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陸成為台灣最大對外投資是什麼時候
2007年9月底。
從1989年到2006年的17年間,台商投資大陸累計金額增加了140多倍。截至2007年9月底,祖國大陸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74327項,台商實際投資450.4億美元,大陸已成為台灣對外投資的最大目的地。
台商投資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層次越來越高,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領域越來越寬。台商投資大陸既有利於大陸經濟發展,又有利於島內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企業發展壯大,促進了兩岸互利雙贏,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Ⅱ 請問誰知道「二十市際台灣在大陸的投資情況」,最好有具體的數值,越詳細越好,謝謝。
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93年2月5日
類別
年別
經濟部核准核備資料
中共對外宣布資料
數量(件)
金額(億美元)
平均投資規模(萬美元)
占我對外總投資比重(%)
項目數(個)
協議金額
(億美元)
實際金額
(億美元)
1991
237
1.74
73.48
9.52
*3,884
*35.37
*11.05
1992
264
2.47
93.56
21.78
6,430
55.43
10.5
1993
新申請
1,262
11.4
90.33
40.71
10,948
99.65
31.39
補辦許可
8,067
20.28
-
-
-
-
-
1994
934
9.62
103.02
37.31
6,247
53.95
33.91
1995
490
10.93
223
44.61
4,778
57.77
31.62
1996
383
12.29
320.95
36.21
3,184
51.41
34.75
1997
新申請
728
16.15
221.78
35.82
3,014
28.14
32.89
補辦許可
7,997
27.2
-
-
-
-
-
1998
新申請
641
15.19
236.97
31.55
2,970
29.82
29.15
補辦許可
643
5.15
-
-
-
-
-
1999
488
12.53
256.72
27.71
2,499
33.74
25.99
2000
840
26.07
310.36
33.93
3,108
40.42
22.96
2001
1,186
27.84
234.74
38.8
4,214
69.14
29.79
2002
新申請
1490
38.59
258.99
53.38
4,853
67.41
39.71
(7-12)補辦許可
3950
28.64
72.51
-
-
-
-
2003
新申請
1837
45.95
250.08
53.66
4,495
86.00
34.00
補辦許可
8268
31.04
-
-
-
-
-
合計
31,151
343.09
110.14
47.00
60,624
708.25
367.71
31,151
附註部份:
注一
*
含1991年以前,1993、1997及2002年因補辦許可投資案增加,致投資金額劇增。
注二
大陸外資分析:
(1)
去(2003)年1至12月,大陸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項目數41,081家,同比增長20.2%;協議金額成長39.0%為1,150.7億美元實際金額則成長1.4%為535.1億美元。
(2)
累計自1979年至去年12月,大陸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465,277家,協議外資金額9,43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5,014.7億美元。
注三
台商大陸投資分析:
(1)
中共「商務部」外資司統計:
A.去年1至12月,台商投資大陸項目數衰退7.4%為4,495家,協議台資金額則成長27.6%為86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金額則衰退14.4%為34億美元,排名與去年比較落後一名,居大陸外人投資第6位。次於香港、維爾京群島、日本、韓國、美國。
B.累計自1979年至去年12月底止,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總數為60,624家,協議金額為708.25億美元,實際金額為367.71億美元,居外人投資第4位,次於香港、美國及日本;惟許多台商以第三地(維爾京群島、香港及新加坡等地)公司的名義赴大陸投資,故台商實際投資高於現有統計。
(2)
本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
A.去年1至12月,經該會核准國內廠商赴大陸間接投資案件計1,837件,金額為45.9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較,件數增加23.29%,金額則成長19.08%。若以投資地區分,主要集中於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及河北省等地,至投資業別,則以電子及電器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化學品製造業、精密器械製造業、以及非金屬製造業為主。
B. 累計自1991至去年12月底止,經該會核准國內廠商赴大陸間接投資案件計31,151件,金額為343.09億美元,主要集中於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及河北省等地,至投資業別,則以電子及電器產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化學品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及精密器械製造業為主。
http://www.tbweb.com.tw/tbdoc/tbsd03.asp?docs=tqa015
據台灣《經濟日報》昨天報道,《投資中國》雜志社公布「大陸台商投資調查報告」,至2003年中,台商在大陸31省市投資合同累計金額已達1295億4600萬美元,實際利用台資金額為773億5700萬美元,台商注冊家數多達6萬8115家。
調查顯示台商投資大陸金額遠超過兩岸官方公布的數據,但與社會各界認定的台商投資大陸金額約1000億美元看法相近。
目前台商投資大陸累計合同金額最多的前5個省市依序為江蘇、廣東、福建、浙江和上海;實際利用台資金額最多的前5個省市依序為廣東、江蘇、福建、浙江和上海。
台商在大陸投資家數破百城市共計53個,累計合同台資金額最多的前5大城市依序為蘇州、東莞、漳州、廣州和無錫。
漳州能擠進第三名城市,主要因台塑漳州電廠和燦坤將生產基地移到漳州,這兩家台資企業投資額都很大。
大陸實際利用台資金額最多的前5個城市為蘇州、廣州、東莞、無錫和深圳;累計台商注冊家數與台商實際經營家數最多的前5名排序完全相同,依序為東莞、蘇州、深圳、廣州和廈門。
http://big5.huaxia.com/xw/00164011.html
這個網址也有
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26760/index.html
實在太多了,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以上為2004年的資料
Ⅲ 到1982年,祖國大陸就已成為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目的地正確嗎
正確。1982年大陸已經成為台灣累計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對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兩岸經濟關系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日益成為推動兩岸 經濟發展、加強兩岸間聯系的樞紐。
Ⅳ 台灣的現在的經濟狀況怎樣
兩岸經貿關系已經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大陸市場已成為支撐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文章指出,大陸市場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也是台灣對外投資最大目的地,台灣無論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是服務業擴展外部市場,都無法離開大陸龐大市場的支撐,雙向開放才是台灣擺脫經濟困局的根本出路,亦是大勢所趨。
兩岸經貿關系已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大陸市場已成為支撐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阻礙兩岸經貿關系自然就阻礙了台灣經濟增長。台灣無論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是服務業擴展外部市場,都無法離開大陸龐大市場的支撐,雙向開放才是台灣擺脫經濟困局的根本出路。
兩岸關系經過二十年的反反復覆,開始呈現出一個期盼已久的和平合作時期的端倪,確實令人鼓舞。面對這新形象,必須開拓思路,集思廣益,抓住時機,為推動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台曾以其經濟成就位居亞洲四小龍前茅。進入21世紀以來,其經濟發展漸衰,甚至在2001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國際競爭力下降,產業空心化,失業率上升,結構轉型漸滯緩。盡管經濟陷入困局原因很多,關鍵之一是前執政黨實行限制大陸對台投資、出口及對大陸單向開放政策,不能有效利用大陸投資、人才和技術等推動其經濟結構升級。國際權威機構公布的2007年世界競爭力排名顯示,台競爭力從2005年第11位,退至2007年第18位,增長率甚至還低於亞洲「開發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
此外,台灣當局對台商赴大陸投資很多限制,既在投資領域上限制高科技產業和金融業投資大陸,也在投資規模上,規定投資上限不能超過公司凈值40%等,藉以遏制台商赴大陸投資。即使如此,台灣對外投資80%以上集中在大陸。
這種「單向開放」的狀態,維持已久,這自然對台不利。兩岸經貿關系已成為台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大陸市場已成為支撐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是不容抹殺的現實。阻礙兩岸經貿關系自然就阻礙了台灣經濟增長。台灣無論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是服務業擴展外部市場,都無法離開大陸龐大市場的支撐,雙向開放才是台灣擺脫經濟困局的根本出路,亦是大勢所趨。
建議為因應三通以至未來雙向開放的到來作好准備,兩岸有關部門盡快協商合作機制,促成兩岸多方位甚至是全方位開放,推動兩岸經濟互補互助至雙贏。
兩岸民眾以至各個不同層面擴大交流、增強互信,亦是勢在必行的重要舉措。
大陸單方面推出很多「惠台政策」,但是台灣在「認同」方面的疏離感卻沒因此拉近,原因之一固然在於單方面「取己所需,為己之利」。舉例來說,大陸在農業方面給了台灣一些「惠台政策」,但是台灣卻認為透過大陸對台灣農產品的開放,未來其農業會被掏空,其強項的農業技術因容易流動而最終流往大陸。如能在農業交流方面,由兩岸有關層面密切合作,組成「兩岸農業共同體」之類機制,共同規范和協調雙方農業發展與互惠事宜,應是上策。由於在這類機制中彼此具有平等權利,台灣方面既可減少疑慮,而機制的成功運作,亦必會增加台灣人民對於機制以至對於大陸的認同。
Ⅳ 台灣三分之一出口來自大陸,往年哪些類別的產品出口量居多
台灣的三分之一出口都是來自大陸的,而且產品是以機電類的這些產品為主。根據統計,2017年大陸從台灣進口這些產品,能夠看出兩岸的這些產品貿易額已經佔到了總額的70%多。而且大陸也是台灣最大的機電產品貿易的朋友,台灣也是大陸的第一大機電產品。來源地能夠佔到大陸機電產品百分之十幾,而且大陸已經連續十幾年是台灣機電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
而大陸也有很多企業到台灣來進行投資。並且還有一些跨境的婚姻,或者求學,所以兩岸是有往來的需求的。並且對於台灣來說,大陸也是他們的首要對外投資地,是最大貿易的來源地。所以如如果兩岸的交通能夠更加便利,而且民間的團體能夠到大陸進行交流,這樣是更有利於兩岸發展的。在2021年台灣就有柑橘類,銷往大陸達到了86%,而且冷藏白帶魚也100%的出口到大陸。
Ⅵ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支柱產業: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