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新型城鎮化投資

新型城鎮化投資

發布時間:2021-04-16 21:48:20

㈠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後的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城鎮化問題,對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展開了深入討論。現將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徵
自中央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之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紛紛展開討論,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是以人為本的視角。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質量為主導的城鎮化。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增進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鎮化的精髓,不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農村轉移人口也能獲得同樣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徵是全面協調、集約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
二是城鄉建設的視角。認為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於老城區+新城區+農村新社區。老城區重點是對棚戶區、工廠外遷區等進行改造和環境治理,使之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商業區和服務區;新城區是指開發區、實驗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新社區就是新農村建設。
三是農民市民化的視角。認為城鎮化的根本目的是讓更多的農民轉入城市,並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城鎮化擴大內需的關鍵。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不單純追求城鎮化速度,更關注城鎮化進程中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四是農村發展的視角。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絕不是強迫農民離開土地,強制搬遷上樓,遠距離地湧入大城市,而是農民自主式的城鎮化,就地融入城鎮。也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既要鼓勵和支持異地轉移就業,更著眼於積極發展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還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新」在不拋棄和遺棄農村,反而以農村繁榮為前提條件,農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鎮均等的公共服務。
五是綜合的視角。不少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採用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高度關注農民市民化,著力解決城鄉和城市內部「雙二元結構」,以人為本、次序協調、城鄉一體、融合共享的城鎮化。也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人本城鎮化、市場城鎮化、文明城鎮化、特色城鎮化、綠色城鎮化、城鄉統籌城鎮化、集群城鎮化和智慧城鎮化。
二、正確看待城鎮化的作用
大規模人口城鎮化,不僅會創造巨大的消費需求,而且會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源泉,也是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有人預測,到2015年如果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55%,城鎮人口增加到7.7億人,將會增加投資和消費11.9萬億元;到2020年如果中國城鎮化率提高到60%,城鎮人口達到8.7億人,將會增加投資和消費25.3萬億元,可以拉動經濟增長3.5個~6.8個百分點。還有人認為,中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將能帶來7萬億元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所產生的資金需求(包括市政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將超過40萬億元,由此可以支持未來7%~8%的中速增長。
也有人認為,城鎮化主要拉動的是消費,而不是投資。甚至不應該用投資這個詞,應該用投入。因為投資是以回報為目的,而投入不以回報為目的。有的則認為,城鎮化不應是經濟增長「工具」,如果為追求經濟增速而借用城鎮化美好願景作「幌子」,新型城鎮化可能將重蹈覆轍。甚至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現在被炒得太熱了,要警惕城鎮化「宣傳」熱過頭,謹防把新型城鎮化當成一個投資題材炒作。
還有一些人認為,城鎮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是有的,但不宜誇大;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將可能取代出口成為拉動高碳增長的關鍵因素;如果缺乏制度層面的改革,當前政府主導的快速城鎮化很可能會加快引爆地方債務風險;目前一些地方把推進城鎮化變成了「跑馬圈地」工程、「門臉妝點」工程、「揠苗助長」工程、「弱肉強食」工程,通過填海、削山、圈地等盲目造城,引發了城鎮化風險。各界普遍認為,城鎮化不能變成「炒地皮」、「房地產化」。
三、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取向
最近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優化城鎮體系結構。有人認為,要控制北上廣杭等特大城市規模,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尤其是縣城,使之成為未來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戰場。還有人認為,城鎮化既包括大規模的城化,也包括規模適宜的鎮化,其重點不在城上面,而應該在鎮上面。針對小城鎮存在的粗放擴張、大量佔地、盲目圈地等問題,也有人認為,小城鎮建設不能「冒進」,要走特色、集約、節能、生態之路。
二是讓城市群承載城鎮化。有人認為,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未來中國農民進城主要靠城市群來吸納,要引導人口向城市群之內轉移,產業向城市群之外轉移,形成雙向流動的局面。還有人認為,不能把城鎮化等同於搞城市群,也不能誇大城市群的作用,中國人口不可能都集中在城市群,城市群畢竟只是少數。
三是走均衡的城鎮化道路。有人認為,城鎮化只有均衡協調才能健康可持續,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城市群推進城市化;另一方面通過做大縣城實施農村城鎮化,實現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並重。要依託縣城建設不同規模的城市。還有人認為,實施就地城鎮化戰略,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快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
四是促進城鄉共榮發展。有人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的城鎮化是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實現的,其結果成就了城市的崛起,導致的卻是鄉村的塌陷。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定要以「城鄉共榮」為前提,絕對不是要消滅農民、消滅農村,而是要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共存。
五是加快城鎮化轉型。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要實現六個方面的轉型,即由城市優先發展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轉型,由高能耗的城鎮化向低能耗的城鎮化轉型,由數量增長型城鎮向質量提高型城鎮轉型,由高環境沖擊型城鎮向低環境沖擊型城鎮轉型,由放任式機動化城鎮向集約式機動化城鎮轉型,由少數人先富的城鎮化向社會和諧的城鎮化轉型。
六是強化社會管理。有人認為,不能把城鎮化簡單等同於經濟建設,政府推進城鎮化的基本任務應當是社會建設,為農民選擇定居地提供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是「社會投資拉動」而不是「投資拉動」。還有人認為,新型城鎮化不能忽視公民社會建設,要把新型城鎮化與公民社會建設結合起來,開辟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行途徑。
七是實行多元化模式。有人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實行多元化模式。各地的城鎮化,絕不能化成一個樣。還有人認為,文化是城鎮化的靈魂,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質,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讓深厚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文化特色積淀,成為永恆的城鎮風景線。
四、穩步有序推進市民化進程
推進農民市民化是提升城鎮化質量的核心,也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關鍵環節。目前,進城農民市民化面臨著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和隨遷子女教育四大難題,而且面大量廣成本高,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有人認為,基本解決農民工中存量和增量的市民化至少要用10年時間。還有人認為,從政府財政支出的角度看,在2025年前基本解決進城農民市民化將是可行的,預計每年需要解決2500萬人,其中消化存量1300萬人,按平均每人10萬元計算,市民化總本2.5萬億元,其中需要政府負擔0.83萬億元,約佔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7. 1%。不少人主張,當前應以4000萬舉家搬遷的農民工作為突破口。
穩步有序推進農民市民化,重點是加快戶籍、土地、社會保障、行政體制等方面改革。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普遍認為,關鍵是剝離戶籍內含的各種權利和福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實現公民身份和權利的平等。有人主張1~2年內實現中小城市(鎮)戶籍全面放開,3~5年實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戶籍基本放開,8年內把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居住證統一,實現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統一管理。還有人主張,應建立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對常住外來人口統一發放居住證,保障公民基本權益,並享受本地部分公共福利;到2020年全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時,取消居住證,實行居住證與戶口並軌,即完全按常住居住地登記戶口。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多數人認為,要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真正進入市場;提高農村征地補償標准,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同權同價參與城鎮開發;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讓農民帶著資產進城。還有人認為,農民的土地被城市徵用,沒有必要在按規劃改變土地用途的同時,非要讓農民喪失對原有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大家認為,應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制度,分階段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有人認為,應將農民工全面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市低保,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要逐步對城鎮常住外來人口開放,盡快實現社會保障城鄉對接和跨區域接轉。
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普遍認為,要研究制定符合新情況的設市標准,完善中國的市制制度,盡快恢復建制市設置工作。有的認為,應降低設市標准,允許一定規模的建制鎮設市,為吸納更多的農民進城創造條件。還有的認為,要弱化城市行政級別,變「以大管小」為「以大帶小」,並在政策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和照顧中小城市(鎮)的發展需要。但也有人認為,不應過度誇大「撤鎮設市」,過度強調稱謂改換和級別調整的作用,很容易出現跟風潮,產生攀比和浪費現象。

㈡ 如何創新新型城鎮化投融資機制

「人到哪去、地怎麼用、錢從哪來」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三大問題,其中的資金保障是關鍵一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要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新型城鎮化建設資金需求大、期限長,社會外部效益強但商業效益不高,需要以改革創新思維,推動建立市場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有效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避免地方政府債務無序擴張,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平穩釋放城鎮化潛力。
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應當從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稟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實際出發,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順勢而為,量力而行,穩步推進。當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較大,城鎮化融資能力下降。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須妥善應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將債務風險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第一,建議加快研究市政債發行相關工作,建立統一的市場評級體系,探索編制完整的政府資產負債表,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目前我國「城投債」從發行人資格和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具有市政債特徵,但准入條件和債券期限等方面的規定要求與基礎設施投融資特點和盈利模式尚存在差距,融資規模也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第二,建議按照控總量、可持續的原則,制訂城鎮化建設融資規劃,統籌考慮各地發展條件、政府負債、資金供給等因素,設立動態、包括市政債在內的全口徑負債「天花板」,防範地方政府過度舉債。
第三,以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為契機,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動態監控體系,同時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一次建成、長期使用」的資本性支出特點,逐步建立包括跨年度資本預算在內的財政預算制度,著力提高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
第四,可從未來新增加的一般預算收入、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和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覆蓋市政債等政府性債務的風險償債基金,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局部、突發的流動性風險,穩定金融機構和債券投資者的市場預期。
拓寬市場化、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
《規劃》提出,要放寬准入,完善監管,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的城鎮化建設資金不僅為城鎮化發展特別是相關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財政風險。
第一,建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公私合營政策法規制度,推動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和公私合作項目運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指導國企、民企、外資等各類市場化主體,通過PPP(公私合營)、BOT(建設―經營―轉讓)、特許經營等商業模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第二,可參考設立新興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配套政策,鼓勵設立專門的城鎮化投資引導基金和城鎮化投資基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推進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
第三,引導利用保險、融資租賃等社會資金投入城鎮化建設,保險、融資租賃等長期、大額社會資金對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與大部分基礎設施項目現金流相對穩定、資金回收期限長的特點較為匹配,可鼓勵創新匹配兩者需求特點的合作模式,如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主要投資於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融資租賃產品或資金信託計劃等。
第四,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資主體,改革創新現有地方融資平台,可通過注入資源、注入股權、賦予特許經營權等方式,充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資本實力,使其發展成為治理規范、財務可持續、以企業信用為主要依託的市場化投資主體。
第五,積極創新項目融資模式,借鑒城市棚戶區改造的成功做法,有效發揮政府引導職能,統籌整合地方財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類資源,將經營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有機組合,建立「以豐補歉」的項目綜合收益平衡機制,提升社會資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積極性,為引導商業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規劃》提出,要發揮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專項支持政策。當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財政性資金需優先安排社會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支出,難以獨力籌集大額資金支持中長期建設。而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類建設項目公共性強、外部性大、收益性低、回收期長,對商業資金缺乏吸引力,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吸儲資金基於期限匹配的考慮,主要用於中短期項目和個人金融業務。這就決定了在現階段,城鎮化建設資金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支出和商業銀行資金,仍需發揮好政策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支撐、介於政府財政投資和商業銀行貸款之間「四兩撥千斤」的引領性作用。
第一,進一步發揮現有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建設的主力銀行作用,不斷總結經驗和創新融資模式,繼續在建設起步階段運用開發性資金發揮好「啟動器」功能。
第二,建議進一步完善城鎮化中長期投融資的制度性安排,參照國際通行做法,賦予開發性金融機構永久國家債信等級,建立穩定、可持續的中長期金融債發行籌資機制,通過開發性金融資金支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民生領域。
第三,為管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可考慮由國家開發銀行或通過招標確定一家銀行,進行「統一評級、統一授信、統借統還」,從總量、結構、操作上防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舉債,避免投融資總量失控,形成系統性風險。
第四,可通過設立專項貸款、專項基金和專項債券等配套政策,彌補政府投資特定項目的資本金以及地方配套資金的階段性缺口。如每年在全國信貸規模安排中設立城鎮化政策性貸款專項規模,著力解決農民工市民化、保障性住房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等城鎮化瓶頸領域的融資難問題。

㈢ 汕頭中建新型城鎮化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汕頭中建新型城鎮化投資有限公司是2018-03-15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汕頭市澄海區鳳翔街道萊美路與鳳新一路交界處鳳新寫字樓二樓209-216號。

汕頭中建新型城鎮化投資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515MA51DXKM5C,企業法人琚新里,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汕頭中建新型城鎮化投資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汕頭中建新型城鎮化投資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新型城鎮化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信基金總經理 瀏覽:753
白領投資攻略 瀏覽:438
境外匯款不到賬 瀏覽:59
期貨財經要聞 瀏覽:954
天齊鋰業貸款利息 瀏覽:750
期貨鐵礦投 瀏覽:749
君弘一戶通怎麼買股票 瀏覽:151
60元理財卡 瀏覽:517
股票不分紅價格也不漲 瀏覽:788
蘇交科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327
期貨從業人員可以炒外匯 瀏覽:893
每日股票直播 瀏覽:701
海聯訊是只什麼股票 瀏覽:639
外匯委託騙局 瀏覽:399
應收賬款融資包括什麼 瀏覽:838
山東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 瀏覽:579
信託pj證券 瀏覽:938
中國銀行香港人民幣匯率今日 瀏覽:944
嘉富誠資金 瀏覽:897
外匯儲蓄現鈔賬戶 瀏覽:748