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能給中小企業帶來什麼商機和機遇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自貿區」)正式啟動。 根據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六個老成員(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汶萊)在新增了7000多種零關稅商品以後,90%以上的產品實現了零關稅,東盟六個老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下降到0.6%.而到2015年,中國與東盟四個新成員(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將達到同樣的水平。這標志著一個擁有19億人口、GDP總量近6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到4.5萬億美元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
❷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有哪些
盡管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充滿風雨,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東盟-中國自貿區的建立充滿信心。今後幾年內,自貿區以及雙邊經貿關系將出現以下發展前景:
第一,雙方的貿易將有更大的增長,貿易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隨著入世後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加快,特別是我國的製造業將會有快速發展,將帶動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占很大比重,而這一產業多為對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加工,這將導致相關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口的增多。從成本結構來看,在食品、農礦產品、能源和電子產品等方面,東盟與我國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因而從東盟進口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天然橡膠、熱帶木材等資源性初級產品以及電子電器等機電產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將會進一步增多。據分析,按照我國年均10%的進口增長測算,從東盟的進口在2005年預計將達到355億美元,比2000年的133億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億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以來從東盟進口增長21%的速度計算,進口數量還將大大超過上述數字。由此可見,我國入世將為東盟產品的出口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有利的機遇。與此同時,我國對東盟的出口也將保持持續的增長勢頭。這種增長一方面來自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另一方面來自對東盟具有潛在優勢的產品。與東盟產品相比,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這些產品的進口占東盟從我國總進口的21%,今後幾年我國將仍然保持這些產品的出口優勢。此外,我國的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鍾表手錶、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1993-1999年東盟大量增加了上述產品的進口,增長速度大大高於東盟同類產品的總進口增長率,因此,在東盟市場上這些產品的份額將會繼續增加。
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
第二,雙方的相互直接投資將逐步擴大
盡管目前東盟和中國都不是對方投資的主要市場,特別是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更少,但隨著雙方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投資壁壘的逐漸消除,相互投資將會增多。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投資是重要的措施,投資的重點區域今後首先將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周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新成員國。隨著我國電信、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的開放,一些較發達的東盟成員國也將擴大對我國的投資。
第三,經濟合作領域將日益拓寬
隨著雙方自由貿易區協定談判的正式啟動和實施,雙方的經濟合作將進入一個全面深化發展的新階段,服務貿易的比重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合作方式將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將會全面展開,特別是隨著「清邁協議」的實施和「電子東盟」的啟動,我國與東盟在金融、保險與電信領域的合作將更大規模地展開。基礎設施的合作步伐也將加快,同時將帶動相關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農業、環境保護、能源、知識產權及企業之間,特別是中小企業等方面的合作也將啟動,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和合作。
❸ 研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理論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的對外開放,急於發展對外貿易而提高自身產業價值與出口創匯的中國對深度參與東經濟合作,並扮要角色的意願越來越強烈。正是由於中國與東盟產品結構上的優勢互補、我國與東盟雙方市場的開放,以及自貿區建成後的大范圍降稅,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在最近幾年不斷發展。繼多個貿區的成立之後,中國企業在東盟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展,更為具有區位優勢的西南地區提供了發展外貿的巨大機遇。中國作為東北亞地區的貿易中心,其與東盟的外貿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文章首先對中國與東盟經貿發展的現狀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中國與東盟外貿情況的特點。然後就中國與東盟外貿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對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優勢與不足進行分析討論,進而找出中國同東盟發展外貿所面臨的最大的機遇與挑戰。最後對中國與東盟外貿發展進行展望,提出政策建議。
❹ 港口如何抓住自由貿易區機遇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全面建成,並成為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的「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對我市企業有怎樣的影響,企業又應該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從事外貿管理工作多年的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宋慧君為我們作出了相應介紹。
所謂自由貿易區,就是通過相互取消關稅壁壘和數量限制,促進貨物和資本的流動,據WTO統計,目前全球貿易中一半左右在自由貿易區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指中國與東盟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10國之間構建的自由貿易區,這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
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宋慧君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在實質上逐步取消所有貨物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建立開放和競爭的投資機制,便利和促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內的投資。」
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對我市企業將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呢?宋慧君說:「整個自貿區內將有7000多種商品享受零關稅,商品品種佔到了我們貿易商品的93%以上,基本實現了貨物貿易自由化,同時服務貿易也彼此開放,雙方投資也將更加自由、便利、透明。」
自貿區建成後,我國將在建築、環保、運輸等5個服務部門向東盟進行開放,東盟各國也在金融、醫療、旅遊、運輸等12個部門向我國作出開放承諾,雙方還將在農業、信息及通信技術、人力資源開發等五個領域加強合作,區內受惠人口達19億,貿易總額達到4.5萬億美元,巨大的內部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都將為企業在區域內進行資本、商品和勞務的跨國流動帶來較大的便利和越來越多的商機。就我市而言,目前最直接受益的將是農產品出口,特別是我市眾多蘋果、萊陽梨等水果加工出口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積極尋求自己的行業發展空間。
❺ 東盟自由貿易區給中國企業帶來的發展契機
在8月15日於泰國曼谷召開的第八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中國與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議》,就此中國與東盟10國成功完成了自由貿易區協議的主要談判。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東盟自貿區將在2010年如期建成。這將形成一個擁有19億人口、近6萬億美元GDP以及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大市場,它是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的第三大經濟體。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指出,自2002年自貿區建設啟動以來,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長加快,經濟融合加深,企業聯系加強。2008年以來,雙邊貿易雖受到金融危機沖擊,但仍增長14%。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由自由貿易帶來的貿易自由化和市場開放,必將推動雙方企業發揮各自的互補優勢,最大化地使企業和百姓受益。
「我國的紡織、電子、電器、汽配等行業將是從中受到實惠的企業,這些企業多是需要豐富原材料的企業,而東盟有豐富的礦產、煤炭、棕櫚油等資源,國內企業可以采購到更便宜的原材料,這將大大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加上關稅降低,這將讓中國的產品在歐盟很有競爭力。」中國營銷學院高級客座教授周春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之後,中國與東盟十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將更加便利,從中受益的當然還有兩國的老百姓。自由貿易區建成之後將會有大約7000種產品實現零關稅,屆時中國老百姓可以很便宜地買到來自東南亞的熱帶奇異果,東盟各國老百姓也將以很低廉的價格買到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服裝、家電以及各種生活物資。
有關數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長55%,對東盟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貢獻分別達到0.9%和0.3%,這將為我國企業創造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環境和契機。
第一,雙方的貿易將有更大的增長,貿易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隨著入世後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加快,特別是我國的製造業將會有快速發展,將帶動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占很大比重,而這一產業多為對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加工,這將導致相關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口的增多。從成本結構來看,在食品、農礦產品、能源和電子產品等方面,東盟與我國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因而從東盟進口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天然橡膠、熱帶木材等資源性初級產品以及電子電器等機電產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將會進一步增多。據分析,按照我國年均10%的進口增長測算,從東盟的進口在2005年預計將達到355億美元,比2000年的133億增加近1.7倍,年均增加40多億美元。如果按照90年代以來從東盟進口增長21%的速度計算,進口數量還將大大超過上述數字。由此可見,我國入世將為東盟產品的出口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有利的機遇。與此同時,我國對東盟的出口也將保持持續的增長勢頭。這種增長一方面來自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另一方面來自對東盟具有潛在優勢的產品。與東盟產品相比,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這些產品的進口占東盟從我國總進口的21%,今後幾年我國將仍然保持這些產品的出口優勢。此外,我國的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鍾表手錶、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1993-1999年東盟大量增加了上述產品的進口,增長速度大大高於東盟同類產品的總進口增長率,因此,在東盟市場上這些產品的份額將會繼續增加。 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 第二,雙方的相互直接投資將逐步擴大 盡管目前東盟和中國都不是對方投資的主要市場,特別是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更少,但隨著雙方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投資壁壘的逐漸消除,相互投資將會增多。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投資是重要的措施,投資的重點區域今後首先將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周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新成員國。隨著我國電信、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的開放,一些較發達的東盟成員國也將擴大對我國的投資。 第三,經濟合作領域將日益拓寬 隨著雙方自由貿易區協定談判的正式啟動和實施,雙方的經濟合作將進入一個全面深化發展的新階段,服務貿易的比重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合作方式將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將會全面展開,特別是隨著「清邁協議」的實施和「電子東盟」的啟動,我國與東盟在金融、保險與電信領域的合作將更大規模地展開。基礎設施的合作步伐也將加快,同時將帶動相關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農業、環境保護、能源、知識產權及企業之間,特別是中小企業等方面的合作也將啟動,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和合作。
❻ 海南自由貿易港有什麼政策或發展機遇
除了免簽,具體政策沒有折騰出來
❼ 雲南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格局中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使位於中國一東南亞兩大區域經濟往來交匯地帶的雲南省一躍成為該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沿,為雲南經貿發展和對外開發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發展機遇.1.雲南參與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取得的成績,使雲南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具有了橋頭堡的地位.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的地域范圍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省.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經過1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合作領域已經涉及交通,旅遊,農業,水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科技合作,貿易與投資,人力資源開發,禁毒合作等方面.雲南作為瀾滄江一湄公河在中國境內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國際合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政府發表的《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家報告》明確指出:"雲南省是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也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陸路橋梁;雲南將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把雲南省建設成為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次區域以及東南亞的路域經貿通道."從具體合作來看,中國與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合作也主要是依託雲南省來具體展開的.例如,在各方簽署的各類貿易,旅遊,運輸,人力資源培訓等合作協定中,中方具體實施主體是雲南,雲南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合作關系的順利開展,促進了雲南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這對於處於西部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雲南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雲南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以開放促發展,加快雲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2.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確定了基礎設施發展優先的方向,這將有利於雲南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已經確定了將基礎設施發展作為合作的優先方向.結合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的開發,雲南將與東南亞地區構建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構架,可概括如下:修建3條鐵路,3條高等級公路,開辟3條水路,新建和改造一批機場,開辟便捷空中通道.大通道建設和雲南與次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合作,可極大地改善雲南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不僅把雲南和大西南及整個祖國內陸地區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把雲南和次區域及整個東南亞這個當今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區域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推動雲南經濟融人區域經濟這個整體之中,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水平,更快地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3.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為雲南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市場條件.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積極推進對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同時,印度和日本也積極與東盟就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問題達成協議.針對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這一新的經濟關系,2003年1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發表評論說:"如果進展順利,到2015年,將誕生以東盟為中心的3億人口的龐大的自由貿易圈."這個覆蓋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大市場不僅具有多層次性和可發展性的特點.而且具有很強的經濟活力,被視為是最具發展性的國際性,區域性市場之一.?81?雲南財貿學院學報作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橋頭堡,雲南省的經濟主體進人這個區域市場具有獨特的優勢,為雲南省產業發展創
❽ 中國建成東盟自由發展區對未來經濟建設有什麼發展機遇
(一)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1、從貿易方面來看,將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國與東盟在貿易方面發展很快,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東盟已經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東貿易額從1990年的66.91億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0.8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後,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效果。
(1)通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擴大出口規模
首先,通過關稅降低導致的貿易創造效應將大於貿易轉移效應,東盟會將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轉向自中國進口,從而擴大中國的出口規模。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通過靜態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貿區建成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增幅為55.1%,如果考慮到其他動態因素,可能還會不止於此。
其次,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也將帶來中國出口的擴大。UNCTAD(1994)研究報告指出,僅與通關相聯系的各種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當於貿易總值的7%?10%,如果在這些領域協調一致,那麼這些成本將減少25%,也即將增加相當於貿易總值1.75%-2.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數據計算,中東自貿區建立後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將使中國至少增加13.7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標准和認證的差別也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美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1998年的研究指出,與標准和認證相關的技術條例造成的出口損失占總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東自貿區的建立能夠使標准和認證統一,以2003年數據計算,則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因此增加11.60億美元。因此,降低非關稅壁壘也將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規模擴大。
(2)通過規模效應提高出口競爭力
據相關資料,到2010年中東自貿區GDP將達到3萬億美元左右,區內人口約20億,這將為中國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通過市場擴大引致的規模效應,能夠促使中國出口企業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出口競爭力。
(3)通過互補性貿易優化貿易結構
通過與東盟互補商品貿易的發展,將促進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中國與東盟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鍾表手錶、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因此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將會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從而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4)降低出口市場波動,實現多元化戰略
東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自貿區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貿易上的聯系,從而降低我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性,減少其市場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出口風險,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現。 (待續)
2、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經濟合作,雙邊投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今年6月底,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累計34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門,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協議投資額近10億美元。
(1)促進對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中-東自貿區所帶來的投資刺激效應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自貿區建成後,將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到中國投資生產就可以方便地進入東盟市場,而且中國投資的軟硬環境要比大部分東盟國家好,投資中國要比投資東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國在吸引外資的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投資,規避貿易壁壘
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雖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長,但仍然落後於東盟對中國的投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東自貿區的啟動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一個更加便利廣闊的區域性市場,而且中國企業赴東盟投資達到一定比例,還可以享受到區內的關稅優惠政策,並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部分貿易壁壘如「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所帶來的出口風險,這些都將促進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3、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東盟國家是這些省區的主要出口市場,其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從而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廣西和雲南與東盟國家毗鄰,歷史上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今後它們將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自貿區在物流、商務、投資等方面的中心,從而發揮獨特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
4、中-東自貿區將提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
中-東自貿區將從以下方面提升中國整體的經濟實力。
首先,中-東自貿區啟動後,將通過外貿和投資的增長以及內需的擴大所導致的乘數效應,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據東盟專家「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模型的測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中國GDP將增加0.3%,達35億美元。
其次,中-東自貿區啟動後,通過關稅的降低,可以增進國內競爭,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並且通過東盟市場化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從而促進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
最後,通過啟動中-東自貿區,可以在東亞地區可以構建新的有利於我國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並加強中國與東亞地區經濟的互動增長關系,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
5、中-東自貿區將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與東盟將政治安全也作為自貿區協議的重要內容納入,通過啟動自貿區,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系,能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區域政治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使我國在世界經貿、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從而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二)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貿區啟動後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如「早期收獲」安排中,有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給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對南方水果蔬菜的沖擊更大,如中泰關於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零關稅貿易,就使中國南方的水果種植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後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於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後,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繫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❾ 上海自貿區帶來哪些新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自貿區方案獲批強化了市場對自貿區帶來的行業轉型升級預期。在此背景下,受益於自貿區以開放促改革的經濟發展新格局,物流、地產、商貿等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黃金期。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是更高層次的自由貿易,比如跨國企業的資金賬戶管理,金融人才的交流,外資金融業務的管制放開和隨之而來的服務技術的引進等,也就是要素貿易的開放。
海通證券分析認為,未來可能出現的貨物狀態監管等將促進貿易改革,將有助於廠商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消費者可獲得價格更低的商品。能吸引各國貨物到自貿區集散轉口,有助推動自貿區航運物流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自貿區依賴的港口吞吐量上升,進出口總額上升。這有利於自貿區內的物流和貿易類企業,參股相關公司的園區公司將直接受益。此外,更多類型的公司進入自貿區,極大地豐富自貿區的商貿和產業類型,企業和消費者的增加有助於促進園區公司的商業物業和商品房的銷售,利好房地產板塊。
伴隨新的試點區域逐步擴大,開放促改革的‘制度紅利’有望輻射至全國。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在相關行業中,與自貿區直接相關的貿易、航運、港口、物流、建築、地產、金融等領域將最為受益。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東認為,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長三角地區是個突破性的利好,江蘇也將獲得明顯的發展紅利。自貿易區將為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江蘇的企業打開窗口,不但利於出口還能把國際新技術引進來。尤其是江蘇的裝備製作業、新能源行業等,今後利用好自貿區的窗口優勢,有利於引進國際最新的技術。
上海本地製造業相當發達,遠勝香港;兩翼的蘇、浙兩省都是製造業發達的省份,腹地的皖、贛、兩湖、川、渝等省市製造業和對外貿易也在快速發展,足以為上海貨物貿易發展提供長久支持。上海自貿區轉口貿易的發展將進而給其兩翼和長江沿岸的港口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並帶動該區域發達的出口加工業升級。
一位港航業內人士說:上海港已經將長江沿線的眾多大港收在旗下,像武漢、九江、江陰、南京、重慶、寧波、連雲港等大港,上海港都佔有大量股份,所以上海自貿區的開設不僅僅是上海的問題了,而是涉及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利益,涉及到長三流域城市商品的轉運、外銷、進口等。
重慶商界人士分析說:重慶加工業、國際貿易業、服務業等行業將面臨一個新機遇,但金融、物流等行業在短期內將受沖擊。
上海自貿區對其它申請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地區(包括重慶)而言,短期內的影響是相對負面的。相關產業面臨上海自貿區的競爭,或者會損失一些發展的機會。短期內這些地區(包括重慶)的現代金融服務、物流、商業貿易、餐飲旅遊等行業可能會受到一些沖擊。因此也需提前制定一定的應對措施。當然,重慶企業也有一些利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