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包含哪些方面
第一,成長型企業能夠節約資源。凡是成長型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都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都擁有先進適用的技術,都能進行科學管理,都在不斷創新,都處在良性循環發展階段。這類企業的單位消耗最低、投入產出比最低,對各種寶貴的資源最善於利用。
第二,成長型企業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各級各地政府出於增加財政收入和擴大社會就業的考慮,都對各種經濟增長點寄託希望,而成長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成長型企業能夠在較長時期內呈現較大的增長態勢,毫無疑問能夠提供持續不斷的並且是越來越多的稅金和就業崗位。
第三,成長型企業最有希望創造著名品牌。各級各地政府都關心品牌發展,都希望擁有更多的著名品牌。任何著名品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離不開企業的不斷成長。因為成長型企業最富有成長性,最善於揚長補短,所以最有希望創造著名品牌。
第四,成長型企業有希望成為龍頭、骨幹企業。各級各地政府都希望擁有龍頭、骨幹企業,但龍頭骨幹企業不能完全指望引進和新建。事實上,國內外許多著名的龍頭骨幹企業都是從中小企業不斷成長壯大起來的。成長型企業貴在不斷成長和快速成長,只要堅持這兩個成長,都能成為未來的龍頭骨幹企業。
第五,成長型企業能夠成為廣大中小企業的榜樣。廣大中小企業都在尋找榜樣,而成長型企業就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時候比政府號召和書本知識的力量還要大。成長型企業之所以能夠實現持續快速的增長,都與他們的成長能力有關,都與他們的體制創新、戰略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有關。他們的這些先進經驗一旦被其它中小企業學到,就會有力促進廣大中小企業成長。
從社會責任承擔的具體形式,歸納五個方面:
一是誠信經營,為社會提供合格、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依法照章納稅,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二是構建和諧的企業內、外部環境,這就是企業上下游產業連上夥伴的合作共贏和企業內部和諧的勞資關系;
三是加強環保,就是節能降耗防止環境污染,重視環境保護,以高消耗能源,犧牲環境謀求暫時發展,帶給子孫後代是災難;四是慈善捐助,扶貧濟困。改革開放,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得益國家政策寬松和全國人民的支持而先富起來。
所以先富的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需要救濟的人們,反哺社會,對社會、對人民要有一種感恩的心態;五是傳承文明,要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以人為本,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❷ 作為企業能為國家及地方做出什麼貢獻
作為企抄業要對社會貢襲獻是:
1、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2、企業應該承擔的稅金,這是企業對國家的責任。一個企業除了給自己員工和企業家創造財富外還要對國家的經濟有所貢獻,那麼利稅就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企業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有關銷售稅金及附加,所得稅及有關費用和凈利潤等。
3、企業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特別強調的是殘疾人、下崗再就業人群、農民工和應屆畢業生這四個群體。
4、危機時刻響應速度,國家在碰到大型的災難或大型的事故時,企業在第一時間做出快速的響應,這樣的響應時從捐款、捐物、捐設備、輸送人才等各個方面體現。
❸ 企業投資建廠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這是好事。GDP增加了,就業增加了。百姓收入增加了。當然污染也增加了。但是,如果企業虧損,那就是什麼都不好了。政府不願意,民眾也不願意。
❹ 企業對社會的發展有何影響
企業對社會的發展的影響:
企業是履行社會責任、創造利益的源泉,是回社會經濟得以答迅速發展的關鍵。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可以通過物質資本的投入創造大量的經濟價值,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企業要在社會中有所發展,獲得一定的效益就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革新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市場環境中,企業人力資源的素質以及技能轉化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企業在落實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動態平衡的同時,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社會責任,為企業樹立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從而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獲得所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良好印象,增強投資者信心容易地吸引到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並且留住人才等等。
❺ 作為企業,我們要對社會貢獻什麼
作為企業,我們要對社會貢獻是:
1、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是企業對社會回的責任。
2、企業應該承擔答的稅金,這是企業對國家的責任。一個企業除了給自己員工和企業家創造財富外還要對國家的經濟有所貢獻,那麼利稅就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企業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有關銷售稅金及附加,所得稅及有關費用和凈利潤等。
3、企業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特別強調的是殘疾人、下崗再就業人群、農民工和應屆畢業生這四個群體。
4、危機時刻響應速度,國家在碰到大型的災難或大型的事故時,企業在第一時間做出快速的響應,這樣的響應時從捐款、捐物、捐設備、輸送人才等各個方面體現。
❻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如何計算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 即企業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含獎金、津貼等工資性收入)、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應交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凈利潤等。
勞動生產總值計算公式: 勞動生產總值=(本年應發職工薪酬總額+本年計提折舊總額)+(本年營業利潤+本年政府補貼-本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本年投資收益)+(本年應交稅費總額-本年應交企業所得稅-儲備糧油差價款本年應補數-預算彌補虧損及補貼本年應補數-本年度應收出口退稅款)。
(6)企業投資對社會貢獻擴展閱讀: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內容:
勞保退休統籌:指企業在管理費用中列支的勞動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其中:勞動保險費指企業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價格補貼、離退休職工的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費、職工退職金、6個月以上病假人員工資、職工死亡喪葬補助費、撫恤費、按規定支付給離退休幹部的各項經費。
其他社會福利支出:是指按工資總額提取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公益性捐贈等,但不包括盈餘公積金中公益金部分。
應交增值稅為負數的以零填列。應交銷售稅金及附加:包括消費稅、城建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等。
其他稅收:是指在成本、費用中列支的四項小稅(印花稅、土地使用稅、車船牌照使用稅、房產稅)和在其他業務支出中列支的營業稅以及其他新增稅種等。關稅:指企業經營進出口業務中交納和代為交納的關稅。
❼ 企業的投資項目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什麼 對當地政府社會有什麼正面影響
1、投資可產生收益
2、投資可促進就業
3、投資可增加政府稅收
❽ 企業如何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些時候是矛盾的,抓經濟效益就不可能顧及社會效益;搞社會效益將影響經濟效益。但兩個效益一起抓,看似影響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說,社會效益的結果會推動經濟效益發展。以下文章,供參考。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談到高速鐵路的經濟效益問題,一些朋友認為由於高速鐵路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因此無論現在經營狀況如何都是有建設的必要。
高鐵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對於個人消費品或服務的供應商來說,其任務就是能夠以最小化的代價供應給社會消費者最多最好的消費品或者服務。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的社會效益大大小,應該看它對社會的貢獻大小。那麼這個「貢獻」的如何評判,由誰說了算,也就是它所能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和相對稀缺性的大小。道德規范方面只要是合法經營的都會滿足這個條件,而相對稀缺性這個當然是產品和服務的受眾也就是消費者最有發言權。每一位消費者在決定日常消費的時候都會按照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把更多的支出投入到急需和稀缺的消費上,因此市場成交價格應該就有一個上漲的空間。同時如果對該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的人相對越多,受到了越多的消費者歡迎,也就越說明說明社會效益良好的。按照價格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必然有一些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來購買它,願意優先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都願意話更多的代價來獲得,這也會造成市場價格的上漲。反之價格將會下降。也就是說市場的價格最能夠體現商品和服務供應商對市場貢獻的大小。
另外,與其他的供應者相比,社會效益良好的個人消費品提供者應該在提供類似的商品或者服務時,消耗的社會資源更少,也就是成本更低。那麼在同樣的市場價格條件下,它的經濟效益也應該優於其他的供應商。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那也就是說在同樣的條件下,如果比被人消耗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還有什麼臉面說「社會效益良好」呢。
高速鐵路從使用功能的角度上講他提供給消費者的無非就是一種出行的方式。能夠提供出行便利的還有長途汽車和飛機等。如果高速鐵路的社會效益良好,那麼它在市場上的價格被更多消費者所接受,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它價格對於其它運輸方式並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如果說是由於普通列車的價格低廉而更有競爭優勢,並且並且能夠實現盈利,那麼應該說它的優越性和社會效益更優於高鐵。但是如果說為了保證其良好的「公益性」和「社會效益」而實現價格管制,導致服務價格相對過低而沒有實現盈利,那麼在消費者中各類消費支出的輕重緩急的合理順序就會扭曲的價格被打破,社會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最優化選擇就沒有得到實現,可能人們選擇的就是一種資源浪費的出行方式。
包括出門旅行在內,任何的個人消費行為都應該由消費者自己付出代價。社會效益良好與否應該由眾多的消費者說了算,市場經濟的經濟杠桿就是要通過給予合理的回報使社會效益良好的供應者發展起來,整個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有效率。
如果一個社會效益「良好」的個人消費供應商卻沒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首先他無法正常經營下去,如果依靠國家財政補貼支持,也就是說廣大的納稅人可能並沒有享受到他的服務,但是卻不得不為他的消費者買單了。虛假的「效益」得到了充分的推廣,真正有效益的卻受到抑制,導致的後果是整個社會的效率低下。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也就是一個人或者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越大,那麼他就越應該得到社會的承認。市場經濟靠什麼承認,那就是經濟回報。如果一個你認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市場供應者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務,而你作為一名消費者卻不願意按照市場價格給他合理的回報,那說明你是極度自私摳門的吝嗇鬼,只想自己享受更多的消費品或者服務,並不想給予供應者相應的回報。同時也是非不分的糊塗蟲,把獎賞給予相對的社會效益更差一些的供應商。
社會效益好不好,市場說了算。個人消費品供應者的經營優劣未必能說明社會效益良好,但是在自由經濟的環境下,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的供應商都應該從市場上得到良好的經濟回報。
有些企業的經濟效益良好可能不錯,但是由於生產或服務的提供過程產生的負效應如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等,這只是體制上的缺陷沒有讓它們承擔相應的代價,這正是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地方。很多時候,所謂的「良好社會效益」往往是一些利益部門杜撰出來抗拒市場化改革的借口和效率低下的遮羞布而已。
❾ 如何衡量一個企業對社會的貢獻
企業作為整個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其能耗與產出對整個社會經濟貢獻度系統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而,企業應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貢獻度的指標體系具有多維度、全面性的特點,並在很大程度上關注整個生態系統的均衡與持續發展。因而其評估將極大地促使整個社會、經濟環境、文化貢獻度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價中心推出的《GN「中國城市企業社會貢獻度」指標體系》包括有企業的經濟貢獻度系統指標、社會公益貢獻度系統指標、環境貢獻度系統指標、文化貢獻度系統指標等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74個三級指標。這一套指標體系囊括了企業對社會貢獻的方方面面,不僅獨特,而且細致全面。
企業社會貢獻度評估體系採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評價方式對企業社會貢獻度進行評價。模糊綜合評判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簡稱FCD)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而又十分有效的模糊數學方法。該方法的採用保證了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評價體系研製出後,已應用於和將應用於《中國城市競爭力年鑒》關於城市企業的評價和排序工作,及其「中國城市競爭力獎(城市企業社會貢獻力獎)」評選活動,將日益發揮其在企業評介中「有據,有序,有理,有節」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