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增值稅啊
1、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
2、納稅對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為增值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增值稅。
3、類型
由於增值稅實行憑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稅款的制度,因此對納稅人的會計核算水平要求較高,要求能夠准確核算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和應納稅額。但實際情況是有眾多的納稅人達不到這一要求,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將納稅人按其經營規模大小以及會計核算是否健全劃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
一般納稅人
(1)生產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以生產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即納稅人的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年銷售額占應稅銷售額的比重在50%以上)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超過50萬的;
(2)從事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經營,年應稅銷售額超過80萬元的。
小規模納稅人
(1)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的納稅人,以及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即納稅人的貨物生產或者提供勞務的年銷售額占年應稅銷售額的比重在50%以上),並兼營貨物批發或者零售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簡稱應稅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
(2)除上述規定以外的納稅人,年應稅銷售額在80萬元以下(含本數)。
(1)儲蓄與投資理論上的差額擴展閱讀:
增值稅類型:
根據對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稅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稅可以分為:
生產型增值稅
生產型增值稅指在徵收增值稅時,只能扣除屬於非固定資產項目的那部分生產資料的稅款,不允許扣除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有的稅款。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因此稱為生產型增值稅。
收入型增值稅
收入型增值稅指在徵收增值稅時,只允許扣除固定資產折舊部分所含的稅款,未提折舊部分不得計入扣除項目金額。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大體上相當於國民收入,因此稱為收入型增值稅。
消費型增值稅
消費型增值稅指在徵收增值稅時,允許將固定資產價值中所含的稅款全部一次性扣除。這樣,就整個社會而言,生產資料都排除在征稅范圍之外。該類型增值稅的征稅對象僅相當於社會消費資料的價值,因此稱為消費型增值稅。中國從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實施消費型增值稅。
B. 利率平價理論中的兩國利率差是等於預期匯率差額還是預期匯率的變化率
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各國政府比較有可能選擇的是後兩種,尤其是最後一種,因為發行國債最不容易在本國居民中帶來對抗情緒,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因此在各國財政出現赤字時,其貨幣匯率往往是看貶的.6.外匯儲備的高低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外匯儲備充足與否反映了該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穩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匯儲備的高低對該國貨幣穩定起主要作用.外匯儲備太少,從而削弱了該國商品,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而匯率高估一旦被市場投資者(投機者)所認識,必然使該國實際利息率(即名義利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降低,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三是增發貨幣,這樣將引發通貨膨脹,由前所述.相反,在進口方面,假設匯率不發生變化,通貨膨脹會使進口商品的利潤增加,刺激進口和外匯支出的增加,往往會影響外匯市場對該國貨幣穩定的信心;金邊債券",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相反由於國債素有".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期;二是減少政府公共支出,這樣會通過乘數效應使該國國民收入減少,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提高,這樣,用該國貨幣所表示的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下降,勞務的國際價格,待價而沽,無匯搶購的現象,進而對外匯匯率產生影響.據估計,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往往需要經歷半年以上的時間才顯現出來:一是通過提高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此時出口增加往往超過進口增加,其匯率不跌反而上升;二是如果國內外投資者把該國經濟增長率較高看成是經濟前景看好,資本收益率提高的反映.5,但是1985年.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以至抵消經常項目的赤字,但別國也同幅度上升.財政收支狀況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常常也被作為該國貨幣匯率預測的主要指標,當一國出現財政赤字,其貨幣匯率是升還是降主要取決於該國政府所選擇的彌補財政赤字的措施,本幣匯率就會上升.2.通貨膨脹率的差異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在這4種措施中,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會使出口擴大.最後,一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還可通過貿易項目發生作用,然而其延續時間卻較長,一般在幾年以上.3.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涔?袷杖朐黽右步峽?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相對於其可得到的外匯供給來說趨於增加,消費品進口減少,利率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是短期的,一國僅靠高利率來維持匯率堅挺;四是發行國債,從長期看這將導致更大幅度的物價上漲,也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利率差異利率高低,會影響一國金融資產的吸引力.一國利率的上升,會使該國的金融資產對本國和外國的投資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內流,匯率升值,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不過在這里注意兩種特殊情形:一是對於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是由於出口增加而推動的,那麼經濟較快增長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一般來說,為彌補財政赤字一國政府可採取4種措施,導致資本品,將導致該國貨幣匯率貶值;利率平價理論",則匯率一般不會受到影響,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一國外匯供求的變動要受到許多因氐撓跋.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後可能下跌時,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從而引發貶值;相反外匯儲備充足.當然這里也要考慮一國利率與別國利率的相對差異,如果一國利率上升,因此匯率變動的原因極其錯綜復雜,同交易者對今後情況的看法有很大關系,也有非經濟的,而各個因素之間又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這些因素既有經濟的,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之稱,收益高,風險低,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較好的投資機會,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例如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那麼就可能擴大對該國的投資,甚至相互抵消的關系,從而不利於該國經常項目狀況,導致各國投資者把資本移向國外,不利於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會影響市場上對匯率走勢的預期心理,繼而有可能產生外匯市場參加者有匯惜售,里根入主白宮以後,為了緩和通貨膨脹,這時,該國匯率亦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我國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情況,近年來尤其是2003年中國一直面臨著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促進經濟復甦,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大幅度提高利率,其結果使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持續上揚,減少進口需求,促使匯率升值.當該國利率提高時,意味著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提高,如果這樣,會降低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從而個人消費需求減少,出口增加,進而導致匯率升值.4,因為這很容易引起匯率的高估,同時稅率提高會降低企業投資利潤率而導致投資積極性下降,投資需求減少;如果一國利率雖有上升,但別國利率上升更快,則該國利率相對來說反而下降了,下面我們將作具體分析.(一)影響匯率變動的經濟因素1.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其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也意味資金利用成本上升,國內投資需求也下降,這樣,他們為了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貨幣今後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國際間一些外匯專家甚至認為,外匯交易者對某種貨幣的預期心理現在已是決定這種貨幣市場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在這種預期心理的支配下,轉瞬之間就會誘發資金的大規模運動.由於外匯交易者預期心理的形成大體上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貨幣供應量,利率,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的狀況,政府經濟改革,國際政治形勢及一些突發事件等很復雜的因素.因此,預期心理不但對匯率的變動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帶有捉摸不定,十分易變的特點.(三)信息因素現代外匯市場由於通訊設施高度發達,各國金融市場的緊密聯接和交易技術的日益完善,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因此,市場上出現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機會,都會立刻引起資金大規模的國際移動,因而會迅速使這種盈利機會歸於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誰最先獲得有關能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和預期心理的"新聞"或信息,誰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場參加者尚未了解實情之前立即做出反應從而獲得盈利.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預期心理對匯率具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外匯市場對政府所公布的"新聞"的反應,也不僅取決於這些"新聞"本身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更主要取決於它是否在預料之中,或者是"好於"還是"壞於"所預料的情況.總之,信息因素在外匯市場日趨發達的情況下,對匯率變動已具有相當微妙而強烈的影響.(四)政府幹預因素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①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②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③在國際范圍內發表表態性言論以影響市場心理;④與其他國家聯合,進行直接干預或通過政策協調進行間接干預等.這種干預有時規模和聲勢很大,往往幾天內就有可能向市場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當然相比較目前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的外匯市場來說,這還僅僅是杯水車薪,但在某種程度上,政府幹預尤其是國際聯合干預可影響整個市場的心理預期,進而使匯率走勢發生逆轉.因此,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在不少情況下,它對匯率的短期波動有很大影響..(3)心理預期渠道一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另外,利率的變化對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匯率預期變動的因素,只有當外國利率加匯率的預期變動率之和大於本國利率時,把資金移往外國才會有利可圖,這便是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十分著名的國際資金套買活動的",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其匯率也會趨於下跌,其效果是有限的,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1)商品勞務貿易機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而日元正好相反.(2)國際資本流動渠道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勞務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必然提高其商品;(詳見第六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影響出口和外匯收入,往往該國貨幣匯率也較堅挺.例如.不過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國際外匯市場爆發美元危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柯林頓政府為緩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動用了200億美元的總統外匯平準基金,動搖了外匯市場對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能力的信心.(二)心理預期因素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很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本國貨幣貶值風潮,伴隨美國經濟的不景氣,美元高估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從而引發了1985年秋天美元開始大幅度貶值的風潮
C. 金融學中的M1,M2,M3,M4都是什麼
金融學中的M1,M2,M3,M4都是貨幣層次的劃分:
1、M0= 流通中的現金;
2、M1=M0+ 個人信用卡循環信用額度+ 銀行借記卡活期存款+ 銀行承兌匯票余額+ 企業可開列支票活期存款;
3、M2=M1+ 個人非銀行卡下的活期存款+ 機關團體存款+ 農村存款;
4、M3=M2+ 企業定期存款+ 居民人民幣定期儲蓄存款+ 其他存款( 信託存款、委託存款、保證金存款、財政預算外存款)+ 外幣( 摺合人民幣) 存款;
5、M4=M3+ 貨幣市場基金份額十非銀行金融機構回購協議+ 非銀行企業持有的短期政府與金融債券+ 住房公積金存款.
(3)儲蓄與投資理論上的差額擴展閱讀
主要分類
微觀金融學
微觀金融學,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宏觀金融學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等等。
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D. 什麼是差額納稅
「按差額方式確定計稅營業額」指以納稅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營業稅應稅勞務、專轉讓無形資產屬或銷售不動產時,以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減去規定可扣除的支付款項後的余額為計稅營業額。
差額=總營業額-支付給另外的營業額(成本)納稅人自一般納稅人生效之日起,按照增值稅一般計稅方法計算應納稅額,並可以按照規定領用增值稅專用發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另有規定的除外。
下列納稅人不辦理一般納稅人登記:
(一)按照政策規定,選擇按照小規模納稅人納稅的;
(二)年應稅銷售額超過規定標準的其他個人。
納稅人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一般納稅人登記手續。納稅人辦理一般納稅人登記的程序如下:
(一)納稅人向主管稅務機關填報《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登記表》(附件1),如實填寫固定生產經營場所等信息,並提供稅務登記證件;
(二)納稅人填報內容與稅務登記信息一致的,主管稅務機關當場登記;
(三)納稅人填報內容與稅務登記信息不一致,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稅務機關應當場告知納稅人需要補正的內容。
E.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權益法 理論意義以及現實意義
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的轉換
一、權益法轉為成本法
(一)權益法改為成本法核算的原因
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核算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1、投資企業由於減少投資而對被投資單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響,但仍部分或全部保留對被投資單位的投資;
2、被投資單位已經宣告破產或依法律程序進行清理整頓;
3、原採用權益法核算時被投資單位的資金轉移能力等未受到限制,但其後由於各種原因而使被投資單位處於嚴格的限制性條件下經營,其向投資企業轉移資金的能力受到限制。
(二)處理方法
1、將原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賬面余額扣除減值准備後)作為新的投資成本,與該項長期股權投資有關的資本公積准備項目,不作任何處理。
投資單位如果存有因股權投資而產生的「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科目,該科目應在股權處置時結轉「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與該項長期股權投資有關的資本公積准備項目,不作任何處理」的含義是,當權益法轉為成本法核算時,不視為股權的處置行為而進行轉賬處理,原來因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的所有者權益變動而產生的「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無需結轉到「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
2、其後,按成本法進行核算,收到宣告分派現金股利,原已計入投資賬面價值部分,沖減投資成本;屬於分派投資後年度現金股利,確認投資收益。
二、成本法轉為權益法
(一)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是否屬於會計政策變更
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核算轉為權益法核算,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法律法規要求,如行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企業擁有被投資單位50%(外商投資企業為25%)以上股權的,採用權益法核算;新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投資企業擁有被投資單位20%及以上股權並且具有重大影響的,採用權益法核算。一個投資企業倘若擁有被投資單位20%股權,在新舊制度轉軌銜接時,會產生成本法轉為權益法的核算問題。二是增持股份導致,即在實行新企業會計制度的前提下,投資企業原擁有被投資單位股權份額低於20%,後通過增持股份,從而擁有被投資單位股權份額超過20%並且具有重大影響,這時也會產生成本法轉為權益法的核算問題。
探討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是否屬於會計政策變更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其會計處理方法,即是否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核算。《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規定,會計政策變更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之一:(1)法律或會計准則等行政法規、規章的要求;(2)這種變更能夠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對於法律法規要求而使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無疑符合準則規定的會計政策變更的第一個條件,應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核算。但是對於增持股份導致的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是否屬於會計政策變更,尚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1、從形式上來看,增持股份導致的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不應定性為會計政策變更。《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規定,當期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與以前相比具有本質差別而採用新的會計政策,不屬於會計政策變更。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追加投資,使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實際上是為新的交易或事項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會計政策。
2、從實質上來看,增持股份導致的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應該屬於會計政策變更。無論採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核算,投資企業均按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這種狀況並不受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式影響。當投資企業增持股份使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時,說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至少已具有重大影響,這種影響力不但施加於被投資單位的未來,也溯及被投資單位的過去。如果不對初始投資至追加投資期間的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變動進行追溯調整,勢必造成投資企業前後期的會計信息失去可比,從而違背會計核算的一貫性原則。因此,根據准則規定的會計政策變更的第二個條件,為了使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更可靠、更相關,投資企業應該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進行追溯調整,視同權益法在原投資時就一直採用。
財政部2001年對《企業會計准則——投資》進行了修訂,不論何種原因,成本法轉為權益法核算一律作為會計政策變更,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這也是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體現。
(二)處理原則 1、企業因增持股份而使長期股權投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核算的,在追加投資時作為會計政策變更,採用追溯調整法進行處理,視同權益法核算在初始投資時就一直採用。。
2、對原有投資追溯調整,計算確定「投資成本」、「股權投資差額」、「損益調整」、「股權投資准備」等明細科目金額,並對追溯調整的股權投資差額在追加投資前的持有期間進行攤銷(指借方差額,貸方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不存在攤銷問題);然後以追加投資款和發生的相關稅費,加上追溯調整後的原有投資賬面價值(指「投資成本」、「損益調整」、「股權投資准備」明細科目合計數扣除減值准備的金額,不包括「股權投資差額」明細科目余額),作為追加投資後的初始投資成本,並計算追加投資時的股權投資差額,在此基礎上確定投資企業新的投資成本。
3、追加投資以後,可能會形成兩個股權投資差額(指借方差額,貸方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對於追溯調整而形成的股權投資差額,應在剩餘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年限內攤銷;追加投資新形成的股權投資差額,按會計制度規定的年限攤銷,即股權投資差額分別計算,分別攤銷。但如果追加投資新形成的股權投資差額不大,可以並入追溯調整後的股權投資差額余額,按剩餘攤銷年限一並攤銷。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未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一並結轉。
(三)處理步驟
1、計算累積影響數。
這一步最為復雜也最為關鍵。考生應按下述順序依次確定出相應金額,注意計算過程中上下存在因果關系,一步錯會導致幾步錯,需格外小心。
(1)初次投資成本=買價+相關稅費-已宣告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
如被投資方分配投資以前年度利潤,應在初次投資成本中扣除。
(2)初次投資時所享有的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初次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原持股比例
初次投資後,因被投資單位的各種原因,如會計政策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分配投資以前年度利潤等,而影響被投資單位接受投資前所有者權益的,公式中「初次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應作相應調整。
(3)應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差額=(1)—(2)
如是正數,屬於借方差額,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如是負數,屬於貸方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
(4)應追溯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3)÷全部攤銷期限×追溯期
僅指借方差額,貸方差額不考慮本步驟。
(5)應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差額攤余金額=(3)—(4)
僅指借方差額,貸方差額不考慮本步驟。
(6)應追溯確認的投資收益=追溯期內被投資單位凈損益×原持股比例
(7)應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准備=追溯期內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原持股比例
(8)累積影響數=(6)—(4)
編制會計分錄如下,會計科目的金額與上述計算結果相對應: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2)
——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 (5)
——被投資單位(損益調整) (6)
——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准備) (7)
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 (1)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8)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 (7)
上述分錄是建立在「應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差額」為正數(即借方差額)的基礎上,如果為負數(即貸方差額),則會計分錄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2)
——被投資單位(損益調整) (6)
——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准備) (7)
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 (1)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
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 (3)+(7)
教材上例題沒有考慮「股權投資准備」追溯調整問題,如果出現,大家應會作出正確處理。
有幾個問題要提醒大家注意:
一是追溯期內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的處理(不含初次投資時已宣告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對於這部分現金股利,應區分其在成本法核算下,是沖減了投資成本,還是確認了投資收益。這時,在上述分錄中,對於沖減了投資成本部分,分別在「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2)」和「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1)」中扣除;對於確認了投資收益部分,第一筆分錄中分別在「借:長期股權投資——某公司(損益調整)(6)」、「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8)」中扣除,第2筆分錄中分別在「借:長期股權投資——某公司(損益調整)(6)」、「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6)」中扣除。
二是累積影響數的確定。累積影響數是指期初留存收益的差額,是個稅後的概念,即「累積影響數=追溯確認的投資收益—追溯攤銷的股權投資差額—所得稅費用影響額」(當股權投資差額為貸方差額時,不存在追溯攤銷問題)。按照目前稅法規定,對於股權投資差額攤銷,發生時不得稅前扣除,股權處置時可以稅前扣除,產生時間性差異;對於投資確認的收益,可以稅前扣除,分回的現金股利時,如果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稅率相同或投資企業稅率低於被投資單位稅率時不再補稅,不產生差異,如果投資企業稅率高於被投資單位稅率時應補繳所得稅,產生時間性差異。
先看股權投資差額攤銷對所得稅費用有無影響。投資企業追溯調整前沒有攤銷股權投資差額無需納稅調整,追溯調整後攤銷了股權投資差額應作為時間性差異進行納稅調整(這部分時間性差異在利潤中調整,同時在納稅調整項目中調整,應納稅所得額不變),也就是說不論是否追溯調整都不會影響「應交稅金」數額。當投資企業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利潤和時間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稅金均計入所得稅費用,一增一減,所得稅費用影響正好為0。當投資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利潤計算的所得稅金應計入所得稅費用,時間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稅金應計入遞延稅款,所以會存在所得稅影響,這時還要補作一筆分錄:
借:遞延稅款 (攤銷的股權投資借方差額×所得稅稅率)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再看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的稅率對所得稅費用有無影響。如果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稅率相同或投資企業稅率低於被投資單位稅率時,投資企業無論採用應付稅款法還是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都不會對所得稅費用產生影響。如果投資企業稅率高於被投資單位稅率時,應將「確認的投資收益÷(1—被投資單位所得稅稅率)×(投資企業稅率—被投資單位稅率)」作為時間性差異進行納稅調整(確認的投資收益作為永久性差異,這部分時間性差異在永久性差異中扣除,同時在納稅調整項目中調增,應納稅所得額不變),這時不論是否追溯調整也不會影響「應交稅金」數額。當投資企業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稅金均計入所得稅費用,一增一減,所得稅費用影響正好為0。當投資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永久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稅金應計入所得稅費用,時間性差異計算的所得稅金應計入遞延稅款,所以會存在所得稅影響,這時還要補作一筆分錄: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應補繳的所得稅)
貸:遞延稅款
三是追加投資日在年度中期,累積影響數的處理。如果追加投資日在年度中期,計算出的累積影響數既包含了對以前年度凈損益的調整,又包含了對當年度凈損益的調整。這時大家要注意,累積影響數全部通過「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核算,而不要畫蛇添足,將對以前年度凈損益的調整,計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將對當年度凈損益的調整,計入「投資收益」,這是因為出現了《中期財務報告》准則的緣故。比如,企業按規定需對外披露季度報告,如果2002年7月2日追加投資,如果將累積影響數中對「2002年1—6月凈損益的調整額」計入「投資收益」,則會混淆當年第3季度和前兩個季度的經營成果。當然,如果是2002年8月2日追加投資,則可以將累積影響數中對「2002年1—6月凈損益的調整額」計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對「2002年7月凈損益的調整額」計入「投資收益」。
2、調整盈餘公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盈餘公積
如果累積影響數計算結果為負數,作相反分錄。教材上例題解答沒有考慮這一步,其實是不完整的。建議大家考試時寫上,「油多不壞菜」。
3、確定追溯調整後的初次投資成本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損益調整)
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准備)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借方股權投資差額的攤余金額,即追溯調整的「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的余額不能轉入「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4、計算追加投資成本
按「追加投資金額+相關稅費」,作如下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貸:銀行存款
5、計算追加投資後的股權投資差額
股權投資差額=追加投資成本—追加投資時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追加持股比例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
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股權投資差額計算若為負數,則會計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投資成本)
貸: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
6、攤銷追加投資後的股權投資差額
攤銷金額=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差額攤余金額÷(全部攤銷期—追溯期)×當年攤銷期
+追加投資後的股權投資差額÷全部攤銷期×當年攤銷期
借:投資收益
貸:長期股權投資——被投資單位(股權投資差額)
追溯確認的股權投資差額和追加投資後的股權投資差額,如全部或其中一個為貸方差額,則貸方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准備」,不存在攤銷問題。
7、計算追加投資當年應享有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追加投資後至年末被投資單位當年凈損益×(原持股比例+追加持股比例)
借:長期股權投資——某公司(損益調整)
貸:投資收益
F. 會計的含義是什麼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專動的一種經濟管屬理工作。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的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所謂會計,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記賬、算賬、報賬等一系列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具體而言,會計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