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告訴我盧氏的所有字輩啊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姜姓,炎帝神農氏後裔,由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傒,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②出自復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桓公之後,改盧蒲氏為盧姓;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③出自他姓改賜盧姓。據《隋書·盧太翼傳》所載,隋煬帝賜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姓盧,是為河間(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盧姓。④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范陽(後望於河南光山)的雷姓人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三原(後望於陝西三原)的閭姓,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⑤春秋時代廬子國後人,有的以「廬」為姓,後改為盧。
始祖:高傒。 遷徙: 盧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南,春秋時在齊國繁衍,自「田氏代齊」後,便散居燕秦之間。秦時有博士盧敖在涿郡定居,世稱涿郡盧氏。秦末,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國在涿郡,後涿郡盧姓又稱范陽盧姓,為五大望族之一,歷漢魏南北朝隋唐千餘年而不衰。與此同時,有盧姓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以東漢王盧芳為始祖。而傳自齊桓公的那支復姓盧蒲,改盧姓後亦在涿郡繁衍。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盧姓大舉南遷,有隨晉室南遷於江浙一帶;又有一支盧姓北上遼沈,後發展成為遼西大族,此支盧姓為後魏太保、錄尚書事盧魯元(昌黎徒河<今遼寧錦州>)之族所在。唐代盧姓稱盛於黃河流域,唐憲宗時有盧姓入閩粵。據《始興范陽盧氏五修族譜》所載,遷居南京的范陽後裔盧富,率子孫遷江右虔化縣(今江西寧都),曾孫盧光稠平黃巢起義有功而封開國侯,其次子的八世孫遷居福建蒲田、考滿。其支派有十七郎遷居廣東東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盧眉娘已名聞粵鄉,據文獻,她是廣東南海人,可見在唐代時,盧姓在北方已稱盛於黃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名,南遷則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廣東一帶。元明清之際,盧姓已遍及全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盧姓人氏,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得姓較早,加之源於山東,後又沿著黃河,在河北、河南繁衍發展,現如今盧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廣東、河北、廣西等省區為多。目前盧姓人口列全國第四十二位。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講述堂明代大理學家盧一誠,著有《四書講述》,此書行世以來,影響很大。盧姓子弟以講述堂為堂號以紀念盧一誠。
考禮堂北魏時代范陽人盧辯,年少時聰穎勤學,知識廣博,精通經書古籍,官至太學博士,著有註解大戴禮記等書。
得閑堂南宋盧孝標為父守墓三年,事畢在山林中築室居住,一邊講學一邊著書立說。著有《玉溪文集》、《得閑堂集》等。
抱經堂清代學者盧文弨,號抱經,書齋稱抱經堂,學術界稱他抱經先生。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范陽、河南、河間。②自立堂號:敦本、敬承、顯承、君德、培元、忠義等。 字輩: 江蘇丹徒盧氏字輩:家世兆興,克昌厚德,樹光培金,潤東其長,中正廣大,啟秀發祥。
湖南益陽盧氏字輩:元基開德浩,天允廷時中,光明惟正達,萬世定榮封。續字輩:孝友本立,啟秀承宗,克家傳業,遠著芳聲。新字輩:禮樂昭先鐸,詩書裕後昆,文章華上國,經濟贊昇平。
廣東潮州盧氏字輩:惠澤益千萬,尚學士應光,淑德在儒修,詩書敏以求,邦家瞻碩范,賓士裕鴻猷。
福建福州盧氏字輩:字行:天蔚日宏,世代興隆,詩書濟美,忠孝連芳,文章啟運,禮樂傳家,積德為寶,作述輝明。名行:□□□□,生財有道,卿相賢良,才能俊秀,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學宗孔孟,邦國時光。
福建順昌盧氏字輩:甲辛生金,玉賢成德,均齊方正,安富尊榮,文章禮樂,爵鼎冠裳,功豐績偉,祚永澤長。
江西修水盧氏字輩:崇儒重道從先進,盛德鴻猷作大方,忠厚傳家光世緒,文章華國啟賢良,仁協懿親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貽早幸前謨永,祥發同瞻福祚長。
江西銅鼓盧氏字輩:日新全美德,禮義振人綱,道通和順性,雍睦裕嘉祥,忠賢方晉拔,澤遠慶源長。
浙江靈山盧氏字輩:禮義廉能,惠愛慈謹,雅淑淳清,尊榮顯耀,謨烈鼎新,肅雍敦睦,倫敘修明,淵源昭穆。
四川廣元盧氏字輩:東邦德澤長,俊賢光大國。
河南信陽盧氏字輩:景長有明廣,德澤耀祖昌。
廣東陸豐盧氏字輩:肇承元本,立教惟良,式敦愛敬,以篤倫常,象賢濟美,顯達聲揚,允興廣盛,著爾延長。
四川高縣盧氏字輩:登庭文大正,仲應定國朝,孝德成宗澤,英明尚炳賢。
廣東惠盧氏字輩:學子秉懷,軒郁克明,肇承元本,立教惟良。
廣西藤縣盧氏字輩:盛世有賢良,生才應運倡;能為成大業,直達進朝堂。
四川巴中盧氏原字輩:以南廷暮貴,應莫通興仁,漢楚崇昌盛,國泰守乾坤。續字輩:先賢有訓,惟善飛揚,至聖世性,教以倫常,用能傑服,順道成章,尊榮安富,歷代永昌。 名人: 盧綰(前247或前256-前193),漢初諸侯王。豐縣(今屬江蘇)人。秦末隨劉邦起義於沛,為其親信,並從入漢中,為將軍。漢東擊項羽時,任太尉,封長安侯。後與劉賈擊滅臨江王共尉,又從劉邦破燕王臧茶,封燕王。趙相國陳稀叛亂,他派人前往聯合,並與匈奴貴族勾結,事敗,逃亡匈奴,匈奴單於以為東胡盧王。死於匈奴。
盧芳,東漢初割據者。字君期,安定三水(今寧夏同心東北)人。新莽時,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與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稱上將軍、西平王,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建武五年(29),在匈奴扶植下割據五原、朔方等五郡,都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並置守令。十六年,降漢,封代王。後復叛,留匈奴歷十餘年,病死。
盧植(?-192),東漢經學家。字子干。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少師馬融。靈帝時,歷任博士,九江、廬江太守。黃巾起義,拜北中郎將,率軍前往鎮,被張角擊敗,後任尚書,因得罪董卓,罷職。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今佚。
盧諶(284-350),東晉文學家。字子諒,范陽涿(今河北涿縣)人。清敏有才思,好老莊之學,善文章。始任太尉掾。洛陽陷,北依劉琨,為劉粲所虜。粲敗,復歸劉琨,任司空主薄,轉從事中郎。琨死至遼西,流寓近二十年。遼西破,歸石季龍,任國子祭酒、侍中、中書監,後為冉閔所殺。原有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詩八首,以《覽古》、《贈劉琨》、《贈崔溫》、《答魏子悌》較有名。他身處祖國分裂、山河變色的時代,故詩中多有感慨凄愴之詞,其詩雖不及劉琨之慷慨悲壯,但與當時風行的玄言詩則不可同日而語。另有《感遠賦》、《朝霞賦》、《登鄴台賦》等。
盧循(?-411),東晉末農民起義領袖。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小名元龍,字於先。孫恩妹夫。曾參加孫恩起義。元興元年(402)起義失敗,孫恩死後,被余部推為首領。時桓玄克建康(今江蘇南京),方謀篡晉,命他為永嘉太守。後為劉裕所攻,率部浮海佔領廣州,號平南將軍,遣使向東晉獻貢,被任為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義熙六年(410),乘劉裕北伐南燕,與其姊夫始興太守徐道覆在廣州起兵,北上佔領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順流而下直逼建康。屢敗於劉裕,廣州又被劉裕襲取,被迫回師,轉戰至交州,兵敗投水自殺。
盧辯(?-約557),南北朝時學者。字景宣,范陽涿(今屬河北)人,世為儒學之家。魏時舉秀才,為太學博士,注《大戴禮》。隨孝武帝入關中,為太常卿、太子少傅,封范陽公。西魏朝典章制度多由辯制定,依《周禮》改定官制,也由他完成。北周時官至大將軍,世宗時死。
盧思道(535-586),隋詩人。字子行。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至散騎侍郎。他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學生。北齊天保年間即有文名。其詩長於七言,善於用典,對仗工整,氣勢充沛,語言流暢,開初唐七言歌行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地位較高。代表作有《聽鳴蟬篇》、《從軍行》。文以《勞生論》最有名,被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他還有《北齊興亡論》、《北周興亡論》等史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盧武陽集》。
盧鴻,唐畫家。又作鴻一,字顥然(一作浩然)。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隱於嵩山。開元六年(718)召為諫議大夫不就。工籀篆楷隸,擅畫山水。曾作《草堂十志圖》,寫他隱居之所的景物,有摹本流傳。
盧照鄰(約636-695後),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博學能文。由於政治上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折磨,自投潁水而死。他擅長詩歌、駢文。詩以歌行體為最佳。意境清迥,以韻致取勝。代表作如《長安古意》,借古諷今,寄慨深微,耐人尋味,詞句清麗,委婉頓挫。是初唐長篇歌行的佳作。有《幽憂子集》。
盧藏用(約664-約714),唐文學家。字子潛,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山。長安(701-704)中召授左拾遺,神龍中,為禮部侍郎,兼昭文館學士。以託附太平公主,流放嶺南。與陳子昂友善,曾編輯《陳伯玉文集》贊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能屬文,工草隸、大小篆、八分。幼尚孫草,晚師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規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八首。
盧杞(?-784),唐臣。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以蔭歷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由御史中丞遷宰相。陷害楊炎、顏真卿,排斥宰相張鎰等。又徵收間架、除陌等稅,天下怨聲載道。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京師失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屢上疏彈劾其罪,貶新州司馬,旋徙澧州別駕死。
盧綸(748-約799),唐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大歷間由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後任河中節度使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詩多唱和贈答之作,也有反映軍士生活者。有《盧綸詩集》十卷。
盧稜伽,唐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原名珍,號稜伽,一作楞伽。吳道子學生。擅作佛像、經變,畫過許多壁畫。乾元初,在成都大聖慈寺畫《行道高僧》數堵,顏真卿題字;又曾畫長安庄嚴寺(一說總持寺)三門。受到吳道子的贊賞。今存《六尊者像》,傳為其作。
盧仝(約775-835),唐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生活困苦,折節讀書,不願仕進。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為韓愈所稱。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被害。其詩對當時朝政弊端和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警,近於散文。有《玉川子詩集》傳世。
盧眉娘(792-?),唐女工藝家。南海(今廣東番禺)人。性聰慧,擅刺綉,工巧無比,能在一尺絹上綉《靈寶經》八卷(一說為《法華經》七卷)。字不過米粒大小,但能綉得墨劃分明,細如毫發。以一絲鉤分為三段,染成五色,結為金蓋五重。其中有十州三島,天人玉女,台殿麟鳳之象,捧幢奉節童子亦不啻千數。唐順宗很稱贊她的奇能,稱她為神姑。憲宗也很賞識她的聰慧奇巧,曾賞賜她束腕金環。因她不願住宮中,放歸南海,為女道士,賜號逍遙。後人曾為她作有《逍遙傳》。
盧世榮(?-1285),元臣。大名(今屬河北)人,名懋,以字行。阿合馬專權時,任江西榷茶運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桑哥薦,世祖召見,命與中書省官員廷辯獲勝,任中書右丞。遂主持財政,整頓鈔法、鹽法,調整課稅,實行官營釀酒、製造鐵器,立規措所規劃錢谷收支,又公布免課稅、地租、定百官考課升擢法等九條。世祖深為倚重,但為大臣所嫉,被劾理財苛刻誅求,天下空虛,所行不符所言等。旋即入獄被誅。
盧摯(?-1314後),元文學家。字處道,又一字莘老,號疏齋。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至元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其散曲今存者盡為小令,多寫閑情,風格婉麗。有《疏齋集》,已佚。清文廷式從《永樂大典》輯其詩文各數十篇,亦未傳。
盧枏(?-約1558),明文學家。浚縣(今屬河南)人,字少楩。國學生。恃才傲物,以忤縣令,被誣論死,幸得謝榛為之鳴冤,始得平反。《警世通言》中《盧太學詩酒傲公侯》即演其事。著有《蠛蠓集》。
盧鏜,明抗倭將領。字子鳴,汝寧府(治今河南汝南)人。將家出身。歷任參將、副總兵。嘉靖時在福建防禦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與俞大猷、湯克寬大破倭寇於嘉興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未幾,追敵於海上,在大陳山(今浙江大陳島)擒通倭頭目林碧川等。後因誅王直有功,升都督同知。胡宗憲被劾下獄後,連累去官。
盧象升(1600-1639),明將領。字建斗。宜興(屬江蘇)人。1622年進士,後任大名知府。1629年後金軍入關,逼京師(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屬河北)、廣平(河北永年)、順德(河北邢台)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1633年起,參與鎮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1636年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御清。1638年,他率諸將分道迎擊三路南攻的清軍,與之戰於慶都,真定(河北望都,正定)等地。而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卻一意主和,事事掣時,使他屢戰失利,奮死沖殺也難於扭轉戰局。1639年1月在巨鹿(河北)同清軍激戰時陣亡。年僅39歲,後追贈兵部尚書,謚忠肅,有《盧忠肅公集》。
盧蔭溥(1760-1839),清臣。字霖生,號南石,山東德州人。乾隆進士。歷編修、禮部主事、鴻臚寺卿等。嘉慶間累官光祿寺卿兼軍機大臣。與鎮林清、李文成起義。擢禮部尚書,充國史館總裁官。調吏部。累官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卒謚文肅。
盧文弨(1717-1796),清校勘學家。字召弓,一作紹弓,號磯漁,又號檠齋,晚年更號弓父,書齋名抱經堂,人稱抱經先生,仁和人。乾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上書房行走,歷官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讀學士、廣東鄉試正考官、提督湖南學政等職。三十四年乞歸故里,在江浙各地書院主講經義。盧一生好學,以校勘古籍稱名於世。校勘的古籍有《逸周書》、《孟子音義》、《荀子》、《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等。並鏤板刊印,匯成《抱經堂叢書》。又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名為《群書拾補》。他所作的註疏,都能使學者「諟正揭非,蓄疑渙釋」。又廣收博採,搜羅珍異版本,藏書達數萬卷。著有《抱經堂集》、《禮儀註疏詳校》、《鍾山札記》、《龍城札記》、《廣雅釋天以下注》等。
盧坤(1772-1835),清將領。順天府涿州人,字靜之,號厚山。嘉慶進士。道光二年(1882)任陝西巡撫,十年累遷湖廣總督,督師鎮湖南江華瑤民趙金龍起義。旋調任兩廣總督。十四年,英國侵略者律勞卑率艦入侵虎門,進泊黃埔,要挾多端,他嚴加拒絕,並將英艦驅逐出品。事後又加強海防。次年病死。贈兵部尚書。
盧勝奎(1822-1889)清京劇演員、劇作家。原籍江西(一說安徽),徙居北京。別名盧檯子。以業余愛好京劇而加入程長庚所主持之「三慶班」。他演老生,尤長於扮演諸葛亮。所編寫京劇劇本頗多,其中以《三國志》最著名,共三十六本(一說四十本)。
其他盧姓名人有秦博士盧敖;東晉十六國時後燕大臣盧邈;北朝魏書法家盧淵;隋大臣盧楚;唐大臣盧詹、盧拱;五代時後晉大臣盧導;宋詩人盧祖皋;清太平天國將領盧賢拔,藏書家盧沚等。近當代盧姓名人有愛國將領盧漢,革命烈士盧德銘,皖系軍閥盧永祥,航運實業家盧作孚,物理學家盧鶴紱,化學家盧嘉錫、盧佩章,土木工程專家盧肇鈞,神經解剖學家盧於道,漢語拼音提倡者盧戇章,畫家盧沉,電影演員盧奇,歌唱演員盧秀梅等。
⑵ 洪武五年由江西吉水圳上盧氏培元堂遷入湖南益陽二十一里火田屬盧氏歸屬哪一枝
洪武五年由江西吉水圳上盧氏培元堂遷入湖南益陽二十一里火田屬盧氏歸屬哪一枝?
⑶ 尋找盧氏族譜!
需要你提供 你家族的祖籍 發源地 或者祖先的名諱 遷徙才好查詢 我這里能夠查詢的就有
東廣 順德盧氏族譜 清光緒年
東廣 順德 盧氏族譜 : 1911年
廣東 新會潮連蘆鞭盧氏族譜 26卷1947年
廣東 新會 范陽盧氏族譜 1928年
廣西 藤縣 范陽郡盧氏族譜 1996年
海南 文昌 盧氏族譜 :1998年
海南盧氏族譜 34卷 , 1989年
湖北 黃岡 盧氏宗譜 12卷 1600年
湖北 麻城 盧氏宗譜 11卷 1880年
湖北 麻城 盧氏宗譜 14卷 1931年
湖南 安化 盧氏五修族譜 17卷 1932年
湖南 醴陵 盧氏支譜 4卷 1940年
湖南 醴陵 盧氏支譜 11卷, 附卷1 1898年
湖南 瀏陽 甘塘盧氏族譜 12卷 1908年
湖南 瀏陽 盧氏支譜 4卷 1940年
湖南 瀏陽 盧氏族譜 18卷 1854年
湖南 寧鄉 寧鄉盧氏六修族譜 9卷 1924年
湖南 寧鄉 寧鄉盧氏重修族譜 9卷 1891年
湖南 寧鄉 盧氏族譜 8卷 1820年
湖南 汝城 汝城盧氏族譜 4卷1948年
湖南 湘潭 盧氏族譜 18卷 1940年
湖南 湘鄉 盧氏族譜 18卷 1854年
湖南 益陽盧氏族譜 14卷1947年
湖北 黃岡 盧氏宗譜 12卷 1600年
湖北 黃岡 盧氏宗譜 12卷 2001年
湖北 麻城 盧氏宗譜 11卷 1880年
湖北 麻城 盧氏宗譜 14卷 1931年
江蘇 寶應 寶應盧氏家譜 8卷 1915年
江蘇 武進 盧氏宗譜 14卷 1892年
江蘇 鎮江 潤州開沙盧氏六修宗譜 12卷 1921年
江西 江西盧氏通譜 : 3冊, 1932年
江西 南康 塘江盧氏族譜 6卷 1900年
江西 寧都 寧都南雲盧氏民籍十修族譜 不分卷 2冊, 1995年
江西 萬載 墨溪盧氏族譜 : 7冊, 1819年
山西 偏關 盧氏家譜 : 1冊 1991年
浙江 縉雲 白竹盧氏宗譜 上下卷 1999年
浙江 縉雲 白隴盧氏族志 : 3冊 1999年
浙江 縉雲 盧氏家乘 28卷 1940年
浙江 桐鄉 青鎮盧氏宗譜 9卷 1935年
浙江 鄞縣 甬上盧氏敬睦堂宗譜 4卷 1903年
浙江 鄞縣 甬上盧氏敬睦堂宗譜 8卷 1947年
浙江 義烏 雪溪盧氏宗譜 4卷 1894年
浙江 永嘉 溪南盧氏宗譜 8冊 1985年
浙江 永康 古山志 : 2冊, 1997年
浙江 永康 盧後山盧氏宗譜 卷1 1917年
浙江 餘姚 餘姚梅川盧氏宗譜 2卷 1893年
浙江 諸暨 暨陽梓越嶺盧氏宗譜 4卷 1867年
我這里存的就有以上這些 不知道你要查哪一部?
⑷ 尋盧姓家譜..字輩排行
1、廣東潮州字輩:
惠澤益千萬,尚學士應光。淑德在儒修,詩書敏以求,邦家瞻碩范,賓士裕鴻猷。
2、福建福州市郊盧濱洲村字輩:
天蔚日宏,世代興隆,詩書濟美,忠孝連芳,
文章啟運,禮樂傳家,積德為寶,作述輝明,生財有道,卿相賢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學宗孔孟,邦國時光。
3、福建順昌榜山盧氏字輩:
甲辛生金,玉賢成德。均齊方正,安富尊榮,
文章禮樂,爵鼎冠裳,功豐績偉,祚永澤長。
4、江西修水盧氏字輩:
崇儒重道從先進,盛德鴻才作大方,忠厚傳家昌世緒,文章華國啟賢良,二協懿親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貽早幸前謨永,祥發同瞻福祚長。
5、江西銅鼓縣盧氏字輩:
日新全美德,禮義振人綱。道通和順性,雍睦裕嘉祥,忠賢方晉拔,澤遠慶源長。
6、浙江靈山盧氏字輩:
禮義廉能,惠愛慈謹,雅淑淳清,尊榮顯耀,
謨烈鼎新,肅雍敦睦,倫敘修明,淵源昭穆。
7、河南商丘盧氏字輩:
文友新田,齊聖廣淵,明允篤誠,仲肅恭懿,宣慈惠和,民慶貞祥,久衛太平。
8、江蘇南京盧氏字輩:乾正仕有益,春後發大枝。
(4)益陽市盧氏慈善基金擴展閱讀:
據盧氏家譜記載,盧姓是我國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約佔中國漢族人口的0.47%,盧姓的起源有六: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於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2、出自復姓改單姓為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代,齊桓公之後,有一支取盧蒲氏,後來改成姓盧;又據《魏書·氏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盧氏為盧姓,是為河南洛陽盧姓,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3、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4、出自他姓賜盧氏,據《隋書·盧太翼傳》所載,隋煬帝賜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姓盧,很有才華,備受隋煬帝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此支是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盧姓。
5、出自他姓改盧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陽(後望於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為盧姓;唐代有三原(後望於陝西省三原)的閭姓,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⑸ 盧姓思字輩的祖,是誰
盧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
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來排行,盧姓在中國大陸為第42位,在台灣地區為第39位。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盧姓源流】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其先世出於神農氏,暨周尚父太公封齊,嗣子伋有子七人,第三子食邑於盧,子孫為盧氏。
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4、以官職為氏:
①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若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若盧令丞,為弓箭手統領,主弩射;後逐漸轉為主管監獄的官吏,就是典獄官;秦漢時期隸屬於少府管轄)。若盧令丞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若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②出自漢朝時期官吏當盧令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當盧令丞,為專職掌管釀酒、煮酒的官吏,隸屬於少府管轄)。當盧令丞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當盧氏,後簡化為單姓盧氏者。
5、以兵器名為氏。歐冶子所鍛越劍,名湛盧。
6、源於改姓而來:
①復姓改單姓盧氏。齊桓公後裔有以封地為盧蒲氏、葛盧氏,後改成單字的盧氏。北魏時期,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②帝王賜姓為氏。隋煬帝楊廣賜予河間人章仇太翼為單字盧氏;祖籍河北范陽(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覺改為盧氏;祖籍三原(今陝西三原)閭氏族人閭雲保,被唐高宗李治賜准改姓為盧氏。
③少數民族改姓盧姓。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族有姓「莫蘆」的,改為姓「蘆」,後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源於西南夷,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有一個從族,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時期有取漢姓為盧氏者。
源於赫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居住於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盧如火氏,改漢姓為盧。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泰楚嚕氏和喜瞻氏,在明清時期,有改為盧姓的。
【得姓始祖】
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受封於盧,其子孫遂以盧為姓。
齊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貢獻,把盧邑(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盧姓主要發源於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
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
湖北廣水漢川 宗祖承先業,繼起著大名,鴻儒天朝貴,孝友振家聲。秉良方任重,華州育賢能,品高才學廣,志遠輝金廷
廣東潮州 惠澤益千萬尚學士應光淑德在儒修詩書敏以求邦家瞻碩范賓士裕鴻猷
廣西藤縣 盛世有賢良生才應運倡能為成大業直達進朝堂
四川鹽亭 上山,發元長安里,遷居太極河,萬年是鹽澤,福祿有山多
重慶墊江 德蔭承宗祖,傳家道自光,詩書鴻遠紹,永代慶榮昌
福建福州 生財有道卿相賢良才能俊秀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學宗孔孟邦國時光,天蔚日宏世代興隆詩書濟美忠孝連芳文章啟運禮樂傳家積德為寶作述輝明
江西銅鼓 日新全美德禮義振人綱道通和順性雍睦裕嘉祥忠賢方晉拔澤遠慶源長
湖南益陽 元基開德浩天允廷時中光明惟正達萬世定榮封孝友本立啟秀承宗克家傅業遠芧芳聲禮樂昭先鐸詩書裕後昆文章華上國經濟贊昇平
江蘇丹徒 家世兆興克昌厚德樹光培金潤東其長中正廣大啟秀發祥
浙江靈山 禮義廉能惠愛慈謹雅淑淳清尊榮顯耀謨烈鼎新肅雍敦睦倫敘修明淵源昭穆
河南信陽 景長有明廣德澤耀祖昌
安徽廬江
根喜茂源士明大學道德日生克正邦國其家必興(柯坦鎮)雲振之世德文佳美成業榮昌光宗思永傳紹懷長(礬山鎮)
山東省濟陽 連新濟世欽成憲寶賈宏惠澤宗漢佐名良
⑹ 洪武五年由江西吉水圳上盧氏培元堂遷入湖南益陽二十一里火田始祖元菖公歸屬盧氏哪一枝
嗯,洪武五年的話,他那個洪水還是從始祖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