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日本非製造業對華投資

日本非製造業對華投資

發布時間:2021-04-14 09:34:04

Ⅰ 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很大,如果日本完全撤資的話,中國和日本誰的損失大-

的確,我曾經在沿海的某個城市居住過。那裡很多的日本企業。
假如真的有撤資的情況發生的話,那麼損失是相互的。不好做出比較。
日資撤出,會在短時間內對當地造成一些損失。但是從長遠來看,問題不大。日資的撤出,可以很大程度上促使民族企業吸納更多具備熟練經驗的員工。很好的學習和借鑒其模式發展自身。
日資撤出無疑會將勞動力密集的企業搬至東南亞等地。
盡管那裡的勞動成本低,但是相關配套等是極為缺乏的。並且要耗費時間來培養熟練員工等諸多事宜。所以說,這兩者之間和則兩利分則兩敗。
具體評估哪一方更吃虧的話,這個需要大量的數據統計和計算的。

Ⅱ 日本在中國投資最多的項目是什麼

日本在中國最多的投資應該是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機場,港口等。
中國在日本最多的投資應該是勞動力投資,比如廚師等。

Ⅲ 日本在中國那些地區的投資最多

據說是在大連日本人投資的最多。因為大連的日企很多。大連人相對的對日本人比較歡迎。

Ⅳ 日本三井財團在中國的投資問題

很少有中國人知道,豐田、東芝、索尼、松下、三洋、NEC都是三井財團體系的重要成員,在它們看似競爭激烈的背後,地有著更多的共謀。
從基礎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到能源礦產,三井財團已經在中國展開了令人震驚的精妙布局,眾多中國企業已被三井層層「捆綁」。
「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准軍事化財團體制始終是日本經濟的脊樑,而不被中國人所知,到了該研究日本的時候了!
一位深入三井財團12年、高喊「向日本學習」而「讓日本畏悸」的中國人,揭開鮮為人知的內幕,並宣稱「日本不再有秘密!」
如今,日本把自己扮成一個「失去10年」的虛弱巨人,
暗中卻把持著微觀經濟的命脈,從「細節」上來控制整個世界!
●中國著名的國有企業上海寶鋼怎麼被日本財團稱為他們的成員企業了呢?
●創建了新浪網的四通集團曾經「與巨人同行」,卻被業界稱為「引狼入室」,這個巨人和狼到底是誰呢?
●你知道誰曾經打造了索尼公司,又宣稱將上海廣電集團再打造成一個「中國的索尼」嗎?
●東芝與索尼在藍光DVD標准上的競爭不過是演給外人的一場戲,其實它們是一家人,誰又是它們的家長呢?
●日系手機真的全都敗走中國,還是另有圖謀?這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你清楚這盤棋的對手是誰嗎?
●為什麼日本媒體把中國的「和諧號」列車稱為「異鄉的新干線」,這又與「台灣新干線」有什麼聯系呢?
●在中國航油集團輸掉55億美元的「賭局」中,誰是那個麻將桌上「3對1」的幕後莊家?
●「豐田汽車」真的是豐田家族創建和經營起來的,還是另有其人?暗中布局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又是誰?
●誰在背後為東芝撐腰,以42億美元吞下了西屋電氣,拿到了80億美元的中國訂單,又打響了「核大戰」?
答案只有一個: 三井
LZ應該查查資料,什麼叫做財團.

Ⅳ 在經濟上是日本離不開中國 還是中國離不開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發表的統計表明,2011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449億美元、同比增14.3%,創歷史新高。
日本對華進口額為1834億美元、同比增20%。其中,以智能手機為中心的通訊器材及配件的進口明顯增加;同時,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電風扇、蓄電池等節電型產品的進口大幅增加。
日本對華出口額為1614億美元、同比增8.3%。受全球經濟減速影響,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向中國出口的金屬加工等製造設備數量明顯減少,10-12月份單月向華出口均同比下降,時隔24個月出現負增長。
此外,中日貿易額占日本貿易總額的比例為20.6%、同比下降0.1%,時隔21年首次出現下降。受東日本大地震及核電站事故影響,日本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口液化天然氣等資源類產品猛增是主要原因。
商務部:2011年中美貿易額4467億美元
商務部:2011年中歐雙邊貿易額5672.1億美元
商務部:2011年中非貿易額1663億美元
商務部:2011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3.6萬億美元

這個數據就比較容易看清楚了吧,中日貿易總額大約占我國總體貿易總額的百分之10,,就是相當於一成。
這個數字呢絕對是不少的,但是也沒到絕對依存地步,而且相對的日本對中國是出超的,就是中國國內相對依賴日本,但是我國隨著近代的發展,技術領域的革新的話,會有所改變的

同樣援引分析

從中日貿易發展的進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所佔比重逐漸下降。1993年到1996年,中日貿易額佔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從1997年開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對日出口在中國外貿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2007年稍有回升,達到10.8%。

增速低於中國外貿總體增長速度。2000~2005年,中日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 17.3%,遠低於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年均增長24.6%的速度。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為23.5%,中日貿易增長僅為13.9%。

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主要商品。在中國對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紡織、機電、光學醫療設備等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礦產品對日出口佔中國對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對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對日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始終以高附加價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的佔比已經超過50%。

中日貿易各具優勢,但中國總體上處於弱勢。根據中日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化工產品等領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更趨向於1。這說明在這些行業特別是機電行業中,中日產業內貿易越來越活躍,中日貿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生產國際化的結果,是中日之間資本、勞動、技術和貨物流動加速的體現。當然,這種水平分工仍具有明顯的梯度特點:中國的比較優勢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而日本的比較優勢在於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在初級加工的產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日本的優勢則在於產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開發;從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看,中國只是參與其中的產品組裝和加工環節,而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基本上還是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進行。這種分工方式體現在商品結構上則表現為:在同一大類商品中,日本主要對中國出口各種類型的發動機及零件、加工機床、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集成電路等高技術含量的核心部件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向日本出口冰箱、風扇等家用電器以及計算器、計算機顯示器、電話機等加工組裝後的製成品。因此,盡管中日雙方的貿易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各具比較優勢,但中國仍然處於較弱的地位,雙方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中國貿易逆差增加,貿易收支日趨失衡。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貿易收支情況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但總體上以中方逆差的情形居多。按中方統計,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間,中方有7年為順差,順差總額為99.1億美元;有10年為逆差,逆差總額高達973.2億美元。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貿易逆差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2006年中國對日貿易逆差額達到240.8億美元,2007年更達到319.5億美元。中日貿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先進設備、工業生產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較快;另一方面,一些在華日資企業將所生產的商品從返銷日本改為出口到其他國家,導致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數量減少,貿易逆差增加。

日本對華投資的特點

日本對華投資始於1980年,其後不斷增加。1990年至1999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累計項目數達到17706個,協議外資金額累計323.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 226.3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出現較快增長的趨勢,2000~ 2006年日本實際對華直接投資累計實際使用金額為333.2億美元。截至2007年10月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金額為607.8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有以下幾個特點: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時升時降。從投資項目數看,日本對華投資在1993年達到歷史最高峰後(3488個),逐年下降,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後一度跌至1999年的1167個,2000年以來,受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影響,日本對華投資再次出現高潮,2004年達到3454個,從2005年又開始出現下降,2006年項目數為2590個, 2007年項目數降至1794個。從日本對華投資協議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看,都是在1992年開始出現增長。協議金額1995年為75.9億美元,達到高峰,實際利用金額1997年為43.3億美元,達到高峰。其後,二者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從2000年開始,日本對華投資逐步回升,2005年合同金額接近120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為65.3億美元,為歷史最高,2006年開始下降,2007年降到35.9億美元。日本對華投資的平均規模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基本保持在200萬~300萬美元,表明日本對華投資中仍以中小型項目居多。

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占我國利用外資比例逐漸下降。日本對華實際使用金額所佔比重1990年一度達到15%左右,但1992年以後所佔比重始終低於10%,2006年占 7.3%,2007年僅佔4.8%。根據日本相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到日本官方公布的相關報告的影響,出於分散投資風險的考慮,近年來,日本企業對東南亞等國家的投資有所升溫。盡管如此,中國依然是當前日本企業海外投資的最佳選擇。

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投資結構逐步升級。在日本對華實際投資總額中,製造業領域的投資佔有絕對優勢,2005年所佔比重達到78.9%,相當於同期對華服務貿易業投資的3倍多。2002年以後,運輸機械製造業取代機電行業成為日本企業對華製造業投資的第一大門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正向縱深方向發展。2001年以後,日本企業對華商業和金融保險業的投資逐步增加。這種跡象表明,隨著中國對外商投資領域限制逐步放寬,日本企業對華製造業投資的產業結構趨於更高級化,對華投資在其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同時,企業對非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有所增加,覆蓋的產業范圍日趨廣泛。

投資地區分布有所調整,沿海地區仍是重點。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日本企業對華投資逐漸從我國東北、華北和華南向華東經濟圈轉移,上海及周邊的蘇州、南通、南京等地區成為日本企業投資的主要對象。2005年,按地區分布統計,日本對華投資最多的前5位省市均位於沿海,其投資總額占當年日本對華投資總額的 77.5%。

改變投資戰略,調整市場目標。同日本對華投資初期相比,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目的發生了較大變化。廉價勞動力已不再是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主要原因,中國日益增強的生產能力及中國本土市場的消化能力逐步成為吸引日資的主要因素。從對華投資策略看,日本對華投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向高級化、綜合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並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在市場方面,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模式已經從兩類在外的生產加工貿易型轉向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獲得市場型的投資戰略。

Ⅵ 日本每年對華的投資資金大概是多少位居各國中第幾

世界主要國家2007GDP預測排名

名次 國家 GDP(億美元)人均(美元)
1 美國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國 32800 39710

4 中國 30100 2280

5 英國 25700 42430

6 法國 25200 41200

7 義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羅斯 11400 8030

11 韓國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蘭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亞 7460 3590

17 比利時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國台灣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亞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蘭 3750 9840

25 奧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烏地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麥 3060 56380

28 希臘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愛爾蘭 2480 58020

32 芬蘭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國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國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內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馬來西亞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Ⅶ 美日政府給錢喊我都不回去! 跨國車企持續加大在華投資

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再次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搬家費,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美國宣布100%直接報銷搬遷費後,美國小弟日本也不甘落後,首相安倍就直接下令,將拿出22億美元幫助在華企業回國!

尤其是在當下,美國本土受到疫情沖擊,大量美國汽車企業在美國工廠停產,美國車企在華工廠復工復產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日本製造業龍頭豐田汽車加大在華投資與擴產

最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汽車企業的龍頭與「王牌」豐田汽車4月2日剛與比亞迪合資成立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正在建設投資額為49.9億元的第四生產線,專為新能源車型,年產能20萬輛。一汽豐田今年以來也有消息傳出,其正在天津籌建一座年產能2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預計總投資近85億元,按照天津市的規劃,這一項目將在2020年年底前取得明顯進展。

根據豐田集團計劃,其2020年全球銷售目標為1077萬輛,與2019年1072萬輛的全球銷量基本持平。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豐田部分在中國、歐洲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生產線一度暫時停工,豐田汽車在日本國內5家工廠共7條生產線在4月3日也宣布暫時停工。

自2月17日起,豐田汽車在華工廠正式復產,豐田汽車是在華日系車企中生產和銷售恢復最迅速的車企,3月銷量達到10.2萬輛,是首個重回10萬輛月銷量的日系汽車品牌。今年第一季,豐田在華銷量為27.1萬輛,同比下降22.1%,而同期中國車市整體銷量跌幅超過四成,大多數日系車企下滑逾三成。

至今,豐田尚未調整今年在華的銷量目標,並將在中國市場率先按下豐田「EV元年」的按鈕,推出C-HR、IZOAEV和LEXUSUX的EV這三款EV。與此同時,豐田加快產業鏈整合,除了在華增資新建電動車生產線,還推進零部件國產化速度,豐田變速器供應商愛信AW株式會社與廣汽乘用車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廣汽愛信自動變速器項目在正常推進中。此外,廣汽豐田還計劃2021年建成TNGA系列發動機項目,將投入37.3億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摺合約6.05億美元),其中股東增資20174萬美元。

中國的三大優勢令跨國車企難舍

中國地區復工復產為跨國車企帶來了巨大的福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跨國車企在歐美等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壓力,成為多家跨國車企的避風港,這些跨國車企沒有理由撤離中國。《汽車專業網》認為,相比中國市場強勁的復甦態勢和發展潛力,美日政府給的搬遷費真是微不足道。尤其是美國疫情現在是節節攀升,美國車企迴流本土能幹啥呢?

除了中國市場潛力外,中國勞動力比歐美日便宜,比東南亞和非洲素質高,這些跨國車企到哪去綜合性價比如此高的勞動力呢?近年來,一些跨國企業考慮到勞動力成本的原因,將製造業部分搬遷到印度越南之後才發現後悔莫及,整天擔心著銷量問題,輾轉反側之後,最近又希望從東南亞國家轉回到中國,比如日本松下集團和鈴木集團將自己的工廠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

前不久,日本媒體對1000多家日本企業,做了市場調查,問他們,在未來一兩年內,他們在投資意向上,更想往哪個區域投資,結果排名第一的是中國大陸。

與此同時,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在中國開一家工廠,幾乎在國內就能找到所有的零件供應,其他國家絕對做不到這一點,這也是中國手中最大的底牌!

與此同時,中國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物流優勢,現在的中國無論是航運還是海運、陸運都非常發達,甚至國內大部分的港口吞吐量,都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最大的港口還要多!

人力、供應鏈、物流這三大優勢相互結合,即使美日政府給了全部的搬遷費,也不會有企業想要搬離中國,在他們看來,搬遷費都是小問題,最重要的是,他們搬到本土還能不能保持正常生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Ⅷ 從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貿易影響看我國海外投資

海外投資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在選擇投資項目及並購企業時,企業應當樹立明確的風險意識。

在各類風險中,政治風險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的中國企業必須要經受的一種考驗。從聯想的並購案到海爾和中海油的並購案,稍微上點規模的並購項目,只要並購方是中國企業,往往就要觸動一些美國政客的「國家安全」神經。可以說,遏制中國和禁止中國企業染指美國重要產業,壓倒了美國政府一向倡導的所謂市場經濟公平原則。

再者,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方法也亟待提高。一般來說,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除了要面對一定的政治風險.

Ⅸ 為什麼近幾年日本的製造業漸漸沒落了

日本企業之潰敗,始於家電行業。

2009年,先鋒電子陷入經營困難,將Pioneer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蘇寧電器。2016年,陷入巨額虧損的夏普賣身富士康。索尼也好不到哪去,在2008至2015年的8個財年裡,累計虧損1.15萬億日元(695億人民幣)。最慘的莫過於三洋,先變賣部分業務,又整體賣給松下,最後又被松下賣給了海爾和投資基金

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不容樂觀。

2016年4月20日,日本第五大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不到一個月內,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燃效數據造假。就連稱霸全球的豐田,蟬聯4屆冠軍後,在2016年被大眾超越,讓出了全球銷售第一的寶座。

日本企業的集體潰敗,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亦見端倪。1996年,日本上榜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並駕齊驅;2006年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比20年前,銳減了近一半。

短短20年,日本企業經歷了什麼,為何呈現集體潰敗的趨勢?

高官無能,低層愚忠

最後說一點,日本的大企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創業家族保持影響力的大企業,並不一定是家族企業,但創業家族在人事方面有決定權,比如豐田汽車,鈴木汽車,這種企業的強項是戰略決策速度快。也有軟肋,一旦決策錯誤可能導致致命傷。

另一類企業,就如東芝和夏普,其高層是從公司內部提拔上來的,每一屆總經理做3-4年,然後就換人,很難期待這些領導有什麼先見之明,因為他的責任和任務是在任期內少犯錯誤,所以,這一類企業的領導層通常沒有創新能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比起市場競爭,他們更擅長於在同事之間搞關系。

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的大公司沒有落到東芝和夏普的地步呢?

應該說,很多公司也不同程度地遇到相同的問題,只是沒有暴露出來。另一方面,日本大企業的上層雖然無能,但其中層非常堅固,所以,最上層的領導像走馬燈似地換,短期看似乎並不影響其經營管理。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有非常精典的觀察,他指出:「儒學在日本的發展不是孝道,而是忠君。」也就是,日本人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不能說日本社會完全是這樣,但有一定道理。忠誠是美德,但同時一個社會和一個企業要有修正領袖錯誤的能力,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否則,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Ⅹ 哪個國家對中國投資最多

中國商務部6日公布,最大的對華投資國——日本的製造業直接投資額從2005年的.2977億美元減少到去年的45.9806億美元,幾乎減少了30%。這是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減少。投資項目數量也從3269個減少到2590個。 去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630.2053億美元,略高於2005年。但增加部分大都是香港投資。日本、韓國、美國等對華投資「三大國」的投資規模則日益縮小。<br> <br>截至2004年8月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協議金額為630.77億美元,實際投入451.69億美元,項目數為30748項,僅次於香港和維爾京群島,在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三。<br> <br>在2003年,美國對華投資排在香港、維爾京群島、日本、韓國之後,居第五位。截至2003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4萬多個,合同投資860多億美元,實際投資440多億美元。<br> <br>截至2003年底,歐盟成員國累計對華投資16131項,協議投資659.35億美元,實際投資378.72億美元。<br> <br>2006全年,對中國大陸實際投資金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香港(202.33億美元)、英屬維爾京群島(112.48億美元)、日本(45.98億美元)、韓國(38.95億美元)、美國(28.65億美元)、新加坡(22.6億美元)、中國台灣(21.36億美元)、開曼群島(20.95億美元)、德國(19.79億美元)、薩摩亞(15.38億美元),其投資金額合計佔中國非金融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83.86%。<br> <br> 中國企業對英屬維爾京群島可謂情有獨鍾。據統計,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和美國是外資直接進入中國內地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其中,英屬維爾京群島位列第二。某些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實際上並非純粹的「中國牌」,因為其整體或某部分的注冊地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地<br> 區、開曼群島等地。也就是說,就其屬性而言,它們算是「混血兒」。<br> <br> <br> <br> 有一家在浙江寧波保稅區設有合資生產企業的台資企業就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了一家貿易公司。由於台資企業無法直接在中國內地進行投資,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一家空殼公司,把資本先轉移到那裡,然後以這家公司的名義在國內進行投資,這樣就可以繞開政策的障礙。該台資企業是一家從事鋼鐵產品加工的企業,但是在維爾京卻是注冊的一家貿易公司。<br> <br> <br>原因是,如果不這樣做,直接把在中國內地加工完成後的鋼材(作為兩頭在外的來料來樣加工)返回到海外的母公司還要交納高額的關稅,而如果以該貿易公司為中轉,以銷售的方式把鋼材賣給該貿易公司,然後再以該貿易公司名義去銷售到國際市場,反而可以避免交納大筆關稅。據了解,很多從事實業生產的企業都通過注冊一家這樣的空殼貿易公司的方式來逃避關稅。<br> <br> <br> <br> 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內地企業搖身一變而成為外資企業,特別是很多從事信息技術產品開發和生產的企業,由於我國對該行業的優惠政策更為傾斜,他們更願意通過這種方式來享受我國的優惠政策。由於在當地注冊公司的股本構成、董事名單甚至公司營業情況,都可以保密,這使得公司狀況得到高度保密,如果公司在經營期間出現與投資者的法律糾紛,往往可以逃避某些責任。而有些民營企業主由於在內地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只好特意到海外注冊,變身「外商」再回國投資的時候,卻會受到當地政府的禮遇,並得到各種優惠政策,這也是民營企業主對海外注冊趨之若鶩的一個重要原因。<br> <br> <br> <br> 2003年下半年廣州市外經貿部門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廣州番禺區約有50%的民營企業、荔灣區約有60%的民營企業,都採用到香港或者英屬維爾京群島(BVI)注冊,再返回內地與自己的工廠合資辦企業的方式(離岸注冊),變身成為「三資企業」,享受「三減一免」的優惠政策,並取得進出口權。據初步測算,這些「三資企業」,每年的出口值約佔全市的二至三成。據統計,目前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公司,其中大部分的注冊地都是這些大洋島國,在創業板代碼在8003至8028之間的10家上市公司,只有1家在香港本地注冊,其他9家公司(4家主要經營地在內地)的注冊地全部是開曼群島或百慕大。而新浪、網易、金蝶、聯通等公司無一不是在這些地方注冊。<br> <br> <br> <br> 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由於不缺少外來投資,同時作為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企業繳納的稅收是國家財政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如果國內資金紛紛外逃,稅收必然無法保證,因此,美國、英國都紛紛制定政策來限制本國企業在這些避稅港注冊公司。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現階段引進外資是比防止漏稅更重要的事。另外,要把這些企業納入稅收的范圍,對專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要了解各國稅收法律體系,要參加有關的國際組織,國內要有完備的監管機構和法律法規,並且還要有充足的稽查和徵收力量。這些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是不可能的。出於上述兩個主要原因,目前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都默許離岸注冊這種逃稅行為,即使是馬來西亞、新加坡這樣完全對外資敞開門戶的國家,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監管體系。<br> <br> <br> 目前在全世界所有能夠自由進行公司注冊的避稅港中,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注冊要求最低,監管力度最小。<br> <br> <br> <br>為發展當地經濟,該島政府1984年通過了《國際商業公司法》,允許外國企業在本地設立「離岸公司」並提供極為優惠的政策:在當地設立的公司除每年交納營業執照續牌費外,免交所有當地稅項;公司無注冊資本最低限制,任何貨幣都可作為資本注冊;注冊公司只需一位股東和董事,公司人員中也不必有當地居民;無需申報管理者資料,賬目和年報也不必公開。在這里設立公司的費用也很便宜。據紐約一家專門提供避稅地公司注冊業務的中介公司「OFFSHOREINC」介紹,在英屬維爾京 群島設立注冊資本在5萬美元以下的公司,最低注冊費為300美元,加上牌照費、手續費,當地政府總共收取980美元,此後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營業執照續牌費就可以了。<br> <br> <br> 靠「離岸注冊」避稅是很多企業通常的做法,對中國而言,一面要繼續鼓勵境外投資,一面又要打擊逃稅行為,在這個兩難命題中如何博弈抉擇,將是未來必須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閱讀全文

與日本非製造業對華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穩嗎 瀏覽:631
股票趨勢圖怎麼畫 瀏覽:466
原油期貨現在是多少 瀏覽:15
銀行房產抵押貸款40萬還款5年 瀏覽:525
股指期貨交割是促使股指期貨 瀏覽:287
2018中公教育股票歷史價格 瀏覽:76
中國彩票股票 瀏覽:105
210000韓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
推銷理財產品話術 瀏覽:912
泰禾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76
上海君勉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瀏覽:441
b類杠杠基金 瀏覽:770
三元食品在新樂市的投資 瀏覽:162
精選醫療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891
中航信託姚江濤哪裡人 瀏覽:302
駕駛證貸款的口子 瀏覽:175
信託有保障嗎 瀏覽:953
交易所非公開數據 瀏覽:357
綿陽小額貸款公司58 瀏覽:671
純凈水股票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