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

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

發布時間:2021-02-15 21:23:34

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東盟貿易現狀、障礙及對策
2005-11-30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今年7月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正式啟動,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獲計劃」涉及的產品和少量敏感產品外,雙方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降稅。至2010年,中國與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6個東盟老成員將取消大部分產品的關稅;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等4個東盟新成員將多享受5年過渡期,至2015年,東盟十國與中國實現一個人口超過18億、經濟總量達2.4萬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一、中國-東盟貿易現狀我國與東盟之間的雙邊貿易不斷放大,1993年以來東盟已連續12年成為我國第五大經濟合作夥伴。

(一)貿易規模擴大,貿易逆差大。據海關統計,2000年以來,我國與東盟貿易迅速放大,2004年進出口額1058.8億美元,比2000年..7倍,增長速度為28.8%。今年1~10月進出口額1052.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4.4%。貿易逆差也由2000年的48.4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00.8億美元,增長3.1倍;今年1~10月貿易逆差為135.2億美元,東盟是我國國際收支產生逆差的主要地區。2004年以來,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占雙邊貿易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二)《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有助於雙邊貿易往來。今年7月20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未來5~10年內對原產於中國的產品和服務可在較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准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順暢地進入雙方市場。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累計出口447.8億美元,增幅高達33.4%,比我國同期出口增幅高出..3個百分點;進口604.5億美元,增長18.4%,比我國進口增幅高出1.7個百分點;顯示出雙方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其中,對印尼、泰國出口68.8億美元和55.4億美元,增幅超過5成;對越南出口42.8億美元,增幅超過4成。自菲律賓、寮國進口增幅超過5成,自緬甸進口超過4成。同時,表現出貿易國別顯著集中的特點,今年1~10月我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四國進出口分別為270億美元、165.8億美元、141.8億美元和119.7億美元,分別占雙邊貿易總額的25.7%、1..8%、13.5%和11.4%,與寮國、汶萊、柬埔寨和緬甸的貿易額不大,但總體規模上升。

(三)我國與東盟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同時存在。2004年1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的早期收獲計劃開始實施,同時與泰國簽署了《中泰蔬菜水果協議》,並入「早期收獲」方案中執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初步建成後,我國市場潛力大、勞動力便宜、產品生產能力強等優勢和東盟擁有我國可依賴的、需要進口的資源性豐富,兩者結合起來,雙邊貿易實現互補互利、互相競爭,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

1.農產品貿易機遇與挑戰並存除機電產品外,農產品貿易居我國與東盟貿易的第二位。我國既有與東盟國家品種相同、質量略遜、收獲季節滯後、競爭力較弱的熱帶水果,也需要東盟國家生產的優質水稻、棕櫚油、可可和木薯等。我國由於緯度跨度大,溫帶、亞熱帶水果、玉米以及蔬菜、茶葉等豐富,這些商品東盟國家缺乏或者是生產成本高昂,價格大大高於中國市場,為中國產品進入東盟市場廣闊的空間。隨著零關稅計劃的逐步實施後,雙方農產品貿易在競爭中得到不同的實惠,2004年我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36.2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0.1%;同期我國出口農產品19.5億美元,下降12.7%。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30.1億美元,下降2.2%;出口18.6億美元,增長12.5%。具體品種中,今年1~10月,我對東盟出口蔬菜3.8億美元,增長40.2%。出口茶葉6585噸,增長48.8%,東盟成為我國茶葉在其他市場受阻後出口增幅最快的地區。

2.互補性貿易極大地豐富了雙邊國內市場

我國與東盟貿易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出口產品以東盟國家生產成本較高或國內外差價大的商品為主,如鋼材、成品油等。由於國內鋼材產量大幅增長,產品供大於求,過剩產量依賴出口市場來消化,而東盟國家鋼材生產成本較高、產能不足,為我國鋼材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今年1~10月,我國出口鋼材至東盟國家合計363.8萬噸,增長92.7%。同時由於國際市場成品油價格快速上漲和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制約,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遠高於國內市場,我國成品油因此大量出口,今年1~10月我對東盟出口成品油577.6萬噸,價值27.3億美元,分別增長31%和76.1%。

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供應不足,生產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進口。我國自東盟進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膠、鐵礦砂和煤炭等。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原油、成品油分別為793萬噸、556萬噸,占原油、成品油進口總量的7.5%和22%。進口塑料原料、天然橡膠、煤炭和鐵礦砂等分別為31.6億美元、13.9億美元、3.6億美元和1.2億美元,分別增長20.7%、16.6%、1.1倍和69.5%。

3.機電產品大進大出,區內產品互為產業鏈

我國和東盟均為世界機電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區。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等電子業發達國家基於成本和佔領海外市場考慮將電子加工業轉移到東盟國家,帶動了當地機電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市場消費,後來隨著中國對外開發程度不斷擴大,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優於東盟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又將電子加工業陸續轉移到中國。由此,中國和東盟國家電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關產成品互為產業鏈,我國並顯示出更好的發展勢頭。今年1~10月我國自東盟進口機電產品376.7億美元,增長27.2%。同期,對東盟國家出口機電產品243.6億美元,增長30.7%。

4.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同質化商品共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

我國和東盟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發達,產品同質化、出口市場相同,我國是世界服裝、鞋類和玩具生產、出口最大的國家,近幾年頻遭歐美等主要出口市場的限制,而東盟服裝、鞋類出口因較少受到反傾銷和貿易壁壘限制,是我國出口上述產品的強勁對手。主要表現為:我國紡織品出口轉向非設限的東盟國家,東盟國家趁此機會大量從中國進口紡織紗線和布匹等紡織品,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需求量加大;二是我對東盟出口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增速大幅減緩。

據統計,今年1~10月對東盟出口紡織品、紗線等30.2億美元,增長28.9%,比全國紡織品出口平均增幅高4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對東盟出口服裝15.3億美元,增長10.4%;出口鞋類2.1億美元,下降19.7%;出口玩具0.5億美元,下降10.5%,遠低於同期全國出口服裝、鞋類和玩具平均增幅(全國上述商品平均增幅分別為21.3%、26.1%和5.8%)。

(四)私營企業在東盟貿易中最為活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私營企業拓展境外市場搭建了更為通暢的貿易橋梁和廣闊的平台。今年1~10月,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與東盟貿易的主角,合計進出口637.3億美元,增長29.2%,占進出口總值的60.6%。國有企業進出口254.7億美元,增長27.2%。私營企業進出口119.3億美元,大幅增長44.6%,所佔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8%上升到今年的11.3%;其中出口70.8億美元,大增64.9%。個體工商戶出口增幅高達35倍。

(五)對外承包工程成為對東盟貿易增長的亮點。隨著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服務貿易得到長足發展,在承包工程和勞務、旅遊業、文化交流、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等方面日益頻繁。至今年9月15日,我國對東盟十國旅遊業全面開放,目前東盟是我國境外旅遊首選目的地和境外遊人數最多的地區。在承包工程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並帶動我國相關產品出口大幅增長。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對外承包工程出口2.8億美元,增長1.2倍,全國同期平均增幅只有49.7%。

二、我國與東盟貿易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困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成為必然,我國與東盟打造區域經濟自由化,為促成區域經濟競合互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也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

(一)經濟水平接近和經濟同構制約雙邊合作。從資源存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與東盟國家相似度很高。從經濟結構來說,我國和東盟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占相當大比重,都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問題。同時由於勞動力資源豐富,都面臨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壓力。

(二)區域內部整合不足,競爭有餘。在現行行政區劃格局中,東盟各國之間存在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不同,國內各省區之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而區域內國家間、國內省區間經濟合作與沖突並存,主要表現為區域間低水平競爭、生產要素競爭、出口市場競爭和封鎖等。自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與東盟對接的熱潮,但各方都將目光局限於本地經濟的發展、本地經濟與東盟的對接,很少涉及共同協作,削弱了整個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力。

(三)區域關稅優惠協議使用效果不明顯。2005年7月20日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2000餘種商品的降稅計劃,由於實施時間不長,大部分企業尚未申請原產地證明出口。據悉,廣東省檢驗檢疫部門介紹,省內相當多外貿企業還不知道持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東盟國家簽發的原產地證明書是享受關稅優惠的必備條件,2005年上半年,全省簽發一般產地證8000份,簽證金額2.8億美元(不包括貿促會系統的簽證量)。廣西今年前10個月共簽發原產地證明1.3萬份,同比增長6.35%,金額為9億美元,同比下降13.8%。至今年9月份,海南省檢驗檢疫局僅簽發了一份原產地證明。雲南有關部門反映,該省除"中泰果蔬零關稅協議"項下有一定數量的果蔬進出口外,其餘關稅優惠協議使用較少。海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8~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34.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6%,比前7個月平均增幅低1.2個百分點,說明我對東盟出口仍然是按照以前的運作模式出口,大部分出口貨物未享受到降稅優惠。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於實施時間不長,國內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企業還不清楚有降稅優惠協議;二是東盟對我國出口的減免稅商品管理嚴格,進口實行細查細驗的通關模式,造成商品通關周期長,出口企業通關成本較高,企業申請少;三是申請手續繁瑣,企業反映冷淡。

(四)涉及農產品保護條件不平等。企業反映,在"早期收獲"方案中,針對東盟新成員國比較落後的現實,我國給予這些國家延長保護期和關稅上的特殊優惠,以避免這些國家農業受到損害,而我國卻沒有保護期和例外產品。事實上,我國大部份省市的農業還很弱小,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甚至都比不上東盟一些國家。

(五)低價競銷使我國摩托車業深受其害。東盟歷來是我國摩托車重要出口市場,為迅速佔領東南亞市場,我國企業採取低價競銷,由於出口產品質量因出口利潤減少而有所下降,加上售後服務不能得到保證,印尼和越南先後對我國出口摩托車實行反傾銷,導致我摩托車對東盟市場出口迅速回落,影響了摩托車出口市場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摩托車51.1萬輛,下降23.3%。

(六)交通運輸條件差,制約西南地區與東盟的貿易往來。我國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主要運輸通道有海運和陸運,其中西南省區與東盟貿易大部分依靠陸運及河運。據昆明海關反映,雲南省對東盟貿易主要通過公路運輸,但由於雲南省地處橫斷山脈,多山路,江海運輸則受到瀾滄江-湄公河航道運輸條件差和運期短的影響,江運費用較高。相比之下,企業更願意選擇成本較低的海運。

(七)相鄰東盟國家市場規范程度低,不利於區貿易自由化。與我國毗鄰重要的東盟貿易夥伴緬甸、寮國等國家經濟欠發達,市場規范程度低,外貿企業較難從這些國家的相關部門取得商品的原產地證明,因此,企業更願意選擇手續較為簡捷的邊境小額貿易,這對企業利用中國-東盟協議優惠帶來了一定影響,不利於區域貿易自由化。

(八)銀行結算體系有待完善。完善、高效的銀行結算體系是支持對外貿易和對外交往的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但在中國與東盟的國際交往中,由於存在相當數量的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不做海關統計),銀行結算體系不能完全有效的發生作用。據統計,今年1~10月,我國與東盟邊境小額貿易11.1億美元,增長27.6%,佔全國小額貿易的85.7%。以廣西為例,一直以來與越南的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貿易很活躍,是我國主要與東盟國家產生小額貿易的省份,邊貿結算主要有銀行邊貿結算、現鈔與個人儲蓄帳戶結算、"地攤銀行"等方式,其中,銀行邊貿結算佔88%,其他方式佔12%,且主要以人民幣為結算工具。其中"地攤銀行"結算能得到邊民的認同,主要源於:一是結算速度快、手續簡單,一般通過電話或傳真就可以進行結算;二是收費少,一般上都不收手續費,通過匯差獲取收益;三是不分工作日,隨到隨辦;四是部分邊貿客商不熟悉銀行邊貿手續,且認為其手續繁雜。

三、對策中國-東盟經濟互為依託、互為補充,相互之間搭建更為通暢的經貿橋梁,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利條件,採取切實措施促進中國-東盟經濟進一步融合,通過產業競合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一)三大"經濟圈"應成為與東盟貿易的"領頭羊"。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快、經濟結構最完善、經濟實力最強、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利用經濟的互補性大力發揮三大"經濟圈"作用,加大優勢產業對東盟的出口和帶動直接投資,使三大"經濟圈"成為我國與東盟貿易的"領頭羊"。

(二)通過貿易與投資相結合,"引進來""走出去",提升產業合力,實現產業互補互利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有形貿易將更加順暢,貿易規模不斷放大,我國與東盟成員國將逐漸形成貿易結構不同的產業梯次轉移體系,將更好地解決區內各國間產業趨同和相互間競爭的問題,形成多贏的格局。同時通過貿易與投資相結合,"引進來""走出去",鼓勵企業相互間直接投資,特別是發揮國有中資公司資金雄厚、對外聯絡廣泛的優勢,加大對外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與東盟國家聯合起來,推動資源開發,實現資源共享。另外,通過引進外資,鼓勵資產重組,提升產業結構。

(三)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建設共同市場,拓展市場空間。到今年我國已成功舉辦兩次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後按規定每年在廣西舉辦一次。博覽會為中國和東盟長期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為中國、東盟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家和投資商提供了商品交易、投資洽談、經濟技術合作平台,促進了雙方資金、技術、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動,共同市場的建設,拓展了市場空間,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和發展。

(四)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整合,加快貨物與信息的流通。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增加溝通相鄰國家的航線,加快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設和港口建設,打通因運輸條件差制約西南部對外貿易發展的瓶頸,加快東、南向交通通道建設,連通西南、內地和越南等鐵路、高速公路等。其次,抓好水電等能源基礎設施、通訊設施建設。最後,共同構築一個信息互動平台,加快貨物與信息的流通。

(五)加大服務貿易、旅遊業的宣傳,合作前景十分看好。東盟除新加坡經濟比較發達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國內基礎設施亟待加快建設,我國應加強各方的溝通和交流,擴大海外承包工程建設業務。另外,我國目前境外旅遊業主要是以出境游為主,我國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將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向外推廣宣傳,吸引更多旅客的入境游,服務貿易前景看好。

(六)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區貿易結算體系。隨著中國與東盟產業合作、無形貿易的深入開展以及區域內貿易的逐年增加,必然要求雙方加強金融業方面的合作,因此,有必要嘗試建立地區貿易結算體系。可藉助今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有利時機,加之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且具有較大的可獲得性與償還性,獲得邊民的認可,在中越邊境貿易中具有國際清償手段的職能,因此,建立區域內以人民幣為結算體系的一攬子貨幣的銀行結算體系,區域內各國貨幣可以直接結算,減輕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減少交易成本和降低匯率波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從而促進經貿的進一步發展。

② 中國東盟貿易區的現狀和前景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對華投資項目3.2286萬項,合同外資金額1119億美元,實際投入520.1億美元,占我國吸引外資的6.08%。2003-2008年,東盟對華實際投資金額從29.3億美元增至56.4億美元,平均增速達31.1%。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東盟對華投資增速仍達到了24.4%,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越南,增幅達83.6%。東盟對華投資主要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五國,投資領域包括房地產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賓館、飯店、住宅、金融、零售、石油化工、旅遊、礦產資源開發等行業。
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態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3-2008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由1.19億美元增至24.84億美元,增長了近20倍,平均增速331.2%。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增幅仍達156.1%,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主要投資目的地。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寮國等國,投資領域分布較廣,涉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製造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金融業、采礦業和建築業等領域。
隨著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設的不斷深入,目前東盟國家已經成為中國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場和勞務市場。截至2008年底,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簽訂承包勞務合同總額達692.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29.3億美元。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是中國在東盟國家開展承包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 在自貿區的框架下,未來中國還將通過積極推進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合作,並參與東盟東部增長區等次區域經濟合作,改善次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次區域內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謀求與東盟尤其是其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與共同發展。
未來,中國與GMS合作成員國在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境、旅遊、人力資源開發、貿易便利化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同時,還將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啟動一批優先合作項目,以海上合作為紐帶,促進區域內各國港口與物流領域的合作,提高通關便利化程度,建成一個富有活力的海洋運輸通道和沿海經濟帶。未來,GMS和泛北合作將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新亮點,為推動中國擴大對東盟的開放合作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同時,中國還將以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夥伴國的身份,積極參與到東部增長區的合作中,落實已經簽訂的《框架合作協議》,與成員國在農林漁業、資源開發、交通、旅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將不斷深入發展。 此外,中國與東盟在能源、環保、通信等領域的合作也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並成為中國擴大對東盟開放與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

③ 東盟對中國的發展何意義

意義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與東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有利於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於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也有利於東盟在國際事務上提高地位、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能力,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利。與此同時,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有利於推動東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積極作用。

政治意義
1、從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助於中國和東盟全面、深入、快速發展友好關系。維護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2、從建立國際新秩序來看,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 。
3、從提高東盟的國際地位來看,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助於東盟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

經濟意義
1、使雙方獲得「貿易創造」效益 。
2、使雙方獲得投資增長效益 。
3、使雙方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
4、推動雙方經濟發展http://ke..com/view/856814.htm

④ 2013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總額是多少

有抄700億美元:
中國商務部副襲部長高燕23日在北京透露,東盟已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

高燕是在當日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數據顯示,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十年來,雙向投資新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據介紹,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在東盟共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

⑤ 直接投資的東盟已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第四大經濟體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今日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發布會上表示,截至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介紹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經貿合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燕表示,截至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10年來,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信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236億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據悉,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截至目前,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額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為71億美元,增長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達41億美元,累計超過80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⑥ 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對來的發展形式對雙邊經貿產生什麼影響

產業合作方面:中國與東盟各方的工業化水平、產業結構及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產業協作層面。 按照人均GDP、科技發展狀況、工業化水平和貿易模式,中國-東盟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屬於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新加坡、汶萊,具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優勢;第二層次是馬來西亞,屬於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術及資金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第三層次是中國和東盟的泰國、菲律賓、印尼,屬於中下等收入層次,具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第四層次是東盟北部的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屬於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具有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如果能夠實現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其市場規模將在世界上各個區域性經濟組織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正逐漸形成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相交織的分工體系,從而形成與發達國家間的有力制衡。 投資合作方面:自2002年11月正式啟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以來,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 截至2008年年底,東盟國家對華實際投資52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長125%,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其海外拓展戰略的目的地;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25%。隨著《投資協議》的簽署和實施,一體化的實現和貿易、投資壁壘的降低,產業轉移障礙將大大減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資本向區內轉移。 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具體而言,自貿區內的貨幣和金融戰略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推動擴大與東盟十國進行雙邊貨幣互換的規模。中國應該積極推動與更多東盟國家簽署更大規模的貨幣互換協議,並努力在近幾年內將雙邊機制擴大為區域多邊機制,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區內貨幣互換框架;其次,推動人民幣在自貿區內部結算規模的擴大。東盟是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也是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境外區域之一。2008年,雙方貿易額達到2311.2億美元。這個金額如果以人民幣結算,超過1萬億的規模。同時也可以改善該地區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再次,推動建立與東盟國家的匯率協商及聯動機制,降低美元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鼓勵一些國家實行與人民幣掛鉤的匯率機制;最後,在《清邁協議》基礎上積極促進區域金融合作,建立機構化的區域危機救助機制,培育包括亞洲貨幣市場基金外匯儲備基金在內的區域金融市場,為推動由「10+3」成員國13種貨幣組成貨幣聯盟和亞洲匯率聯動機製做好制度性准備。 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 然而,中國-東盟合作的戰略意圖絕不僅僅於此。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後危機時代「中國-東盟自貿區-東亞經濟一體化-東亞共同體」的發展脈絡依稀可見。目前以「東南亞共同體」為核心,以東盟10+1合作機制(東盟加中國)為第一外圍,以東盟10+3(東盟加中日韓)合作機制為第二外圍,以東亞峰會為代表的「10+6(再加上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合作機制為第三外圍的「同心圓」戰略正在構築。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長的國家和經濟體轉移,下一輪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將來自於中國等在內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國家,一個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國際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

⑦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⑧ 2009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多少

估計要到2010年10月才能出來。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9月8日聯合發布《2008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共同發布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

公報從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概況、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中國對主要經濟體的直接投資、中國境內投資者的構成、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分布、綜合統計數據六個部分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行闡述。 概況部分主要集中反映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所處的位置。

—— 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以下簡稱流量) 559.1億美元 ,較上年增長111%。其中非金融類418.6億美元,同比增長68.5%,佔74.9%,金融類140.5億美元,同比增長741%,佔25.1%。

—— 截至2008年底,中國8500多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4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12000家,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以下簡稱存量)1839.7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

——2008年末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366.9億美元, 其中銀行業267.9億美元,佔73%;保險業5.1億美元,佔1.4%,證券業為5.3億美元,佔1.4%,其他金融活動88.6億美元,佔24.2%。2008年末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共在美國、日本、英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3家分行、20家附屬機構,就業人數達8.1萬人,其中僱傭外方員工7.9萬人;2008年末中國共在境外設立保險業金融機構12家。

—— 2008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418.6億美元,同比增長68.5%;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343億美元,同比增長58.3%。境內投資者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進出口額1792億美元,其中出口32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9.4%。

——2008年末境外企業就業人數達102.6萬人,其中僱用外方員工45.5萬人。公報的第二部分分析了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存量的特點。

——流量首次突破500億美元,規模較上年放大一倍;收購、兼並金額占當期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一半; 金融業對外直接投資活躍,流量較上年增長7.4倍; 當期利潤再投資所佔比重較上年下降19.2%;流向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業的投資佔到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九成;亞洲是當年流量最為集中的地區,非洲是增長幅度最大的地區; 地方對外投資穩步增長,廣東、江蘇、山東位於各省區市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列; 中央企業佔到流量85.4%,私營企業僅占流量的0.3%。

——存量規模不斷擴大,投資覆蓋的國家(地區)較上年略有增加; 行業分布多元化,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製造業聚集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九成;國有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力量; 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中央企業和單位佔81.3%,地方企業佔18.7%。

公報的第三部分主要從投資的行業構成等角度,分析了中國對歐盟、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東盟及中國香港六個主要經濟體的直接投資。公報的第四部分主要從所有制類型、所屬行業等角度對境內投資者構成進行分析。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者繼續保持多元化格局。國有企業占整個境內投資者的比重下降。有限責任公司占境內投資者的比重上升到50.2%,位於境內投資者數量的首位。國有企業境內投資者數量佔16.1%,較上年下降3.6個百分點, 位於境內投資者數量的第二位,私營企業佔9.4%,位於投資者數量的第三位。

——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者中,中央企業及單位僅佔5.6%,各省區市的投資者佔了94.4%。

——從境內投資者的行業分布看,製造業投資者總數佔42.7%,其次為批發和零售業,之後為建築業、商務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等。公報的第五部分主要就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簡稱境外企業)的國家(地區)分布、行業分布進行了說明。

—— 2008年底,中國的12000多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簡稱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覆蓋率為71.9%。

——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分別達到90%和81.4%。

——從境外企業的地區分布看,亞洲、歐洲地區集中了境外企業數量的71%。

——從境外企業的設立方式看,子公司及分支機構占境外企業數量的96%,聯營公司僅佔4%。

——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龍江八省一市的境外企業數量占境外企業總數的六成。浙江省是中國擁有境外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

公報的第六部分主要為對外直接投資綜合統計數據列表。

⑨ 面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去做

地緣政治學認為:「鄰國的大小、強弱以及發達還是落後、穩定還是動亂等基本狀況,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利益」。東盟10國都是中國的近鄰,構成中國謀生存、求發展不可迴避的重要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外經貿企業一旦邁出國門就直接置身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其經濟行為將受到來自兩國甚至更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由此,對東盟目標市場的全面認識、深入分析,無論是對於國家戰略利益還是個體經濟行為,都顯得尤為重要。
政治泥潭(省略1000字,你懂的。)
總體而言,東盟市場上機遇與風險並存。已經或即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堅持以積極且審慎的態度、立足自身經驗積累、樹立風險規避意識、有效設置風險控制環節、穩妥落實風險防範工作、合理安排風險化解措施,實現在東盟市場上的合作共贏。
(一)、了解市場,充分識別風險
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市場開拓,首要的課題是充分認識、深入了解當地市場,准確定位和綜合權衡面臨的風險與機遇。同時要樹立全面成本的概念,綜合考慮和比較目標市場可能存在的各種隱性成本和或有支出。重視資信調查,審慎選擇交易方,理性測算成本與收益,做好商業可行性研究和分析,客觀評估、科學決策。

(二)、 立足自我,合理承擔風險

風險和收益總是相伴相生,任何收益究其本質都是承擔風險的回報。企業從事經營活動、追求業務拓展時應立足自身抵禦和消化風險的能力,結合企業發展目標,確定風險偏好,選擇承擔與預期收益和自身實力相匹配的風險。既不能盲目貪多求大,也無須過於謹小慎微。

③張燕南 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問題分析 [期刊論文] -東南亞縱橫2007(1)
(三)、完善制度,盡量防範風險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企業內部應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風險管理工作能落到實處。其一,只有風險管理制度化才能保證任何市場開拓行為均經過了充分論證和審慎決策;其二,只有風險管理制度化才能督促企業逐步培養起技術力量和研究人員,同時明確自上而下的責任歸屬;其三,只有風險管理制度化才能規范企業內部的風險管控環節,通過合理分工清晰暴露業務各階段的風險點,並有的放矢地制定相應風險防範措施;其四,只有風險管理制度化才能減少企業發展中的短視行為,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和穩健經營服務。

(四)、藉助外力,善於轉移風險

企業對於風險的處理可以千差萬別,由此對企業經營可能造成的影響也相去甚遠。如,承包商可以通過增加投標報價、爭取合理甚至優惠的合同條款來降低風險,但同時也應考慮到提高報價會對中標概率造成一定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分包和轉包的方式轉嫁一部分風險,但利潤也將隨之相應分割並轉移;企業可以在某些風險確定發生後終止合同,撤走設備,及時減損止損,但沉沒成本已經無法收回;企業也可以選擇向保險公司投保,在成本鎖定的情況下轉移風險……市場分工,各有所長,企業一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在專業領域的優勢,同時也應借力打力,整合利用外來資源,與具有風險管理技術和經驗的機構充分合作,以最優的業務拓展模式促進自身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發行短期融資券利好 瀏覽:337
上海證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指引 瀏覽:513
中金所國債期貨手續費 瀏覽:813
愛投資ppt 瀏覽:688
原油外匯符號 瀏覽:535
非法買賣外匯法律解釋 瀏覽:198
1953年1分紙幣回收價格 瀏覽:412
香港基金經理名人 瀏覽:742
房企融資貸款 瀏覽:570
德邦的資金實力 瀏覽:839
個人大額貸款平台 瀏覽:443
招行貸款利息高嗎 瀏覽:283
定期還貸理財 瀏覽:851
3月10廣西大化生豬價格 瀏覽:901
粵港澳大灣區理財產品 瀏覽:631
外匯交易收徒 瀏覽:15
從境外匯人民幣到境內 瀏覽:627
江西基金產業基金 瀏覽:490
婚戀行業融資 瀏覽:255
華昌融資黃了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