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涪陵榨菜有多少年的歷史
涪陵榨菜歷經百年滄桑,是涪陵區乃至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傳統支柱產業、優勢產業。
2. 涪陵榨菜的發展現狀
各式品牌的涪陵榨菜遠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市場,並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韓國、歐美、俄羅斯、南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涪陵區青菜頭種植種植涉及30餘個鄉、鎮、街道16萬農戶60萬菜農,形成了區域化布局,集中成片產業帶,「涪豐14」、「永安小葉」、「涪雜一號」良種普及率達95%以上,是全國榨菜原料最大優質產區。
產業化經營。涪陵榨菜實現了合同種植、訂單生產,形成了企業、加工大戶、菜農緊密結合的榨菜加工三級網路,建立完善了「企業+基地(加工大戶)+農戶」的風險利益共擔共享的產業化經營機制。有一批榨菜產業化經營的骨幹企業, 涪陵榨菜集團公司被授予「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涪陵辣妹子集團公司、寶巍公司、新盛食品公司、樂味公司、德豐公司被分別授予市、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世紀30至40年代,涪陵縣建設科農場、縣立鄉村師范農事部、縣農業改進所間或有科技人員進行榨菜栽種密度、施肥、收獲、加工等方面的試驗和研究。
1953年,原西南農林部責成西南農業科學研究所、西南農學院、江津園藝站和涪陵縣農技站共同組成榨菜工作組,深入涪陵、豐都等主產區總結民間生產經驗,收集和整理品種資料,並對其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等進行研究。其後,榨菜工作組的領導體制雖有改變,但工作一直持續到1957年。
1959年,原涪陵專區農科所(駐原涪陵縣世忠鄉)成立後,設有專職農業科技人員對莖用芥菜(主要是莖瘤芥)進行研究。
1981年1月1日,涪陵榨菜研究所成立,隸涪陵地區供銷社,以城西東方紅榨菜廠作實驗基地。
1982年1月5日,涪陵榨菜研會經兩年多籌備正式成立,有會員69人。該會吸收熱愛榨菜事業並具有一定榨菜生產知識的科技工作者、幹部職工和菜農為會員,是一個學術性與科普性相結合的科技團體,受縣榨菜公司和縣科協雙重領導,下設栽培、加工工藝、加工機具、經營管理等4個研究小組, 分別承擔相應的科研課題。 民國21年《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一覽. 本校實施報告》中所載《榨菜》一文,是最早對榨菜(原料)生態、種植、加工進行詳細記載的科技文獻,並認為榨菜(原料)是普通青菜的變種。
民國23年《四川農業》第一卷第二期刊載余必達撰寫的《四川榨菜之栽培和調制》,這是他在涪陵縣立鄉村師范黨校指導學生進行種菜、加工、實驗和產地進行較長時間考察的成果。
民國25年1月,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毛宗良教授到涪陵考察榨菜,認為涪陵榨菜(原料)是芥菜的變種,將其命名為:Brassica Juncea coss Varbulbifera Mao.。回校後作了學術報告,同年在《園藝月刊》第二期發表《四川涪陵的榨菜》一文。
民國28年起,由西南農學院等單位組成的榨菜工作駔對榨菜(原料)的生態、品種栽培進行研究,並對威脅最大「毒素病」等進行試驗研究。
1961年8月,由中共涪陵地委多種經營領導小組主編(何裕文執筆)的《涪陵榨菜》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5年,國家科委將榨菜研究弄為國家科研項目下達給西南農學院。同年,在原搜集標本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和鑒定了良種--藺市草腰子。70年代初期開始推廣藺市草腰子,至1978年,涪陵地區栽種面積已達4.6萬畝,並為河南、山東、廣西、湖南等省引種,亦表現良好。
70年代,涪陵地區農科所在提純復壯「藺市草腰子」的過程,採用單株系選法,獲得了新的高產株系和雜交品系,以及由「三轉子」選育的耐病品種「63001」。
1974年,李新予從1954年開始進行的莖瘤芥病毒病研究獲得成果,總結出「莖瘤芥病毒流行程度測報法」。1975年,陳材林等根據榨菜全形加工質量要求,經過三年探索,總結出莖瘤芥栽培「六改」技術方案,1978年在涪陵縣大面積試行。因該成果獲得顯著經濟效益,於1979年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後又獲涪陵地區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
1982年以後,涪陵地區農科所、重慶市農科所對芥菜品種資源進行深入鑒定研究,至1983年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對榨菜(原料)植物學漢文名稱的確認。 民國23年,涪陵縣建設科農場內除試驗種植外,也曾進行過加工工藝的改進研究和榨菜制罐頭的試驗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並進行推廣,但效果甚微。
民國34年,匡盾曾在《四川經濟季刊》第三期撰文論述涪陵榨菜加工工藝改革。
1958年,利用榨菜脫水原理,對小白菜、蘿卜、苤藍、黃瓜等十餘種家種和野生蔬菜進行綜合加工實驗,獲得成功。
1959年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曾研究試制辣椒切碎機等21種工具,但成功的不多。
1960年,在西南農學院園藝系教師劉興恕的指導下,對榨菜進行熱風脫水實驗,方法可行,但成本過高,當時無推廣價值而停止。
1973年,在參觀浙江省榨菜加工機械化的啟發下,設計試制踩池、淘洗、起池加工機具獲得成功。後部分廠進行推廣,並於1975年建立榨菜機具修造廠,集中製造機具,後因機具材料不耐食鹽腐蝕,致使加工成本增大,該廠於1980年停產。
1977年,開始研製全國第一條榨菜機械加工生產線。該項目由四川供銷合作社下達,原涪陵地區土產站牽頭,地區新興陶器廠、廣播器材廠、海陵內燃機配件廠研製自控氣動裝壇機,菜廠等單位負責改進踩池、起池、淘洗機,並定型生產。1978年春,韓家沱菜廠的加工生產實現「五機一化」,全國榨菜機具改革現場會於此召開,並由峨眉電影製片廠攝制了科教片--《科技新花第十號》。
1981年,歷經6年試驗的聚乙烯復合塑料薄膜包裝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 開始批量生產袋裝方便榨菜。同年,對腌制過程中青菜頭的物理化學變化及成品菜的水、鹽、酸的含量進行了科學測定。
80年代初期,食品科研部門對榨菜的營養成份進行了測定:每100 克榨菜含蛋白質4.1克、脂肪0.2克、糖9克、粗纖維2.2克、無機鹽10.5克、胡蘿卜素0.04毫克、核黃素0.09克、尼克醯胺0.7克、硫胺素0.04毫克、抗壞血酸0.02 毫克、水份74克,以及熱量54千卡。 1980年將以前熬醬油的多鍋灶改為省煤拉風灶,一門進火、燒8口連鍋,每鍋都能燒開。使每擔醬油耗煤車比改前減少60%,用工量減少2%,日產量提高1.5倍,並解決了因過去鹽水積囤發酸以至被迫倒掉的浪費損失。此後,其工藝在全縣推廣。
3. 涪陵榨菜股票歷史最高價是多少
002507
涪陵復榨菜;制
注冊地址:重慶市涪陵區體育南路29號
主營業務:榨菜產品、榨菜醬油和其他佐餐開胃菜等方便食品的研製、生產和銷售。
2013年7月29日收市價:26.77元,跌1.87%;
自己下載個股票軟體(有同花順,大智慧等),看這些信息都不在話下。
4. 涪陵榨菜為什麼能成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
榨菜是四川的名產,據史料記載是涪陵人丘漢章在清朝末年發明的。七十年代在法國舉行的一次世界醬腌菜評比會上中國涪陵榨菜和歐洲的酸黃瓜、德國的甜酸甘藍被譽為世界三大鹽腌菜。四川榨菜自1898年在涪陵創始以來,長期飲譽海內外,受到廣大食客的青睞。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小小的一包榨菜,就這小小的一包榨菜成就了重慶的涪陵集團,其旗下的「烏江」牌榨菜幾乎壟斷了中國榨菜市場,並且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世界各國,一包包榨菜撐起了,涪陵集團每年10多億元的營收。
5. 中國的榨菜之鄉在哪裡是不是重慶的涪陵
榨菜原產地爭奪戰落幕 重慶涪陵擊敗浙江餘姚
究竟誰是中國榨菜之鄉,渝浙兩地爭斗10年後,以涪陵榨菜勝出落幕。昨日,涪陵區質監局局長周進國稱,國家質量標准委員會專家組日前審定通過涪陵榨菜的國家強制標准。
這將涪陵榨菜的管理從行業標准上升到國家強制標准。涪陵榨菜的原產地標准成為國家強制標准,它將與法國波爾多紅酒一樣,成為行業內的一個原產地的標准。實際上,去年12月13日,國家質監總局就已公告涪陵榨菜實施原產地保護,並在公布當日生效,保護的對象是在涪陵轄區內的榨菜生產的產品。但這僅是一個大原則,周進國稱,此次國家標准委的認定,是將涪陵榨菜從行業標准上升到國家強制標準的高度。
這一標準的實施,不僅將對其他產地的榨菜有所限制,對本地榨菜生產企業,也有了限制:達不到標準的企業將被淘汰,僅涪陵本地就約有20萬噸的產量將被取消涪陵榨菜稱號。
據稱,涪陵目前的榨菜生產企業超過百家,其中上規模的有七八十家,這些企業具有標准化加工能力、產量在50萬噸左右。另外的生產企業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生產,產量在20萬噸左右。
周進國表示,堅決淘汰不符合標準的企業,重點保護規模以上企業。具體的辦法是,一方面通過原產地保護卡,另一方面通過市場規律進行自然淘汰。
原產地保護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涪陵榨菜拓展市場和出口。因為,今後世貿組織各成員國都將依據這一標准,對進口的「涪陵榨菜」進行抽檢。(記者周尚斗實習生向紅采寫)
新聞背景
渝浙十年爭菜頭
小小青菜頭,引發長達10年的渝浙兩地之爭。重慶涪陵和浙江餘姚是國內榨菜市場兩大品牌。1995年,中國農學會等部門聯手舉辦「開發、建設、宣傳」特產之鄉活動。涪式榨菜與浙式榨菜雙方,開始爭奪「中國榨菜之鄉」稱號。
1998年,涪陵榨菜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並獲得商標注冊證,有效時間為2000年4月21日至2010年4月20日。涪陵榨菜成功取得享有原產地、原料、製造方法、質量、商品商標等保護權利。憑借這張王牌,涪陵榨菜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佔領了國內榨菜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浙江餘姚在2003年8月,藉助申請原產地標志機會,再次挑起兩地關於榨菜原產地的爭奪。9月初,國家質監總局公告稱,浙江餘姚榨菜向國家質監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並通過了形式審查和現場實地審查,開始為期3個月的公示。
餘姚的搶先出手,讓涪陵坐不住了。2003年9月初,涪陵向國家質監總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獲得國家受理,並於當年11月赴重慶實地調查。
據悉,盡管浙江方面表示餘姚榨菜的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鮮頭5億公斤,年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但涪陵方面在異議書中稱,浙江氣候、土壤日益不適應榨菜原料的生長,其生產商經常到涪陵采購原料,保守估計一年下來至少有15萬噸渝產青菜頭流向浙江。同時,餘姚改用鹽脫水工藝製作產品(涪陵是風干工藝),製作周期太短,只需個把月等,都不符合原產地標准。
6. 涪陵榨菜最大的包裝是多少斤
涪陵榨菜最大包裝是20斤。
7. 榨菜出自於哪裡
渝浙十年爭菜頭
小小青菜頭,引發長達10年的渝浙兩地之爭。重慶涪陵和浙江餘姚是國內榨菜市場兩大品牌。1995年,中國農學會等部門聯手舉辦「開發、建設、宣傳」特產之鄉活動。涪式榨菜與浙式榨菜雙方,開始爭奪「中國榨菜之鄉」稱號。
1998年,涪陵榨菜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並獲得商標注冊證,有效時間為2000年4月21日至2010年4月20日。涪陵榨菜成功取得享有原產地、原料、製造方法、質量、商品商標等保護權利。憑借這張王牌,涪陵榨菜以高出市場20%的價格,佔領了國內榨菜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浙江餘姚在2003年8月,藉助申請原產地標志機會,再次挑起兩地關於榨菜原產地的爭奪。9月初,國家質監總局公告稱,浙江餘姚榨菜向國家質監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並通過了形式審查和現場實地審查,開始為期3個月的公示。
餘姚的搶先出手,讓涪陵坐不住了。2003年9月初,涪陵向國家質監總局提出原產地保護申請,獲得國家受理,並於當年11月赴重慶實地調查。
據悉,盡管浙江方面表示餘姚榨菜的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鮮頭5億公斤,年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但涪陵方面在異議書中稱,浙江氣候、土壤日益不適應榨菜原料的生長,其生產商經常到涪陵采購原料,保守估計一年下來至少有15萬噸渝產青菜頭流向浙江。同時,餘姚改用鹽脫水工藝製作產品(涪陵是風干工藝),製作周期太短,只需個把月等,都不符合原產地標准。
8.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有多少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榨菜為根本,立足於在佐餐開胃菜領回域快速發答展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現有注冊資本11,500萬元。依託涪陵地區為涪陵榨菜的原產地域優勢,經過20多年的生產經營,公司已形成年產6.48萬噸榨菜產品的自有產能,是中國最大的榨菜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涪陵榨菜在2010年1至6月份的營業收入是2.68億元,總利潤是3688.8萬元,利潤率是13.76%;2009年的營業收入是4.42億元,總利潤是4858萬元,利潤率是10.99%;2008年的營業收入是4.22億元,總利潤是3956.7萬元,利潤率是9.37%;2007年營業收入是4.35億元,總利潤是3372.7萬元,利潤率是7.75%。
9. 涪陵榨菜為什麼遠近聞名的課題
好吃,傳統工藝,產量不大,但是品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