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資管新規 對公募基金有什麼影響
從內來容來看,主要針對資產管理業自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等問題,對公募基金產品本身影響並不大。「證監會系統的監管原本就相對嚴格,這次只是把證監會的監管要求推行和普及了一下,對公募基金影響不大。」事實上,從中可以看到很多有關公募基金管理規定的影子。比如對投資集中度的規定,其中「單只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單只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資產管理產品凈資產的10%「,可比照公募基金原先的「雙十規定」。而「全部開放式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全部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參考了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至於對負債率的要求,早在去年8月起,公募基金就開始全面實施此項規定。新的《公募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中規定,開放式基金杠桿率(基金總資產與基金凈資產之比)不得超過140%,封閉運作基金的杠桿率不得超過200%。
⑵ 請問各位大師:未來發展中,銀行、證券、基金、保險業哪個更好些
這些細分領域,是金融行業的不同平台,功能各異。相互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能說哪個更好,而是根據你的目的來綜合評價哪個對自己更有利。
如果是員工,哪個都可以,壓力都很大。具體情況看細節分析。
如果是客戶,哪個都離不開,都要接觸。請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
綜上所述,正規金融機構的設立和運行,是維持國家整體金融體系安全,為國家、集體、個人等資金供需雙方提供必要的資金融通服務,從而實現國家戰略規劃正常運行,能夠形成與國際競爭壓力對抗的資格。作為普通百姓,按需選擇即可。
⑶ 保險資管 VS 公募基金 IT崗,怎麼選擇
保險資管,保險,公司規模大
公募基金 風險大,IT崗天天加班
⑷ 話題:誰是中國最能賺錢保險資管
2018年已開啟,正值總結過去一年的時點。對於不直接面對個人客戶、相對神秘的保險資管公司來說,2017年的業績仍可從一個維度窺見,即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的收益率。
匯總Wind和保險資管公司官網披露數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了2017年保險資管產品的收益率情況,包括67隻權益類產品、67隻混合類產品和115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結果顯示,權益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的最高收益率分別達55.75%、56.86%,固收類產品最高收益接近30%。
保險資管產品是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私募產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保險資管機構的投資能力。而保險資管的投資強弱,通過與公募基金業績對比,可感知一二。對比結果顯示,保險資管的權益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的最高收益率,均不及公募基金業績冠軍,分別約落後基金9個和11個百分點;不過,固收類產品方面,保險資管產品表現則要好於公募基金。
而由於保險資管產品屬於私募類產品,沒有強制信息披露義務,這一榜單並非行業全覆蓋,因此上述業績或不代表保險資管行業最好水平。
權益類:平均收益16.30%,最高收益55.75%
保險資管產品的權益類產品,指的是60%以上投向權益類資產的產品。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67隻權益類保險資管產品近九成取得了正收益(60隻產品),平均收益率16.30%。
對比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的權益類產品整體表現不輸。根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股票型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為13.83%。
⑸ 信託,資管計劃,基金,私募基金這些有什麼區別
信託、資管計劃、基金、私募基金有3點不同:
一、四者的實質不同:
1、信託的實質:信託是一種理財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託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
2、資管計劃的實質: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基金子公司)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基金子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產品約定的權益類或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的資產。
3、基金的實質: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現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4、私募基金的實質: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特定目標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以外的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非公眾性多元主體的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
二、四者的定位不同:
1、信託的定位:信託是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和處分的行為。
2、資管計劃的定位: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帶有一定的私募性質,它目標群多為中高端客戶。券商設立的非限定性集合計劃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不得低於10萬元,而設立的限定性集合理財計劃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不得低於5萬元。
3、基金的定位:基金是大眾化的理財品種,是公募產品。
4、私募基金的定位:私募基金則是通過非公開發售的方式募集,募集的對象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包括機構和個人。
三、四者的投資風險不同:
1、信託的投資風險:風險低,由於信託財產具有的獨立性,使得信託財產在設立信託時沒有法律瑕疵,在信託期內能夠對抗第三方的訴訟,保證信託財產不受侵犯,從而使信託制度具有了其他經濟制度所不具備的風險規避作用。
2、資管計劃的投資風險:風險較低,因為資管計劃具有分散風險的作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可投資的封閉式基金多種多樣,單個客戶選擇面較窄,不能保證一定會有持有到期收益。
3、基金的投資風險:投資對沖基金可以增加投資組合的多樣性,投資者可以以此降低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敞口。對沖基金經理使用特定的交易策略和工具,為的就是降低市場風險,獲取風險調整收益,這與投資者期望的風險水平是一致的。
理想的對沖基金獲得的收益與市場指數相對無關。雖然「對沖」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一種手段,但是,和所有其他的投資一樣,對沖基金無法完全避免風險。
4、私募基金的投資風險: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伴隨著高風險。股權投資通常需要經歷若干年的投資周期,而因為投資於發展期或成長期的企業,被投資企業的發展本身有很大風險,如果被投資企業最後以破產慘淡收場,私募股權基金也可能血本無歸。
⑹ 公募基金經理和保險投資經理哪個好
市場像是一隻被射出的迅猛的箭,在這種情形下,也有一大批剛進市場不久的基金經理同樣的表現出不凡的成績。這些基金經理充分抓住了牛市的機遇,將自己的所學盡展,提交了一份有一份讓人側目的成績單,或許這其中部分緣由也要歸結於這個不斷上升的市場吧。
本輪牛市行情令人矚目的除了不斷刷新高的指數,還有一群「公轉私」基金經理大軍。這些奔私大軍中,除了研究總監、總經理級別的基金界元老之外,還有不少新生代基金經理,這些基金經理不少為80後,屬於後起新秀,對新興產業的理解較為敏感,主要的投資風格大多是精選新興產業成長股。
而本輪牛市,尤其是今年以來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表現非常亮眼,領跑整個市場。那麼,這些專注於成長股的新生代基金經理在本輪牛市中業績如何呢?好買基金數據顯示,以齊東超、楊玉山、陳鋒、王茹遠等為代表的偏好成長股的基金經理業績表現均較為優異。
新晉基金經理成績喜人
2014年初從匯添富離職創辦私募的齊東超表現出了鮮明的成長股投資風格。這個80後一路走來可謂是順風順水,幾乎是把握住了時代的各個風口。清華工學碩士出身,海通證券第一批理工科背景券商分析師,歷任匯添富基金分析師、研究副總監、基金經理、投資副總監。
投資策略上,巨杉資產專注於尋找最符合時代特徵的成長股,敢於重倉時代的弄潮兒。具體來看,巨杉比較注重研究整個社會的大環境、行業的發展周期,認為個股的好壞,公司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大部分還是時代背景導致的結果。
正是因為這種理念,齊東超對本輪牛市的主線即新興產業的理解也較為透徹。認為目前中產階級的人口結構(這代人普遍受過良好教育)可以支撐新興產業的轉型;而且在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會催生很多新興商業模式。所以,受益於這輪新興產業牛市,齊東超旗下多隻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高達70%以上。
以最早一隻產品巨杉凈值線1號為例,該基金自2014年6月3日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累計收益率已高達170.50%。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在今年2、3、4月份創業板大漲時表現非常亮眼,單月收益均在22%以上。
展博投資陳鋒:創業板大趨勢面前順勢而為
陳鋒2009年創辦展博投資,至今私募投研經歷已接近6年。投資策略上,陳鋒屬於典型的以趨勢投資為主的風格,尊重市場,大趨勢面前順勢而為。而本輪牛市行情,陳鋒認為大趨勢在於新興產業。
從展博的業績表現來看,展博投資旗下多隻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均在70%以上,截至5月14日,展博1期近3月收益率47.48%,近一年收益率高達111.35%,大幅跑贏創業板指數。
基金經理良好業績與牛市不無關系
根據展博的調研,展博在2015年元旦過後,觀察到創業板特別是新興產業個股在主板調整時有下行乏力的跡象,大幅加倉,策略以白馬成長股為主,配置上以新興產業為主,如互聯網、計算機、醫療等,抓住了今年以來的一波行情。
事實上展博之所以能夠把握住這輪創業板行情,主要跟其對市場的看法相關。總體來說,展博認為創業板中權重最大的行業如傳媒、環保、高端製造、生物醫葯等無疑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方向,而且創業板公司營業收入增速近年來一直高於主板,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創業板將是這輪牛市中最美的投資機會。
被稱為「基金一姐」、「TMT女王」的王茹遠,2007年海通證券任職首席分析師,2011年7月加入寶盈基金,先後任職核心研究員、基金經理。
在過去和未來幾年中,王茹遠一直堅定看好互聯網,比如互聯網金融、移動醫療服務和信息安全等。事實上從當前的市場走勢來看,互聯網領域的確一直處於「風口」之中。具體投資操作方面,選擇行業、個股通常考慮以下兩個因素:公司所處行業空間要足夠大,這樣才可能出現萬億市值的公司;注重對公司核心人物的考察,關注其有沒有遠大抱負,能否持之以恆、踏實做好主業。
另外,2015年初奔私的陳揚帆,也是屬於典型成長股風格,一直以來始終對高成長類公司痴心無悔。其管理的興全輕資產獲得2014年季度冠軍、上半年亞軍等榮譽,今年1月火速成立私募公司猛獁資產。對於本輪牛市,陳揚帆認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對整個社會造成深刻變革和影響,傳統行業被顛覆,新經濟推動新興產業牛市。
事實上,像老牌私募理成,旗下基金經理楊玉山對於新興產業也有一定的偏愛,比較偏好消費類成長股,看好醫葯等行業,認為未來市場的機會將主要來自成長性行業和公司。其管理的理成轉子3號本輪牛市業績表現非常亮眼,截至2015年5月8日,今年以來業績收益也達到68.85%。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業板行情較好時,成長股風格的私募自然業績較為亮眼。但是一旦市場風格轉變,這類私募的業績表現自然也會暫時調整。不過也不用過於擔心,一般來說基金經理通常也會隨著行情轉變來調整其原有的配置。所以如果投資者看好新興產業的機會,這些專注於成長股的基金經理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雖然這些新晉的基金經理取得了讓所有人都驚嘆的成績,但是依然也有人對此擔憂,因為這些基金經理經驗尚淺,多採取激進方式,而當股市調整時,如果他們不能及時換倉就有可能要面對不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