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1991世界投資報告

1991世界投資報告

發布時間:2021-01-30 16:12:27

A. 據聯合國《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中國2002年吸收外國投資額達531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急急急急

531-x/x=百分之30

B. 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投資情況.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累計572億美元

分布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

本報北京9月4日電今天,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0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達572億美元,分布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

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首超百億美元

公報顯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以下簡稱流量)達122.6億美元,首次超過一百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以下簡稱存量)達572億美元。以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的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全球的流量、存量為基期進行測算,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相當於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據介紹,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通過收購、兼並實現的直接投資佔到當年流量的一半;對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超過亞洲地區躍居第一。200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繼續放大,投資分布的國家(地區)更為廣泛;從存量的構成上看,利潤再投資所佔比重最大。

製造業在對外投資中「大顯身手」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突出表現為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比較明顯,除了有限責任公司所佔比重超過國有企業躍居投資主體首位外,對外投資主體中,製造業逾半壁江山,佔到投資主體總數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醫葯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等。

相對應的,中國企業投資的境外企業行業分布中,製造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34.7%,批發和零售業佔17.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17.5%、建築業佔7.6%。

C. 你好 請問有2000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的pdf嗎

有2010年的。採納後請提供郵箱。

D. 1991年美國對外投資額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是1995年的:

約110 billion USD,即1100億美元。


世界銀行資料庫也回只能查到1995年之後的。


詳細報告請答按鏈接下載:

http://usitc.gov/publications/332/journals/inbound_outbound_investment.pdf

E. 中國國際地位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歷史中的變遷及其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國的FDI在今後是否能夠維持或進一步發展,不僅僅取決於中國經濟的自身狀況,FDI在全球的發展規律和分布特點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動狀況的同時,分析和把握中國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全球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FDI在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明顯的規律,2001年全球FDI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滑坡,但這種規律性並沒有很大的改變。 1、近20年全球范圍的FDI快速增長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 1982 - 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年均增長率為17.2%(其中1986 - 1990年,年均增長23.6%, 1991 - 1995年,年均增長20%, 1996 - 2000年,年均增長40.1%)。1999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08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3%,流出額為104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3%.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額為14919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增長率為37.1%,流出量為137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4%.由此可見,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減少51%,是10年來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來的最大跌幅;同時流出量也比2000年減少55%.造成FDI驟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全球經濟變弱,特別是世界三大經濟體的衰退,以及隨之而來的跨國並購的減少。 2、全球FDI的區域分布不平衡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9年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38%、47%和10%,美洲和歐洲所佔的比例較大,超過世界總額的80%以上,而亞洲地區僅占很小的份額。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國的FDI流入量減少過半,流出量下降了30%,歐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約60%,而亞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於下降的幅度相對較小,從而使當年上述三個地區的外資流入量分別佔世界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3%、46%和15%,亞洲的比例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如果分別透視FDI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從投資來源和目的地來看,發達國家均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體。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發達國家,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發展中國家。1998 - 2000年間,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則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驟減的環境下,發達國家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較大,達到59%;由於發展中國家流入量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有了較大提高,占總量的27%,但仍然不及發達國家近70%的比重的一半。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看,這種特點更加明顯。1999至2001年間,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全球的份額一直維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發展中國家則僅佔6%到8%. 4、全球FDI傾向投資服務業 近幾十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50 - 60年代,全球直接投資主要集中於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第一產業;70 - 80年代則主要集中於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構成又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主要投資領域。根據統計資料,全球第三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比重已佔全部投資的55 - 60%. 然而,由於全球投資環境不同,在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東道國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差別的。其中,發達國家相互投資的重點已明顯地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流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仍偏向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向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外資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某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傾斜。 5、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加深 跨國程度指數是用來衡量一個跨國企業跨國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它是由一個跨國公司的國外資產與總資產、國外銷售額與總銷售額和國外雇員與總雇員三個比率的均值構成的。跨國程度指數越高,表明海外企業相對於母國企業的地位越重要。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編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的資料,1991 - 2000年間,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由51%增長到56%,可見, 10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在不斷加深。如果分別來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擁有的海外資產的增長超過20%,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的增長分別達到了15%和17%,在全球約650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人員中所佔的比重高達11%, 14%和14%. 從100大投資的行業特點來看,與近些年全球FDI投資的總的趨勢有所不同,其行業的分布主要以製造業為主。1990 - 2000年間, 100大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基本保持穩定,在汽車、電子、石油、醫葯、食品飲料行業的跨國公司數量佔到跨國公司總量的一半以上。 二、發展中國家FDI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從發展中國家的范圍來看,雖然發展中國家FDI總量在全球范圍內比重很低,但從發展中國家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來看,由於發展中國家對FDI重視程度的普遍提高,參與國際投資的勢頭也大大增強了。 [b]1、金融危機影響了發展中國家FDI流入的上升趨勢[/b] 1998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發展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呈現增長趨勢,1995年為33.8%, 1996年達到39.5%, 1997年39.5%.1998年及其後的兩年中由於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中國家的FDI在全球的份額連續下降。1998年減少為27.1%, 1999年為20.7%, 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亞洲各國開始逐漸恢復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劇下降的環境下,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佔世界FDI總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從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狀況來看,1990 - 1995年,發展中國家平均FDI流入量佔世界資本形成總量的5.7%, 1996 - 1999年持續上漲,2000年達到13.4%.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就發展中國家自身而言仍有增長的趨勢。 2、國際直接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80年代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同發達國家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待FDI政策的改變,從封閉、嚴格限制到傾向於將藉助外資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發展戰略,國際直接投資因而日益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取國際資本的主要方式。外國直接投資占發展中國家資本總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傾向投資製造業 與全球范圍內FDI傾向投資服務業的狀況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外商投資項目相對集中於製造業領域。這主要是因為投資環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是促使跨國公司加速向這些地區轉移生產投資的主要動力。如日本跨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主要投資於電力、電器設備等部門,同時,從這些地區進口電力、電器設備佔到日本進口額的31%.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服務業的保護政策也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的FDI還是有迅速的增長,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務部門流入發展中國家FDI總存量已達30%左右。 4、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呈增長態勢 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50家大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流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與全球100大相比較,50大無論在資產規模、銷售數量、雇員人數以及跨國程度方面都明顯偏低,但在1998年前的五年間,來自發展中國家50大的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基本上也都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的海外經營也在不斷拓展。金融危機期間發展中國家50大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進程有所減緩;但1999到2000年間,50大的總資產、總銷售額、總雇員以及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和海外雇員數又恢復了增長,特別是其中海外銷售和海外資產的增長分別達到了56%和21%,從而使跨國指數有所提升。 從50大投資的行業來看,在1993 - 2000年間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並且趨勢基本保持不變。其中主要集中的行業與全球100大有一定的類似之處,在食品飲料、電子、石油等行業投資較多。與全球100大跨國企業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資型的企業還占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國公司中從事多元化行業的就有11家。這種狀況與各發展中國家歷史沿革中所採用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密切相關的。 三、亞洲地區FDI發展趨勢及特點 亞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點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與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地理位置有較大的關系。同時,亞洲內部FDI的流入狀況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亞洲FDI的流入量與亞洲在全球的經濟實力相符 從FDI在亞洲的流入來看, 1993年至1997年間,亞洲地區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亞洲FDI流入的絕對數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佔世界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1998至2000年分別為15%、11%和10%.2001年由於流量下降速度低於其他地區,從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實際上,亞洲的FDI流入量相對美歐兩洲較少是可以理解的。從歷史的沿革來看,FDI總體上更加傾向於投向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和地區。亞洲相對於美洲和歐洲而言,在經濟實力上有明顯差距。2000年,亞洲GDP的總額大致是88153億美元,佔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佔了一半以上的份額。然而,雖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輸出國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卻是非常消極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亞洲FDI流入總量的6%,這必然影響FDI對亞洲的整體流入水平。因此從總體上講,亞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還是與其經濟實力相符合的。 2、亞洲FDI流入量與亞洲的地理位置及區域內一體化程度相關 近十幾年來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為FDI的區域內流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疑吸收了大量來自美國的FDI;而歐元的統一更使歐盟地區為全球的FDI所青睞。2000年, 1/4左右來自美國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有近一半投向了歐盟,只有不足1/4的資本投入其他國家。而歐盟自1992年以來,其FDI流入總量中就有50%以上來源於歐盟國家內部,1997年,這個比例更是高達60%左右。與此同時,亞洲一些國家曾經凸顯的比較優勢不斷地因被美、歐區內的國家所替代而明顯減弱,進而對資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應減弱。 雖然亞洲區內的一體化進程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互補性較差,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自身的經濟又恢復無望,因此亞洲區內一體化的程度與美洲和歐洲都差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區內國家之間的資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躍,但顯然在數量級上難與美洲和歐洲相比。因此,亞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長一直低於全球FDI的增長幅度。 3、亞洲區內FDI的分布與發展不平衡 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市場,中國、韓國以及大部分東盟國家是引人矚目的外資吸收國。在80 - 90年代,這些國家(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都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速度,1983 - 1999年間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但在近兩年全球FDI流量驟減的大環境下,亞洲的總體狀況也是流量減少,區內各經濟體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其中,東盟各國吸收的FDI水平明顯下降, 2000 - 2001年流入這一區域的FDI年均只有120億美元,只是1996 - 1997年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流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FDI基本停滯;但流入南亞和中亞的FDI有顯著增長,分別增長了32%和88%.流入中國的FDI也仍呈增長趨勢。中國仍是亞洲區內最大的FDI吸收國。 四、中國FDI的國際地位與發展趨勢 作為亞洲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90年代以來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現不俗,特別是2002年,吸收FDI超過500億,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其發展特點和趨勢與其所處的投資環境、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家的對外政策密切相關。 1、中國FDI流入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且國際地位凸顯 作為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國FDI的流入也在國家外資政策發生轉變的條件下經歷了起步、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FDI進入水平的不斷提高,FDI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創造的工業增加值、稅收以及總出口額,從1993年以前在相應的國民經濟指標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別上升為23%、18%和48%. 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中國內部的投資環境, FDI投入中國的行業結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類似,也是以製造業為主。但就製造業的細分行業來看, FDI在中國的行業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幾乎遍布所有允許進入的行業,這與中國自身的產業范圍相對廣泛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近十年間國民經濟高速而穩健地發展,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中成為引人矚目的一支獨秀,這顯然成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因素。《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給予中國極高的評價,並指出,在過去的近十年間,中國一直保持發展中國家FDI最大接受國的地位。在中國加入WTO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保持。 2、中國FDI投資環境在亞洲區地位優越 在亞洲的經濟體中,中國的投資環境無論對市場開拓型的FDI還是對資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對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國具有優越的區內市場地位。如前所述,亞洲區內的一體化程度較低,尚沒有在整個區域內形成統一的市場;日本雖然經濟實力強大但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很低;中國作為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特別是經濟十年來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自然被視為亞洲區內最具發展潛力的大市場。與此同時,又由於中國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各種需求相當豐富,因此,這一市場既對來自歐美的尋求高端市場的FDI有相當的吸引力;同時,對來自區域內部及其他地區投資於中低端產品的FDI同樣提供了市場空間。 其次,中國具有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國具有多層次的可利用勞動力。相對於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一些東盟國家,中國經濟起步較晚,對於支持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中國相對豐富並且成本低廉;與此同時,由於中國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長期以來對科技產業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們在支持科技產業迅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檔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儲備,從而對吸引資本及技術密集型FDI的投資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國廣泛的工業基礎在這方面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在中國外資政策的引導下,「優越的市場地位」以及「優越的資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年中國既吸引了大量的亞洲區內追求資源整合並尋求開拓市場的FDI同時,也吸引了相對較多的、以追求市場開拓為主的、來自歐美的FDI,以及來自全球各地區的FDI. 數據顯示,1998年到中國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29個,截至2002年9月底,這一數據已經超過180個。「九五」期間世界著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勢頭強勁,據統計,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有近400家已來華投資,平均單項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從千萬元到上億美元不等。2002年3月,中國經國務院批准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附件,其中鼓勵外商投資類由186條增加到262條,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這一措施將進一步擴大外商在中國投資的規模和力度。 3、中國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賴於自身及亞洲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首先,我們認為,從長遠來講,中國在亞洲區內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較穩固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有了前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的市場已經被啟動,人們的市場需求越來越走向成熟和開放,這就為進一步吸引FDI的進入提供了持久的動力;另一方面,已經進入的FDI經過了數年的運作,多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相應的供應商網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還正在努力將其最重要的國際供應連鎖帶進中國,以便保證其在中國市場上不會敗給其國際競爭對手,這一系列舉措都意味著中國市場對這些國際企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已經看到,像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企業在對中國市場技術轉讓的速度以及在本地進行直接新產品開發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時,從中國銷向國際市場的產品和份額也在不斷增加,這進一步意味著中國正在成為跨國企業至少在亞洲區域的製造中心。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吸引FDI的地位在亞洲區內是相對穩固的,不會因為短期內的意外沖擊而喪失。 其次,就中國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和亞洲區經濟相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原因在於: 第一,就資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數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區內整合的優勢多於全球范圍的整合,只有資源類行業和如紡織服裝製造業這樣特點的行業才會偏向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資源整合。對於像紡織服裝製造業這種行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的優勢並不一定能夠長期持續,中國這些年紡織服裝領域簇群的建設正是在這一方面的積極努力。 第二,在區域經濟利益高於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現實世界裡,即使中國相對於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以及歐洲的東歐各國在一些製造業領域有一定的優勢,要真正成為「世界的加工廠」也還需多方面的支持條件。 第三,我們認為也是最主要的, FDI在全球范圍內的跨區域流動更多的是以市場為導向的,因此,中國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以及亞洲區域經濟相對其他經濟區域更迅速蓬勃的發展才會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據前面的分析,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總體而言在較長時間里難以發生大的變化,短期內的相對變化趨勢也並不明朗。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國因受到反恐戰爭的影響經濟持續徘徊,沒有短期內迅速回升的跡象;歐洲本來並不旺盛的經濟增長環境也沒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契機;而亞洲,特別是中國遭受SARS的影響,原本從金融危機中已經復甦的經濟又再度受到打擊;因此,中國以及亞洲國家能否在未來較短的時期內走出SARS的陰影、恢復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將是決定中國未來短期內FDI國際地位的關鍵中之關鍵。

F. 1991.1992年經濟處於最低端的原因

首先,世界貿易增長率不斷放慢。根據世界權威組織的各種統計,199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已從1990年的1.8%下降到約0.7%,有的則認為更加嚴峻。聯合國在1991年10月初公布的一份全球經濟報告認為,「1991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下降0.5%」。無論哪一種預測都說明1991年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了,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和不景氣,影響私人國內投資的擴大,也影響個人消費開支及增長,從而影響市場的擴大。而且美國等衰退國家和經濟增長放慢的國家互相影響,波及其他國家。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大約佔72%左右,它們的貿易增長放慢,是世界貿易增長放慢的主要原因。
其次,蘇聯東歐地區發生劇變,經濟混亂,進出口貿易下降。在1990年至1991年兩年之間,蘇聯東歐國內局勢發生很大變化,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多數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解體,市場經濟制度尚未建立,經濟狀況惡化,對外貿易急劇下降。1990年蘇聯、東歐出口額以美元計算下降8.5%,出口量下降13%,進口量下降4%。1991年原經互會地區開始採用國際市場價格和可兌換貨幣進行貿易,預計這個區域內的貿易在原先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1991年將再下降30~50%。近期內,由於生產下降,舊的貿易體制被打破,新的貿易體制尚未建立,而且產品缺乏競爭能力,因此與西方的進出口貿易也不大可能有明顯的增長。另外由於外匯緊缺和西方的各種限制等原因,即使進口需求十分迫切,要大幅度地增加進口也不可能。雖然蘇聯東歐地區在世界貿易中不佔重要地位,但是,作為一個區域,所產生的影響也許要比它所佔的比重更加重要。
最後,還有其他因素。如戰爭、貿易保護主義、嚴重的債務負擔、自然災害,等等。以戰爭為例,例如海灣戰爭、南斯拉夫內戰以及非洲一些國家的戰亂等,一方面嚴重影響當事國的經濟發展,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南斯拉夫等國家受到嚴重的破壞,對外貿易基本上中斷或者大量減少;另一方面給世界經濟和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這方面的影響遠遠超出數字上所表示的某種估計。有形無形地給世界市場帶來嚴重破壞。

G. 2008年世界投資報告

2008年世來界自投資報告
http://www.unctad.org/ch/docs/wir2008overview_ch.pdf

H. 近20年經濟增長率

1980年 4546 11.89%
1981年 4892 7.61%
1982年 5323 8.81%
1983年 5963 12.02%
1984年 7208 20.88%
1985年 9016 25.08%
1986年 10275 13.96%
1987年 12059 17.36%
1988年 15043 24.75%
1989年 16992 12.96%
1990年 18668 9.86%
1991年 21781 16.68%
1992年 26923 23.61%
1993年 35334 31.24%
1994年 48198 36.41%
1995年 60794 26.13%
1996年 71177 17.08%
1997年 78973 10.95%
1998年 84402 6.87%
1999年 89677 6.25%
2000年 99215 10.64%
2001年 109655 10.52%
2002年 120333 9.74%
2003年 135823 12.87%
2004年 159878 17.71%
2005年 183217 14.60%
2006年 211923 15.67%

我這個是名義的哦 一樓是實際的

I. 請問哪裡已有中文版的世界投資報告下載啊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內O(∩容_∩)O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4%B8%96%E7%95%8C%E6%8A%95%E8%B5%84%E6%8A%A5%E5%91%8A&restype=-1&id=10000001&ty=0&pattern=0

閱讀全文

與1991世界投資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g1906合約最後交易日 瀏覽:401
ST岩石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51
徵信信用貸款逾期13次 瀏覽:755
建行個人理財產品 瀏覽:85
中航機電股票代碼 瀏覽:804
熱軋卷板期貨行情1910 瀏覽:902
期貨研投公眾號有哪些 瀏覽:298
神龍理財公司 瀏覽:286
外匯雙頭低 瀏覽:102
銀行理財投資者穿透 瀏覽:839
豐樹基金出錯嗎 瀏覽:981
來不及還貸款 瀏覽:949
民間貸款2436 瀏覽:394
5萬5日元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03
中國人民銀行5月15日人民幣 瀏覽:340
傻人買什麼股票強 瀏覽:817
2016年1月1日外匯牌價 瀏覽:724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