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東軟熙康的投資價值

東軟熙康的投資價值

發布時間:2022-09-13 14:22:59

❶ 中國有哪些公司在做大數據

大數據近幾年來可謂蓬勃發展,它不僅是企業趨勢,也是一個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技術創新。大數據對行業用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掌握數據資產,進行智能化決策,已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大數據戰略布局,並重新定義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本文整理了在中國境內活躍的大數據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它們有的是計算機或者互聯網領域的巨頭,有的則是剛剛創辦不久的初創企業。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看到了大數據帶來的大機會,並毫不猶豫地挺進了這個領域。

在當前的互聯網領域,大數據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尤其以企業為主,企業成為大數據應用的主體。大數據真能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嗎?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隨著企業開始利用大數據,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大數據新的奇妙的應用,幫助人們真正從中獲益。大數據的應用已廣泛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醫療、交通、金融、教育、體育、零售等各行各業。

❷ 24歲的東軟要怎麼變

劉積仁:24歲的東軟要怎麼變
東軟是要徹底轉型成為一家醫療健康公司嗎?關心東軟的人士應當會注意到,作為中國最大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東軟近兩年見諸報端的消息更多是與醫療相關,尤其是2014年底東軟旗下的東軟醫療、東軟熙康獲得了弘毅、高盛等資本高達37億元的投資,今年東軟還在寧波、沈陽、太原等多地籌建「雲醫院」平台。就連東軟集團的靈魂人物劉積仁,在參加論壇和接受采訪時談論更多的也是東軟的健康戰略。
「老百姓現在還不怎麼滿意或者說永遠不會滿意的一個是教育,另外一個就是醫療。」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對界面新聞介紹說,東軟是在2009年成立熙康前後就開始全面轉型進軍健康醫療領域,並藉此將商業模式從B2B向B2B2C轉變,不放棄多年積累的企業級用戶,同時將業務線延長到家庭和個人消費市場。
向醫療轉型,東軟是有這個底氣和優勢的。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企業,東軟自1991年成立已經歷了多次轉型,從最初的做軟體到變身系統集成商,再到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國際化外包業務,劉積仁很慶幸東軟「還活著」。
「中國的IT企業基本上5年就會死掉一批,東軟已經活了24年,拿人來比的話,基本上活了200多歲了。」在10月末於貴陽舉辦的2015年度東軟解決方案論壇上,劉積仁甫一上台,便先戲謔地拿東軟開玩笑,當然還包括他自己的年齡,「當大家都看好90後的時候,還有人往50後身上投錢。」這是劉積仁在說為什麼弘毅的趙令歡還願意投他,1955年出生的劉積仁今年已經整整60歲。
「你問一個20歲的人想活到多少歲,他可能回答80歲;但你問一個78歲的人想活到多少歲,絕對不會是80歲。」劉積仁說無論是政府、醫院還是IT界,都應該致力於讓老百姓的生命活得更長且有價值。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必然不能只靠最後時刻的臨終關懷。劉積仁說「如果我是醫院的院長,我希望首先你永遠別來我醫院的最好;如果來了,我希望你永遠不要再回來」。
那劉積仁這樣說的深層含義是什麼?這就要提到東軟正在試水的「雲醫院」。所謂「雲醫院」,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以及醫療設備和醫療管理應用系統構成的健康管理及醫療服務共享服務平台,為政府、醫院、醫生構造高效、安全、可靠、可監管的協同醫療體系;是為醫院構造網路醫聯體、為醫生獲得更大收益、推動實現醫療改革的工具。
用劉積仁的話解釋,「雲醫院」就是「一個沒有圍牆的醫院」,通過基礎設施、IT感測器、互聯網等方面的投入,實現醫療服務走向社區,走到家庭,將醫療模式從以醫院為核心變成以社區、家庭和個人為核心。
以其最先試水的寧波雲醫院為例,據寧波市衛生信息主任孫向東介紹,從今年3月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建設完成在線醫療、協同醫療和健康管理三大平台,未來將在政府配套政策、支付方式、體驗、數據和商業模式方面進一步探索優化。此外,寧波雲醫院還發布了「掌上雲醫院」App,患者除可看到所有病歷檔案、每日健康檔案,還能享受掛號、免費及收費咨詢、體檢管家等服務。
這個設想是如此宏大,東軟作為一家企業能夠實現這樣的夢想嗎?「在這個過程中,的確還需要政府部門包括保險行業的支持。」劉積仁說,東軟所做的醫療轉型構想,並沒有想著去顛覆誰,「它十分的不容易」,「我們是在創造一個新的東西,但是原來的東西是已經存在了的,但是它們之間特別的分離,它們沒有什麼連接。」
「在醫療過程中,每個人都應該是醫生。」劉積仁認為,IT是未來醫療體系變革的最重要的工具,可以通過IT技術,把大醫院的資源、能力、知識滲透到社區,把老百姓在家裡的日常的行為連接到醫院。
這樣的思路也並非憑空得來。雖已花甲之年,劉積仁並沒有放鬆學習互聯網思維的步伐。在「新生態下的新解決方案」主題演講中,劉積仁闡釋了很多他對於互聯網思維的理解,闡述了互聯網的三大定律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邁特卡爾定律。他認為,未來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連接,連接的成本度在降低,降低的同時還在創造新的價值,而這個連接性又形成了社區,形成了協同。
「我相信有幾個互聯網元素在我們的網路上還會有充分的發揮,第一個社交,第二個就是協同。」劉積仁說道。據了解,除了雲醫院之外,東軟旗下還推出了「大象就醫」、「瘦瘦」等多款醫療健康方面的移動App。
但瞄準醫療這塊蛋糕的並非只有東軟一家,BAT在醫療領域也各有涉及。「當有一家壟斷的時候,他就會自滿,就會有弱點,一定會誕生另外一家。」劉積仁認為,在醫療領域絕對不會一家獨大,目前都有機會。針對這一兩年來醫療領域的投資增多,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劉積仁認為「絕對不存在泡沫,所有的這些探索、創新的行為都會被未來繼承,無論成功還是失敗。」
據了解,今年東軟還在洽談引入一筆新的投資,同樣將應用到醫療領域,而東軟醫療、東軟熙康這兩家子公司都將奔著分拆上市的目標發展。
東軟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已大舉鋪開,那未來的情形會如何?「我很難描述說3年以後我們會什麼樣子」劉積仁說他希望在3年之內會有更多基礎醫療走向家庭,很多的老百姓會有個人的家庭醫生,也期待有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或者志同道合者會走向他們的平台,一起來為了老百姓的滿意而他們的技術、資本和服務模式服務於未來,「或許會是個失控的狀態吧」。
對於那些全新的非核心業務,東軟則開始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去年,北京東軟慧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新三板,這家公司的主業是SAP、ORACLE及INFOR公司等高端應用軟體的咨詢服務,也是東軟集團間接參股的子公司。「我們今年可能還會有更多公司登陸新三板。」劉積仁透露,東軟旗下的「大象就醫」、「瘦瘦」等移動App都將分拆出來,尋求外部投資者並獨立上市。
但不管在醫療領域如何投入,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東軟熙康截至目前都還是在虧損階段,整個醫療板塊在東軟集團的整體收入佔比里尚不足三成,其收入絕大部分還來自於其解決方案和外包業務。
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東軟提供行業和產品工程解決方案以及相關軟體產品、平台及服務,其實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電信、能源、金融、政府、製造業、商貿流通業、醫療衛生、教育與文化、交通、移動互聯網、傳媒、環保等。
舉例來講,11月17日,東軟集團與林洋電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根據目前能源互聯網領域最新的發展趨勢及市場機遇,將在能源互聯網領域相關雲平台的開發、運營、推廣、服務等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今年7月,東軟集團還與阿爾派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沈陽福瑞馳企業管理中心簽訂合資協議,共同投資設立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東軟睿馳將以東軟在汽車電子領域20多年的創新研發實踐為依託,圍繞推動汽車產業變革的關鍵技術,深化東軟汽車電子業務布局。
「新解決方案不單單滿足客戶對IT技術和功能的需要,更要服務於客戶的客戶。」劉積仁說,從整體上來講,東軟正在推行的新解決方案有三大特徵:擴展、變革和精準。首先,新解決方案不單單滿足客戶對IT技術和功能的需要,更要服務於客戶的客戶,力助客戶商業與業務發展的成功,並且與客戶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新解決方案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重視和支持客戶業務模式的變革,與客戶一起通過新解決方案架構與新服務模式的創造,推動東軟與客戶業務發展模式變革和價值創造。第三,是新解決方案要通過大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創造卓越運行與精準經營的時代。
「我覺得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成功了。」劉積仁說,商業的最終目的是貢獻社會,而不是純粹為了錢。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思維跟50後還是90後沒有關系,而是看個人願不願意去不斷學習跟上時代,「我甚至都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120歲。」

❸ 東軟集團的主要事件

2012年7月24日,東軟集團爆出知識產權商業犯罪案,涉案人數多達28人,十餘人被警方拘捕,案值總計6400餘萬元。公開的案情顯示,「2011年5月份起,出於經濟利益目的,東軟某公司現任副總經理李某夥同東軟某公司CT機研發部負責人張某、采購負責人岳某等人,以許諾高額經濟利益為手段,相繼鼓動原東軟公司CT機研發部17名核心技術人員竊取公司醫用CT機核心技術資料後,相繼離職,聚集於北京某公司,於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某機械廠一廠房內,繼續進行醫用CT機的技術研發工作。」
該案沒有走完調查審理階段,最後的定刑和案值金額還沒有確定。 2014年12月11日,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將與弘毅投資、高盛等投資者簽訂協議,由上述投資者對東軟集團旗下的兩家子公司——沈陽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熙康」)進行增資擴股,交易涉及金額約38億元。
其中,東軟熙康將獲得弘毅投資、高盛、東軟控股、協同創新等投資者共1.7億美元(約合10.52億人民幣)的增資,同時為東軟熙康管理團隊及員工設置股權激勵。投資完成後,東軟集團仍是東軟熙康的第一大股東,將持有32.81%的股權。

❹ 軟體概念股及軟體行業龍頭股有哪些

中國軟體、東軟股份、浪潮軟體、東軟集團、榕基軟體。

1、中國軟體

中國軟體與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軟,股票簡稱:中國軟體,股票代碼:600536),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CEC)控股的大型高科技上市軟體企業,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體企業。

注冊資金1.6億元,總資產超過20億元,工作及配套環境近11萬平米。擁有包括香港上市公司中軟國際(股票代碼:8216)在內的三十餘家控參股公司和境內外分支機構。

2、東軟股份

東軟集團是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是上市企業,股票代碼600718。公司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東北大學下屬的沈陽東大開發軟體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陽東大阿爾派軟體有限公司。

3、浪潮軟體

浪潮軟體(SH:600756)原名為「山東泰山旅遊索道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泰安市泰山索道總公司為基礎進行改組,經泰安市體制改革委員會泰經改發1993第019號文批准設立,並經山東省體改委魯體改生字1994第269號文批准創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A股於1996年9月23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交易。

4、東軟集團

東軟集團是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是上市企業,股票代碼600718。公司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東北大學下屬的沈陽東大開發軟體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陽東大阿爾派軟體有限公司。

5、榕基軟體

榕基軟體成立於1993年10月,2007年10月整體改制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專注於發展軟體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計算機系統集成及技術支持和服務業務,主要服務對象包括國內政府、軍事機關、質檢、能源和電信等行業。公司通過了ISO9001、CMMI-L3認證和國軍標質量體系認證。

❺ 求一篇東軟集團的股票的投資分析報告,要求:上市公司簡介、股票簡介、投資分析要點、投資建議.

只有東軟內部才有資料吧

❻ 國內大數據公司有哪些

國內大數據主力陣營:

1.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擁有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更多是在搭建數據的流通、收集和分享的底層架構。

2.華為華為雲服務
整合了高性能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為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供專業穩定的IT基礎設施平台,近來華為大數據存儲實現了統一管理40PB文件系統

3.網路
網路的優勢體現在海量的數據、沉澱十多年的用戶行為數據、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前沿研究。近來網路正式發布大數據引擎,將在政府、醫療、金融、零售、教育等傳統領域率先開展對外合作。

4.浪潮
浪潮互聯網大數據採集中心已經採集超過2PB數據,並已建立5大類數據分類處理演算法。近日成功發布海量存儲系統的最新代表產品AS130000。

5.騰訊
騰訊擁有用戶關系數據和基於此產生的社交數據,騰訊的思路主要是用數據改進產品,注重QZONE、微信、電商等產品的後端數據打通。

❼ 醫療大數據爆發,千億級市場怎麼玩

未來資本對大數據的爭奪戰已經開始。據媒體報道,2013年至2014年以來, 大數據是互聯網醫療健康主要並購投資領域之一。
前身為中國首家專業從事醫院信息系統軟體開發與應用工程企業的北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北大醫信」)已經瞄準了醫療大數據的戰略方向。
今年3月,北大基金會向北大醫信投資3000萬,這是北大史上投資最大的「真金白銀」。在3月14日的北大醫信成立大會上,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方正信產集團CEO方中華直接給其賦予了重任:「北大和方正集團的大力支持、大數據時代帶來的無限機遇,都應該讓我們感到,我們的事業之無上光榮;光榮的背後是任重道遠,必須要共同努力將北大、方正賦予北大醫信的使命完成好、做好大數據事業,不僅要做北大大數據中心,未來還要做國家級、世界級的大數據中心。」
12月11日,弘毅投資、高盛、東軟控股及協同創新等投資者共同對東軟熙康進行1.7億美元的增資。東軟熙康是東軟集團旗下專門從事互聯網醫療和健康管理的公司,致力於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提供基於O2O模式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平台,這筆投資刷新了國內互聯網醫療與健康管理領域最大單筆融資的紀錄,也是全球互聯網醫療與健康管理領域最大單筆融資之一。
上海醫聯工程已經建立了國內目前醫療機構聯網范圍最大的臨床信息共享系統。該工程的承建商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信息」),2014年7月收購上海復高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8月收購寧波金唐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個公司都是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做了十多年的企業。
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馮東雷告訴網易科技,萬達信息加上新收購的兩個子公司,現在一共有員工3500人左右,其中從事與醫療健康相關的有事業部和子公司,員工共有1500人左右,是萬達信息業務中最大的一塊。
上海金仕達衛寧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醫療衛生領域信息化、數字化、軟體研究與開發的高科技企業。徐春華告訴網易科技,金仕達衛寧做數據處理是原有業務的一種延伸,但是在過去一年當中,他發現,涉足醫療大數據領域的不光傳統的做醫療IT軟硬體服務的企業,甚至還有許多跨界的、之前和醫療沒關系的上市公司,例如以地產起家的運盛實業、濃縮果汁生產企業國投中魯等。
而在日前的「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產業年會」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IBM、保險公司招商信諾等,還有各種健康管理公司都參與了主題為「健康大數據 全民大健康」的論壇。
企業之外,醫院和各路研究機構也在嘗試開展醫療大數據的研究。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大學正在籌備成立北大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最近兩個月,馮東雷拜訪了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等幾所高校,「這些高校都希望在大數據方面和我們進行合作。」他透露。
2014年10月18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和輝瑞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的國內首個心血管醫療大數據中心項目啟動。
臨床應用:還不成熟
目前對醫療大數據的需求集中在在三個層面:運營管理、輔助治療和輔助科研。在業界看來,目前在中國,醫療大數據已經取得良好效果的是行政管理。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統計室主任郭默寧告訴網易科技,目前在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方面,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做的比較有成效的是對醫療機構進行績效分析。
以前,對醫療機構進行績效評價並不容易,因為每個病人病情各異,醫療機構的工作難度和工作效果很難衡量,醫療機構之間進行對比也非常困難。郭默寧告訴網易科技,以往對醫療機構進行績效評估的通常模式是找專家給醫院評分,依據經驗和主觀判斷比較多。
2008年開始,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嘗試根據通過數據挖掘得來的指標對轄區內醫療機構進行績效評價。她告訴網易科技:「利用統計學方法,可以把醫療機構收治的病症相似的病人進行分組,這樣在同組病人當中,就可以比較各個機構的服務優劣了。這樣可以促進醫療機構精細化管理,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
郭默寧告訴網易科技,未來在公共衛生領域,醫療數據的挖掘和利用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比如,在醫療衛生資源規劃、配置,疾病預警等方面都會得到充分的應用。
在臨床輔助治療和輔助科研方面,已經有機構在進行探索和嘗試,但是目前尚不成熟。
萬達信息之前研發的「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在業界比較知名,其目前可以在上海市38家市級醫院向醫生提供近期重復用葯、檢驗、檢查的提醒、治療安全警示以及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准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是一個有關臨床治療的綜合模式,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終起到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服務。
但是,馮東雷告訴網易科技,這些功能的提供,實際上需要做知識庫的建設,但是現在的知識庫都是基於現有的教科書、葯品使用說明以及一些臨床手冊,都比較簡單,今後要把醫生的真實的看病的經驗也輸入進來,才能在臨床上發揮更大的意義,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挖掘。他透露,在即將開展的「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的項目中,就有心血管、腫瘤專家參與進來。
2012年,萬達信息、國家衛生工程中心就申請了上海市科委醫療健康大數據的課題。在這個項目中,萬達信息嘗試了對高血壓進行大數據分析,試圖找到病症、用葯和療效之間的關聯。但是馮東雷告訴網易科技,這樣的分析目前遇到一些困難。以往的臨床研究(隨機對照試驗RCT)是用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的,對照組是一些排除了並發症等相對理想的對照人群。樣本量小,但每個樣本的數據顆粒很細。但是用醫療大數據做分析的話,樣本量很大,但是每個樣本數據顆粒比較粗。因此不能套用傳統RCT的研究方法。因此需要新的研究思路。目前用大數據已經發現了一些治療手段和效果的關聯性,但是這種結論在臨床使用上有多大的意義還有待檢驗。
這樣的研究還在繼續。國家「863」計劃2015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中,在生物和醫葯技術領域已經部署「生物大數據開發與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生物大數據標准化和集成、融合技術,生物大數據表述索引、搜索與存儲訪問技術,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基於區域醫療與健康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組學大數據中心和知識庫構建與服務技術等。
萬達信息參與了其中的兩項,分別為「基於區域醫療與健康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其中後者開展面向中醫的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的研究。
北大醫信也在與北京大學合作,研究臨床醫療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北大醫信服務過的醫院超過500家,其中三甲醫院200多家,佔全國三甲醫院總數的1/4左右,北京大學下屬有9家附屬醫院、13家教學醫院,這些醫院信息系統中積累的大量數據,為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大醫信資深副總裁兼CTO鄒悅告訴網易科技,目前北大醫信的臨床決策支持體系正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進行試點。
北大醫信已經開發了臨床預警和建議類的應用。預警類的應用可以根據患者的一些生命體征,判斷患病風險並進行提示。建議類的應用,目前北大醫信做了糖尿病這個病種,系統可以根據糖尿病人的症狀、檢驗檢查結果和病歷,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建議。
在臨床科研方面,北大醫信也做了一些數據分析,並且得到了一些結果。比如,以往子宮內膜異位和子宮肌瘤的誤診率高達65.1%,因為兩種疾病的症狀非常相似。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卵巢囊腫、腹痛、貧血這三種症狀在這兩種病中的權重是不同的,子宮內膜異位與卵巢囊腫的關聯最強,子宮肌瘤和貧血的關聯最強。
「我們分析出了這個結果,但是在臨床上怎麼用,還要再進一步探討。」鄒悅介紹。
好醫生集團董事長高瞻認為,要讓大數據產生價值,需要有一條完整的價值鏈,目前中國的這個價值鏈還有缺失。大數據的價值鏈有數據的收集、儲存、分析、應用四個環節,但是目前這個產業投入比較多的是收集和儲存,分析和應用還比較弱。即使在投入較多的數據收集環節,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數據的質量也不是很高。
業內者說:怎麼做
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大數據?高瞻認為,應當先抓住一些關鍵業務需求,同時數據基礎比較好,先做起來,然後再逐步擴展。他舉了兩個例子。
好醫生集團曾參與過安徽省肥西縣衛生局的一個項目。據高瞻介紹,肥西縣衛生局將新農合醫療報銷系統的數據和衛生局為居民建立的電子健康檔案做了一個關聯性分析。結果發現,居民的肥胖、抽煙與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關聯性很強。高瞻告訴網易科技,這不是什麼新的發現,但是應用大數據分析的意義在於,之前大家只是從概念上知道肥胖和抽煙會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產生影響,用大數據分析之後,能夠真實地看到具體的一個個人的肥胖和抽煙對病症產生了影響。之後,社區醫院應用了這個分析結果,給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看病時不光降血壓、降血糖,還要干涉患者的肥胖和吸煙。現在整個肥西、還有安徽的很多縣都在推廣這樣的做法,這一個小小的改變,使得很多地方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使用率從20%左右變成了60%—70%,醫生們本沒有使用積極性的資料庫被激活了。
肥西還做了個試驗。原來農村治病,不管大人小孩,一般都是開抗生素、輸液,好醫生集團多年來做鄉村醫生的培訓,呼籲不要濫用抗生素,但是在實際中效果不大。今年年初,安徽省啟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處方集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根據疾病診斷,提示建議處方,旨在規范診療行為和用葯行為。同時,從今年2月開始,肥西縣衛生局每月把醫生處方當中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處方的比例發給醫生。結果到了10月份,原來高達20%-60%的數據降到了個位數。
高瞻總結,大數據應用應當先從「Low hanging fruits」,即掛得低的果子、容易達成的目標開始,先把手頭有限的「小數據」用好。
這個觀點與北京301醫院計算機室原主任任連仲不謀而合。
任連仲告訴網易科技,目前中等規模以上的醫院起碼都積累了數百GB的數據,每100GB的數據就相當於30萬份病歷。雖然這個數量級還沒達到PB級,但是其中一定蘊含著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他拿自己的觀察舉例說:「我觀察了我身邊20個左右患惡性腫瘤的人,我發現其中六七成的人在生活中有過非常苦惱郁悶的一段時期。20個樣本,就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了,何況這個樣本量大到GB級呢?那會得到更多、更有價值、更准確的結論。」
他主張先把目前的數據利用起來,現在301醫院那些成摞的申請單就是真實的需求。他說:「目前在醫院里,這樣的服務還是被動的,是醫生找上門來我們才提供服務,如果這種服務再進一步走上主動,廣而告之,告訴廣大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們這里可以提供你們所需的『信息服務』,醫生在和技術人員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能挖掘出大數據更大的價值。」
任連仲今年80歲,但是老爺子嘴裡蹦出的詞是「快速迭代」,按照他的說法:「好工具是用出來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事我們不能等。」

❽ 「九條命」的東軟集團,劉積仁的資本野望

尋瑕以「尋瑕伺隙」的初心寫過許多上市公司,本意是要在繁雜的公開信息中,弄清楚資本運作背後的底層邏輯和核心要害。

比如東旭集團的財務公司;英雄互娛的「融資-對賭-關聯方收購」;天風證券的無實控人狀態及關鍵時點的大筆融資;億陽信通的上市公司保殼與集團破產強裁。

成敗只是商戰風雲的表象,背後的核心邏輯才是資本運作的精髓。

曾經的校企「東軟集團」,自1991年成立,至2020年,已經發展成為控制東軟集團(SH.600718)、東軟教育(HK.9616),並成功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望海康信准備科創板上市的控股集團。而實際控制人也從東北大學變為劉積仁領導下的「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東軟」資本運作的核心邏輯,正是分拆和MBO,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分拆推動創新業務發展,通過MBO促成對東軟集團的控制。


劉積仁,中國第一位計算機專業博士,33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建設中國第一個軟體園,一手打造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軟體帝國。

1988年,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體與網路工程研究室成立,全部的家底是一間半的研究室,三台286電腦,三萬元的研究經費。

從美國國家標准局學成歸國,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的劉積仁就是在這樣的研究環境里,搭建了一個技術轉移中心。

1989年和1991年,主要生產 汽車 音響和 汽車 通信系統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兩度到訪東北大學,尋求 汽車 內部系統的研究合作,最終劉積仁的團隊打動了阿爾派,獲得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東北工學院開放軟體系統開發公司和阿爾派合資成立了沈陽東工阿爾派軟體研究所,後來又合並為東大阿爾派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東軟集團的起點,也是後來的上市主體。

東軟的發展,以2011年為界,從2011年之前的「合」,走向2011年之後的「分」。

1993年至1995年,IPO還施行額度制的遙遠時代,沈陽東大阿爾派因為背靠東北大學,屬於冶金工業部部屬院校企業,1995年獲批取得上市額度,並於1996年成功上市。占發行前總股本10%的內部職工股400萬股,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東大阿爾派的控股股東為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管理團隊和員工的利益主要體現為400萬內部職工股,但團隊的訴求明顯不止於此。

1998年,東北大學由冶金部部屬變更為教育部直屬,5月,東北大學軟體中心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給東北軟體集團,11月,寶鋼集團對東北軟體集團增資,公司更名為寶鋼東軟。1年後,寶鋼集團、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等向寶鋼東軟工會轉讓21%的股份,員工利益通過工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

2001年,寶鋼東軟更名為東軟集團,出於合規考量,寶鋼東軟工會最終量化為137名員工的持股平台沈陽慧旭 科技 。直至2008年,沈陽慧旭 科技 持有東軟集團23.42%的股份,為僅次於東北大學的第二大股東。

2008年,證監會批准東軟集團和東軟股份合並,上市公司更名為「東軟集團」。

一直並行發展的東軟股份和東軟集團合並,各方主體均獲益頗豐。截至2010年底,大股東東北大學產業集團持有市值34.70億元,員工持股平台作為第二大股東持有市值33.81億元,阿爾派持有市值27.47億元,寶鋼持有市值19.54億元。

2011年,東軟集團第一階段的發展,以員工持股平台的清算落幕,137名自然人股東均獲得了不菲的財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轉移至成都,更名為成都慧旭 科技 ,並通過法院裁定強制清算,將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分配給137名股東。白手起家創業,帶領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137名員工發家致富的劉積仁,落實股份後,共計持有上市公司716萬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東軟控股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台前。

對於依靠東北大學軟體學院起步的東軟控股而言,東軟教育的意義非比尋常。東軟控股的第一仗,就是拿下東軟教育。

2011年11月,東軟控股由大連康睿道聯合東北大學和億達投資共同組建。大連康睿道的背後,是劉積仁及另外22名自然人股東。

東軟集團的教育業務起步於2001年,2007年起實現盈利,當年收入3.05億元,盈利168萬元。

2008年,在東軟集團和東軟控股合並後,教育板塊以大連東軟軟體園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2011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東軟控股以4.24億元的對價,受讓東軟集團的教育資產,這個對價僅在合並凈資產基礎上,計入了10.43%的房屋土地增值。

2020年,東軟教育申請香港聯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為1.15億元、1.32億元和1.39億元。上市前夜成為「暗盤之王」,大漲超過25%,市值40億元。

在剝離東軟教育的同時,2012年,東軟控股與億達集團共同成立天津東軟睿道,面向高校提供IT培訓和人才服務,當年即實現利潤3497萬元。

東軟教育的利潤構成中,除了佔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學費及住宿費之外,還包括依託東軟控股實現的「產教融合」業務收入。

2012-2014年,東軟集團向天津東軟睿道支付服務費分別為3250萬元、1.21億元和1.33億元。2015年以後,東軟集團以合並方式披露關聯交易金額,當年支付服務費1.78億元,2019年,東軟集團向東軟控股支付的服務費高達3.9億元。

上市公司東軟集團剝離教育板塊,並委託東軟控股提供軟體外包服務,外包毛利率13%,可謂一石二鳥,東軟教育實現了穩定利潤,東軟控股及其股東獲得了可觀收益。

而當年,教育板塊從上市公司剝離時,對價僅為凈資產加上區區10.43%的評估增值,發展壯大直至獨立上市的東軟教育並沒能給上市公司帶來收益。

一邊是原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減持,一邊是管理團隊及引入股東對東軟控股的增資,東軟控股通過兩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鞏固了東軟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2015年起,一直跟隨東軟集團的主要股東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減持陸續減持上市公司股份。

2015年3月,寶鋼集團公告累計減持5.2%的股份,減持後持有股份占東軟集團總股本4.72%。

2015年7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轉讓東軟集團5%股份,總對價10.66億元。

2016年12月,東北大學產業集團公告,累計減持比例達到東軟集團總股本的5%。

此同時,管理團隊和引入的股東對東軟控股增資,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則兩次增持,最終成為第一大股東。

2015年9月,中國人保向東軟控股增資10.12億元。

2015年12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增資5.77億元。

增資後,東軟控股估值達到55.74億元。但根據東軟控股2014年年報,凈資產3.7億,凈利潤僅為3278.34萬元。

2016年11月,大連康睿道控股子公司大連東軟思維對東軟控股增資,按照2015年的55.74億估值,此番增資至10.82%,耗資超過6.76億元,而大連東軟思維2013年凈資產僅為948萬元。

東軟控股能夠按照40-50億的估值先後三次融資超過22億元,與2011年收購東軟教育,實現外包服務收入密不可分,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控制東軟集團的籌碼。

2016年12月,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增持至10%,交易對價11.93億元。

2017年1月,東軟控股再度增持至11.37%,交易對價3.25億元。

至此,伴隨著原大股東東北大學和二股東阿爾派的相繼減持,讓出控股地位;東軟控股以總計約25.84億的對價,成為東軟集團的第一大股東。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國人保、阿爾派和大連康睿道的增資款。2017年3月,東軟控股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悉數質押。

2014年至2017年,通過增資和股權轉讓的方式,東軟集團相繼失去了對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的控制。

東軟大 健康 板塊旗下,東軟醫療,源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的CT設備;東軟熙康是雲醫院板塊的運營主體;東軟望海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擬引入投資者,弘毅投資、高盛、通和、東軟控股採用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出資27.33億元(其中增資16億元),對東軟醫療戰略投資,投前估值25億元。其中,東軟控股出資9億元,增資後持有東軟醫療22.2%的股權。

2016年7月,經過兩輪交割協議,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醫療的控制。

2017年9月,大連康睿道繼續對東軟醫療以42.54億的估值,增資4.22億元。

東軟控股及大連康睿道,以總計約13.22億的對價,獲得了東軟醫療約24.4%的股份。

2020年7月,東軟醫療申請科創板上市,2019年末,東軟醫療營業收入19億元,而可比公司萬東醫療營業收入9.8億,市值73.8億元。

與東軟醫療的引戰如出一轍,東軟熙康引入弘毅、高盛、東軟控股等投資者1.7億美元的融資,隨後又引入中國人保和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的6400萬美元融資,直至2016年7月,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熙康的控制。

東軟控股則通過對東軟熙康兩次增資4300萬美元及9400萬人民幣,獲得總計23.4%的股份。目前,東軟熙康也在積極籌備科創板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分拆時間恰恰橫跨了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的增資: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計劃。

2015年9月和12月,中國人保和阿爾派按照40億的投前估值對東軟控股增資。

2016年4月,東軟控股完成對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增資。

不可迴避的問題是,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增資時的估值,是否將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納入考量。否則,難以解釋對於凈資產3.7億,凈利潤3278萬的公司,給出40億估值的合理性。

東軟望海的上市計劃也在運籌之中。

2015年12月,平安健騰和東軟控股通過增資和受讓股份,對東軟望海戰略入股,其中,東軟控股出資2.06億元,總計獲得14.07%股份。

2017年11月,平安人壽、泰康、東軟控股以15.04億元對東軟望海進行增資,東軟集團持有東軟望海的股權比例降至29.3%,對東軟望海不再控股。東軟控股兩輪出資總計2.23億元,持股8.23%。

縱觀東軟發展史,用劉積仁的話來說,「以退為進, 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

2011年以前,以「合並」為主線,上市公司收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進軍醫療板塊,東軟集團與東軟股份合並,教育板塊並入上市公司。

在「合並」的過程中,東軟集團員工持股平台賺得第一桶金。

2011年以後,以「分拆」為主線,出售東軟教育,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

在「分拆」的過程中,東軟控股受讓東軟教育的控股權,其軟體外包業務獲得支撐,並最終通過東軟教育的獨立上市,賺得盆滿缽滿。

同時,東軟教育的股權增值,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方案,又為東軟控股2015年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高估值提供了支撐。「分拆」再次成就了東軟控股和員工持股平台。

東軟控股借「蛋」引「雞」的資本運作模式,可謂精巧,實現了十年間的爆發式增長。但這一過程中,作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並沒有獲益:

收購教育資產後,上市公司和東軟控股每年都會發生大規模的關聯交易,支撐了東軟控股的估值和東軟教育的部分利潤來源;

分拆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過程中,上市公司都承諾了回購責任,如果成功上市,包括東軟控股在內的股東將獲得巨額收益,一旦無法上市,則上市公司可能面臨回購股份的或有負債風險;

分拆大 健康 板塊的過程中,通過無實際控制人的認定,成功規避了證監會分拆上市的要求,

但2017年10月至今的三年間,東軟集團市值跌去了50億元,一路持續的分拆模式,真的是對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選擇嗎?

劉積仁喜歡用「貓有九條命」來說東軟每5年就換一個活法,對於劉積仁而言,股權投資大時代的春風,或將成就東軟系企業悉數上市後,廣闊的資本版圖。

❾ 東軟集團這只股票如何(2013年4月17日),公司基本面如何,未來前景如何,謝謝!

基本面還可以,就是得了和一般國企一樣的毛病!前景要看是否改革運作體制,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閱讀全文

與東軟熙康的投資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圖資本投資騙局 瀏覽:487
外匯戶頭是 瀏覽:3
690捷克克朗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9
襄陽外匯控流出 瀏覽:542
指數基金一定拆分嗎 瀏覽:897
公募基金年度報告披露要求 瀏覽:805
熊貓幣福字幣投資 瀏覽:1000
2014年北京92號汽油價格 瀏覽:717
2017年12月份長江鋁錠價格 瀏覽:518
什麼樣的人做期貨夜盤 瀏覽:123
春生科技基金 瀏覽:819
沈陽新松股票代碼 瀏覽:29
天能鋰電投資理財是騙局嗎 瀏覽:96
渤海信託電話 瀏覽:210
工資貸款包裝犯罪嗎 瀏覽:95
人民幣的兌換哪個幣最高 瀏覽:304
再生銅投資 瀏覽:70
傳統外匯海星 瀏覽:897
期貨外匯公司 瀏覽:388
掌眾金額小額貸款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