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進行資產配置有哪些策略
資產配置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從范圍上看,可分為全球資產配置、股票債券資產配置和行業風格資產配置;從時間跨度和風格類別上看,可分為戰略性資產配置、戰術性資產配置和資產混合配置;從資產管理人的特徵與投資者的性質上,可分為買入並持有策略(Buy-and-hold Strategy)、恆定混合策略(Constant-mix Strategy)、投資組合保險策略(Portfolio-insurance Strategy)和戰術性資產配置策略(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Strategy)。
買入並持有策略
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指在確定恰當的資產配置比例,構造了某個投資組合後,在諸如3—5年的適當持有期間內不改變資產配置狀態,保持這種組合。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買入並持有策略適用於資本市場環境和投資者的偏好變化不大,或者改變資產配置狀態的成本大於收益時的狀態。
恆定混合策略
恆定混合策略是指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固定比例。恆定混合策略是假定資產的收益情況和投資者偏好沒有大的改變,因而最優投資組合的配置比例不變。恆定混合策略適用於風險承受能力較穩定的投資者。
如果股票市場價格處於震盪、波動狀態之中,恆定混合策略就可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投資組合保險
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是在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從而保證資產組合的最低價值的前提下,將其餘資金投資於風險資產並隨著市場的變動調整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同時不放棄資產升值潛力的一種動態調整策略。當投資組合價值因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而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也隨之提高;反之則下降。
因此,當風險資產收益率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隨之上升,如果風險資產收益繼續上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將取得優於買人並持有策略的結果;而如果收益轉而下降,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結果將因為風險資產比例的提高而受到更大的影響,從而劣於買入並持有策略的結果。
動態資產配置
動態資產配置是根據資本市場環境及經濟條件對資產配置狀態進行動態調整,從而增加投資組合價值的積極戰略。大多數動態資產配置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徵:
(1)一般建立在一些分析工具基礎上的客觀、量化過程。這些分析工具包括回歸分析或優化決策等。
(2)資產配置主要受某種資產類別預期收益率的客觀測度驅使,因此屬於以價值為導向的過程。可能的驅動因素包括在現金收益、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基礎上計算股票的預期收益,或按照股票市場股息貼現模型評估股票實用收益變化等。
(3)資產配置規則能夠客觀地測度出哪一種資產類別已經失去市場的注意力,並引導投資者進入不受人關注的資產類別。
(4)資產配置一般遵循「回歸均衡」的原則,這是動態資產配置中的主要利潤機制。
買入並持有策略、恆定混合策略、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異同
上述三類資產配置策略是在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基礎上進行的積極管理,具有不同特徵,並在不同的市場環境變化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同時它們對實施該策略提出了不同的市場流動性要求(見下表),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⑵ 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方法
戰略性資產配置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以追求長期回報為目標的資產配置。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時間跨度可能三、五年甚至更長,這種資產配置方式重在長期回報,因此往往忽略資產的短期波動。管理長期資產組合時,投資者一般採用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買就持有法。這種方法的特徵是:購買初始資產組合,並長期持有這種組合,不管資產相對價值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戰略也不特意進行積極的再平衡。
第二種方法稱之為恆定混合法,這種方法需要對投資組合定期地再平衡,是為較長期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恆定比例而設計的。為維持這種組合,要求在資產價格相對變化時,進行定期的再平衡和交易。
第三種方法可以被稱為投資組合保險。其目的是在獲得股票市場的預期高回報率的同時,限定下跌的風險。這種投資組合保險戰略的一般形式是:股票金額=m×(全部投資組合價值-最低價值)。
在運用這一戰略時,投資者要確定表示投資組合最低價值的金額。全部投資組合價值與最低價值之間的差異表示對最低價值提供有效保護的保護層。
⑶ 資產配置的主要考慮因素有哪些
1、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年齡或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2、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3、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4、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5、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3)資產再平衡投資策略擴展閱讀:
資產配置的主要類型
1、恆定混合策略
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固定比例。假定資產的收益情況和投資者偏好沒有大的改變,因而最優投資組合的配置比例不變。恆定混合策略適用於風險承受能力較穩定的投資者。如果股票市場價格處於震盪、波動狀態之中,恆定混合策略就可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2、投資組合保險
在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從而保證資產組合的最低價值的前提下,將其餘資金投資於風險資產並隨著市場的變動調整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同時不放棄資產升值潛力的一種動態調整策略。當投資組合價值因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而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也隨之提高。
3、買入並持有策略
在確定恰當的資產配置比例,構造了某個投資組合後,在諸如3—5年的適當持有期間內不改變資產配置狀態,保持這種組合。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⑷ 常用的基金投資策略有哪些 常用的基金投
常用的投資策略有以下幾種:
1、基金定投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基金投資策略,也是最省心、最適合入門級選手的投資策略。
但是對於老司機,或者喜歡折騰的投資者來說,就不太滿足於這種簡單省心的投資方式,那感覺就像開慣了手動擋的車,突然開個自動擋,總覺得操控性少了那麼一點點。
2、單筆擇時,和定投不一樣,單筆投資的關鍵在於「擇時」。
這個策略應該不用我多解釋,很簡單,在市場的相對低點買入,相對高點賣出。
難點當然就在於怎麼判斷高點和低點了,一般來說做單筆擇時,最重要在於一個「等」字訣,不到最佳時機絕不出手,寧可錯過,不可過錯。
3、二八輪動。
這個策略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市面上也有很多對應策略做的組合,基本思路是這樣的:
「二」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20%左右的大盤權重股,「八」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80%左右的中小盤股。
通常會選擇滬深300指數作為「二」的代表,中證500指數作為「八」的代表,然後根據一定的量化指標,在滬深300和中證500之間做輪動切換。
這種策略通常在趨勢比較明顯的行情下比較奏效,但是在震盪市場行情下,就容易被反復打臉。
4、二八平衡。
和上面二八輪動不同的是,這里的「二」和「八」代表的是倉位,通常指的是20%的權益類基金搭配80%的債基,是一種經典的股債平衡策略。
這個投資策略的調倉閾值一般設置上下5%,也就是看權益類基金的倉位佔比,超過25%或低於15%,都會觸發再平衡,通過調倉將股債佔比重新恢復到20%和80%。
二八平衡的投資策略,特點是穩健、波動小。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通常跑輸大盤,但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卻能讓你高枕無憂。也就是說,它犧牲了一部分收益,換來了投資過程中的安心。
5、50:50股債平衡,將上述二八平衡的股債倉位調整一下,各一半,就變成了50:50股債平衡。
這個策略起源於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提到的思想,權益類基金和債基各佔50%倉位,上下25%作為觸發調倉的閾值。
實際上,這一策略是二八平衡的基礎版,相比之下,二八比五五的波動更小,更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具體選擇二八還是五五,看各位的喜好了。
6、核心-衛星。
這一策略通常用在資產配置上,對於基金投資來講,「核心」對應的是低風險、長期穩定收益的基金;「衛星」對應的是積極進取的基金類型。
核心基金的佔比通常會高於50%,甚至70%-80%,這個策略有點像二八平衡,但倉位和基金選擇上更為靈活,只要把握「核心-衛星」的大原則就行,比如,60%的貨幣基金為核心,30%混基+10%股基為衛星,都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幾種基金投資的策略。
⑸ 什麼策略是消極型的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的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製的投資者。
⑹ 超級理財師有哪些可靠的資產配置方案
設置風險目標
然後是投資實施。把制定好的計劃,分期分批,有效的付諸實施。這點就不再贅述。
最後是定期進行績效評估和回顧。
根據評估結果和當初計劃的差異,對整個組合實施再平衡。再平衡可能涉及到調整投資目標和風險目標、調整投資策略、調整組合中的大類資產和具體標的。
再平衡也是個技術活,但是不需要經常做。一般半年或者一年做一次即可。切記,不論你的績效超出預估還是低於預估,都需要進行再平衡。
其實想把財富管理做到極致,讓客戶能夠信任你、依賴你,通過可靠的平台得到他想要的,這個並不難。通過深入溝通,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為他做出最好的規劃,這,是市場,也是客戶的期待。
⑺ 資產配置的動態調整過程有哪四種類型
分為買入並持有策略、恆定混合策略、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和戰術性資產配置策略。
1、買入並持有策略
是指在確定恰當的資產配置比例,構造了某個投資組合後,在諸如3-5年的適當持有期間內不改變資產配置狀態,保持這種組合。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買入並持有策略適用於資本市場環境和投資者的偏好變化不大,或者改變資產配置狀態的成本大於收益時的狀態。
2、恆定混合策略
是指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固定比例。恆定混合策略是假定資產的收益情況和投資者偏好沒有大的改變,因而最優投資組合的配置比例不變。恆定混合策略適用於風險承受能力較穩定的投資者。如果股票市場價格處於震盪、波動狀態之中,恆定混合策略就可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3、投資組合保險策略
是在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從而保證資產組合的最低價值的前提下,將其餘資金投資於風險資產並隨著市場的變動調整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同時不放棄資產升值潛力的一種動態調整策略。當投資組合價值因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而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也隨之提高;反之則下降。因此,當風險資產收益率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隨之上升,如果風險資產收益繼續上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將取得優於買人並持有策略的結果;而如果收益轉而下降,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結果將因為風險資產比例的提高而受到更大的影響,從而劣於買入並持有策略的結果。
4、動態資產配置
是根據資本市場環境及經濟條件對資產配置狀態進行動態調整,從而增加投資組合價值的積極戰略。大多數動態資產配置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徵:
1)、一般建立在一些分析工具基礎上的客觀、量化過程。這些分析工具包括回歸分析或優化決策等。
2)、資產配置主要受某種資產類別預期收益率的客觀測度驅使,因此屬於以價值為導向的過程。可能的驅動因素包括在現金收益、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基礎上計算股票的預期收益,或按照股票市場股息貼現模型評估股票實用收益變化等。
3)、資產配置規則能夠客觀地測度出哪一種資產類別已經失去市場的注意力,並引導投資者進入不受人關注的資產類別。
4)、資產配置一般遵循"回歸均衡"的原則,這是動態資產配置中的主要利潤機制。
⑻ 投資基金的策略有哪些
1、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基金投資策略,也是最省心、最適合入門級選手的投資策略。
但是對於老司機,或者喜歡折騰的投資者來說,就不太滿足於這種簡單省心的投資方式,那感覺就像開慣了手動擋的車,突然開個自動擋,總覺得操控性少了那麼一點點。
2、單筆擇時。
和定投不一樣,單筆投資的關鍵在於「擇時」。
這個策略應該不用我多解釋,很簡單,在市場的相對低點買入,相對高點賣出。
難點當然就在於怎麼判斷高點和低點了,一般來說做單筆擇時,最重要在於一個「等」字訣,不到最佳時機絕不出手,寧可錯過,不可過錯。
3、二八輪動。
這個策略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市面上也有很多對應策略做的組合,基本思路是這樣的:
「二」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20%左右的大盤權重股,「八」代表的是市場上佔比80%左右的中小盤股。
通常會選擇滬深300指數作為「二」的代表,中證500指數作為「八」的代表,然後根據一定的量化指標,在滬深300和中證500之間做輪動切換。
這種策略通常在趨勢比較明顯的行情下比較奏效,但是在震盪市場行情下,就容易被反復打臉。
4、二八平衡。
和上面二八輪動不同的是,這里的「二」和「八」代表的是倉位,通常指的是20%的權益類基金搭配80%的債基,是一種經典的股債平衡策略。
這個投資策略的調倉閾值一般設置上下5%,也就是看權益類基金的倉位佔比,超過25%或低於15%,都會觸發再平衡,通過調倉將股債佔比重新恢復到20%和80%。
二八平衡的投資策略,特點是穩健、波動小。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通常跑輸大盤,但在行情不好的時候,卻能讓你高枕無憂。也就是說,它犧牲了一部分收益,換來了投資過程中的安心。
5、50:50股債平衡。
將上述二八平衡的股債倉位調整一下,各一半,就變成了50:50股債平衡。
這個策略起源於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提到的思想,權益類基金和債基各佔50%倉位,上下25%作為觸發調倉的閾值。
實際上,這一策略是二八平衡的基礎版,相比之下,二八比五五的波動更小,更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具體選擇二八還是五五,看各位的喜好了。
6、核心-衛星。
這一策略通常用在資產配置上,對於基金投資來講,「核心」對應的是低風險、長期穩定收益的基金;「衛星」對應的是積極進取的基金類型。
核心基金的佔比通常會高於50%,甚至70%-80%,這個策略有點像二八平衡,但倉位和基金選擇上更為靈活,只要把握「核心-衛星」的大原則就行,比如,60%的貨幣基金為核心,30%混基+10%股基為衛星,都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幾種基金投資的策略,除了第一種之外,其他幾種策略基本上都不用擇時,在基金的選擇上也要求不高,各位童鞋如果想用不同的投資策略玩玩基金,可以考慮一下。
⑼ 如何理解資產配置
1.資產配置的意義
大衛·史文森在《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闡述的資產配置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
理解這個思想大致包括幾個方面:
1).理解各個大類資產的長期收益水平和價格波動特點;
2).理解擇時和證券選擇的困難,以及它們對總收益的貢獻很低,理解配置決定收益;
3).結合自身的資金性質、心理特點等,有一個合理的收益預期;
4).設定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並用指數化投資的方式構建投資組合來實現收益預期;
5).在持有過程中,由於價格波動使得大類資產的比例偏離一定程度時,進行交易使之恢復到既定的比例。
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意義在於一旦理解並按此操作,那麼你在投資方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只需要注意管理好心理情緒,做到知行合一,就能達到比較不錯的收益水平。
另一個意義在於,這個思想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和處理投資的框架,也是一個實踐的起點。我們可以先採取「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投資策略進入市場,如果不願意深入研究,那麼就這樣效果也不錯;如果確信在此基礎上可以優化,就一步步前進。
2.擇時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擇時的意思是主動調整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史文森用股票基金申購贖回的統計數據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申購基金相當於投資者整體上增加了股票配置比例;而贖回則表示減少了股票配置比例,以此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統計結果顯而易見,投資者整體上在做高買低賣,擇時對收益的貢獻為負的。
但是,投資者整體不可能跑贏市場,另一方面,股票投資本來就是少數人賺錢。所以上述統計只能說明擇時之難,而不能說擇時無效。
根據技術指標來擇時是很難的。但是如果錨定一些基本面指標,比如某類指數的PB、PE、股息收益率等,據此設定投入股票的比例,則非常可能做到成功的擇時。這種擇時保證了低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大,高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小,真正做到了大級別上的高拋低吸。
3.證券選擇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證券選擇是指偏離指數化而進行主動選擇股票來購建組合。史文森主要通過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基金的業績對比並沒有明顯優勢,說明了證券選擇之難。我對此毫不意外,如果統計的是「格雷厄姆部落」的那些價值投資者的業績,結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們個個都是證券選擇的高手。
證券選擇確實很難,從收益來源分解來看,在統計主動證券選擇的收益時,只有超越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證券選擇貢獻的收益。這個定義本身就對證券選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
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為什麼說統計表明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
正如剛才提到如何計算證券選擇的收益貢獻那樣,超過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會算作證券選擇的貢獻。對於擇時來講也類似,以既定的股票比例為基準,擇時(調整股票比例)的結果超出基準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擇時的收益貢獻。
再考慮到投資七虧二平一賺的殘酷現實,那麼大量樣本的統計結果出現「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告訴我們,擇時和證券選擇很難,靠資產配置就能取得投資成功。
5.擇時和證券選擇的意義
盡管如此,擇時和證券選擇對於積極投資者仍然是有意義的。一般地,從風險和收益來衡量,擇時或證券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是:
1).在風險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提高了收益;
2).在收益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風險;
3).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了收益。
其實不僅這些,只要能帶來足夠的好處就是值得的,可能還包括:
4).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縮短了投資期限,適用於到期後仍能有較好的再投資選擇,提高了周轉率;
5).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換到了期限更長的證券,前提是這個收益率很滿意願意長期持有,避免到期再做決策的麻煩;
6).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波動幅度,有利於心態穩定;
7).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構建的組合是自己更熟悉和善於把握的。
6.擇時 vs. 證券選擇: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來,從基本的資產配置框架出發,擇時比證券選擇更容易掌握和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用指數的PB作為錨進行股票比例的主動調整,涉及的知識不多,主要是理解和實踐。但證券選擇涉及的知識就太多了,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前只會適得其反。
從資產配置框架出發,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首推擇時,即根據估值水平調整股票比例;另一個可選方向是研究各類風險套利機會,以及類似網格交易等系統化的操作策略;最難的是主動選股。
⑽ 資產配置策略是是很么意思
資產配置(是指根據投資需求將投資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分配,通常是將資產在低風險、低收益證券與高風險、高收益證券之間進行分配。
策略,指計策;謀略。一般是指:1. 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2. 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法;3. 有斗爭藝術,能注意方式方法。
資產配置策略就是資產配置的方法
擴展閱讀:
買入並持有策略
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指在確定恰當的資產配置比例,構造了某個投資組合後,在諸如3—5年的適當持有期間內不改變資產配置狀態,保持這種組合。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買入並持有策略適用於資本市場環境和投資者的偏好變化不大,或者改變資產配置狀態的成本大於收益時的狀態。
恆定混合策略
恆定混合策略是指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固定比例。恆定混合策略是假定資產的收益情況和投資者偏好沒有大的改變,因而最優投資組合的配置比例不變。恆定混合策略適用於風險承受能力較穩定的投資者。
如果股票市場價格處於震盪、波動狀態之中,恆定混合策略就可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投資組合保險
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是在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從而保證資產組合的最低價值的前提下,將其餘資金投資於風險資產並隨著市場的變動調整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同時不放棄資產升值潛力的一種動態調整策略。當投資組合價值因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而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也隨之提高;反之則下降。
因此,當風險資產收益率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隨之上升,如果風險資產收益繼續上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將取得優於買人並持有策略的結果;而如果收益轉而下降,則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結果將因為風險資產比例的提高而受到更大的影響,從而劣於買入並持有策略的結果。
動態資產配置
動態資產配置是根據資本市場環境及經濟條件對資產配置狀態進行動態調整,從而增加投資組合價值的積極戰略。大多數動態資產配置一般具有如下共同特徵:
(1)一般建立在一些分析工具基礎上的客觀、量化過程。這些分析工具包括回歸分析或優化決策等。
(2)資產配置主要受某種資產類別預期收益率的客觀測度驅使,因此屬於以價值為導向的過程。可能的驅動因素包括在現金收益、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基礎上計算股票的預期收益,或按照股票市場股息貼現模型評估股票實用收益變化等。
(3)資產配置規則能夠客觀地測度出哪一種資產類別已經失去市場的注意力,並引導投資者進入不受人關注的資產類別。
(4)資產配置一般遵循「回歸均衡」的原則,這是動態資產配置中的主要利潤機制。
買入並持有策略、恆定混合策略、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