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基金業對外開放的內容

基金業對外開放的內容

發布時間:2021-04-16 08:45:03

Ⅰ 中國對外開放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

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並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

主要特點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原理,總結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回顧我國對外開放20年,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漸進式開放。我國開放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重點,逐步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推進的,既保證了對外開放的不可逆轉,又避免了盲目開放給產業帶來的巨大沖擊。

第二,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安全。

第三,我國對外開放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國的開放首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以後也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和重點。同時也包括積極發展同其他各國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向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開放。無論哪個國家、屬於什麼性質和類型,也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我國都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它們的經濟貿易關系。

(1)基金業對外開放的內容擴展閱讀

政策確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盡管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與蘇聯、東歐有著良好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同西方也有一定的貿易往來與技術引進,但從總體上說,我國是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使我國的發展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

特別是從20 世紀60年代起,我國在經濟建設和外交上存在著許多的失誤,如在經濟建設上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在外交上把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列入「帝、修、反」之列,並與他們進行「不調和」的斗爭,因而我們自我孤立;

而恰恰是在這個時期,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國喪失了大好的發展機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對外開放政策開始確立,至此以後,中國逐步走向了世界。

Ⅱ 從何時開始標志著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全新時代

自2001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的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
根據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證券業在5年過渡期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外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直接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與有價證券研究與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管理費用等;對所有訂報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

Ⅲ 對外開放的內容是什麼要具體一點的。。。

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採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

目錄

簡介
實行原因
基本內容
基本原則
基本經驗
意義
過程
具體形式
展開
編輯本段
簡介

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促進經濟的變革,使我國經濟結構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編輯本段
實行原因

1. 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
鄧小平2.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
3. 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
4. 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5.無論什麼國家,要發展壯大,都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去,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
6.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徵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編輯本段
基本內容

※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編輯本段
基本原則

對外開放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為了正確地堅持這一國策,必須特別注意掌握開放的原則。
實行對外開放,一個關鍵是要正確地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鄧小平明確表示:「我們要有計劃、有原則地引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既不能因噎廢食,對國外的東西一概加以拒斥,從而放慢對外開放的步伐,也不能對國外的東西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甚至以各種形式主張全盤西化。」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始終要堅持的原則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編輯本段
基本經驗

第一、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斷增強經濟活力。市場化改革主要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市場失靈領域要由政府依法監管或者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條最重要的基本經驗,屬改革方向問題。
第二、堅持既積極又穩步地推進改革,不斷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體制障礙。
第三、改革開放互相促進,以開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直接動因。
第五、改革發展穩定良性互動,以改革促進發展和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中國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經驗。
第六、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要強化黨對改革的領導統籌和協調。中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利益矛盾凸顯,怎麼加強改革的統一領導,加強改革統籌協調,非常重要
編輯本段
意義

經濟特區的創建,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為什麼說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1)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科學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帶動了整個世界和各國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狀況,現代生產力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互相開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強。據此,鄧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互相開放,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從當代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在近幾十年中空前提高,國際分工有了長足發展,許多產品都是國際分工合作的產物;從科學技術的研究、運用和發展來看,國際合作成果與互惠步伐加快,動用世界范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關,日益明顯;從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來看,開放化與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潮流,統一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市場;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都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就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和國際形勢發展科學觀察和概括的結果。
(2)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早在1984年10月,鄧小平明確地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他強調指出: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長期的政策,即使是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對外開放,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 對外開放策,是鄧小平和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選擇。
第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科學總結我國歷史經驗教訓的必然結果。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長期停滯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
第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追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客觀選擇。在當代,世界最新通訊技術的運用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變革,使各種交往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國際經濟生活的時空大大縮短,使國際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資源、勞力、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普遍納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洪流之中,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社會化、國際化、一體化普遍要求各國打開國門,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世界市場的擴大,要求各國實行開放政策,既發展自己,也推動全世界的發展。
第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推進傳統產業革命,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如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生產效益不佳等困難。這些困難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經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就有流產的危險。而要盡快妥善地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編輯本段
過程

綜述
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創辦經濟特區
第一步是創辦經濟特區。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 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胞眾多,資源豐富,便於吸引外資等有利條件,決定對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確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廈門市各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決定對海南島也實行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兩項決定,海南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創辦經濟特區邁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評價經濟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二步是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全部開放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從北到南包括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14個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鄧小平提議下,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要把浦東建設成為世紀現代化上海的象徵」,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貿易、經濟中心。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結合部,是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活動和對內進行經濟協作兩個輻射扇面的交點,它直接影響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
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劃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並指出這是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決定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同已經開放的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等連成一片,形成環渤海開放區。中央還提出在這些經濟開放區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結構。
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
第四步是開放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1992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長江沿岸的蕪湖、九江、岳陽、武漢和重慶5個城市。沿江開放對於帶動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不久,黨中央、國務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貴陽、昆明、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共17個省會為內陸開放城市。同時,我國還逐步開放內陸邊境的沿邊城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地區,有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的開放,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邁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此,我國的對外開放城市已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我國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
編輯本段
具體形式

1.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物質基礎薄弱,建設資金匱乏。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籌集充足的資金,包括國內的資金和國外的資金。根據國際經濟學關於跨時比較優勢的觀點,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選擇。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是偏好當前消費的,因而可以通過借貸來進行跨時貿易,用一定的未來消費換取當前的消費。我國是具有跨時比較優勢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有許多生產率很高的投資機會,所以要積極地、大膽地利用外資。但是,要重視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資與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投向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里必須明確一個原則,就是利用外資的主動權一定要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這條原則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發揮我國市場、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們要圍繞這樣的目的,選擇優勢產業,引導外資投向的結構及其調整;第二,利用外資要堅持「適度」的原則,科學地分析我們的發展潛力和償還能力,在總體上把握一個合理的額度,避免發生債務危機。而且,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世貿組織的規則,形成規范的外商投資准入制度,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在利用外資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吸收和消化,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我國企業的素質,增強國際競爭力。
2.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是對外開放的基本形式。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通過國際貿易既可以獲得絕對優勢,調劑餘缺;又可以獲得比較利益,節約社會勞動。出口將促使資本投向最有效的領域,為國際市場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從而取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帶動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引進。它通過「乘數」作用產生一輪又一輪的連鎖反應,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具體來講,要從如下方面來開展工作:要重視空間上的擴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既鞏固傳統市場,又開拓新興市場,增強抗風險能力。要重視質量上的提高,堅持以質取勝,提高出口商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努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擴大名牌機電產品的市場份額,使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從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以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還要優化進口結構,著重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要推動關系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進口的多元化;要建立必要的戰略儲備制度。
3.興辦經濟特區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對外開放的特殊形式。特區是技術、管理、知識的窗口,是對外政策的窗口,是開放的基地。通過興辦經濟特區,探索改革開放的道路,取得有價值的經驗,可以帶動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特區從誕生的時候起,其命運就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緊相連。可以說,如果沒有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實踐,就不可能形成現在的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自然會有新的特徵、新的任務,要實施新的戰略。從新的特徵看,就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下,中國進一步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新的任務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實行對外開放,既要向外國開放我們的市場,又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只進不出或者只出不進,都不是完全的開放;進出結合、有進有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開放。如果說前一個時期的開放在「引進來」上下的功夫更多一些,那麼,現在我們就應該在「走出去」上下更多的功夫,這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要求。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和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條件更加成熟,要求也更迫切了。要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要加強總體規劃,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培訓熟悉國際貿易的人才,創造「走出去」的良好環境;要組織國有企業及其他所有制企業,通過合資、合作、並購和技術轉讓的形式「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要鼓勵各種企業「走出去」投資創業,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設計咨詢,承包大型工程項目,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的出口。要培植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組建生存和發展能力強的經濟航空母艦。要以資本為紐帶,積極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企業重組,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的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要支持優勢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建立國際性的生產體系、銷售網路和融資渠道,在全球范圍進行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同時,要始終注意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社會安全,注意防範和化解國際風險的沖擊。這樣,我們的企業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迅速成長,我國的經濟就會在國際化的進程中走向成熟。
編輯本段
提高水平

1、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海開放,實現對內外開放相互促進。
3、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4、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堅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

股票、基金、債券對外開放的歷程,從資金走出和引進外資兩方面闡述

從資金引進方面來講:
我國股票市場融資國際化是以B股、股、N股等股權速效作為突破口的。我國自1992年起開始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截至2009年12月,共發行B股111隻,募集資金50.03億美元。自1993年開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N股等),截至2009年12月末,共發行H股159隻,累計籌資額1273.94億美元。
我國機構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速效出現較早。1982年1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日本債券市場發行了100億日元的私募債券,這是我國國內機構首次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1984年11月,中國銀行在東京公開發行200億日元債券,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債券市場。1993年9月,財政部首次在日本發行了300億日元債券,標志著我國主權外債發行的正式起步。從1984年以來,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中信公司、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國內機構陸續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發行覆蓋了歐洲、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到市場。
從資金走出方面來講:
自2001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的證券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此我國也逐步放開了境內資本市場。
根據我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證券業在5年過渡期對外開放的內容主要包括:
1.外國證券機構可以直接從事B股交易。
2.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外可以成為所有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特別會員。
3.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
4.加入後3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合營公司可以直接從事A股的承銷,從事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5.允許合資券商開展咨詢及其他輔助性金融服務,包括信用查詢與分析,投資與有價證券研究與咨詢,公開收購及公司管理費用等;對所有訂報批準的證券業務給予國民待遇,允許在國內設立分支機構。
根據上述,截至2008年年底,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在華設立了160家外交代表處,8家境外交易所在華設立代表處,外資參股證券公司8家,外資參股基金公司33家。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各有3家外資特別會員,並分別有39家和19家境外證券經營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截至2009年12月,累計批准83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為165億美元。
不知道上述對你是否有所幫助,打字打得挺累了!如果不錯就給點分吧!

Ⅳ 基金市場營銷的內容具體有哪些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基金市場營銷的內容包括目標市場與客戶的確定、營銷環境的分析、營銷組合的設計、營銷過程的管理四個層次。基金營銷主要由基金管理公司內設的市場部門承擔,也可以委託取得基金代銷業務資格的機構辦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Ⅵ 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 對外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是:

    (1)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 口貿易;

    (2)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適用的先進技術;

    (3)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4)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和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5)設立經濟特區和 開放沿海城市,帶動內地開放。

    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這三項是對外開放政策的最主要內容。這三項內容中,發展出口貿易是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的物質基礎,是對外開放政策的最根本內容。

  2. 對外開放的意義:有利於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它可以大大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從而有利於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3. 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1)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4. 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對外開放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對外開放。

    (2)對外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的開放。

    (3)對外開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

    (4)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要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的企業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

    (6)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風險,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

    (7)開放以後,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現象,要注意很好地抓,決不能任其發展。

    (8)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現在生產力不發達要對外開放,將來生產力發達了,要更加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改變。
    http://ke..com/link?url=qDKB_4cOYLpAXOESa-OZHy_DM1T4b45qU3vgR7WK_

Ⅶ 基金從業考試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基金從業資復格考試包含三制個科目:
科目一: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
科目二: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
科目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基礎知識。
考生通過科目一和科目二考試,或通過科目一和科目三考試成績合格的,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注冊條件。
備考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可以使用上學吧基金從業資格題庫APP

Ⅷ 什麼是金融業對外開放

有關金融開放的界定,大多學者主要從國際資本流動和金融服務角度、或用總結性語言對金融開放進行了定義。姜波克(1999)認為,金融開放具有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的內涵: 1、從靜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2、從動態來看,金融開放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金融封閉狀態向金融開放狀態轉變的過程。
第一,金融開放的政策選擇步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交叉進行的,是一個統一體,是在國內宏觀經濟、財政與金融這樣一個整體狀況下進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絕對化的理解。這是金融開放的國內前提條件。
第二,金融開放是有條件的,這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這些步驟中具體內容的實施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依據的,在條件沒有完全具備之前,政策貿然出台或提前實施開放都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
其二,在具體條件基本成熟之後,政策面依然原地踏步或繼續實施管制,同樣會有嚴重的後果。
第三,金融開放要做到國內與國外協調,必須採取審慎漸進的步驟,密切關注開放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居安思危。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步驟的具體內容大都有一個「漸進」展開的過程,「漸進」意味著每一項具體內容都是一個錯綜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謹慎縝密,不急於求成,又不可因噎廢食,坐失良機;既要看到國內狀況,又要看到國外狀況;既要看到當前局面,又要預測到未來態勢;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顯現的情形,又要看到潛在影響。
總之,對於經濟轉軌型國家而言,由於其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金融開放進程中的國內與國外協調問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Ⅸ 基金公司的業務范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最新發布的2005年度中國基金行業發展評估報告認為,與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業務模式相比,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業務范圍仍然相對比較單一,收入來源簡單,這對基金管理公司自身而言是相對不利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的業務仍然主要是集中在公募基金的管理上,包括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另外也有部分基金公司獲得了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投資管理資格,不過在企業年金的管理模式及合作機制上,國內基金公司也只是剛剛起步,還在不斷的摸索當中。

閱讀全文

與基金業對外開放的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昨天理財 瀏覽:416
百度港幣人民幣 瀏覽:241
廈鎢股票 瀏覽:669
房子二押貸款的公司 瀏覽:627
股票十個漲停 瀏覽:712
基金經理行業分析 瀏覽:85
跨境並購外匯規定 瀏覽:778
7000皮索和人民幣 瀏覽:943
理財工具數據 瀏覽:295
公司理財第九版課後答案英文版 瀏覽:820
關於期貨交易市場 瀏覽:389
一枚日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784
個人理財產品可靠嗎 瀏覽:180
公司理財第九版課後習題答案 瀏覽:397
摩拜如何融資的 瀏覽:263
庄河股票開戶 瀏覽:664
恩威股票 瀏覽:711
黃金頭條app 瀏覽:248
美元對人民幣一年最近走勢圖 瀏覽:800
外匯不可結匯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