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誰知道在杭州馬雲和XX投資的一個高級商務會所叫什麼名字在三台山那邊好像,謝謝啦!
叫江南會,位於杭州三台山景區,是由馬雲、復星集團董事長兼CEO郭廣昌、網易首席架構師丁磊等8位知名浙商發起成立的頂級私人會所。
⑵ 來聊一聊馬雲是杭州商人或浙江商人代表人物嗎
馬雲是晚輩了,這代浙商真正能代表浙商風骨的是娃哈哈宗慶後和萬象魯冠球。
⑶ 馬雲在浙商大會的演講2015年12月
馬雲浙商大會上演講全文:影響經濟的四件事
感謝大家的信任,當了「官」(浙商總會會長)。我上一次當官是1985年,杭州師范學院的學生會主席。這兩個「官」,在我看來本質上都差不多,都要一種擔當的精神,都要有一種感恩的心態,把大家團結起來。我確實從來沒當過商會會長,昨天我們選出來的會長、副會長開了個會,會上大家提了很多的建議。感覺浙江企業家眼光獨到,看法也完全不一樣,學習了很多,關於未來浙商總會的工作有了更多信心。尤其我們的秘書長鄭宇民,能力大家都看得到,一直為浙商呼喊,為民營企業呼喊。
剛才我在下面聽,學習了很多,也記錄了很多,我想分享一些看法:
企業家「知行合一」
我以前是當老師的,一直以為知識分子了不起,當老師有知識,當科學家都很了不起,當商人總覺得被人看不起。現在我覺得商人了不起,商人不是學校里能培養出來的,也不是靠國家政府訓練出來的,說我培養多少個企業家出來,這很難。商人純粹是靠自己對市場的把握、獨特眼光、拼搏的能力打出來的。商人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稀缺資源,我個人堅持認為商人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科學家和藝術家。我以前在公司內部討論戰略的時候,那些MBA畢業的人經常講,我們這樣的戰略不對啊,不可以復制化,我個人覺得戰略是不能復制的,任何能被復制的東西都是復製品,真正不能復制的東西都是藝術品,就像我們臉長得這個樣子。復制是很容易做到的,企業的戰略更是這樣。一個企業家要把自己企業的產品、服務,打造成藝術品,無人可以復制,無人可以超越,只有這樣才能走得久,才能走得遠。
企業家另外一個很難的是「知行合一」。學知識很容易,但是把知道的東西做出來,並且做出來的東西讓別人喜歡,是多麼地難。所以我經常不好意思地說,不是我很狂,我看到學者專家講評的時候,說說我比他還會說,但做起來很難。知行合一是企業家非常難做到的東西。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尊重這個社會稀缺的資源,那就是我們的企業家。小時候我有一個夢想,你長大想當什麼啊,當科學家很了不起,當老師很了不起,當解放軍很了不起,但是沒人敢說我要當老闆,好像當老闆很丟人似的。我希望今後再對我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想當老闆的話,多給他一些冒險,不僅學習知識,還要學會與人打交道,企業家是在社會中磨練出來的。
我們今天談了很多經濟問題,經濟潮起潮落,有好必有不好的時候,三十年好下來必定會有不好,這很正常。只是我們很多人會認為,我們倒霉,怎麼叫我們碰上了,剛開始干,就輪到我們經濟不好。其實經濟一直是這樣,只是中國壓抑了這么多年,突然由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前30年的政策使得中國有了30年的高速增長,現在回落我覺得很正常。在經濟好的時候,賺錢的企業不叫企業家,就像股市牛市的時候,你賺到了錢別把自己叫投資者,你只是炒股而已。大浪褪盡,依舊在那兒的,那才叫企業家。能夠對未來做判斷,在經濟好的時候,你要做經濟不好的准備經濟不好的時候,並且知道一定經濟會不好,要把握好機遇。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有不同的眼光看待未來,有不同的視角看待未來。
我們以前有位浙商說過,生意永遠是越來越難做,關鍵是眼光。眼光看到縣裡面,就做縣裡面的生意;眼光看到全省,就做全省的生意;眼光看到天下,就做天下的生意。其實,說生意越來越難做,其實以前也沒好做過,今天也不見得好做,永遠難做。這就是需要你與其他人有與眾不同之處。
所以我想,中國今天的經濟問題,我覺得沒什麼大的問題。中國歷代下來,所有的問題我們都度過了,這么苦的日子我們都過來了,還怕這點什麼東西。前段時間,我見了一個欠發達地區的縣委書記,縣委書記做報告,世界經濟錯綜復雜,講了一大堆,影響了我們縣。都是套話。
我覺得,今天來看,世界經濟對我們中國有沒有影響,我覺得客觀來講有整體性影響的。現在好像有80%的企業,所有的人都說經濟不好,生意難做,看樣子世界經濟對我們是有影響的。我覺得影響的就有四件事,這四件事對於在座的以及我們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任何一件事情出現危機的當刻不是危機,後面的危機才是危機。
第一,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當時危機出現時,中國政府應對強大,但我個人認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危機四年之後還會餘波不斷。首先第一波波及美國,第二波波及歐洲,我們沒有做充分的准備,這一波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就像地震海嘯一樣,這一震,這一波一波過來,需要時間。
第二,沒有人認為互聯網這次技術革命會對世界經濟帶來多大的影響。我相信,5年10年以前,我在這里開過很多會,公司內部的會或其他的會,當我們講到互聯網會對很多行業和產業帶來巨大沖擊的時候,大家就覺得你就是說說的。但現在大家都覺得不說上個「互聯網+」都覺得不時髦,不「+互聯網」也不新鮮。這個技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只是剛剛開始。
第三,能源危機所帶來新能源的誕生,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變革,大家也沒有足夠的重視。
第四,在中國,我們的經濟模式,我們的社會發展,導致我們環境的問題大家有沒有想到。再加上這幾年來中國政府其實很早就提醒大家轉型升級,轉型升級。這么大一個國家,說一件事情,堅持不斷地說,五六年肯定有效果。如果一個政策下來,大概產生效果,大概三年。但是轉型升級我們說了很多年,效果還不是那麼好。
這幾件事情合在一起,這個國家的經濟已經發生變化三年。應該講,我們今天的經濟已經真正到了轉型升級時候,轉型升級已經開始。只是,轉型升級,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沒有想到轉型升級能夠帶來這么多麻煩。因為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我一直在講你拔牙都要付出代價。你牙疼了,你得到醫院預約醫生,你得付錢,你得出血,你得疼痛,可能還得休息幾天。現在經濟轉型了,你既希望轉做新的經濟模式,又不希望丟掉昨天,不能改那個,也不能死老企業。你想拔牙,不想流血、不想付醫葯費,也不想請假去看醫生,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這個代價誰都得付。我們現在這個國家正在付出這個代價。
低端製造業、粗劣製造業還會下滑
我剛在台下聽的時候,講到製造業、實體經濟,好像把製造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對壘起來。
關於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我認為未來:
第一,中國製造業還會繼續下滑,你高興不高興,還會下去。第二,中國的虛擬經濟日子也不好過。其實中國的製造業下滑,也不等於世界的製造業全都下滑,蘋果很好,特斯拉也不錯。低端製造業、粗劣製造業必須下滑,如果中國粗製濫造的加工製造業不繼續下滑,中國沒有機會。
你想想我們三十年靠什麼起來,我們原來靠加工,大家都知道知識產品、版權、品牌我們都沒有,但是你想過沒有,我們拼的是什麼,拼的是成本低、勞動力低。勞動力能低嗎?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老百姓收入能好起來,你已經不可能再六百、七百塊錢給他們了。因為勞動力成本越低,意味著你的產品附加值越低,你的員工創造力就越低,你的服務和產品的價值就越低。第二個我們拼的是原材料低。請問中國有原材料嗎?我們的生產原材料,尤其是鐵、煤還是從報國外進口過來,搞得烏煙瘴氣,賺得一點點毛利,我們的經濟需要嗎?把環境搞成這樣。真正付出代價的是我們,我們誰都在付出這個代價。
這是一場真正的商業變革時代,你可以看成機會它是機會,你如果把它看成災難,它就是真正的災難。危機危機,機會一定在危險之中,了不起的企業一定是誕生在危險之中。只有冷靜下來去觀察,你怎麼能改變自己。
我充滿樂觀,從5個月到15個月來看,經濟不好,好不到哪兒去,而且可能比大家想像得還要糟糕,這個做好心理准備就不怕,守住自己的地盤。但是,從5年到10年來看,中國經濟的機會強大無比,可能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的第二個國家。我一直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樂觀主義絕不等於盲目樂觀,你需要有根有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經濟形勢好,你未必會好;經濟形勢不好,你也未必會不好。經濟不好有不好的做法,經濟好有好的做法,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
為什麼我認為中國經濟現在的調整對浙商群體是巨大的機會?如果浙商群體過不了,中國沒幾個群體過得了。也很難找到一個商幫能過的了。
從長遠來看,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不能持久,我們要把握中國未來可能持久的經濟模式是什麼?剛才一個經濟學家講了,我們不可能保持10%的增長了。人如社會,企業如人,人長個子長到1米8,你不可能再保持10%的增長,經濟同樣。所以我們看得到的增長,大概二十年內、三十年內,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看不到的增長是腦子里,不是身體的增長,而是腦子的增長。
中國未來要增長的,不是體量,而是質量。這是大家一定要思考清楚的問題。經濟的增長7%、6%,即使5%那又怎樣?四大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只有中國一個經濟體的GDP增長速度超過5%,中國每年的經濟收入規模非常之大,這些錢已經夠了,要問的是這些錢用得合理嗎?用得對嗎?該用到哪裡?這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思考。
內需經濟是未來
根據今天的增長速度,未來10到15年中國會有5億中等收入人群。5億什麼概念?美國現在大概有1.5億中等收入人群,我們的5億相當於3個美國的需求。
美國經濟怎麼起來的?內需。美元精神。美國強大的內需,不斷開出未來的錢,不斷借你們家的錢,花你們家的錢,一整套的經濟的體制,加上美元加上軍事實力,形成整個世界的標准。
假如中國未來有3個美國的經濟體量,那是多麼大的機會。問題是,如果按照昨天的做法,我們可能越做越死。如果我們還按照昨天這樣的增長,我們永遠看不到北京的藍天,杭州的藍天。這樣的路子下去,產生的災難是全人類的,我們的孩子是會倒霉的。
所以我覺得經濟模式該改變。我們稍微熬幾年,抓住未來的機會。我們今天的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美國走過,有人說「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小孩子身上都是傷疤,一樣要過。中國必須面對的是,大量的中等收入群體會起來,中國經濟未來的機會就在於強大的內需。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我一直認為是「兩馬一牛」。出口是馬車,投資是馬車,但內需絕對是牛車。這么多年,內需,消費該怎麼花?中國經濟前30年,加大基礎設施,加大出口,這是政府拿手好戲,政策補貼,銀行的錢掏出來。消費,把老百姓的錢掏出來,那是企業家的本事,那是創新的體現。
什麼是消費?消費的消,是消耗品的消,費,是浪費的費。我們小時候家裡就1台電視機,現在家裡有5台電視機,4台基本上不看,就是浪費。去思考這些購買沖動,哪怕它就用一次,一次也不等於粗製濫造,依舊很好。我們要用觀念去不斷打開這個消費和內需拉動的東西,這一定是企業家的作用。請大家記住,未來20年到30年,中國必須以消費拉動,而消費拉動一定是企業家、一定是市場在拉動,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機會。
失敗者總在怪別人
大家即使過得不好,是所有人過得不好,其實今天過得好的人並不多。你看股市,倒霉的人、賺錢的人都有。很多人講炒股,記住,天下沒有人靠炒股發財,沒有。要靠投資(才能賺錢),投資和炒股是有巨大差異,剛才主持人問『那個誰啊?你弄創業那麼辛苦,還不如弄個投資』。好像投資很輕松一樣,郭廣昌投資頭發都沒了。
投資是你要對(資金負責),我們現在很多人買股票,從來不問別人,連公司做什麼生意都不知道,反正聽張三說要漲他就去買,那是肯定要死的。投資要研究多少東西啊,對不對?
很多問題,我們將來要記住一點,看透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透。什麼叫恐慌?恐慌就是你不知道未來,你就知道這是機會。我相信憑我們的能力,憑我們今天的員工素質,憑我今天投資下去對未來的堅持和堅守,絕大部分人不行,我們未必不行;而絕大部分人不行,我們行了。你只有這么去思考這個問題,看透了,你怕什麼呢?
今天,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千萬不要對立。中國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都是嬰幼兒期。中國有幾個真正的投資大師?你們請問,那些炒股票的人,天天看報紙、聽廣播的,他們幹嘛自己不去買?我發現世界各大基金的老闆,我都認識,他們從來不聽,他們買什麼從來不告訴別人。所以我自己覺得,中國的虛、實都還是初級階段,我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是大家記住,這三十年的發展,我們的生意做得太順利了,國家發展得太順利了,我們沒碰上過(危機)。歐美幾百年的企業,他們不知道倒了多少,又再做起來的不知道多少了。我看那幫老頭,前兩天在英國碰上那幾個80多歲坐在那,哪個人身上沒有五六個洞?所以,我覺得中國30年已經很幸運、平穩、高速地發展了三十年,未來的三十年,是你亮本事的時候,也就是說,前三十年,你練出來的毅力、能力、團隊,這樣的一整套,在這個時候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當然也有說,現在政府不作為了。你也別怪政府,政府以前搞經濟也太容易了,現在突然碰上危機,有的政府不曉得該怎麼辦。不是他不作為,是他不知道該怎麼作為。大家都要互相理解,對吧?招商進來是剛開始的第一步。一個企業生孩子最容易,孩子養大最難,養大有出息更難。
所以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的政府和企業裡面,缺了大批經濟人才。這個的儲備、准備,是需要時間的。而在座的我們以及未來的年輕人可能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你今天做准備正好,否則呢,我覺得我們都是過慣了三十年的順風順水,碰上了一次倒霉的事情覺得就有多倒霉,其實沒多大點事。所以大家放心。
那麼,另外一個我也看到,實體怪虛擬,虛擬怪實體,失敗者總在怪別人。成功的人總在怪自己——哎呀,我怎麼沒把握住這個?哎呀,當時講過怎麼就沒有聽見?哎呀,我兒子跟我說的時候,我怎麼沒注意呢?這些人都會成功。但是,那些怪別人把自己搞翻掉、把自己弄開的人,都沒出息。我看到無數的人,所有的成功者都在檢查自己,所有的失敗者都是別人的錯。一會怪政府。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不行的就怪天、怪地、怪桿子不好、怪球童走路太響,反正我們都會怪,都不會有出息。
所以我們還要自己檢查自己,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反省,別人成功了,去欣賞別人,要學會欣賞;即使別人失敗了,也不要覺得別人很愚蠢,我告訴大家,幾乎所有企業犯的錯,是90%的人重復犯了99%的錯,你們要去思考下。天下其實沒有那麼多愚蠢的人,人與人之間相差的真不多,只是你會不會去反省、會不會去欣賞、你會不會熬一熬而已。
好企業都是在誕生在壞時代。我想講一個例子,英國和美國在兩百年以前競爭航運是很典型的。英國的船那時候壟斷了整個海運,美國人來了,和英國競爭,沒多少年,美國就把英國打敗掉了。你知道為什麼打敗,原因很簡單,歐洲人、英國人不敢冒險,而美國人敢冒險,歐洲人一看風不對,今天就不出去了,但美國人照樣出去。美國人22個月船行到廣州販賣茶葉,路上幾乎是各種風浪。所以他們吃的都是雨水加咸魚,省下來的那點錢讓每一公斤茶葉少了5分錢。正因為少了那5分錢,才完全搶下了這個市場,然後英國人說,我們的船比美國人好。美國人說現在航船技術變化那麼快,壞了再換個新船,然後零部件壞了繼續上,形成了美國鏈條中的零部件也起來了,一個行業就誕生起來了。敢不敢冒風險,敢不敢迎接挑戰,敢不敢改掉昨天自己覺得很熟悉的東西,這是我們今天要去思考的。
企業競爭,是組織文化人才的競爭,從「強我」到「利他」
這些我們在座的企業家,能坐在這里的,你們已經經歷了無數的困難,我相信不要再擔心,有很多小孩,那些激情似火、沖動似火的創業者來,我們應該欣賞,但是我們心裏面知道:年輕人,路還很遙遠,我們走過的路、吃過的虧,他們都會走一遍,只是我們今天講要對未來有敬畏,對昨天要有感恩,我們感恩是沒有中國三十年的平穩發展,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對未來來講,敬畏之心必須要有,要有對新技術的敬畏,它的發展將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其實沒有阿里巴巴,很多傳統零售行業也會倒下,只是我們的降生加速了你們的倒下而已。
就像航海技術起來了,就把它顛覆掉,第一次工業革命出來把農業顛覆掉。但是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別給我講技術消滅了就業,不是那麼回事,其實每次的技術革命都創造了無數的就業。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們認為機器會取代人力,事實上,工業革命誕生了無數的工人,第二次農業革命也誕生了無數的就業機會,這一次技術革命也不例外,只是他要求的是高端就業。所以,我也相信,也請大家記住,經濟的轉型一定從原本低端的,向高端製造業走,而製造業必須跟服務業結合在一起,服務業才是未來,任何的製造業就是一個服務業。服務業、製造業其實不是在拼成本,也不僅僅是拼成本,還拼創新能力、拼人才、組織。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願意投到流水線上,而不願意投在員工身上。如果你在員工身上投錢,如果你能在創新能力、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上面做起來。因為制度只讓你的員工不去幹些壞事情,而文化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
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最後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領導層的競爭和創新能力的競爭。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從現在起已經換掉。你昨天的一些比賽游戲規則可能已經改變,所以剛剛有的企業家在講,我覺得他們還在講IT,現在是DT,就是DATATECHNOLOGY,IT講的就是自己的信息化而已,那是基本功,而DT出來後,它不是技術的變革,而是思想的變革,可以使你的員工更強大、讓你的合作夥伴更強大、讓你的客戶更強大,甚至讓你的對手更強大。大家有時候會想,對手更強大是什麼概念?就像賊越傻警察越無能,賊越強則警察越強。對手越強,你才會越強,你看到任何一個對手,你都要把它看作一種福報,因為今天終於有一個人讓我練一練了。但是,千萬不要你死我活,因為你搞死他,你未必能活下來。
所以我們在這個商戰的過程中,請大家記住,DT數字技術是採用了IT技術以外,去讓別人更強,今後的企業也會越來越透明,今後的企業也要懂得分享,企業在透明和分享的基礎上要擔當責任、要培養出無數創新人才,這才是未來的競爭之處。
今後,不是讓你的員工,他800元,我300元;他買進原材料兩斤兩塊錢,而我買了一塊八;我的流水線可以生產五千件,他可以生產4000件。以前是以規模化、標准化為准則,現在則是以個性化、獨特化定製為主。製造業的區別已經不僅僅是成本、精益求精,還有很重要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很了解,但是我們花在對客戶、對市場的了解卻不多。其實未來的製造不是B2C,而是C2B,消費者定製。今天世界、中國的機會在於人越多的地方機會越多,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後哪個省的人口越多、需求就越大,需求越大,置頂的標准就越大。這個整個就倒過來了。
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從強我變成利他思想,是21世紀,企業必須要有的素質,你要讓你的員工比你聰明、比你更了解信息和數據、讓你的員工有更強的能力,讓你的客戶、合作夥伴更強。這個才是這個世紀會誕生的新型的企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今天是說了,等到30年以後,你再回頭看看。我的好處在於,我們公司其他人在幹活,而我是在胡思亂想。
浙商永遠不要行賄
對年輕人來講,沒有比這個時代更好的了。這個時代,不需要拼老爸老媽的關系,不需要拼腐敗,不需要拼銀行貸款,拼的是你的真知才學,怎麼樣去努力。
我也想跟浙商所有的理事、會員講,這個國家這幾年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反腐倡廉,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這是時代的決心,時代的痛。
我希望,浙商永遠不參與任何行賄,如果我們的會員參與行賄,就清除出去。這個代價不能再讓我們的下一代去承受,再去拼這些東西。
我希望大家堅持底線,我們可以少做生意。但是政企關系還是要搞好,但是不幹那些事。我們拼真本事,拼的是睡地板,拼的是勤奮,拼的是不斷改變自己,擁抱變化。別人討厭的東西,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競爭失敗,往往是因為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我們浙商動在先,比誰都敢於冒險,但是我們建立制度、人才、文化,只有這樣浙商才能扛風險。今天的企業,要做全球的生意,沒有良好的組織,文化,優秀的人才,沒有機會。
⑷ 馬雲代表 浙商答記者問的具體內容
據悉,「2007胡潤百富榜」浙商的平均財富為43.5億元,高於全國企業家平均財富42億元的水平,但「2008浙商慈善榜」中,浙商的人均捐贈額為4800萬元,低於全國慈善家人均捐贈額1.29億元的水平。胡潤說:「浙商參與慈善的空間還很大。」 以下是奸商的偉大理論: 國的電子商務之父馬雲先生更有驚人之舉,他捐了一元錢。 馬雲表示,中國的企業家目前即便有能力也不應該用來慈善,而不妨用於「擴大再生產」,「對那些熒光燈下的慈善捐款,我覺得每次捐1塊錢就夠了」。 王石和馬雲們冷靜而理性的態度,讓人有些脊背發涼。汶川地震在他們心中成了中國 「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最新案例,請問死亡3萬人、至今仍有數萬人失蹤的汶川地震,真的達到了「頻發」的地步嗎?國家有難,盡心盡力承擔社會責任,這只是撇開道德和良知底線之外,對一個企業最基本的要求,怎麼就成了企業的負擔? 「捐款不在於多少,一元錢也足夠表達態度」誠然沒有錯,但它何嘗不是逃避責任的一個借口。如果人人都「捐一塊錢」,人人都來表明這個「態度」,這實際上就是置災區人命於絕境,這與間接施暴何異?災區有數十萬人在等吃等喝啊,他們需要錢、需要物資、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援助,而不是理論。前些天媒體報道,有個乞丐捐了102元,難道今時今日的社會責任要丐幫兄弟來承擔? 要捐一塊錢,何不早早聯系李連傑先生的「壹基金」?在全國人民共赴時艱的時候,在無數生命經歷骨肉分離的時候,在那些救災前線不斷傳來生命奇跡的消息的時候,我驚訝於自己聽到的王石先生和馬雲先生的「現代經濟學理論」,更驚訝於他們超脫於正常人的喜怒哀、家國情懷的所謂「理性」。
⑸ 馬雲是怎麼找到當初創業的18個人的
1992年是中國商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年初鄧小平的南巡重新激發了中國人對改革開放抱有的希望。為數不少的人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開始創業。後來,泰康人壽的創始人陳東升專門創造了一個詞:「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後創業的企業家。
除了陳東升,當時在復旦大學做老師的郭廣昌和他的幾個同學在那一年注冊了公司;河南省外經貿廳的公務員胡葆森辭職創辦了一家叫「建業」的公司;馮侖和潘石屹、王功權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創立了萬通;俞敏洪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英語培訓老師了,不過他在1993年才創辦了新東方。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後來也成為了馬雲的朋友。
不過,那一年中國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的8月用幾個火車皮的罐頭從俄羅斯換回來四架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一下子成為轟動全國的人物。媒體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無人識得一個名叫馬雲的大學英語老師。
1988年,24歲的馬雲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馬雲的活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防止馬雲有別的想法,當時杭州師范學院的副校長黃書孟跟馬雲制訂了一個「5年之約」,到了那個學校5年內不能辭職出來。
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馬雲是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與此同時,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在翻譯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氣。當時全國經濟飛速發展,在杭州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對翻譯服務地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老闆找他做英語翻譯。但當時他只能做兼職,因為他和老校長的「5年之約」還沒有到期。
1992年,還在大學教書的馬雲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這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當時的翻譯社就是個小店,只有5名員工。馬雲跟同事一起籌集了3000元人民幣,租了一個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譯社的注冊資本是3000元。 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第一個月的營業額600元不到。入不敷出的狀況令翻譯社的員工動搖了,但馬雲堅信翻譯社可以做下去。
與此同時他必須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後來,發現賣鮮花跟禮品可以掙錢,馬雲就背著麻袋坐火車去義烏批發進貨。之後他將辦公室一分為二,一半拿來賣鮮花、禮品,一半做翻譯社。而且,馬雲也常常背著裝滿小工藝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賣。馬雲甚至還做過一年多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銷售員。馬雲用這些小買賣的收入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
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賣禮品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千元,翻譯社僅能掙五六百元,為什麼還要繼續做翻譯社呢?馬雲的同事就建議只開禮品店,將來成立一家禮品公司,但馬雲拒絕了。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
1995年,虧損三年後,海博翻譯社開始盈利。這時5年之約已滿,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辭職之後,馬雲全職經營翻譯社一段時間。翻譯社在實現盈利之後,逐漸走上了正軌,馬雲就放手讓同事打理,不再過問翻譯社的具體事宜了。他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今天,海博翻譯社已如當年馬雲所願,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多年後,關於這段創業經歷馬雲輕描淡寫地說:「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從杭州到紐約 馬雲15年創業路
2014年9月19日,美國紐約華爾街,馬雲和他的團隊早早就等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門前。這一次的他西裝革履、面帶笑容,顯然是為了這一天做過精心的准備。從酒店到交易所的這一路,他就像當地著名的百老匯明星一樣受到夾道歡迎,這些人里,有美國及阿里巴巴集團從國內帶過來的數百家媒體組成的「混合編隊」,和那些對這次「IPO盛筵」看好的華爾街投資人。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已經像肥皂劇一樣預演了一整年,從香港到美國,直到這一刻終於塵埃落定。
創業家馬雲
今年正好50歲的馬雲和他的公司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勵志的故事之一。這家由馬雲和他的17個小夥伴1999年在杭州創辦的公司,如今已躋身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公司,其業務范圍覆蓋了電子商務、金融理財、影視娛樂、雲計算等業務。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馬雲精神的鼓舞。在一個國有企業占據經濟制高點的國家裡,民營企業阿里巴巴避開國企的鋒芒,在互聯網及電子商務領域里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在IPO結束後,馬雲面對來采訪他的CNBC記者說,電影《阿甘正傳》他看了不止十遍,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這次來紐約前又看了一遍,邊看邊告訴自己:「無論什麼變化,我還是我自己。」
創業15年,馬雲從一位老師轉變為一名真正的創業家。
1988年,馬雲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外語教師,當時的月工資差不多是10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職,利用課余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遊客擔任導游。西湖邊的第一個英語角就是馬雲發起的。
1992年,馬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課餘四處活動,接翻譯業務。但經營依舊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兩百多塊錢人民幣,房租卻要700元,可謂入不敷出。實在扛不下去的馬雲只好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
1995年,馬雲受聘於一家與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為其到美國收賬,這次經歷據後來孫燕君在《阿里巴巴神話》一書中的描述,可謂九死一生。
當時的馬雲,被想賴賬的美國商人菲利普·卡文納鎖在一棟別墅里長達兩天,最後逃脫拘禁的他甚至丟失了隨身行李。在西雅圖,他遇見了一個新鮮的網路世界,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
後來的馬雲回憶說,他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鍵盤,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要是弄壞了肯定賠不起。而對他觸動最大的是,他好奇地對朋友說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單詞「啤酒」,結果只找到了美國和德國的品牌。當時他就想利用互聯網讓世界熟悉中國的公司。回國後,這位「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辭了職,借了錢,開辦了「中國黃頁」,這是中國第一批網路公司之一。
1997年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府站點。
1999年,屢屢受挫的馬雲放棄在北京的生意,決定回到杭州,創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
就在杭州湖濱花園小區,他與後來鼎鼎大名的「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在「不向親戚朋友借錢」的前提下,籌措了50萬元開始創業。這其中包括馬雲的妻子、當老師時的同事和學生、患難朋友,當然還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業界精英。
200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網。次年,推出網路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寶」。
阿里生態與中國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雲多次受到中國總理的接見,他和他的公司一起,被政府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
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和人口紅利,阿里巴巴如今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阿里巴巴上市招股書顯示,2014財年,其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總額達1.6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電商平台亞馬遜和eBay之和,活躍買家人數為2.55億,實現525.04億元人民幣收入和234億元人民幣利潤,凈利潤率高達44.57%。
投資人對阿里巴巴和馬雲的信心,來自於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看好。在所有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與中國的實體經濟捆綁最緊密,在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和基礎物流落後的中國,每一項變革都是一個新的高增長點。在投資者眼裡,阿里的商業模式有賴於中國獨特的「生態體系」,公司與國家已經密不可分。
在當天的晚宴上,馬雲對數百名一同來紐約見證阿里上市的中國記者時說,不會將這些在海外募集的資金全部拿回中國花,而是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阿里的生態系統延伸到國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阿里巴巴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它實現了多少線上交易額、擁有多大的用戶規模,而是它巨大的社會價值,包括解決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就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成就了形態多樣的電子商務服務業等,阿里巴巴很好地闡釋了「社會型企業」(social usiness)的含義。
而在《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副主編華特·弗里克眼中,阿里巴巴不僅僅像Facebok、谷歌或是是亞馬遜,它的運作模式還類似百年巨頭通用電氣。遍布電子商務、支付、通訊、企業軟體、娛樂和其他更多領域,阿里巴巴更像一個企業集團生態。
多年研究全球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朱莉·伍爾夫說,阿里巴巴集團內,各業務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之間有著一種動態平衡,每個業務部門的分布式決策和整個集團的整體決策並存。這種企業集團生態在西方很少見,但是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並不意外。阿里想打造的是一個類似蘋果或谷歌那樣的互聯網生態體系,而電子商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阿里巴巴的上市,顯然會給國內互聯網格局、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顯著的影響。目前,阿里旗下的速賣通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而今年6月,阿里也在美國推出了購物網站「11Main」;在歐洲,阿里的布局也深入到了歐盟的各個國家。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評論稱,盡管矽谷公司統治著全球互聯網,但阿里巴巴上市後,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聯網公司中將有4家來自亞洲,互聯網格局的天平開始向亞洲傾斜。
馬雲與杭州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這些城市都留下過馬雲創業的足跡,但只有杭州才是阿里巴巴和馬雲的大本營。在上市後的第一時間,馬雲就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宣告自己沒有移民計劃。
空中,燈火輝煌相映;水中,倒影搖曳漣漣,水岸一側不時有曼妙的樂聲傳來,不遠處的雷鋒塔流光溢彩、淡妝濃抹,這就是杭州。自阿里巴巴成立以來,幾乎每一屆網商大會都在杭州舉辦。在談到「喜愛杭州的理由」時,馬雲說:「杭州扶持著我,扶持著阿里巴巴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阿里巴巴將永遠是杭州的阿里巴巴。」
土生土長於浙江的馬雲一直以自己是浙商而自豪,他以浙商的代表胡雪岩為榜樣,把「戒欺」、「誠信」注入了阿里的血脈。
馬雲說,在他心裡最感動的是早年創業的時候。「95年從大學裡面出來創業,我自己有一個夢想,也是我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想為此而奮斗的理想,70年代、80年代經商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有關系,或者是膽略非常大,80年代、90年代後期很多經商的人,我覺得他們靠的是資金、靠的是關系,如果21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企業仍就是靠關系、靠資金,而不是靠智慧、努力、勤奮取勝的話,中國企業將沒有機會、沒有希望,我希望有一個媒體,通過網路,用智慧來創造財富。」
1997年在北京創業時的一幕,曾被央視《東方時空》記錄下來。在片子里,馬雲疲憊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望著車窗外的街燈,神色凝重,喃喃地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么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得知道我是干什麼的,我在北京也不會這么落魄。」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北京,回到了家鄉杭州。
幾年後,杭州電視台的另一檔電視節目中,馬雲神采奕奕,不再躊躇。此後,馬雲成了「中國電商教父」,被媒體爭相采訪,被無數創業者頂禮膜拜,他的一言一行變成了成功學的「秘籍」。現在,無論北京還是杭州,所有人都知道馬雲是干什麼的了。
在杭州,歷經15年高速發展,阿里巴巴的員工接近兩萬人,隨著這次赴美上市,這些身在杭州「淘寶城」的員工也將收獲巨額財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阿里巴巴此次IPO,可為員工帶來大約413.85億美元財富,人均增長財富達206.9萬美元,將造就上萬名百萬富翁。
至此,馬雲凈資產達218億美元,躍居中國首富。回到杭州的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淘寶城外,徘徊與振奮仍在延續。
⑹ 浙商車險是馬雲開的嗎
浙商已經是當仁不讓的華夏第一商幫,台灣商界稱之為「大陸之狼」,生存能力讓全球感到震撼!浙商旗下有很多的企業,涉足各個領域,馬雲是浙商商會的會長。
⑺ 馬雲是杭州商人或者是浙商的代表人物嗎
我想非他莫復屬,在2015的浙商總制會成立大會上,馬雲當選第一屆浙商總會會長。這位出身互聯網、致力於打造社會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追逐商業生態系統內部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的企業家,無疑與中國經濟的未來航向相契合。他的當選,也暗示著浙商和浙江經濟對自身發展的一次重要選擇。從1999年成立至今,阿里巴巴以B2B業務為起點,15年間已成長為全球重要的創新公司之一。馬雲本人也伴隨著阿里巴巴的成功,晉升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創業偶像和中國商業社會的樣本。
⑻ 馬雲為什麼選擇杭州
因為抄馬雲出生於杭州,並且襲在杭州開始的創業。
1999年3月,馬雲正式辭去公職,後來被稱為18羅漢的馬雲團隊回到杭州,湊夠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網站正式上線。Invest AB副總裁蔡崇信聽說阿里巴巴後,飛赴杭州洽談投資,在和馬雲談了4天後,決定辭職加入阿里巴巴。
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兩次共從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融資2500萬美元。2003年5月10日,馬雲創立淘寶網,開始搶奪eBay易趣C2C市場。2004年12月,馬雲創立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支付寶。
(8)浙商投資馬雲擴展閱讀:
馬雲熱衷太極拳,並從太極文化中悟出了許多企業經營思路。馬雲出席各類重要場合時都很少穿西裝,他有不少衣服上都綴著中式傳統的盤扣,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演他的太極功夫。
愛好中式生活的馬雲一向崇尚武俠文化,他的太極情緣由來已久。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馬雲就曾在西湖邊上學了很長時間的楊氏太極,先後師從過9位師傅。
2010年4月,馬雲遠赴太極聖地河南焦作的陳家溝。在陳家溝,馬雲見到了景仰已久的王西安並拜其為師。
⑼ 馬雲的浙商朋友圈裡都有誰
現代聯合集團的董事長章鵬飛、浙大管理學院的吳曉波教授等。
⑽ 馬雲教你如何混圈子:混到頭牌再造新圈
誰是中國最有圈子意識的企業家,答案是馬雲。 馬雲有很多圈子。 馬雲的第一個圈子是互聯網圈子 你一定聽說過西湖論劍,馬雲當時從北京回杭州後感覺自己離互聯網圈子遠了,於是搞出個西湖論劍,每年邀請中國互聯網的領袖人物來杭州西湖一聚,這事每年都很熱鬧,不過等馬雲發現自己成為這個圈子裡的頭牌後,他就把西湖論劍給停了。 馬雲的第二個圈子是影視圈 央視很多年前給馬雲拍過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的製片人叫樊馨蔓,樊並不知名,但其丈夫張紀中暴得大名,是央視著名的電視劇製片人之一,金庸老先生的很多小說諸如《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都是這位大鬍子導演搬上電視屏幕的。 以樊張夫婦為核心,馬雲也進入了這個圈子。道長李一就是樊力捧的,馬雲與王菲李亞鵬成為李一的弟子,和樊關系頗大。李一最後翻船,馬雲也是有所牽連。因為張紀中,馬雲搭上華誼兄弟,並成為華誼的副董事長。馬雲也沒白混,年前其關於周星馳的對話為其加分不少。 馬雲的第三個圈子是浙商圈 浙江一直是商人群體最喜歡棲居的省份,也向來抱團。和馬雲一起進華誼的人中有個叫魯偉鼎的,這個人不知名,但其有個超有名的父親叫魯冠球,浙江乃至全國資格最老的民營企業家,是浙商圈子內公認的核心和領袖人物。馬雲和魯偉鼎還共同發起、投資了江南會。馬雲和魯偉鼎玩,意在沛公。銀泰百貨的沈國軍也與馬雲交往甚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沈也是浙商。 馬雲的第四個圈子是投資圈 因為阿里巴巴香港上市的原因,馬雲請郭台銘來站台,但誰都清楚馬雲其最重要的盟友是軟銀的孫正義,從孫正義出發,馬雲得以結識雅虎楊致遠(雅虎是軟銀最成功的投資項目),以及思科錢伯斯(思科是軟銀的最早的出資機構)。但等到支付寶事件的時候,這個圈子裡孫正義的話語已經旁落了。 馬雲自然也混其他圈子,比如柳傳志鼎力支持的正和島,再比如馮侖領銜的華夏同學會,但這些圈子裡馬雲都不是主角。不像這四個圈子,馬雲最早未必是這個圈子裡的核心人物,但如今都是以其為核心的。 馬雲的這些圈子裡,都浮現一個人的影子,這個人就是吳鷹。 互聯網圈子裡吳鷹和田溯寧屬於第一代,輩分和資歷都高於馬雲;影視圈裡吳鷹是華誼的獨立董事,其做華誼的獨立董事很大程度上市因為馬雲的推薦;在馬雲之前,浙商新經濟的領軍人物就是創辦UT斯達康的吳鷹;而UT斯達康也是孫正義在中國目前投資回報最大的項目。 當年央視做創業大賽,請的三個評委中,除了熊曉鴿,就是馬雲和吳鷹。這兩個人,可真是好基友啊。 馬雲善於混去圈子,但論做局能力,其實吳鷹是真正的高人。正所謂,馬雲的圈,吳鷹的局。 這兩天,中國IT領袖峰會又要在深圳開了,各路老大蜂擁而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給吳鷹的面子,或者是說折服吳鷹的做局能力。 有知情人士爆料,吳鷹能做局與其與某太子黨捆得很緊有關,某領導人在卸任之前能去阿里巴巴視察與吳鷹幫著馬雲做局有關。 此事很大,對此需要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