項目層出不窮,虛擬貨幣,拆分拍,復利盤,分紅盤,互助盤,都涌現出來,有人賺了,也有人被坑了,這都是必然的過程

Ⅲ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3)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擴展閱讀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Ⅳ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是哪一年

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無論從監管政策發布的密度,還是監管政策的力度,2015年都堪稱是歷史之最。
在一系列監管政策中,不得不提的是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同時在鼓勵金融創新的同時,也給互聯網金融劃出了底線,可見《指導意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業內人士稱其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基本法」。《指導意見》出台後,7月22日中國保監會又印發了互聯網金融行業首個配套文件——《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停辦法》,明確了互聯網保險業務。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則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肯定了P2P的合法地位,並明確了P2P的信息中介性質。
12月28日,在即將告別2015年之際,互聯網金融行業則在這一天之內迎來了兩大重磅政策。28日下午,銀監會發布《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在當日傍晚,央行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塵埃落定。
當然,2015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政策的強力規范下,也顯得有點「沉悶」。據有關機構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國內共有1302家P2P平台倒閉,668家跑路。不難看出,這一數字的背後不僅僅是投資者的損失,更凸顯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
記者發現,雖然2015年倒閉和跑路的平台數量依然較大,但與2014年相比問題平台大多並非惡意欺詐,多是因為自身運營不善和風控不嚴才導致倒閉和跑路,說明在強有力的監管之下,互聯網金融行業已開始逐步走向規范的事實,一個更規范有序的巨大市場已出現在世人面前。

Ⅳ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准確的是哪一年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元年。
在這一年裡,互聯網思維如同一場當代的文藝復興,影回響並改變著傳統答的金融業態和格局。銀行、券商、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機構開始積極謀變以鞏固既有優勢地位。而阿里巴巴、騰訊、網路、新浪、京東、蘇寧等互聯網企業則開始在金融領域跑馬圈地並試圖構建自己的業務模式。這些金融「新貴」成為了金融業的「攪局者」,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

Ⅵ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

如果說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年,2016年就是這一行業的整治年和生死年。在互聯網發展和創新得到監管認可的同時,非法集資、詐騙、自融等行業亂象不容忽視。從年初開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治風暴不斷,「驅逐劣幣」大洗牌已然開始。網貸行業成交量在加速上揚的同時,收益率開始回歸合理區間。小型平台逐漸退出市場,大型平台則轉型升級為互聯網金融集團。未來行業將何去何從可能無人知曉,但大家都知道網貸行業的出現帶動了社會進步。
網貸成交量:突破3萬億
在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風暴中,整個行業成交量在近幾個月出現下降,不過11月環比出現了增長,同比看來仍然創造了「亮眼」成績。2016年11月網貸行業成交量為2197.34億元,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單月成交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截至2016年11月底,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為31847.67億元,突破3萬億元關口。從數據上看,整個行業狀況有所回暖。網貸行業於2015年10月實現了第一個萬億元,用時超過七年之久,第二個萬億元僅僅用了7個月時間,第三個萬億元用了6個月。很多投資者為了避險,紛紛從小平台轉向大平台進行投資,帶動了整個行業成交量的上升,這個行業並沒有想像中悲觀。
綜合收益率:走向合理區間
2016年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1個基點=0.01%),同比下降了264個基點。自2016年8月24日《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出台後,網貸平台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台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不過由於網貸「雙11」不少平台加息來吸引投資人,使得11月綜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緩。目前主流綜合收益率區間仍分布在8%-12%,平台佔比為51.42%;其次為綜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佔比為33.44%,8%以下低息平台佔比較上月有所下降,為10.08%。不過,網貸行業收益率下行並非壞事,在此前出現的眾多跑路事件中,高收益成為投資人誤入陷阱的誘餌,未來網貸行業收益區間將更加合理。
集團化:大平台的選擇
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出現了「馬太效應」,小平台被淘汰,大平台在升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網貸行業平台融資次數近57次,融資金額超152億元人民幣(含陸金所融資,不含平台自身未公布或未公布投資方的平台)。行業在政策引導下開始「二八分化」,互聯網金融企業集團化發展可以通過精細化運作深耕細分領域,各子品牌相互獨立,也可以建立一道政策風險的防禦牆。但如同硬幣正反面,集團化架構對企業管理能力會形成一定考驗,很多集團化並不是「破繭成蝶」,可能只是停滯不前。
銀行資金存管加速落實
截至2016年10月底,廣東華興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和江西銀行等36家銀行布局網貸平台資金存管業務,並共有216家正常運營平台宣布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總數量的10.03%。其中有161家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53家與銀行簽訂聯合存管協議;2家與銀行簽訂銀行直連協議。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方面,共有102家平台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總數量的4.74%,其中有89家平台是於2016年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其中完成銀行直接存管系統對接的平台有68家,完成銀行聯合存管系統的有32家,2家平台上線銀行直連系統。
資料來源:艾瑞

Ⅶ 「互聯網+」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未來發展的十大趨勢:

1.政府推動「互聯網+」落實。

2.「互聯網+」服務商崛起。

3.第一個熱門職業是「互聯網+」技術。

4.「互聯網+」職業培訓興起。

5.平台(生態)型電商再受熱捧。

6.供應鏈平台更受重視。

7.O2O會成為「互聯網+」企業首選。

8.創業生態及孵化器深耕「互聯網+」。

9.加速傳統企業的並購與收購。

10.促進部分互聯網企業快速落地。

Ⅷ 互聯網金融元年是2013年還是2014年,依據

2013年,余額寶的成立 ,及各大銀行所跟風的高仿版余額寶,層出不窮

Ⅸ 電子支付2020年用戶滲透率將超幾成

北京1月22日消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上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分析報告》顯示,2013-2016年,網路信貸、網路資管和電子支付的用戶滲透率均處於顯著上升趨勢,預計2020年,以上三個細分領域的用戶滲透率將分別上升至28.4%、77.9%和83.1%。

據介紹,當前,金融科技正從發展和監管兩條主線推動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是實現「中國式新金融」最有力的「助推器」。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勢頭重塑金融產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成為行業共識。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表示,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元年到現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步入了新的規范發展、整治階段。傳統金融機構如果不擁抱新技術,終將被淘汰。唯一最佳的策略就是擁抱新技術,未來的世界,無技術不金融,無數據不金融。

本次峰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匯聚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權威機構、金融機構、國內外金融產業代表企業的大咖及行業專家共1500餘位嘉賓,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產業最新發展趨勢,助力金融行業完成新一輪產業升級。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