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安的CHO是哪位
平安的CHO是蔡方方。
歷年平安的CHO如下:
2007年中國平安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王利;
2010年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都江源;
其他高管有人力資源中心副總監姜宏寬、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林麗君;
蔡方方,1974年生,自2014年7月起出任本公司執行董事,現任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並兼任平安金融培訓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女士於2007年7月加入平安,於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擔任本公司副首席財務執行官兼企劃部總經理,於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期間先後出任平安公司人力資源中心薪酬規劃管理部副總經理和總經理職務。
㈡ 上海自貿區將對保險行業發展起到怎樣的影響
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金融行業整體關注的焦點,並且前些日上海自貿區也推出了8項措施推進各行業在自貿區的發展,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有哪些影響和作用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同日,中國保監會也發布保險業8項支持措施,配合國務院下發的首批細則,助力上海自貿區建設。
在保監會發布的8項措施中,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同時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培育發展再保險市場;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境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等也均被提及。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自貿區真正對國內保險業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其更長遠的改革創新,特別是在實施細則中重點提及的離岸保險、船運保險、責任保險將為保險業特別是產險業帶來巨大商機。
產險迎來機遇
媒體人了解到,在自貿區掛牌前一周,已有保險公司「落子」上海自貿區內。9月24日,大眾保險公告稱,其上海自貿區分公司獲批,同日獲得上海保監局批文設立分支機構的,還有中國太保旗下的產險公司。但與11家銀行已獲得經營牌照相比,目前僅入駐兩家產險公司顯然遠遠不夠。
10月8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正式迎來掛牌後第一個工作日,台風「菲特」令上海風雨交加,但前往管委會大廳咨詢企業注冊的人次超過800人,國內外企業想在自貿區內注冊的熱情可見一斑。
「未來到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企業肯定會很多,而其提供給保險公司的業務機遇更是相當寬廣,只有一兩家保險公司先期經營是不夠的,以後監管部門肯定會批復很多產險公司包括健康險公司。」10月9日,上海另一家大型財險公司貨運險部負責人受訪時表示。
就在前述已經獲得批文的兩家保險公司的經營業務中,記者發現,其經營險種包括航運保險、離岸保險、責任保險、健康醫療保險等。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有意在自貿區內建分支機構的產險公司遠不止這兩家,目前在上海設立航運保險中心的保險公司除太保之外,還有平安、人保、陽光、永安4家公司。人保設在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航運中心已經成立相關工作小組,密切關註上海自貿區建設情況,將在政府相關政策公布後,制訂方案上報總公司。其它幾家公司也都透露了類似的想法。
在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許謹良看來,上海自貿區的設立,給國內的保險業尤其是產險公司提供了很多增量業務,未來自貿區內將會聚集很多貿易、物流、航運、倉儲等中外資企業,而這些企業對於保險的需求量將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同時,上海自貿區也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他們對於意外、健康保險的需求也將大大上升,這些險種產險公司也都有經營。
「上海自貿區中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將促進國內保險公司從事離岸保險業務的發展,因為原來離岸保險業務都是在海外做,這樣一來可以讓原來流失海外的保險資源重新迴流國內,也無須瓜分在岸保險機構的市場份額。」許謹良指出。
與產險公司積極的態度相比,壽險公司和保險資金則對上海自貿區的反應相對冷淡。
在中國平安舉行的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集團總經理任匯川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出的對上海自貿區的想法時表示,平安會關註上海自貿區建設帶來的機會,而平安首席投資官陳德賢則對險資進駐這一區域並未給予明確回復。有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人士也向記者透露,平安肯定會參與到上海自貿區建設中去,在形式上可能先以平安產險或平安航運險中心兩個部門中的一個或兩個在該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短期來看,壽險公司在自貿區設分支機構並無必要,分公司就可以覆蓋這方面業務,除非幾年之後,上海自貿區發展得比較完善,機構眾多,人口也有積聚效應,而且外資保險機構也會在那邊進駐,對於人身險保障方面,產險公司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壽險公司才會考慮。」上海一家合資壽險公司精算部副總對此分析指出。
保險業版圖可能改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自貿區對於保險業另一重深遠的意義,或將是促進國內保險業的進一步開放,在自貿區內未來會出現外資獨資保險公司。
「自從12年前中國加入世貿後,承諾保險業對外資開放,但事實上國內除了友邦是外資獨資以外,還沒有出現第二家真正意義上的外資壽險公司。現在可以預見的是,自貿區內金融政策也不會一下全部出齊,涉及到保險業的政策措施也只有8項,尚未提到是否允許在自貿區內設立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如果未來在自貿區內出現更多的外資保險機構,則會對國內整個保險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對此,上海保險業資深人士李明指出。
李明分析,上海自貿區對保險業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內中資保險機構可以有先天優勢在內從事各項產險業務,但是自貿區作為開放區域,中資可以進,外資產險公司同樣也可以進,外資巨頭在貨運險和責任險方面更具優勢,這其實也是對國內公司的一種挑戰;另一方面如果自貿區內出現外資獨資健康險公司和壽險公司,他們能夠給客戶提供的保險方案,將是跟國際接軌的,也就是說自貿區內的保險公司可以合理合法地提供以外幣計價的保單和收益,那麼在同一片國土上出現不同幣種和不同收益的保險產品,國內的壽險公司將如何應對,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事情。
「未來如果資本項下放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境內居民跑到自貿區去買保險,而不必跑到香港等地,這種情況未來一定會出現,除非國內的人身險產品在利率和價格上,從現在開始就向國際水準看齊。」10月9日,上海一家財富管理機構分析師夏濤如是說。
在此前已經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行辦法》中,本報記者發現,其已經提出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服務等領域對內資和外資進一步擴大開放,暫停、取消或者放寬投資者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范圍等准入限制;同時,還將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將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但對於適用特別管理措施的領域除外;在金融主體發展上,根據需要並經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批准,上海自貿區將允許不同層級、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進入試驗區,允許金融市場在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台,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
㈢ 中國平安公司首席經濟師是誰
中國平安公司首席經濟師
孫建一
㈣ 資管投資要銀行兜底
幾乎所有受訪資管人士均認為,今年債市面臨壓力,信用利差保持低位,投資機會遠小於去年。不過,作為銀行理財的基礎配置,債券仍會保有基本倉位,從行業整體來看,約占投資資產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物價數據顯示,4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CPI)同比上漲2.3%。CPI同比環比漲幅均連續多月回升。而中央政府加大2016年貨幣財政刺激力度+下調GDP增速,極有可能推升通脹上行,貨幣進入貶值通道,居民如何保衛手中的財富不貶值不縮水,理財勢必成為最重要的渠道。
為洞悉最新理財趨勢,培育全民健康的理財觀念,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21世紀資管研究院在「對話資管30人」的基礎上,將重磅發布《2016年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展現當下居民理財的真實渠道、產品選擇,並將在今年的「2016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上正式發布。
無論是銀行理財資金,還是保險資金,債券都是資產配置的主力軍。
回想2016年初,市場還在討論「債牛」能否延續;而眼下,隨著債市違約風險不斷暴露,銀行間資金面不時趨緊,流動性風險隱現,市場已達成共識:今年的債券投資,挑戰大過機會。
從3月起,21世紀經濟報道團隊推出對話資管30人系列專訪。截至目前,特為讀者整理8位資管大佬對於2016年債市投資的一手觀點。
幾乎所有受訪資管人士均認為,今年債市面臨壓力,信用利差保持低位,投資機會遠小於去年。不過,作為銀行理財的基礎配置,債券仍會保有基本倉位,從行業整體來看,約占投資資產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在具體投資策略上,觀點一致性表現在債券投資縮短久期(3年內)和加強個券研究;意見分化表現在對交易性機會的把握上。以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戴娟為代表的觀點認為,要提升交易型策略的把握,從傳統的配置型向交易與配置均衡型轉變。而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李岷表示,今年最大的調整,在於結構性減少交易性資產的配置,控制債券委外投資規模。
虛擬圓桌嘉賓:
華夏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李岷
興業銀行資管部總經理顧衛平
平安銀行資管事業部副總裁郭新忠
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
浦發銀行資管部副總經理楊再斌
中信銀行資管事業部總裁馬續田
南京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戴娟
江蘇銀行資管部總經理高增銀
大方向:投資機會有限
《21世紀》:結合宏觀經濟走勢,如何判斷2016年的債市走向?
李岷:目前來看,全球經濟除了美國表現較好外,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均出現經濟減速,加之在美元升值預期背景下,國內經濟環境仍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主體降低財務杠桿和去庫存的過程中,國內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的相機抉擇,將成為決定2016年市場利率變化和債券市場投資機會的主要因素。
房地產價格上漲趨勢已成,也會對債市形成壓力。在歷史上,房價上升對債市壓力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房地產銷售帶動投資,拉動經濟回暖;其二是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帶來貨幣緊縮風險;其三是貨幣分流效應。不過今年前兩個因素影響相對較小,不必過度放大房價上漲的負面影響。
戴娟:從基本面看,若經濟復甦跡象較明確,人們對改革的信心也將增強,風險偏好隨之提升;反之經濟若無明顯好轉,穩增長壓力更加突出,市場情緒將持續低迷。此外,通脹可能將在下半年到達年內頂峰,對債市沖擊加劇。
從資金面看,美聯儲加息進程到達關鍵時點,三、四季度加息可能性較大,進一步限制收益率下行空間。
總體來看,2016年下半年債市面臨多方壓力,預計收益率重新回調,但在為改革創造適宜貨幣環境的背景下,收益率上行不會太多。
《21世紀》: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今年債券配置有何調整?
戴娟:在整個銀行系理財大類資產配置中,債券佔比將近三分之一,其中約80%投向信用債,利率債佔比較低。銀行理財對信用債的剛性需求很大,但2016年信用債風險暴露越來越多,且資產收益下降。我們認為,從資管的角度,今年的債券市場投資機會相對有限。
郭新忠:預計今年債券市場偏平淡,缺乏趨勢性機會,可能圍繞經濟數據變化和政策微調展開較為頻繁的窄區間波動。目前投資國內的債券市場一是利率處於歷史低位,需忍受低回報;二是信用利差過小,對信用風險補償不夠,因此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缺乏吸引力。我們對債券市場的整體預期不高,但由於銀行理財資金體量大、配置壓力大,債券又是相對可得性最高的資產,故仍將是主要的基礎倉位,但不會像去年那樣作為重點來配置。
顧衛平:雖然今年並不是債券投資的好年份,但還會滿足基本配置需求。今年我們對債券的配置比例不會有大的增加,也不會降低,但會考慮增加債券的委託投資,實現從債券的被動配置型投資向主動交易型投資轉變。
李岷:目前信用利差已維持在較低水平,對於信用利差能否覆蓋信用風險的擔憂越來越嚴重。信用利差壓縮存在兩個趨勢性的力量:其一,銀行理財加委外業務模式大發展,投資由表內轉為表外,不需要考慮資本金佔用的情況下,信用債更受青睞;其二,套息交易對信用債的配置需求,體現為信用利差與資金成本的波動整體正相關,即資金成本越低、波動率越低的情況下,信用利差越低。
㈤ 平安銀行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是誰
感謝您對我行的關注,如果您需要咨詢平安銀行業務,可以點擊下方鏈接選擇首頁右上角在線客服圖標或者關注平安銀行微信公眾號(pingan_bank)進行咨詢。
https://b.pingan.com.cn/branch/mkt/bankonline/dist/onlineBankless.html#
應答時間:2020-09-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㈥ 張翠霞的人物簡介
第一創業北京平安大街營業部服務總監兼首席投資顧問,知名財經博主,CCTV證券資訊頻道《財富正前方》欄目直播嘉賓,北京電視台財經頻道《天下財經》欄目長期嘉賓,財富天下頻道《交易日》欄目直播嘉賓,甘肅衛視《投資論道》欄目長期嘉賓,中央經濟廣播電台經濟之聲《交易實況》欄目點評嘉賓,寧夏衛視財富相對論長期嘉賓,湖北衛視財經欄目嘉賓。全景網組織全國投資顧問大賽中獲得明星投資顧問、風采之星、人氣之星三個獎項。2012年更獲得了證券時報舉辦的「2012中國最佳財富管理機構暨第五屆中國最佳經紀商評選」大賽中榮獲「中國十大明星投資顧問」。入市十幾年經歷了兩次完整的牛、熊周期,並總結出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投資技巧和方法,如2006~2007年捕捉有色金屬板塊超級大牛行情機會並實現6124點的成功逃頂。弱勢行情中把握宏觀大勢及產業政策,自上而下進行價值選股,結合技術分析如趨勢、波浪、時間周期、指標等交易技巧和方法進行選時選點的操作指導,既有效的規避了系統性下跌的投資風險,又能夠規避完全空倉所帶來的情緒壓力,實現了弱勢行情下的穩定操作!
㈦ 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研團隊
胡喆女士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特定資產管理投資總監上海交通大學技術經濟學碩士,16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擔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通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通證券資產管理部研究策劃部經理。2006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特定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王旭巍先生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信誠增強收益債券型基金(LOF)、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經濟學碩士,21年金融、證券、基金行業從業經驗。曾先後任職於中國(深圳)物資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大連期貨部、宏達期貨經紀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資產管理部和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信誠增強收益債券型基金(LOF)、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及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
吳雅楠先生信誠基金投資管理部數量投資總監,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和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基金經理統計物理學博士,CFA,18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 擁有豐富的量化投資和指數基金管理經驗。曾任職於加拿大Greydanus, Boeckh & Associates公司和加拿大道明資產管理公司(TD Asset Management)。現任信誠基金投資管理部數量投資總監兼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的基金經理。
劉儒明先生信誠基金海外投資副總監,信誠金磚四國積極配置基金(QDII-FOF-LOF)、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2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其中包含8年海外基金經理的專業資歷。曾先後任職於永昌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富邦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金復華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工銀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和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境外投資部,均從事證券投資研究工作,並曾擔任股票型基金和基金中的基金(FOF)的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海外投資副總監,信誠金磚四國積極配置基金(QDII-FOF-LOF)和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
曾麗瓊女士信誠基金固定收益總監,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和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金融學碩士,12年金融、基金從業經驗; 擁有豐富的債券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經驗;曾任職於杭州銀行和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間,擔任華寶興業現金寶貨幣市場基金的基金經理,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間,兼任華寶興業增強收益債券基金的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總監,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及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張光成先生信誠基金股票投資副總監,信誠盛世藍籌股票型基金、信誠周期輪動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CFA,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歐洲貨幣(上海)有限公司研究總監、興業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股票投資副總監,信誠盛世藍籌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周期輪動股票型基金(LOF)的基金經理。
王國強先生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優質純債債券型基金、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年年有餘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管理學碩士,15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任職於浙江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健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優質純債債券型基金、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年年有餘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張倩女士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薪金寶貨幣市場基金和信誠3個月理財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工商管理學碩士,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擔任交易員;2008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交易員,現任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薪金寶貨幣市場基金和信誠3個月理財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宋海娟女士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三得益債券型基金和信誠經典優債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工商管理學碩士,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長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債券交易員;於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2013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三得益債券型基金及信誠經典優債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閭志剛先生信誠四季紅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清華大學MBA,13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在世紀證券、平安證券、平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從事投資研究工作1。2008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擔任保誠韓國中國龍A股基金(QFII)投資經理(該基金由信誠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現任信誠四季紅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楊建標先生信誠優勝精選股票型基金、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幸福消費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楊建標,理學碩士。13年證券金融從業經驗。歷任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受託資產管理總部投資經理助理、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綜合研究所行業研究員、生命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中心研究總監、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籌)投資管理部研究負責人。2010年3月加入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經理。現任信誠優勝精選股票型基金、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幸福消費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譚鵬萬先生信誠深度價值股票型基金、信誠精萃成長股票型基金和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經濟學博士,7年證券金融從業經驗。曾任職於華寶信託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分析師。2008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深度價值股票型基金、信誠精萃成長股票型基金和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鄭偉先生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信誠中小盤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金融學碩士,9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員;2009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股票研究員及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經理職務。現任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信誠中小盤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李舒禾女士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碩士,10年基金從業經驗 2004年7月至2011年初曾任職於台灣寶來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豐富的全球資產配置和ETF投資經驗 2006/9 ~ 2010/9期間擔任寶來全球ETF穩健組合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經理,該基金的投資內容以ETF為主,資產范圍包括股票、債券、商品、REITS、貨幣、杠桿等。 2010/11 ~ 2011/3期間擔任寶來黃金期貨信託基金經理,該基金主要投資於黃金期貨。現任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的基金經理。
聶煒先生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碩士學位,CFA,5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歷任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華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2013年4月加入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職務,現任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
楊旭先生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和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基金經理哥倫比亞大學數學金融碩士、運籌管理學碩士,紐約大學化學碩士。曾擔任美國對沖基金Robust methods公司數量分析師,華爾街對沖基金WSFA Group公司助理基金經理,該基金為股票多空型對沖基金。2012年8月加入信誠基金,曾分別擔任助理投資經理、專戶投資經理。現任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的基金經理。
㈧ 為什麼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路徑方式摸石頭過河
問這種客服專員招聘的人員,我想大家也都是想做內勤的吧。
首先我們先例舉你可能做不了這個工作的情況(上崗概論<1%):
我們最多能接觸到的保險公司招聘有的在招聘網站(智聯等)、報紙(畢竟它也是營利性的)、電線桿(這就不用想能有多麼~)上。而招聘的崗位也有很多,我們大多注意的是內勤,也就是客服專員、售後客服人員、助理、儲備幹部等看起來似乎是內勤的職位。
這些招聘信息,無論他說的多麼冠冕堂皇,99%的情況是:填職位申請表,聽取區域銷售經理或者某某高層的演講(了解公司情況、做保險如何如何的好、並在一定程度上宣揚做外勤可以取得怎樣的成績和可觀的報酬),然後進行面試(基本是一對一的面試)。
這里門道就多了,即使你應征的是內勤,但給你面試的人在面試要結束的時候,無論以什麼方式,都會和你說要先培訓,然後進行職業資格考試(LASS測試),大約一周左右時間,要交160——200元不等的費用。考試合格的話(大部分人都能合格),就要先做3個月——半年的外勤,轉正的話,就有機會做內勤了,就算他不明說之後到底做什麼,你接下來的做什麼也定了,是「外勤」(沒底薪,全憑你的業績了)!!!!不信?那你不妨挑明了和他說,非內勤不做!看效果如何~
其次,我要說,恭喜你,也許你真的找到保險公司內勤工作了:
招聘職位的信息是從:1、保險公司官方網站上搜索到的,明確指出公開招聘內勤;2、在保險公司中,有保準的朋友或認識的人,知道有內勤的空缺;3、面試後,並未要求參加LSAA測試(做內勤95%不需要崗前參加這個考試,除與銷售有關的內勤需要,而這樣的內勤就避免不了干外勤了)。
這里要注意一點,有些招聘內勤的,雖然也沒有要求參加LASS測試,做的工作也是內勤,不過也許你只是給某些外勤打工,工資800左右,不算保險公司正式員工,沒有正式員工社保等待遇。
而正式的內勤,一般要經過筆試(保險專業知識、邏輯測試、經濟學知識和保險專業英文)、面試、體檢、簽署勞動合同、辦理五險一金(這和其他單位基本一致)。
最後,售後客服專員的工作內容、待遇、薪金、福利:
在客服部門的話:1、與所在營業區溝通、協調;2、投遞箱的管理,開箱、交接、回放等;3、文檔的整理與交接;4、櫃面一般性業務的受理與處理,一般性業務即難度及風險較低的業務。例如,保全業務不涉及金額變化的,客戶資料變更、銀行帳號變更等;新契約初審、問題件列印、業務咨詢等;理賠報案受理。負責解答客戶的業務咨詢;5、櫃面使用單證的領用、分發、登記、回銷;6、櫃面客戶咨詢、引導、分流,指導客戶填寫申請書 等。
在營銷服務部門的話:1、1~29天逾期的帳戶催收工作;2、提供客服工作,包括資料錄入、掃描和歸檔;安排客戶洽談,簽約和處理客戶投訴;3、放款後相關資料的保存與處理;4、營業部日常運營工作,包括業務報表製作報送,維護門店環境等;5、銷售工作,包括WI和外呼借新還舊 等。
待遇要看是不是正式員工,正式員工就和其他單位員工一樣,有五險一金、雙休日、全國統一年假10-20天、年底分紅等待遇,而且保險公司還另外會給予重疾險等本單位商業保險(這要視各個保險公司而定);基本底薪在1000元左右,另外還有固定補貼+有效服務保單件數*10元,不過一般不會超過2000(只做內勤的話)。
現在招聘,大多都是要銷售,無論是銷售的是什麼。而工作是態度決定一切,做銷售可以鍛煉人,要是做的好,錢自然不少,不過要是覺得不適合銷售,那內勤穩定也不錯。這僅是我的經驗,是否能幫到你呢。
這年頭,什麼都貴就是勞動力不貴。除非你:
1,非常優秀到值得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源來找你。
2,有過硬的內部關系。
3,通過層層篩選:筆試(一般考試內容為專業知識、邏輯測試、經濟學知識和保險專業英文)-面試-體檢-簽署勞動合同-辦理五險一金。
保險公司其他途徑的招聘,
比如在招聘網站,報紙,電線桿上長期大量做的廣告,
無論自稱什麼職位頭銜,
文員、助理、兼職、內勤、售後、財務、行政、人事、主管、司機(汗)、營銷精英、招聘專員、保障專員、輔導專員、數據錄入、理財顧問(汗)、儲備幹部、管理培訓生、職業經理人(汗)、養老金發放員(汗)。。。
只要對方叫你lass測試,叫你交錢,叫你培訓,叫你考證,
那就是拉你去做那種成天到處推銷保險,自己卻:
1,沒有底薪(責任底薪,你要賣出多少業績才能拿到底薪),
2,沒有勞動合同(簽訂代理合同,勞動法管不了),
3,沒有福利(底薪都沒有,談什麼福利),
4,沒有社保(不是勞動關系,沒有社保),
5,不是保險公司正式員工(一個營業部,一個主任或者經理都能打著旗號招人)。
每天的交通費電話費拉客戶搞活動的費用都要自己出,
賣出保險給你高額提成,賣不出去一分錢不會發給你的保險代理人。
作為中國保險業的龍頭之一,海外成功上市不到三年,中國平安保險於2007年3月1日又榮歸A股。其IPO(首次公開發行)發行價格為33.8元/股,為發行價格區間上限,發行數量為11.5億股,集資額達388.7億元,共凍結資金約1.1萬億元。這樣,中國平安不僅創下所有金融股中的最高發行價格紀錄,還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保險公司IPO,並成為中國A股市場僅次於工商銀行的第二大IPO,凍結資金量也居A股市場有史以來的第二位(興業銀行凍結1.16萬億)。
我們在驚嘆於中國平安接連不斷、璀璨奪目的大手筆,持續躍升、羨煞旁人的財富數字的同時,忍不住要探究其成功的奧秘,是什麼催動並護佑了中國平安一路高歌穩進……
上篇:國際化的持續努力
2004年6月24日,香港聯合交易所,大大的顯示屏上赫然一行大字「熱烈慶祝中國平安(2318.HK)成功海外上市」。中國平安是次共發行13.88億股,每股開盤價10.33港幣,集資凈額約為143.37億港幣,成為當年度香港股票市場最大宗的IPO案。
2007年3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601318號碼首次現身。這是中國平安的A股股票代碼。當日,平安A股開盤報50.00元人民幣,全天共成交近1.98億股,總成交額逾95億元。截至當天收市,中國平安H股、A股總市值逾3000億元人民幣。
時隔不到三年,中國平安將「國際化標准,本土化優勢」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平安的總市值亦由香港上市時的107億美元上升至近400億美元。
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曾說,從1994年美國華爾街著名投資財團摩根和高盛的聯袂入股,到2004年的成功海外上市,再到2007年的回歸A股,一切歸功於平安的國際化戰略。
「三外」,即外資(資本國際化)、外腦(人才國際化)、外體(管理國際化),是對平安多年來國際化戰略的高度概括。
吸引外資「敢為天下先」
「平安」是我國保險業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乘風破浪而來,這是她先天就帶有的成功基因。
早在1993年,平安決策層就「敢為天下先」,向兩家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敞開了大門。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以超過每股凈資產數倍的價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拉開了平安資本國際化的序幕。
2002年10月,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的英國匯豐銀行在經過長達數月的實地調研後,同意出資6億美元現金,認購平安增發的2.467億股外資股份,持股比例10%,當時創造的每股溢價之高的紀錄,至今沒有入股中國金融企業的任何一家外資可以打破。其後,匯豐增持至19.9%的外資持股上限,成為平安的第一大股東。
2004年6月24日,中國平安在香港上市成為走向國際化的里程碑。海外上市讓平安進一步充足了資本金,擁有了更開闊的國際化視野。2006年,中國平安被國際最權威的投資者雜志《歐洲貨幣》評為亞洲股市中保險行業最佳管理公司的第一位。同年底,平安股價沖高到38港幣,累計成長了267%。
吸引外腦「為我所善用」
馬明哲曾這樣闡述國際化的思路:「中國的保險事業起步較晚,起點較低,也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事事都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河上已經有橋,我們就不必去冒險涉水,付一些過橋費就可以過去了。風險小,也贏得了時間。」這就是著名的「過橋論」。
西方保險業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也培養了頂尖的保險管理人才。
作為率先引入海外人才的國內金融機構,平安通過國際人才戰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系,對平安的加速穩健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平安前100名高級管理人員中超過60人來自海外,直接稼接國際化管理標准。
2004年初,時年56歲的香港人梁家駒出任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執掌被平安視為生命線的人壽業務帥印,矢志以自己豐富的從業經驗和管理能力為民族保險業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在加盟平安之前,在保險業縱橫馳騁的梁家駒先後在美國友邦服務了22年、在英國保誠服務了8年,是華人壽險界首屈一指的傳奇人物。他在友邦台灣分公司任總經理8年時間,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做到了台灣保險行業的第二;接下來的8年時間,他擔任了國際著名金融機構英國保誠集團大中華區執行總裁,率領保誠(亞洲)從占保誠集團全球業務收入的1%一躍提升為50%。目前,梁擔任平安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主管平安的產險、壽險、養老保險、健康險等一切保險相關業務。
擁有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和北美精算師資格的李源祥於2004年加盟平安人壽,先後擔任董事長特別助理、總經理、首席執行官等職,並於2007年1月31日升任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現年41歲的李源祥先生是出生在新加坡的華人,加盟平安前,曾在多家國際知名保險公司工作,在企業財務分析、保險精算、營銷策劃、企業管理、企業並購方面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在新加坡工作期間,李參與設計了新加坡第一個責任准備金生命表,在擔任中英合資的信誠人壽總經理期間,他成功籌建了廣州及北京公司,建立了快速發展且穩健的業務平台,並為中國市場引進通俗化保險條款做出了貢獻。
2007年1月15日,澳大利亞藉投資專家約翰·皮爾斯(John Pearce)先生出任平安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執行官(CIO),成為平安國際化投資團隊的領軍人物。John Pearce現年44歲,畢業於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獲應用財務金融碩士學位。他擁有24年投資相關經歷以及豐富的並購及基金組建經驗,加盟平安前為澳洲最大基金管理公司首域投資有限公司(Colonial First State Investments Limited)CEO,管理著首域投資約1000億澳幣的資產和約2000名員工。目前,平安已建立了包括香港和上海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在內的緊密一體的強大投資理財力量,其業務團隊目前聚集了十多位來自高盛、摩根等大行的國際投資專才。
始於1996年前的平安人才國際化戰略,與其說是被當時業務發展急需高級專業人才的情勢所逼,不如看成是平安管理層富有前瞻性的戰略出擊。
打造外體「以差異取勝」
何為外體平安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孫建一概括道:「外體就是企業的『形』,是企業按照國際慣例建立起來的運行機制,包括平安的人力資源政策、員工考核和薪酬體系、培訓制度、產品銷售模式、財務預算管理手段以及核保核賠機制等,它們共同成構成了平安具有差異性的管理模式。」
以財務管理為例。早在1993年,平安在國內保險業中首家聘請了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標准審計公司財務並出具財務報告。如今,平安是國內惟一一家連續十餘年按國際標准出具財務報告的金融企業,這為公司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類似的工作還包括:在國內同業中第一家聘請國際精算師事務所,出具國際標準的精算報告;第一家引進國際通行的核保核賠制度,使公司的行政系統和業務系列逐步分離,形成了行政與業務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管理體系等。
㈨ 平安保險公司首席顧問
據悉任匯川其任職資格已獲集團董事會批准及中國保監會的核准,該公司接受梁家駒提出的退休申請,辭任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職務,改任集團首席顧問。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㈩ 首席投資官丁鵬是誰
他是中國量化投資領域的開拓者與奠基者,他編著的《量化投資-策略與技內術》,是國內第一本容有關量化投資策略方面的教材,已經成為業內啟蒙讀物。
他同時還是《大數據金融叢書》主編,截止2016年中,已經出版十餘本,深刻的推動了金融行業的發展。[2]
他同時還是CCTV特邀嘉賓、第一財經《解碼財商》資深解碼人、《財經》《財新》《中國金融報》等頂級傳媒的撰稿人,發表多篇有深度的文章,深刻的影響了整個行業。[3]
他同時還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頂尖學府的講座教授,開設多次講座,深得學子好評。[3]
他還擔任』金麟』量化投資與對沖基金年會(系列)主席,『寬客天下』對沖基金會議(系列)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量化投資高峰會議(系列)學術委員,是業內具有崇高威望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