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7年中資對美並購為什麼銳降八成
據湯森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中國對美國並購規模大降,截至11月2日,今年迄今已披露的中資在美國的並購規模為138.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603.6億美元,降幅近8成。
「背後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中國政府對於境外投資加強監管,以及美國對於外國投資審查的加強。買賣雙方都變得更為謹慎了。多種因素綜合之下,導致交易量下跌。」摩根大通北亞區並購部聯席主管連漣10月26日通過電話表示。
「在美國監管方面,我們建議客戶無需過分擔心,要區分具體項目的行業、業務、技術來看待具體項目可能存在的審批不通過的風險。半導體確實是一個敏感領域,無論是奧巴馬叫停的愛思強(2016年12月,奧巴馬政府施壓阻止中國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愛思強),還是特朗普叫停的萊迪思。對美國項目有興趣的中方,如果項目裡面有敏感的業務或者技術,首先要做好盡職調查,對情況做到充分的了解。接著要想好解決方案,很多情況下CFIUS並不會一刀切地否決交易,買賣雙方是有機會聯合向他們提交解決方案的。」 連漣說。
孫川建議稱,應盡早啟動對於CFIUS審查風險的評估和應對,「盡早讓相關專家對投資標的的情況進行分析,包括資產組合、知識產權組合等,交易架構是控股還是整體收購、或是少數股權控制,還是僅僅是收購資產,盡早做這些分析,實際上是可以省錢的,因為你最不希望的情況就是交易進行到關鍵階段,突然發現要面對CFIUS。」
「我對中國投資者的建議是睜大眼睛,清楚了解投資環境。要知道如果交易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尤其是外國國有企業,就將面臨審批困境。除了擔心國家安全因素外,越來越多的美國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更加擔心相對應的中國市場准入問題。美國近期出台的一項立法規定,涉及外國國有企業的交易如果超過5000萬美元,以及其他所有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美國商務部長都有權對其經濟影響進行評估。」Sapiro建議道。
「目前確實對我們做實務的人帶來一些挑戰,但我並沒有看到斷崖式的下跌,中長期來看,中美兩國加強經濟交流是大趨勢,美國是全世界投資者的重點投資國,中國投資者對美國標的的興趣長期存在,我還是非常看好中國對美投資的。」連漣說。
② 中美貿易戰的開始與到現在為止的情況,最好有往期新聞
美國歷史上曾5次對中國發起「301調查」,基本都是同樣的結果。但此次中美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採取了不同於往屆美國政府的策略。
更多資訊,請下載Wind金融終端APP
來源:Wind金融終端APP
2010年美國曾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而此輪調查則始於2017年,恰逢「七年之癢」。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來自中國的600億美元(約合3800億元人民幣)產品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
3月23日,商務部表態稱擬對自美國進口的3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特朗普在白宮簽字前對媒體說,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對此,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回應稱,中方不希望打貿易戰,但絕不懼怕貿易戰,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如果美方執意要打,我們將奉陪到底,並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301調查決定發表談話表示,中方不希望打貿易戰,但絕不害怕貿易戰;任何情況下,中方都不會坐視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已做好充分准備,堅決捍衛自身合法利益;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希望美方懸崖勒馬,慎重決策,不要把雙邊經貿關系拖入險境。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陳福利則表示,下一步將密切關注301調查有關進展,一旦美國有關措施實施,中國會堅決出手。
此外,中國商務部3月23日早間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其中計劃對價值30億美元的美國產水果、豬肉、葡萄酒、無縫鋼管和另外100多種商品徵收關稅。
該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按2017年統計,涉及美對華約30億美元出口。第一部分共計120個稅項,涉及美對華9.77億美元出口,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擬加征15%的關稅。第二部分共計8個稅項,涉及美對華19.92億美元出口,包括豬肉及製品、回收鋁等產品,擬加征25%的關稅。
一方面,美國本身也會遭到重大的經濟打擊,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即使發生短暫的貿易戰,美國私營領域也將失去130萬個工作崗位,占私營領域總工作人數的1%。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的最大許可權只能在150天的期限內,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不超過15%的關稅,國會對於15%以上的關稅提議具有否決權,而國會和商界的關系不可忽視。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可以憑借對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機電、航空器等行業的貿易反制,擁有與美國談判的地位,這些貿易反制可能使得關稅提議遭到來自美國商界的反對。
中美如果發生貿易戰,其實都不是以單純的貿易保護為目的,特朗普希望如果提高關稅逼迫人民幣升值或高端製造業迴流,中國貿易反制也是希望擁有談判的籌碼換取中國深化改革的時間。正是因為各自的意圖都不在貿易本身,發生全面貿易戰的可能性不高,未來可能更常見的是中美之間局部、逐步發生的貿易摩擦。
對中國影響幾何?
考慮到此次爭端可能最終走向「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市場普遍謹慎樂觀。
海通證券表示,無需太過恐慌,市場中期趨勢取決於基本面。備忘錄的焦點在知識產權和高科技領域,近期累積了一定漲幅的科技類股壓力偏大,借機去偽存真,2月以來回調盤整的價值類股,估值盈利匹配度較好。
中金公司同樣認為,積極應對短期可能的沖擊,中長期不必過於悲觀。其報告分析稱,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從凈出口層面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判斷,尤其在近期對增長分歧較大的時點,對短期市場情緒和風險偏好可能帶來一定影響。中長期的具體影響程度還要視後續貿易戰的廣度和深度來判斷,但考慮當前中國內需的韌性以及較為充裕的政策緩沖餘地,我們認為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及資本市場表現不必過於悲觀,短期市場如若出現連續且幅度較大的過度調整反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進入時機。
此外,國際權威評級機構也認為這場貿易戰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有限。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發表最新觀點認為,美國對中國500-600億美元商品加關稅的行動,不太可能對中國或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能夠解決與美國的關稅問題,但貿易風險將增加。
惠譽表示,6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對美商品出口總額的2.5%左右,或中國GDP的0.5%,但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小得多。由於缺乏替代品,這些貨物最終還是會去美國,而其他商品可能會轉移到不同的市場。美國對中國目前500-60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的措施,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不會超過0.1%。
惠譽表示,零星的保護主義措施在近幾個月已經升級為「更具破壞性的貿易戰爭」。目前更大的風險在於美國最終對中國全面徵收關稅。美國佔中國出口總額的近五分之一,相當於中國GDP的3.6%,所以廣泛的關稅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也會因供應鏈的關系在亞洲其他地區造成連鎖反應。此外中美貿易戰也會破壞全球投資者信心。
穆迪則表示,中國企業的評級不會受貿易爭端影響。根據初步評估,美國政府迄今為止宣布的措施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但如果有大范圍的保護主義措施出台,對其評估就可能有變。
穆迪聲明稱,與10年前相比,中國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下降;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也比10年前低很多--2015-2016年平均為0.1個百分點,2005-2007年平均為3.4個百分點。
目前已宣布的行業性關稅不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實質性傷害,因為這些行業對美國市場出口有限,包括對光伏面板、洗衣機、鋼鐵和鋁徵收的關稅。如果美國大幅擴大關稅范圍並採取廣泛的保護主義措施,負面影響將會更大。
穆迪稱,提高對雙邊而非多邊貿易安排的重視,將對亞洲經濟體構成信用利空。
③ 某國在本年度的總投資和凈投資怎麼算
應該是宏觀經濟學裡面的內容吧
總投資是存量,等於年初存量加上本年的內流量,那麼
總投容資=10000+2500-2000=10500億元
凈投資屬於流量,是投資總額中除去用以補償所耗費的資本設備部分後剩下的份額,那麼
凈投資=2500-2000=500億元
④ 外國凈投資是本國投資外國的還是外國投資本國的呢
I表示總投資。原因: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版和,重置投資也就權是折舊。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⑤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風雲突變。中美兩國在國際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美關系也一直是世界的看點、熱點
(1)《辛丑條約》(1分)
(2)二戰中,中美兩國是合作關系。史實說明:中國戰場牽制大量日本兵力,配合了美國在太平洋戰場與日本的較量;美國向日本投下2顆原子彈,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等(符合題意的其它史實和說明也可)(2分) (3)1972年,尼克松訪華; 1979年(2分) (4)希望中美兩國友好交流,合作共贏等。(符合題意,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 ⑥ 1、一國有以下統計資料:(單位: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9600 總投資:1600 凈投資:600 消費:6000 政府
放心,這個簡單! ⑦ 美國納稅居民回中國發展,如何避免中美兩國雙重征稅 對於許多早年來美國,事業有成的華裔,有一個詞讓他們魂牽夢縈,那就是「中國」。曾經的祖國,現在正以幾年一個新產業的速度,不斷地挑戰他們的想像力。 A先生上世紀90年代來到美國,讀書,工作,獲得綠卡,成為美國公民,一路非常順利。他在美國從事醫療保險行業已有十多個年頭,在美國最大的幾個醫療機構做過保險的數據分析與產品開發,在業界小有名氣。近期,有國內大型保險機構老總親自登門,邀請他攜帶美國經驗,共赴中國市場。用A先生的話來說,醫療行業是唯一沒有被改革碾壓過的「凈土」。換句話說,國內醫療行業未來整體改革所提供的市場機會,是我們難以想像的。A先生看到了機會,辭去了美國高薪工作,准備攜妻帶子,回國發展。 臨行前,A先生想起了一件事:從一個美國納稅人,變成一個跨國納稅人,我是不是既要向中國交稅,又要向美國交稅呢?我的稅收負擔是不是變重了呢?這里有什麼稅收規劃的空間呢? 我們知道,成為美國公民或納稅居民是要全球征稅的。但美國稅法用兩種方式,使得在海外工作的美國納稅人,只需就海外收入向美國政府繳納很少量的稅金,甚至不需要交稅。這兩種方式是:海外收入免除(Foreign Income Exclusion)和海外稅金抵扣(Foreign Tax Credit)。美國國會設立海外收入免除政策的初衷,是想通過降低在海外聘用美國納稅人的成本,來提升美國跨國公司的海外競爭力,因為,過去美國跨國公司需要為員工報銷大量因派駐海外而產生的額外稅務開支。 1 海外收入第一道防線:海外收入免除 「海外收入免除」包括兩部分:海外掙得收入免除(Foreign Earned Income Exclusion, FEIE),以及海外住房免除(Foreign Housing Exclusion)。 海外掙得收入免除 「海外掙得收入免除」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海外掙得」。首先,這個收入必須是掙得的,包括工資、獎金、提成、專業服務費等,而不是通過投資等手段取得的被動收入;其次,這個收入必須是海外掙得的,不論工資最後在那個國家發放,用哪個幣種發放,即使是通過美金在美國發放,只要是在海外掙得的即可。以按2017年的數據為例,美國稅法規定,美國納稅人在計算全球收入時,海外收入中有$102,100可以從美國納稅收入中免去。也就是說,如果A先生在中國的工資收入是$150,000,那麼,在滿足「海外收入免除」所規定條件的前提下,他只需要就收入中超出免稅額的部分,即$47,900的海外收入,向美國政府繳納稅金。 海外住房免除 「海外住房免除」允許美國納稅人在「海外收入免除」的基礎之上,再將海外住房費用,包括租金、水電費等,從海外收入中扣除。這個扣除是個夾心餅干,只有夾在FEIE的16%(2017年為$16,336)以及FEIE的30%(2017年為$30,630)之間的「奶油區間」才能做抵扣,低於16%或高於30%的部分,均不能抵扣。也就是說,2017年海外住房免除額,最大的抵扣金額為$14,294 ($30,630 – $16,336)。如果住房花費超出$30,630,超出部分不能抵扣,所以也只能享受「奶油區間」的最大抵扣金額$14,294。如果海外住房是公司提供的,能否抵扣呢?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拿房屋補貼的全部金額與「奶油區間」做比較,如果補貼金額落在了區間內,那麼恭喜你可以獲得「海外住房免除」。 假設A先生滿足「海外收入免除」所規定條件的所有條件,並於2017年在中國取得收入$150,000,住房花費$40,000 ,那麼他可以取得的海外收入抵扣最高金額會是多少呢? 首先,收入$150,000高於FEIE的最高值$102,100,A先生可以全額抵扣「海外掙得收入免除」金額$102,100;租金$40,000高於「海外住房免除」年度抵扣額的上限$30,630,可以抵扣「海外住房免除」的最高額,也即$14,294。因此,A先生的全部「海外收入免除額」為$116,394($102,100 + $14,294)。抵扣之後,他只需要就$33,606($150,000 – $116,394)的海外收入,向美國政府繳納稅金。 一道門檻兩個測試 美國稅收優惠,通常都有門檻,海外收入免除這么大力度的優惠,自然也不例外。該優惠有「一個道門檻兩個測試」,跨越門檻,滿足兩個測試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進入稅收免除的自由國度。 一道門檻:納稅住所(Tax Home) 是否擁有納稅住所,通常取決於海外工作的性質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如果可以確定海外工作的時間會超過1年,那麼,基本屬於在海外擁有「納稅住所」。 測試一:真實居住測試(Bona Fide Residence Test) 真實居住測試,要同時滿足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因為有軟性條件,所以它是一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測試。美國國稅局通過納稅人申報2555表時所填寫的基本情況,來判定是否滿足了真實居住測試的以下條件: 1.納稅人必須是美國公民;或者,納稅人必須是美國納稅居民且是美國稅收協定國的公民。 2.納稅人在海外的居住期間,必須包括一個完整的日歷年(1月1日到12月31日)。 3. 遷居海外的意圖和目的。 第1點,要說的就是中國不屬於該項稅收協定國。因此中國人取得了綠卡還不夠,必須獲得美國國籍,成為美國公民,才能滿足此條件。 第2點,仍以A先生為例:A先生於2017年9月回中國工作,2018年9月完工返美,在中國工作1整年,然而,因為這期間沒有涵蓋一個完整的日歷年,A先生不滿足真實居住測試。A先生於2017年9月回國工作,2019年3月回到美國,2018年整個日歷年都在中國,A先生滿足真實居住測試。同時,因為A先生滿足真實居住測試,成為了「真實居民」,2017年9月到12月,以及2019年1月到3月期間在中國的收入,也可以按天數比例,計算海外收入免除額。另外,短期的外國出差、旅遊,包括短期返美的旅行,不會影響真實居住測試的結果。 第3點,是軟性條件,我們可以從真實性、合理性方面,做些文章。 測試二:居住天數測試(Physical Residence Test) 如果你在12個連續的月份內,在海外居住的時間超過330整天,那麼你就順利跨過了這道天數測試的門檻。 2 海外收入第二道防線:海外稅金抵扣 如果你不滿足以上提到的「海外住房免除」的條件,或者你的海外收入如此之高,以至於「海外收入免除」這道堤壩擋不住你納稅的水位,那麼,你就用得到海外稅金抵扣了。 美國納稅人在海外取得的收入,在海外已繳納的稅金,可以全額抵扣這部分收入在美國境內需要繳納的稅金。 比如,A先生只是短期回國做項目,不能滿足「海外收入免除」的條件,但我們可以使用海外稅金抵扣。假設他在中國每月收入是$6,000,簡化起見,按25%稅率計算,在中國繳納所得稅$1500($6,000×25%)。A先生的美國稅率(加入其所有收入)為33%,也就是說,這筆收入在美國的納稅義務是$1980($6,000×33%)。在中國繳納的$1500稅金可在$1980的美國納稅義務中抵扣。因此,A先生每月$6,000海外收入的凈美國納稅義務,是$480($1980 – $1500)。 當然,如果A先生滿足了「海外收入免除」的條件,那麼該免除部分在中國所繳納的海外稅金,就不能再享受海外稅金抵扣的優惠了。在酒店圓桌聚餐,吃過小饅頭蘸煉乳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人,先用小饅頭蘸一下煉乳,咬一口,等桌子轉回來了,又蘸一下,再咬一口。我們對這種做法暫不做評論,但這種「重復蘸醬」(Double Dipping)的行為,在美國稅法中是不被容忍的。同樣一筆收入,享受了一種政策的優惠,就不能再享受另一種優惠了。 ⑧ 2O17年中國和美國的GDP各是多少 中國827122億元 美國19.363萬億美元 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9%,二季度增長6.9%,三季度增長6.8%,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8)2017年中美兩國凈國際投資值擴展閱讀: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但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繳上級或國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國家統計局從2015年3季度起實施季度GDP核算改革,採用分季方式核算季度GDP數據,並公布相關核算結果。截止到2018年1月,中國GDP過去8年凈增加量壓制美國,相當於再造一個日本。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指標GDP大致經歷幾個階段: 1956年突破1千億元,1982年突破5千億元 1986年中國GDP過萬億元,達到10,309億元 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0,270億元 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4,123億元 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36,139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5年,中國GDP總量達到676708億元(初步核實數) 2016年,中國GDP總量達到744127億元 2017年,中國GDP總量達到8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9% ⑨ 中美兩國投資和消費方面應如何改進 本世紀頭十年以經濟危機結束,發達國家絕望,發展中國家看到希望,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第二個十年,因為解決這次經濟危機,發展中國家激發泡沫也會在2015年破裂。美國為解決2000年危機的政策使之在2008年破裂,發展中國家也一樣會在7-8年後泡沫破裂。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結局也是暗淡的。 還有環境危機的重大影響會越來越嚴重。 第二個十年,中國泡沫破裂,環境危機爆發, 新興市 場也因泡沫破裂喪失了信心,美國政治僵化在經濟危機之後難以振作,歐洲成為瑞士,印度停滯,. 日本經濟最差到時相比之下可能最好,世界主要國家都不行, 如果這10年看到21世紀,是不是萬馬齊喑局面. 21世紀有真正的領導國家嗎? 這些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遺症. 這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建立了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群龍無首, 英國不能領導世界, 美國不願意領導世界,形成1918-1939年的20年危機和停滯.本世紀在2040年才有轉機。 美19世紀是英國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 21世紀頭20年能否看出是 哪個國家能領導世界? 但是,各個國家之中,只有中國和美國鶴立雞群, 不是因為自己強,而是競爭者弱,唐朝的競爭對手,有東西突厥.吐蕃等幾個大國,戰爭上輸贏互見,都是他們因為內部缺乏穩定性而很快衰落. 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發展長期看2/3看經濟體自 身特點,1/3看政治領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中國仍然可以通過增加醫療和教育公共服務,增加內需,進行產業升級來緩沖泡沫破裂影響。 美國很像中國,比較穩定的制度和文化,足夠大的國家. 主要是外在競爭者是否維持下去.美國20世紀的幾個競爭者,英國,蘇聯先後衰落,而日本和德國則如同流星.歐盟,日本,印度,俄國和巴 西很難與中美競爭. 從哥本哈根會議上看,只有中美兩國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本世紀世界是基本和平和穩定的。 經濟危機之前美國維持以自己為核心的世界秩序,中國和諧 世界也是維持現在世界,美國拉 中國入伙維持現在世界秩序. 經濟危機之後, 中國和發展中國家認為現代世界秩序可以改變,但是,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世界秩序也要維持。中國又與美國保持距離,這是漸 進改變世界的道路,可能要到2040年才能看清楚本世紀. 2020年-2040年可能很像1918-1939年,是個技術文化變革得時代,前一階段技術積累和文化積累終於結出果實。 ⑩ 中美貿易戰將直接和間接影響中美兩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哪些項目 大概就是大豆,豬肉 與2017年中美兩國凈國際投資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指數基金一定拆分嗎
瀏覽:897
公募基金年度報告披露要求
瀏覽:805
熊貓幣福字幣投資
瀏覽:1000
2014年北京92號汽油價格
瀏覽:717
2017年12月份長江鋁錠價格
瀏覽:518
什麼樣的人做期貨夜盤
瀏覽:123
春生科技基金
瀏覽:819
沈陽新松股票代碼
瀏覽:29
天能鋰電投資理財是騙局嗎
瀏覽:96
渤海信託電話
瀏覽:210
工資貸款包裝犯罪嗎
瀏覽:95
人民幣的兌換哪個幣最高
瀏覽:304
再生銅投資
瀏覽:70
傳統外匯海星
瀏覽:897
期貨外匯公司
瀏覽:388
掌眾金額小額貸款
瀏覽:502
華天科技股票分析
瀏覽:746
海星股票
瀏覽:589
3900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714
幫貸寶貸款靠譜嗎
瀏覽: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