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面來說---判斷一隻股票的短線、中線、長線由下跌趨勢轉為上漲趨勢的主要特徵。短線:五日均線由下跌轉為走平,股價在成交量的配合下,突破五日線帶量向上。五日均量線同時方向。短線持股時間一般在3至5天。中線:30天線由下跌轉為走平,股價在成交量的配合下站穩30日線,30日均量線的方向必須朝上。中線持股時間一般在1個月至3個月之間。長線:看周線和月線、30周均線走平向上、30月均線走平向上。持股時間一般在3個月至半年、最多是一年時間。另外(30分鍾、60分鍾線決定日線上漲與下跌的趨勢)為了有助於你盡快了解股票投資方略與實務,早日成為10%的市場贏家。在此,我們向你推薦三本投資聖經,建議你認真讀完後,如果有緣,我們再交流。這三本書分別是:威廉。江恩,著《周期理論》;艾略特,著《波浪理論》;威廉。歐奈爾,著《笑傲股市》.同時,為便於交流,共同把握與分享本已不多的市場機會.現將證券投資分析五要素昭示天下:一要看大市:要研究整個宏觀經濟,政治,社會條件;二要看行業:著重研究高成長行業與新經濟行業;三要看公司:著重研究行業領先公司及財務分析;四要看技術特點、指標:著重進行量化指標分析;五要巧妙應用各種投資技巧:做好投資組合與資金管理。
❷ 2019年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小洋財商的創始人小洋,很高興作為請回答2019的年度回答者,來跟你分享這一年的時光。
2019是我做自媒體的第一年,在此之前一直在傳統行業,安安穩穩的賺著還不錯的收入,也在行業內做了一個小公司,雖然沒有幾億身價,生活也能平靜而舒適。
但我骨子裡是個有點折騰的人,我一直有那麼點不甘心,離開了這個行業,離開了xx公司的頭銜,我還是誰?到了臨近30的年紀,相信很多人會有跟我一樣的危機感。
更重要的是,在物質達到基本滿足之後,人就會思考更多關於人生和自我價值的東西,夜深人靜時我會不斷的想: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嗎?我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幫助嗎?我想找到一個突破口,去做一些新的嘗試。
財務自由是很多人不懈追求的目標,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擁有更多的被動收入,或許這世界真的會因為我而變的更好了一點呢?哪怕只是影響了一小波人,他們回到家有了更多的笑臉,他們上班能夠心態更平和,那也是我的榮幸。
理財這件事我已經做了多年,運營自媒體卻是個新手,所以很多東西做的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摸索,這是一個不斷自我重建的過程,還是挺磨人的。
但是在這一年裡,有人無償要做我的助理,有人主動幫忙推薦給親友,有人督促我更加努力,給出的理由是你要好好乾活幫助更多人…原本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卻給了我很多溫暖和感動;自媒體是個放大器,能讓我被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看見和認可,比如被知名出版社邀約出書,比如這次活動的主辦方網路知道,都給了我很多珍貴的機會和堅持下去的力量。
創業難嗎?其實不容易,但對於創業者來說,這種明確的艱難要好過上班的溫水,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從來都不在於外部,而在於自己是否具備掌控未來的能力,這世上有一些事是值得去堅守的,這人生本來就應該有各種豐富的體驗
這就是我的2019,與你共勉,你的2019有什麼挑戰和收獲?網路知道請回答2019,期待你的回答。
❸ 倫敦金短線交易要注意些什麼
n he was flying. He stood with hi
❹ 外匯投資中的五種心理障礙,你佔了幾種
一、風險意識薄弱
不管什麼投資,都必須做好兩個手,一手是止損,一手就是持長,而且兩手都要硬。在投資外匯的時候,虧損了一些小錢,有些人存僥幸心理,認為這不傷筋動骨,可能後面就能扳回來,結果反而賠了大錢。
外匯交易中,投資者必須要制定交易策略,策略中要包括怎樣用停損單來反思和糾正錯誤,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怎樣保護現有收益,怎樣持續發展等。真相是否如你所想,反思而後才有成長,每天交易結束後,要反思當天的策略執行情況,時刻反省。
二、不能面對心理的壓力
與風險意識薄弱的投資者相反,這類投資者時刻惦記著投資風險,而將自己的那根弦綳得緊緊的,天天坐卧不寧,寢食難安。
這種壓力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心理上的憂慮,整天眉頭緊鎖、如坐針氈;第二種就是生理上的反應,晚上失眠多夢,有些人甚至交易的時候手打哆嗦、出汗……
想要解決我們心中的壓力,就要知道這些壓力從何而來,然後加以解決。心理上的壓力,對我們投資過程中的決策的判斷有著相當大的影響,是必須要克服的。
三、心理上的沖突
投資過程中,有心理上的沖突在所難免,但有些人在外匯投資時想得太多,虧了怎麼辦?賺少了怎麼辦等等。
既想要獲得盈利,但又不想承擔相應的風險,這個障礙是必須要克服的,我們要找到我們心中的各種聲音,然後進行協調。
四、情緒化交易
我們常說生活上的情緒不要帶到工作上,同樣,更別帶到我們的日常交易中,因為任何一點情緒上的波動,都可能會對我們的交易策略造成致命性的影響。因此,剋制好自己的情緒對我們的投資有著很大幫助。
五、大喜大悲
偶爾一兩次盈利了就開始沾沾自喜,感覺喝水都是甜的,以為自己擁有預知能力;虧損後就惱怒,感覺天昏地暗,自己被陷害拋棄了。這都會導致虧損。
心態往往決定著成敗,左右著盈虧,寶鯤財經建議各位投資者,進行外匯交易的時候,調節好自己的投資心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笑傲投資場。
❺ 徐新的人物專訪
娃娃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她就是徐新。正是這個女人,用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判斷,讓十多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一飛沖天。其中三位創業者還進入了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名。
29歲的丁磊執著於互聯網,徐新交給他500萬美元,於是有了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網易。類似的案例還有永和豆漿、中華英才網。沒有她的慧眼,就沒有這些熟悉的名字。但在閃光燈頻頻對准他們時,她已經悄然離開,來到下一個渴望資金的創業者面前。
這周一,她作為央視和《每日經濟新聞》「贏在中國」創業大賽的特別評委,專程來到上海。憑借豐富的經驗,爽朗的性格,很快與一群夢想創業的「愣頭青」打成一片。活動結束後,她接受了本報《新財經周刊》的獨家專訪。
憑直覺千金一擲
風險投資這個圈子,是男人的天下。入行11年,徐新越發自信,放言要創中國第一VC品牌。身為今日資本集團的總裁,她掌控著2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這些資金大多來自歐美政府和企業,可老外們卻全權交給她打理,這在風險投資界頗為罕見。一問原因:外國投資者相信,這個中國女人有一雙慧眼。
和同行相比,徐新常常是「溫柔一刀」,笑傲投資場。女人的直覺,就是她與生俱來的殺手鐧。「選人是門藝術,這么多創業者,這么多項目,動輒需要幾百萬上千萬的資金,投給誰,除了做調研看數據,還離不開直覺。女性的直覺特准,所以我總能投對人」,說完,自己樂了。
回顧起來,她1995年參與了對娃哈哈的投資,當時中國還沒人喝瓶裝水。直覺告訴她,這個行業肯定有戲,所以她和團隊決定投資。4年後,她遇到丁磊,問他網易在行業里怎麼樣,丁磊脫口而出:第一。其實當時網易排名第三,但就是這股自信,深深吸引了她。加上丁磊對商業的敏感和專注,於是徐新「下注」500萬美元。這兩家企業的市值先後超過了10億美元。再後來,就是中華英才網,最初不過五個員工,再加上一份歪歪扭扭的商業計劃書,當時毫無業績可言。看到互聯網招聘的巨大前景,徐新破天荒投資了,2014年這個公司身價超過12億人民幣,網站的日瀏覽量達到1500萬。「幾年以後,中華英才網也將是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她的信心滿滿的。
有了這么多經典案例,徐新的名氣不脛而走。每個禮拜,都有各式各樣的人,帶著千奇百怪的創業想法找到她。可投是不投,還得判斷。有人豪情萬丈地對她說:你投錢給我,我保證3個月後成為中國首富!徐新快言快語:「你的可信度也太差了。」還有人緊握雙拳,喊著:相信我,要是公司業績不翻一番,我馬上從樓上跳下去!徐新一盆冷水澆過去:我們並不喜歡暴漲,持續成長更重要……
她的性格就是直來直去。畢竟激情不等於一切。她向筆者透露了選人的獨門秘技:第一,看創業者的頭腦,有沒有對生意的直覺。比如丁磊,他第一個進入簡訊業務,第一個開發網路游戲。別人看不到的商機他能看到,別人放棄了他能堅持,別人都跟進他能退出。第二,業績,徐新一般只投行業前五名,中國競爭這么激烈,能做到前五名,肯定有獨到之處。她會問他們:你做過什麼重大決策?你怎麼做決定?第三,帶隊伍的能力,創業者會不會管人。很多公司規模到了100人,就管理不下去,創業者反倒成了瓶頸。為了考察這一點,徐新喜歡觀察他的副手,如果副手能力很強,而且跟隨他很多年,說明這個人的領導力不錯。第四,激情不能少,具有永不放棄的性格;第五,創業者的品格應該是公開、透明、誠實可靠,這一點不能忽略,畢竟這么多錢交給他呀,能不考慮嗎?
為賺錢而創業易敗
徐新「創業非常艱辛,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美國矽谷,100萬個創業想法,只有6個能成功上市。」
徐新如是說。根據她的經驗,不少人選擇創業,可能是一時沖動,可能想賺錢改善生活。但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熱愛他的事業,一心想把事業做大。??事業心,創業者很難堅持,也難以感染團隊。她一針見血地說:「你想想,如果老闆只想著賺點錢,團隊也是短期考慮,賺一票就走。他們的行為方式就變了,不會有長期發展的胸懷,可能連游戲規則也不遵守了。所以單純為賺錢,趁早打消創業念頭,還不如去炒房產、賣保險。」
不過,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想創業。有人甚至預測說,中國有1億人想創業。不過,站在徐新面前的,不外乎3類人。
跨國公司中國區的CEO、總經理,可能會自立門戶出來創業。從簡歷看,他們都是頂呱呱的,善於建立公司制度和文化,擁有專業精神,而且很會融資。但他們缺點也很明顯,過去是海外公司的中國總經理,拿著30萬到50萬美元的年薪。出來創業,他們依然給自己開高工資,比如30萬美元。可這樣一來,就為公司設立了標尺,於是首席財務官的年薪20萬美元,銷售總監18萬美元……於是,公司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毫無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些CEO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畫格子的人。他們被訓練去執行總部的戰略,卻不習慣自己尋找商機。「我拒絕過一個創業者,他帶領一大批人辭職創業,給自己配了秘書和法律顧問,還設立一個收購兼並部,請個老外做總裁。我心想你們公司一分錢沒有,還想兼並誰啊!他們先建好了巨輪,才發現沒有方向。而聰明的創業者是扔掉包袱,劃著小舢板出海,能活下來,再慢慢壯大。所以,對第一次創業的CEO,我們總讓別的投資者去投,先交點學費。」在連珠炮一樣的語速下,徐新的機敏和幽默撲面而來。
還有一類是「海歸」派,成功者不少。他們把美國的模式復制到中國,進行創業。由於華爾街的投資者喜歡會說英語的人,這些「海歸」深得青睞。在互聯網行業,誰拿到融資,就能養活自己,大打廣告,名氣就出來了,成功就不遠了。但他們的劣勢同樣明顯,太年輕,管理經驗不足,而且喜歡見好就收———「在外國待過,見識過上層生活。別人出好價錢,他們就把公司賣了,然後去享受生活」。
第三類是本土派,數量最多,對市場的直覺好,而且非常勤儉節約,生命力強。可惜不會講英語,不會與董事會打交道,而且特別喜歡多元化,不夠專注。但徐新關注的恰恰是本土企業家,「中國有那麼多中小企業,上市太小,從銀行又借不到錢,發展又很迅速,這就是我們的投資對象。今天的小企業,很可能就 是明天的大公司」。
不過,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多元化的問題。她感嘆:「這些企業家喜歡同時做很多件事,橫跨多個領域,可能是覺得每年30%的成長速度不過癮,要100%的增長才過癮」,但她堅信,不管你多麼聰明多麼能幹,同時做三件事,不可能都做到第一。於是,為了避免創業者多元化,她想了一些辦法,「比如,投資者必須把50%的身家財產放在這一個公司里,讓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就沒理由不努力。而且只能投入一個行業,讓他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