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英才網創始人
張傑賢 四川人 畢業於四川大學英文系
張傑賢先生是中國互聯網早期創業者,1995年開始創業,1997年創建中華英才網, 分別於1999年、2001年獲得風險投資,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招聘網站Monster(怪獸)5000萬美元投資中華英才網,使中華英才網建立起了今日網路招聘領域的領導地位。
離開中華英才網後,於2005年再次創業,創辦風尚紫頁公司,運營「都市生活門戶」紫頁114網,為商家提供精準營銷服務。
張傑賢畢業於四川大學英文系。曾就職於前南斯拉夫、印度、英國等國駐華使館,後先後服務於Unimac,Compaq,Intel等公司。
張傑賢曾在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受邀多家電視、廣播、網路訪談嘉賓。
【eNet矽谷動力消息】198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語系
1987年-1991年就職於前南斯拉夫、印度、英國等國駐華使館擔任口筆翻譯
1991年加入中美合資公司Unimac,任人事經理,開始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1994年加入康柏電腦(中國)公司,任康柏中國區高級人事主任。
1995年6月創辦獵頭公司,主要為在中國IT行業的跨國企業提供高級人才尋獵服務,取得良好業績。
1997年8月推出國內最早的人才網站之一--中華英才網(ChinaHR.com),開始涉足互聯網信息增值業務。
1999年年底獲得海外風險資本投資。
2000年完成公司從傳統獵頭公司向「基於網路技術平台,提供全方位人力資源服務的專業公司」的轉型。
2001年再次獲得風險投資。
2004年年底,成功引入戰略投資人、全球最大招聘網站Monster(怪獸)5000萬美元投資。
2005年5月18日,創辦風尚紫頁資訊(北京)有限公司。
2005年7月,發布都市消費門戶「紫頁114生活資訊網」(www.ziye114.com )。
2005年11月,網站更名為:「紫頁114網」,並將網站定位於「都市消費黃頁」。
『貳』 徐新誰的老婆
徐新女士,中華英才網的初始投資者和董事會主席,中國風險投資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最優秀的風險投資家之一。擁有在中國10年以上的風險投資經驗。
被美國《商業周刊》雜志評為「亞洲25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即「亞洲之星」獎;被《投資與合作》雜志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風險投資家之一。
徐新領導中華英才網,從最初的55名員工成長為今天擁有1000餘名員工和12家分公司的全國著名招聘企業。全球最大的網路招聘集團美國Monster,於2005年初投資5,000萬美元購買了中華英才網的40%的股份。
徐新(Kathy Xu) ,今日資本集團的創始人、總裁。
1988年南京大學外語系畢業,就職於中國銀行總行的營業部,不到一年當選三八紅旗手,不久被提升為副科長。考上英國注冊會計師之後,進普華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三年後進入百富勤從事直接投資工作;後進入霸菱投資集團任霸菱投資香港公司合夥人、執行董事。曾投資網易、中華英才網和掌中萬維等企業,是一位知名的實力派風險投資人。
Kathy Xu擁有在中國10年的私募資產和風險投資的經驗。
其中,作為中國權威的網路招聘公司之一---中華英才網的初始投資者和董事會主席,Kathy領導該公司從最初的5名員工成長為今天擁有500多人和11家分公司的全國性著名招聘企業。全球最大的網路招聘集團美國onster2005年初投資5000萬美元購買了中華英才網的40%的股份。
曾任霸凌投資(亞洲)公司的中國區董事和總經理。
自1998年初加入霸凌投資以來,她一直負責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活動;
-以6800萬美元的資本獲得了1.21億美元的現金回報和4100萬美元的資本收益;
-實現高達61%投資回報率或4倍於投資額的收益回報,總投資回報率達95%或2.4倍於投資額的收益回報;
-同時擁有豐富的董事管理經驗,擔任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
-成立了霸凌中國投資團隊並在中國擁有豐富的業務資源。
* 榮獲《商業周刊》2004年度「亞洲25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即「亞洲之星」獎;
*《商業周刊》、《財富(福布斯)》、《經濟學家》以及路透社等著名雜志曾對其進行過專欄報道;
* 榮獲中國銀行1989年度「最傑出女員工」稱號;
* 擔任「中國風險資本協會」理事;
* 曾歷任香港百富勤直接投資公司的經理、香港普華永道的高級審計師以及中國銀行總部經理。
1995年,徐新在普華永道上司的舉薦下進入香港當時最大的本土券商----百富勤,從事直接投資。1998年,受亞洲金融風暴沖擊,百富勤破產,徐新轉入霸菱投資集團,擔任霸菱投資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就在那時,徐新認識了她的丈夫——上海人李松。徐新的丈夫李松也有過兩次創業經歷,一是無線增值服務商廣州訊龍,第二次則是96333中國交友集團。李松的創業使二人以前那種悠閑的生活一去難復返。尤其是在互聯網泡沫期間,徐新投資的中華英才網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那段時間兩個人回到家裡常常相對無言,各想各的心事,盤算著明天怎麼給員工發工資。
『叄』 徐新的人物專訪
娃娃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她就是徐新。正是這個女人,用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讓十多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一飛沖天。其中三位創業者還進入了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名。
29歲的丁磊執著於互聯網,徐新交給他500萬美元,於是有了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網易。類似的案例還有永和豆漿、中華英才網。沒有她的慧眼,就沒有這些熟悉的名字。但在閃光燈頻頻對准他們時,她已經悄然離開,來到下一個渴望資金的創業者面前。
這周一,她作為央視和《每日經濟新聞》「贏在中國」創業大賽的特別評委,專程來到上海。憑借豐富的經驗,爽朗的性格,很快與一群夢想創業的「愣頭青」打成一片。活動結束後,她接受了本報《新財經周刊》的獨家專訪。
憑直覺千金一擲
風險投資這個圈子,是男人的天下。入行11年,徐新越發自信,放言要創中國第一VC品牌。身為今日資本集團的總裁,她掌控著2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這些資金大多來自歐美政府和企業,可老外們卻全權交給她打理,這在風險投資界頗為罕見。一問原因:外國投資者相信,這個中國女人有一雙慧眼。
和同行相比,徐新常常是「溫柔一刀」,笑傲投資場。女人的直覺,就是她與生俱來的殺手鐧。「選人是門藝術,這么多創業者,這么多項目,動輒需要幾百萬上千萬的資金,投給誰,除了做調研看數據,還離不開直覺。女性的直覺特准,所以我總能投對人」,說完,自己樂了。
回顧起來,她1995年參與了對娃哈哈的投資,當時中國還沒人喝瓶裝水。直覺告訴她,這個行業肯定有戲,所以她和團隊決定投資。4年後,她遇到丁磊,問他網易在行業里怎麼樣,丁磊脫口而出:第一。其實當時網易排名第三,但就是這股自信,深深吸引了她。加上丁磊對商業的敏感和專注,於是徐新「下注」500萬美元。這兩家企業的市值先後超過了10億美元。再後來,就是中華英才網,最初不過五個員工,再加上一份歪歪扭扭的商業計劃書,當時毫無業績可言。看到互聯網招聘的巨大前景,徐新破天荒投資了,2014年這個公司身價超過12億人民幣,網站的日瀏覽量達到1500萬。「幾年以後,中華英才網也將是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她的信心滿滿的。
有了這么多經典案例,徐新的名氣不脛而走。每個禮拜,都有各式各樣的人,帶著千奇百怪的創業想法找到她。可投是不投,還得判斷。有人豪情萬丈地對她說:你投錢給我,我保證3個月後成為中國首富!徐新快言快語:「你的可信度也太差了。」還有人緊握雙拳,喊著:相信我,要是公司業績不翻一番,我馬上從樓上跳下去!徐新一盆冷水澆過去:我們並不喜歡暴漲,持續成長更重要……
她的性格就是直來直去。畢竟激情不等於一切。她向筆者透露了選人的獨門秘技:第一,看創業者的頭腦,有沒有對生意的直覺。比如丁磊,他第一個進入簡訊業務,第一個開發網路游戲。別人看不到的商機他能看到,別人放棄了他能堅持,別人都跟進他能退出。第二,業績,徐新一般只投行業前五名,中國競爭這么激烈,能做到前五名,肯定有獨到之處。她會問他們:你做過什麼重大決策?你怎麼做決定?第三,帶隊伍的能力,創業者會不會管人。很多公司規模到了100人,就管理不下去,創業者反倒成了瓶頸。為了考察這一點,徐新喜歡觀察他的副手,如果副手能力很強,而且跟隨他很多年,說明這個人的領導力不錯。第四,激情不能少,具有永不放棄的性格;第五,創業者的品格應該是公開、透明、誠實可靠,這一點不能忽略,畢竟這么多錢交給他呀,能不考慮嗎?
為賺錢而創業易敗
徐新「創業非常艱辛,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美國矽谷,100萬個創業想法,只有6個能成功上市。」
徐新如是說。根據她的經驗,不少人選擇創業,可能是一時沖動,可能想賺錢改善生活。但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熱愛他的事業,一心想把事業做大。??事業心,創業者很難堅持,也難以感染團隊。她一針見血地說:「你想想,如果老闆只想著賺點錢,團隊也是短期考慮,賺一票就走。他們的行為方式就變了,不會有長期發展的胸懷,可能連游戲規則也不遵守了。所以單純為賺錢,趁早打消創業念頭,還不如去炒房產、賣保險。」
不過,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想創業。有人甚至預測說,中國有1億人想創業。不過,站在徐新面前的,不外乎3類人。
跨國公司中國區的CEO、總經理,可能會自立門戶出來創業。從簡歷看,他們都是頂呱呱的,善於建立公司制度和文化,擁有專業精神,而且很會融資。但他們缺點也很明顯,過去是海外公司的中國總經理,拿著30萬到50萬美元的年薪。出來創業,他們依然給自己開高工資,比如30萬美元。可這樣一來,就為公司設立了標尺,於是首席財務官的年薪20萬美元,銷售總監18萬美元……於是,公司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毫無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些CEO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畫格子的人。他們被訓練去執行總部的戰略,卻不習慣自己尋找商機。「我拒絕過一個創業者,他帶領一大批人辭職創業,給自己配了秘書和法律顧問,還設立一個收購兼並部,請個老外做總裁。我心想你們公司一分錢沒有,還想兼並誰啊!他們先建好了巨輪,才發現沒有方向。而聰明的創業者是扔掉包袱,劃著小舢板出海,能活下來,再慢慢壯大。所以,對第一次創業的CEO,我們總讓別的投資者去投,先交點學費。」在連珠炮一樣的語速下,徐新的機敏和幽默撲面而來。
還有一類是「海歸」派,成功者不少。他們把美國的模式復制到中國,進行創業。由於華爾街的投資者喜歡會說英語的人,這些「海歸」深得青睞。在互聯網行業,誰拿到融資,就能養活自己,大打廣告,名氣就出來了,成功就不遠了。但他們的劣勢同樣明顯,太年輕,管理經驗不足,而且喜歡見好就收———「在外國待過,見識過上層生活。別人出好價錢,他們就把公司賣了,然後去享受生活」。
第三類是本土派,數量最多,對市場的直覺好,而且非常勤儉節約,生命力強。可惜不會講英語,不會與董事會打交道,而且特別喜歡多元化,不夠專注。但徐新關注的恰恰是本土企業家,「中國有那麼多中小企業,上市太小,從銀行又借不到錢,發展又很迅速,這就是我們的投資對象。今天的小企業,很可能就 是明天的大公司」。
不過,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多元化的問題。她感嘆:「這些企業家喜歡同時做很多件事,橫跨多個領域,可能是覺得每年30%的成長速度不過癮,要100%的增長才過癮」,但她堅信,不管你多麼聰明多麼能幹,同時做三件事,不可能都做到第一。於是,為了避免創業者多元化,她想了一些辦法,「比如,投資者必須把50%的身家財產放在這一個公司里,讓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就沒理由不努力。而且只能投入一個行業,讓他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