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我國對外投資總額達到

我國對外投資總額達到

發布時間:2021-04-16 01:04:34

❶ 去哪裡能查到我國紡織業現在對外直接投資額的規模和主要地區

紡織業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紡織業已經具備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紡織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區位選擇,因為區位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紡織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敗。本文在對我國紡織業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基礎進行分析後,指出我國紡織業在區位上應進行如下選擇:將東南亞、南亞作為紡織業對外投資的重點區域;大力開拓非洲地區,尤其是北非和西非;重視東歐和獨聯體國家;投資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簽訂有優惠貿易協議的拉美國家;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投資歐美日發達國家。(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設置「好評」,謝謝!)

❷ 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可達多少

英媒稱,國際律師事務所年利達(Linklaters)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可達2.5萬億美元。

據英國某網站3月26日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盡管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對外投資在未來10年依然可能達到2.5萬億美元的高水平。這意味著,未來10年中國年度對外投資總額超過2016年創下的紀錄將是家常便飯。

報道稱,中國國務院2017年發布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列出了鼓勵和不鼓勵的投資類別。

該指導意見歡迎符合中國產業政策目標的投資,比如收購先進技術和消費品牌,而不鼓勵豪華房地產、娛樂和體育投資。

報道稱,中國對外投資在發布這一指針之前的2017年下半年就重新活躍起來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國有企業推動的。

作為一家從跨國並購中賺取費用的律所,年利達有動機對未來的並購交易持樂觀態度。但是,其他分析人士也對中國的並購規模繼續增長持謹慎樂觀態度。

❸ 中國累計對外投資居世界第幾

據報道,10月21日下午在相關的新聞記者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今年1—9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達45.85萬億元,同比增長7.5%,民間投資平穩持續增長,累計對外投資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資環境持續得到了改善。

分析人士表示,總體來說,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是持續穩定的,要解決脫實向虛這一問題,還是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解決投資效益不高、供給質量不高等問題。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❹ 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取得了哪些業績

8月18日,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負責人17日介紹,1—7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的3999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652.7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838.3億美元,同比增長8.1%;新簽合同額1252.4億美元,同比下降7.4%。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6.6萬人,7月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99.6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萬人。

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大項目多,行業分布集中,帶動出口作用明顯。1—7月,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電力工程和建築行業,合計佔新簽合同總額的68.2%;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418個,合計1067.4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85.2%。

據介紹,1—7月,相關主管部門共備案或核准對外投資企業4987家,中方協議投資額809.8億美元。其中備案或核准非金融類對外投資企業4961家,中方協議投資額752.5億美元;備案或核准金融類對外投資企業26家,中方協議投資額57.2億美元。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9日 01 版)

❺ 我國對外投資情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國際貿易大國和引進外資大國,但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則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可靠的官方統計數據公布.事實上,近年來伴隨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中國已成為受世界矚目的新興的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2004年,商務部首次正式發布中國(大陸)2003年度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可視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以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未來,伴隨著中國整體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將不僅作為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而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投資,也將作為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參與全球經濟競爭。

在此背景下,本文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發現,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在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上的地位較低,並滯後於國內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展望未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巨大的潛力。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28.5億美元,相當於中國1982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65倍,相當於1990年的3.4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高速增長導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迅速擴張,截至2003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332億美元,相當於中國1985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253倍,相當於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續了對外直接投資的上升勢頭,據商務部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中國2004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36.2億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億美元。

從國際排名來看,也可以看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績不俗。在基本上由發達國家壟斷的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上,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展,在196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位次穩中有升,投資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見圖1和圖2)。

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內部來看,2003年,中國僅次於亞洲四小龍和俄羅斯,成為受世人矚目的新興的直接投資來源國。

雖然受到數據來源口徑不一的影響,有些數據不完全可比,但上述現象仍然可以昭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短短20餘年裡的迅猛發展。

此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和地域流向,以及境內主體和投資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元化,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差距

盡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與直接投資大國還有相當的距離,這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看出來。

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直接投資市場上的地位偏低。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在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上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是直接投資流量還是存量,其份額都在90%以上。2002年,全球100個最大的非金融跨國公司中有96個來自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占據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1/5,歐盟國家占據了近50%的份額,日本佔有約5%的份額,美日歐三者合計佔到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近85%,存量的近80%。可見目前的世界直接投資呈現出三極化格局,少數的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全球范圍內收獲資源最優配置所帶來的巨大利益。

盡管中國的國際排名還不算太落後,但如果考慮到各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巨大差異,則前述排名就顯得黯然失色了。2002年,全球100個最大的非金融跨國公司中中國企業榜上無名。UNCTAD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相當於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0.47%和0.45%,相當於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8%和4.3%。因此,無論是立足於全球還是立足於發展中國家來看,中國在其中所佔的份額都是偏低的。從對外直接投資份額的變動來看(見圖3和圖4),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直接投資市場上的地位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達到高峰,隨後的近10年裡不僅沒有取得突破,反而有所下滑。事實上,1991—2003年間,除個別年份以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始終徘徊在30億美元的邊緣,未能取得重大進展。由此可見,經過了快速增長的起步階段以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一個調整時期。如何取得投資規模的突破,順利進入起飛階段,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重大挑戰。

2.中國企業缺乏「所有權優勢」,未能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距離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差距在擴大。

就直接投資份額直接進行比較容易受到直接投資來源國經濟規模的影響,為此UNCTAD開發了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OND),該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OND可在控制了來源國經濟規模之後,反映一國或地區在世界直接投資市場上的真實地位。OND的大小受經濟規模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所有權優勢即跨國公司在創新、晶牌、管理與組織能力、信息、資源以及規模和網路等方面的優勢:區位優勢即來源國或東道國為貨物和服務生產所提供的各種經濟條件,如市場規模、生產成本、基礎設施和技術工人等。雖然OND沒有區分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但是總的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之下,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都驅動各類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期利用全球化網路和經營戰略來增加競爭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

如果某國(或地區)的OND為1,意味著該國(或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績效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國(或地區)的OND大於或小於1,意味著該國(或地區)的績效高於或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一般地,OND越大,則一國(或地區)對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利用越充分。當然,OND還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如來源國經濟規模、經濟政治政策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歷史,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國(或地區)經濟規模越大、國內管製程度越高、對外直接投資歷史越短,則其OND越小。

UNCTAD的計算結果表明,2001—2003年間,OND高的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為發達國家,中國排在第58位,OND為0.15,由此可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績效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投資績效的動態變化來看,中國的投資績效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達到高峰,隨後大幅度下降,目前仍未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見圖5)。對比印度的發展,中國投資績效的差距更為突出;印度OND的排名在中國之後,但是與中國的情況不同,它一直處於上升之中,從1988-1990年的第82位穩步上升到2001-2003年的第61位,目前已經逼近中國。
雖然有些特殊因素制約著中國投資績效的提升,如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國內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對外直接投資歷史較短以及國家對外匯的管制等,但在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國績效指數的急速下降卻無法全部由這些因素所解釋。實際上,中國企業缺乏所有權優勢,進而無法充分利用其他國家的區位優勢,才是導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績效降低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提升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既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邁向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必經之路。

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滯後於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

英國經濟學家鄧寧曾用經驗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資流量與人均GNP之間的關系,將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均GNP低於400美元,此時吸收外資很少,幾乎完全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第二個階段是人均GNP位於400美元~2000美元,引進外資增長,而且開始有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出,但不及引進外資,故投資凈流出為負數,第三個階段是人均GNP位於2000美元~4750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快於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凈投資流出仍然為負數,但負數在減少;第四個階段是人均GNP在450美元之上,凈投資流出已轉為正數,成為主要的國際資本輸出國。盡管鄧寧當年劃分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階段時所依據的人均GNP的經驗數值可能會因為多種原因而不完全符合目前的現實情況,但上述關於投資凈流量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之間關系規律性的認識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按照PPP折算,2002年中國人均GNP為4520美元,如果直接套用鄧寧的經驗數值,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中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應處於第三個階段並接近第四個階段。但中國直接投資的實際情況卻與此有較大出入。200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5.05億美元,這一數額遠遠超出了同期的對外直接投資,而且直接投資凈流出負數近年來一直呈擴大趨勢,即中國仍處於直接投資的第二階段。

如果用引入外資與對外投資之間的倍數表示該投資凈負數,並進行國際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引進外資嚴重不匹配的程度:2003年中國引進外資是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的18.8倍,同期發達國家的這一比值為0.64,發展中國家為4.83,除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為3.51。而且從動態來看,該比值在中國尚沒有明顯的下降跡象。

中國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相差之懸殊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理論上預期的水平有較大差距。這種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然是由中國具有很強的區位優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所引起的,但是結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大滯後於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是造成這一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綜上,盡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無論是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地位來看,還是從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經濟的適應程度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尚處於初級階段,現實狀況與預期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潛力

如前所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直接投資市場上的地位還不盡如人意。事實上,作為一個對外直接投資只有25年的國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處於開始起飛的階段,目前的差距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們更應當看到並正確衡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潛力,以期順利渡過起飛階段,向資本輸出大國的行列邁進。

1.從投資績效追趕看,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巨大的潛力。前面的分析中指出,中國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的績效較低,OND僅為0.15。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增強所有權優勢,積極利用全球的區位優勢,提高投資績效,則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當然,作為一個擁有巨大國內市場的經濟大國,中國的OND不可能太高,例如美國作為頭號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其OND為0.64,也沒有達到1。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份額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的OND能提高到0.5的水平,則即使全球直接投資流量規模保持在2002年的水平,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也能擴張到目前水平的3.3倍。

如果每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5%,實現這一目標需要25年的時間,如果增長速度為8%,需要15年,如果增長速度高達10%,仍需要12年。進一步考慮到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以及全球直接投資流量的增長,則這一時間將更長。

2.從直接投資階段過渡看,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巨大的潛力。按照鄧寧的劃分,直接投資進入第三個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將超過吸引外來投資的增長,直接投資凈流出負數將減少;到第四個階段,凈投資流出轉為正數,成為國際資本輸出國。按照這一標准,如果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資階段能夠實現順利過渡,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應當與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規模相當,那麼,即便中國利用外資維持在目前的水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將擴張近20倍。

按照匯率法折算,達到這個階段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將為現在的近5倍。如果中國人均收入年均增長6%,則需要30年時間達到第四階段的轉折點;如果對外直接投資屆時達到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水平,則增長速度必須為10%以上。

3.從儲蓄投資缺口和外匯儲備看,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有巨大的潛力。

根據「儲蓄-投資=國際收支表經常賬戶差額」這一恆等式,以及1990年以來中國經常賬戶差額在絕大多數年份為順差的事實,可知中國在總體上不再是一個資金短缺的國家,這就給中國轉變為一個資本輸出國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另外從外匯儲備來看,截至2004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60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外匯儲備大國。近5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支持進口的月份數都在10個月左右,在世界各國中處於最高水平。適度的外匯儲備可以彌補國際收支逆差,但儲備規模過高則會對物價和匯率等形成加大壓力,而且盈利性較差。此時放鬆企業用匯限制,釋放一定量的外匯儲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將會是一種明智之舉。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釋放出1/10,對外直接投資就有約600億美元的擴張空間。

四、結論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中國將是2004—2005年度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中國成為首個進入前5名的發展中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把中國列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地。這些數據顯示出世界各國已經普遍意識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深厚潛力。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有可為。

當然,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道路上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投資主體、投資方式、產業投向和地區投向的多元化和高級化問題等。中國企業應當抓住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良機,大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通過打造堅實的「所有權優勢」,充分利用直接投資的「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勇做弄潮兒。在此基礎上,提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地位,對世界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❻ 誰知道2000年—2002年三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統計年鑒、公報和統計局網站上都沒有!

你查歷年的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2011 年版的已經出來了

❼ 1980年到2014年中國對外資金投資總額數據統計

握握貸還好

❽ 中國每年對外直接投資額

你看這個網站,具體數據還是可以的http://www.china.com.cn/ch-company/07-05-10/page070317.htm 。還有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 ,這個更加具體,是中國統計局網站,按照具體年份統計的,你看每一年的裡面的「外商直接投資」子目錄(比較靠後,建議從下向上找),因為數據大多,你的具體時間不詳細,需要你自己逐年的查看。下次請注意註明具體年份日期。

❾ 簡述我國建國70年以來的主導產業轉換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市場化改革為維度,這個時期經歷了1978年—199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探尋階段、1994年—2013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完善階段,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新時代這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由於前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領農業迅速發展,後期城市改革推進輕工業迅速發展,這一階段呈現出矯正計劃經濟時代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結構失衡的特點。

在第二階段,伴隨著居民消費重點轉向耐用消費品,這一階段體現出重化工主導的特徵,促進了經濟結構快速升級,同時經濟的外向性極大提升,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取得巨大成效。2003年中國明確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戰略。

在第三階段,中國的工業化戰略更加強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更加強調滿足創新驅動、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化要求,中國經濟呈現出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的特徵,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國成為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達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年—2017年平均增速達到9.5%。

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佔比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1979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8.3%,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貢獻率更是達到了28.1%,超過美國11.5個百分點。

1979年到2017年三次產業平均增速分別為4.4%、10.7%和10.5%,第二產業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貨物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35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78101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8.6%,2017年實際利用外資1310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

2017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395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對外開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突出。新中國成功開啟並快速推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其一,新中國的工業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工業化。70年工業化進程的成功推進,無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巨大。

其二,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後發國家提供了新的工業化經驗,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巨大。

其三,新中國開啟並成功推進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在國家主權完整和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有效推進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存在的問題。

糾正了蘇聯不曾解決的重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弊端,不僅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作出重大貢獻,也對當今世界主流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從落後的農業國到世界性工業大國——70年工業化進程取得了輝煌成就

70年來的工業化進程,給中國這個古老國度帶來了歷史性巨變,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實現了從落後的農業大國向世界性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已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後期的歷史性飛越。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由一國工業增長引起的、體現為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增加和經濟結構高級化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現代化過程。

基於發達國家經驗,經濟學中的工業化理論一般把工業化進程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後期以及後工業化五個階段。關於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近些年大多數研究籠統地指出中國處於工業化中後期。

基於對工業化內涵的基本理解,我們利用人均GDP、三次產業產值比例、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就業占總體就業比重五個指標並賦予不同權重,取發達國家這五個指標在不同工業化階段的經驗數值范圍作為標准值,構造了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

基於對工業化水平指數多年連續跟蹤計算,我們發現,2011年以後中國工業化水平就進入了工業化後期。中國進入工業化後期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時間節點大體一致。基於工業化規律,在工業化後期經濟體的產業結構將由重化工主導轉向技術密集型主導。

經濟增速也相應地將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與近些年中國經濟運行所呈現出的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換——基本一致,說明中國的確已步入工業化後期階段。進一步地,我們基於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預測。

到2020年中國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再經過10年到20年的工業化深化過程,到2035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工業化。經過70年工業化進程步入工業化後期並即將全面實現工業化,新中國的工業化速度是令人驚嘆的。一個大國要從工業化初期步入到工業化後期。

即使獲得成功也往往需要上百年時間,考慮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整體上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實際上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從初期到後期僅經歷了40年左右時間。雖然一般而言,後發國家在追趕實現工業化進程中一般都會在工業化中期有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

但能夠保持40年接近兩位數增長的大的經濟體,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這種輝煌的歷史成就無疑是值得驕傲的。



(9)我國對外投資總額達到擴展閱讀:

伴隨著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階段的飛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工業大國,當代人見證了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性工業大國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為5.42億,其中農業人口有4.84億。

當時農業和傳統手工業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接近90%,人均國民收入不足印度的一半,也遠低於亞洲平均水平,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當時的基本國情就是「一窮二白」落後的農業大國。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出國,非農產業增加值佔比已超過90%,主要工農產品產量大都居世界前列,糧食、油料、肉類、原煤、水泥、粗鋼、鋼材和發電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❿ 2018年1-5月中國對外投資額同比增長多少

中國商務部6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5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478.9億美元,同比增長38.5%,連續七個月保持增長。

分地區看,東北地區企業對外投資日漸活躍。據商務部數據,1-5月東北三省對外投資14.3億美元,同比增長近90%。

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5000萬美元的大項目多,帶動出口作用明顯。據商務部數據,1-5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貨物出口75.4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增速比1-4月加快11個百分點。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全文

與我國對外投資總額達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
易方達並購重級基金161123 瀏覽:254
期貨籌碼計算公式 瀏覽:142
白銀外匯投資 瀏覽:598
股票投資堂 瀏覽:636
期貨分時量峰如何判斷頂底 瀏覽:740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